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犯錯,讓君臣背鍋,看漢文帝是如何廢除背黑鍋的祕祝制度

漢文帝是中國古代的明君。他和繼位的景帝統治時期,被史家譽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盛世,稱之為文景之治。歷來揭示文景之治的成因,多偏重於重農、輕徭薄賦、緩刑、節儉等政策的探討,對文帝的內心世界觸及殊少。

皇帝犯錯,讓君臣背鍋,看漢文帝是如何廢除背黑鍋的秘祝制度

漢文帝

其實,從專制體制而言,封建王朝的安危禍福之機在於一人,皇帝的素質和品格如果不高,所倡導的德政也常常是有其名而無其實。與封建王朝的其他皇帝相比,文帝算得上是個開明君主,關鍵在於他對自己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這從廢秘祝之官一事就可以看出。

什麼是秘祝

這裡可能有人會迷惑了,什麼是秘祝?如果真要溯源的話,那還得從秦始皇說起。

秘祝的制度顯然來自秦朝。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自以為功蓋五帝,於是自名為皇帝,認為國家的命運應該由他一人控制和安排, 所以,他在巡遊各地所立的刻石中,常常炫耀自己作制明法的功績。

皇帝犯錯,讓君臣背鍋,看漢文帝是如何廢除背黑鍋的秘祝制度

秦始皇

然而,皇帝畢竟也是凡人,他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國家大事全部管起來。而且,他不可避免地要犯錯誤。可是,承認這種侷限性是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體制的本質相違背的,所以自秦始皇起始,歷代皇帝就極力掩飾這一點,並且在制度上、法律上作了一系列規定。

所以就有了秘祝這一體制。所謂秘祝,就是用祭祠的辦法禱告上天,將皇帝的過錯轉移到大臣身上,也就是嫁禍於人,這種行為國家中不方便提及,所以就以秘形容。如照《漢書》中記載:


“秘祝之官,移過於下,國家諱之,故日秘也。”

根據歷史材料記載,廢除秘祝是文帝十三年(前167)夏天的事。《郊祀志》中記載道:文帝十三年,文帝宣詔廢除秘祝體制

為什麼要除秘祝

劉邦雖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起兵反對暴秦的。但是,他在當了皇帝之後,對秦始皇的那套“移過”的花招也很欣賞。有一次,漢高祖以接受賈人賄賂的罪名,將相國蕭何逮捕治罪,就是“移過”的表示。

皇帝犯錯,讓君臣背鍋,看漢文帝是如何廢除背黑鍋的秘祝制度

劉邦

相比之下,漢文帝就要開明得多了。他以外藩入繼做了皇帝,清楚的知道做好一國之君的難處,江山社稷都壓在一個人身上,擔子非常重,所以絕對不能妄自菲薄,懶政不作為。必須時刻心繫天下百姓,為百姓排憂解難。最可貴的是,他承認皇帝也會犯錯誤。

每逢災異、荒年,他在詔書中屢屢提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多次下詔,要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廢除了一系列堵塞言路的苛暴法令和自欺欺人的制度。

皇帝犯錯,讓君臣背鍋,看漢文帝是如何廢除背黑鍋的秘祝制度

漢文帝

​ 漢文帝於公元前178年五月宣詔廢止誹謗之罪,詔書中大概是這樣說的:自古以來,治理國家,都需要賢臣覲見,這樣才能集天下之廣義,治理方式才能順天下之民心。如果存在誹謗之罪,諸位重臣就不敢覲見了,遠在朝廷之外的賢士更不敢進京覲見了,豈不是很大的損失!所以誹謗之罪一定要廢除,廣開言路,廣泛聽取民意。

漢文帝十三年,又明令廢除秘祝制度。由於秘祝制度比較忌諱,所以文帝在詔書中說得很隱晦。但是,廢除秘祝的動機在第二年限制祠官祝釐的詔書中,表現的確很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