你那麼勤奮努力,為什麼還總是深陷焦慮?

時間管理笨猴社群


朋友們好!我總感到每天過得太快。自我感覺時間總是不夠用。這兩天忙得沒時間回悟空問答了。一部手機,高二的孩子,一天三小時網課,大部分來自網上作業,到夜裡十點半才可以用用。小女兒,每天兩天上兩小時網課,大人不叮著,作業就拖拖拉拉。主要焦慮兩個孩子學習上,怕學習跟不上。


紅彤珂


你為什麼要勤奮?想改變什麼?目前處在哪個層次可以通過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清楚的知曉。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講,可能處於溫飽階段,在這個希望通過勤奮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物質上的回報,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發現勤奮了好久,比別人都要努力,但是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目標。你開始懷疑,焦慮,身邊的一切好像都是灰色的,做什麼事都心不在焉。

對於處在小康階段的人來說,拼命的努力是為了親情友情愛情以及被人尊重等。在這個階段,你發現同樣為了得到愛情,你比別人付出的多,但是沒有你想要的結果,你也會焦慮。

至於第三個階段,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和焦慮,他也很努力的經營自己的企業,希望有個更好的發展,但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付出的甚至比普通人還多,最後卻還是一場空。

人的焦慮都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努力了奮鬥了可能沒有了好結果,也許更沒了退路吧。

總之,知足常樂,自然會少一些焦慮!


無門無派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但是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外,我總希望自已有一些新的突破,能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是按部就班過著大家所“認可”的樣子,然而,在向上走的過程中,儘管非常努力,仍然感覺迷茫、無力、焦慮。結合自己的真實情況,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對自己期待過高

一直以來,我有點完美主義傾向,只要是想做的,就一定會拋下很多東西,花非常多的心思投入,而且會有自己的一個“標準”,一旦自己沒夠著,便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拿寫文章來說,我會反覆思考怎樣的內容是我想表達的又恰好能讓讀者獲取一定的閱讀價值,文章排版要如何才能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感,整體的風格基調該如何奠定…總之,會考慮每一個細節,因為也讓自己在完成的過程中因為追求完美而充滿憂慮。

二、缺少同行的夥伴和老師指導

周圍的人大多堅守職業崗位,好像只有自己總懷有一顆不安分,喜歡挑戰的心,我深知安分比挑戰更能給自己帶來穩定的“安逸感”,但就是無法“屏蔽”自己的內心,前行的路上幾乎全靠自己的興趣在支撐,不斷去學習、摸索、模仿,沒有人引領,所以,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艱難,儘管非常努力,仍感焦慮重重。

以我的經歷和大家共享,歡迎大家評論共享!


安慕菡


你那麼勤奮努力,為什麼還總是深陷焦慮?

當一個人那麼勤奮努力付出,也明白!付出不一定那麼容易成功,就怕付出永遠是有始無終,勞而不獲!這種看不到一絲一毫希望的心情。造成了自己心理,面臨崩潰邊緣,所以才會出現常常有深陷焦慮之情!


牧牧陽光


一個人靜靜欣賞一部電影,從一首歌裡聽出回憶,走走停停間觀察到路人的悲喜……或許有人會輕佻地笑你“文藝又矯情”,然而他們不知道,當生活一腳把你踹下天台,朝著庸俗市儈雙眼無神的未來一路下墜時,那一部電影一首歌,卻是從半空中勾住你的晾衣杆。樓底下的人講著拼爹拼臉的笑話,而你選擇爬上去。



秋夜的風


我覺得這句話,也許是因為你的不夠自信,不夠肯定自己!雖然很努力的生活,但是從中沒有幸福感可言,不如停下腳步,想想自己為了什麼這麼勤奮努力,是否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是否太過於在乎結果和別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我寫過一篇關於焦慮的文章,有時間可以看看,我們聊一聊。


ll雜亂有序


人之所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離。

你看那些朋友圈裡曬的內容,永遠是讓人羨慕、崇拜的,比如誰誰又去出國旅遊了,孩子又拿了什麼獎了,自己一年讀了兩三百本書了,今天又跟誰參加聚會了,但是私底下她們卻是一堆煩心事,被生活折騰的“人仰馬翻”。

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在陷入一種生活怪圈:看似忙碌,實則焦慮。連他們自己都不明白,明明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凡是那些自認為勤奮的人,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心血來潮想讀書,於是買了很多書,再也沒有翻開過。

想學英語,下了很多電影,報了很多課程,再也沒有進去看過;

總是備受刺激想鍛鍊健身,於是買了很多裝備,再也沒有動過。

想要培養自己的一個習慣一個愛好,列好了計劃,再也沒有執行過。

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在社交網絡上,把認為有用的東西“另存為”,直到硬盤被塞滿了資料,你還是沒有看過。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調整,我逐漸明白,讓我們陷入焦慮的不是別的,而是心底的不踏實,不自信。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的目標定位,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而這些不是掙多少錢,有多少財富就能帶來的體驗。


時間管理笨猴社群


蒙田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清晰的目標,就會失去靈魂,就會喪失自己”。我們之所以會焦慮、會不安,就是因為目標不確定,整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看似積極,但是沒有目標,就像迷失在大海里的一隻小船,再怎麼努力航行,也是漂漂盪盪到不了岸。

我們總是不停的收集信息,卻從來不塌下心來真正的消化吸收。當你想要做的事情堆積如山,你無從下手時,焦慮就會席捲而來。要知道,拖延和等待,是世界上最容易壓垮一個人鬥志的東西。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只會離想象中的自己越來越遠。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消除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自己的一個興趣點(真想想做的事情),踏踏實實去做。

《人生效率手冊裡》作者多次提到了“單點突破法”,我覺得非常實用。因為每個人精力有限,想在短期時間內獲得最大成績,秘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想著“一起抓”“都要硬”,那隻會讓你的夢想停留在夢想階段,無法獲得實質性進展。不管學習也好,工作也罷,成果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形式展現出來,將有助於保持動機,成為激勵,這就是所謂的正向迭代。

所以當你在選定那個“興趣點”的時候,一定給自己制定一個具體、可衡量的小目標,比如一年讀完20本書,背完1000個單詞,甚至再小一點,每天下樓走一圈,一天讀一篇文章。不要小看這一小步,當你做到了,心中就會更加篤定和自信,同時這次成功的小小成就感,將會激發你內心的充實和滿足,逐漸帶你去實現更大更遠的目標。

如果你現在目標不清楚也不要緊,先找到大的方向,然後就立即行動。《孤獨星球》中有句臺詞很經典:“當你決定旅行的時候,最難的一步已經邁出來了。如果你第一步不邁出,永遠不知道你的夢想是多麼容易實現”。只有先行動起來,才看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才能遇見更好的未知的自己。





懵嘻筆談


您好!您的問題讓我想起了曾經的過往,首先勤奮努力的你一定是很讚的樣子。

當你心中充滿自信時,你的內心或許是充滿力量的,對嗎……這裡的自信包含內心的自信,和為之努力的事物抱以的自信,而為之奮鬥努力的過程是成就最美的你的過程,此刻,時間會成就一切,想必此刻的你不會產生焦慮的。

當你產生焦慮時,或許也就對應以上兩點而產生的: 第一,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如果這樣,帶著內心的潛意識去努力,可能遇事就會茫然或產生更多負面的情緒,從而產生焦慮。 第二種,或許對所努力的事情充滿了不確定,把握性不夠(或許是不瞭解又或誇領域等),短時間裡內心裡沒底,從而造成內心的焦慮……

總之勤奮努力是應該繼續的,此刻可以放慢腳步去審視自己,和所面對的事物,認真分析,得出結論,讓努力有了方向,相信您自然就不會焦慮了,祝好運,勤奮努力的您[玫瑰][玫瑰]



雨中漫步的小漁兒vlog


你好,很高興有緣看到你的問題,並回答。

首先你也說了,人之所以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離。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幻想著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人心目中的偶像大多就呈現了你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定的目標和你現實的自己差距很大的話,當然我們會失落會焦慮。其實我們人類的思想是非常複雜的,你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

你一直都很勤奮很努力的去實現你的人生目標,但是有很多時候並不是勤奮和努力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假如你的定位是成為馬雲爸爸那樣的成功人士,那你距離你的目標差距非常大,你需要不斷的奮鬥努力才會成為和他一樣成功的商業人士,但是成功路漫漫,沿途上你要穿上沉重鎧甲,披荊斬棘,一路打怪,在你沒有實現目標的時候,當然會有沮喪焦慮和失落。

那如果你的願望沒有那麼雄偉壯大,只是希望自己升職加薪得到認可,或者你的願望是想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你每天不斷勤奮努力,當你終於升職加薪了,買到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這個時候你會沒有焦慮,你會感到快樂,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但是這是暫時的快樂。我們如果不壓制自己的慾望,你將永遠都得不到滿足。你會想要更大更好的房子,獲得更高的職位,得到更多的金錢。我們人人都希望自己不斷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是越多越好。所以慾望這個東西是人的天性,是不斷助長的,如果你不壓制你的慾望,你將永遠得不到滿足,永遠深陷焦慮。

我們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不剋制自己的慾望,你的焦慮將永遠存在。

那麼我們如何才讓自己不焦慮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對外界的事物保持著一種美好的嚮往。但同時,我們也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抵制社會的許多誘惑,保持自己的初心,保持自己的理智,你才會得到快樂。不然你會一直的焦慮下去,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佛家有云:萬物皆空。如果你能領悟到“空”這個字那麼什麼事情你都不會再焦慮。

但是不得不說焦慮也有好處,它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催促劑和源動力。

萬事都有它的好處和弊端,我自己也是凡人,。沒能立地成佛、萬物皆空,每天也有很多的壓力和焦慮。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們在追逐功名利祿的同時,也不要丟掉了最初那個童真、快樂、愛笑的自己。

最後謝謝你把我這篇文章看完,我是月島文,一個愛分享自己的見解的觀點的四川女孩。有不同觀點和意見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相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