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孫宏斌和他的“激進”融創


“狠人”孫宏斌和他的“激進”融創

【品牌觀點/文】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 —— 阿基米德


在地產界,孫宏斌就是把資本槓桿玩得最瘋狂的一個,因而差點趕上萬科,也因“盲目求快”慘遭破產。

回看孫宏斌過往的30年:25歲,他成為中國最大計算機公司的接班人;30歲,他蹲冤獄,在獄中過完了生日;40歲,他叫囂王石,把公司幹破產;50歲,他“輸血”樂視買萬達,攪得商界一片“腥風血雨”。

如今,更是在半年收購1100億,成為名副其實的「收購達人」。

融創“冷”與“熱”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2019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排行榜,融創中國(01918.HK)2019年實現銷售金額為5556億元、實現銷售面積3839萬平方米,完成了2019年銷售目標。融創中國排在百億企業榜單中第4位,僅次於“恆萬碧”。

疫情之下,融創1月2月分別以306和223億銷售額位列第六第五。

而在“熱鬧“背後的另一面,則是另一番場景。

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發佈的房地產銷售排行榜數據顯示,2月房企銷售數據幾近腰斬,2月份房地產TOP100的全口徑銷售額3243.3億元,同比下降37.90%,環比下降43.80%。

“狠人”孫宏斌和他的“激進”融創


深處房地產行業“頭部”的融創,當然無法逃避“暴風”。據融創中國公佈的業績顯示,2020年2月,融創中國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122.1億元,同比減少33.17%,合同銷售面積約88.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6.89%。對於一向賴於“高週轉”的融創來說,顯然日子並不好過。

我們將目光回溯到去年六月。

根據融創中國發布的2019年中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融創中國的總資產為8703.18億元,總負債額為7906.2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90.84%。在四強房地產,資產負債率排在第一位。同期,融創賬面現金餘額1380億元,一年內到期債務為1213億元。

在各路媒體對於融創“瘋狂買買買”的質疑聲中, 孫宏斌一直強調“融創不缺錢!”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融創中國在2020年1月-2月持續融資不斷的動作暴露了其中的秘密:

融創中國2020年1月8日公告,融創中國發行2025年到期的5.4億美元6.5%優先票據融資,主要用於現有債務再融資。

2020年1月10日,融創中國有發佈公告稱,以42.8港元/股配售1.8692億股配售股份。據悉,配售股份佔融創現有已發行股份數目的4.20%,及經配售事項擴大後已發行股份數目的約4.03%,配售事項所得款項總額約為80億港元,摺合10.28億美元。這創下近一年來房企配股融資最高金額紀錄。

不過,就在融創中國1月10日發出配股融資公告的當天,融創中國的股價下跌4.39%,隨後,融創中國的股價整體呈下降趨勢。

融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狠人”孫宏斌

孫宏斌老上司柳傳志曾這樣評價他:“小孫這個人,他的風格就是往前沖沖衝,這是性格使然。”

“狠人”孫宏斌和他的“激進”融創


1988年5月,清華畢業的孫宏斌從中國環境科學院辭職下海,進入聯想。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成為了柳傳志信賴的企業部負責人,負責聯想集團除北京以外全國各地的業務發展。

1989年10月起,企業部在全國先後成立13個獨資分公司,營業額達2400萬。彼時,孫宏斌的野心逐漸膨脹,為保下屬甚至公然跟柳傳志搞對抗。

1990年5月28日,被聯想集團以「挪用公款」舉報,遭警方刑事拘留。最終,孫宏斌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罪名是挪用公款13萬元。

同年,孫宏斌入獄,兒子孫喆一在幾個月前剛剛出生。

1994年,孫宏斌出獄,找到了柳傳志。於是老上司出手50萬,幫他重整旗鼓,孫宏斌在天津成立順馳,進入房產中介行業。

8年之後,順馳穩坐天津房地產界頭把交椅。

2003年,已經進化為房地產公司的順馳玩起了高週轉、招拍掛、現金流管理的手段,全國各地到處去拿地。次年,孫宏斌在中城房網重慶會議上,向行業老大萬科王石下戰書。順馳宣佈了自己的百億計劃。順馳一年時間拿地近千萬平方米。

2004年,國家開始對房地產進行調控,順馳赴港上市的計劃夭折。

2005年,順馳的營業額僅完成80億,拿地和項目的費用卻持續增加。與此同時,本來打算11月注資的摩根士丹利臨陣變卦,孫宏斌大放槓桿的遊戲終於玩不下去了。

2006年9月,奄奄一息的順馳終於找到香港的路勁基建充當“接盤俠”。由於資金鍊斷裂,55%的順馳股權僅被“賤賣”12.8億。一年後,路勁基建拿到順馳“賣身契”,取得94.74%的股權。屬於孫宏斌的順馳,就此成為歷史。

殊不知,短短几個月後,全國各大城市的地價和房價開始瘋漲,順馳曾經的燙手山芋——土地,轉眼間價值連城。

2008年12月,開發商們在漫長的地產冬季中幾乎凍僵,卻被北京海淀西北旺地塊20.1億的成交價驚醒,“熊市地王”橫空出世。

2010年10月7日,融創中國登陸港交所,一洗“前恥”。

2012年1月,孫宏斌獲得了實質性回報,融創僅僅花5100萬元就拿到了綠城·香樟園項目公司的51%控股權。半年後,通過與綠城建立合作平臺,融創僅以33.72億元作為合作的對價,將綠城的華東5座城市9個項目的50%股權收入囊中,若以當時的市場價格銷售,價格在450億元左右。

2014年5月22日,融創中國以62.98億港元收購綠城中國24.31%股份。彼時,房地產市場逐步從冰凍期復甦回暖。緩過氣來的宋衛平不甘再被主導。五個月後,宋衛平決定毀約。這場100多天的聯姻,終告無效。經多方斡旋,2014年12月18日,相關各方訂立協議,同意終止買賣協議。

半年後,52歲的孫宏斌再度宣佈退出收購佳兆業。這是另外一出相似的劇情——高調進駐收購標的公司,積極投入重金相助,卻在盡職調查或併購過程中與創始人幾度劍拔弩張,最後雙方和平「分手」。

在此之後,孫宏斌收購樂視股權,名利雙收;收購萬達旗下13個文旅項目的故事,“一戰成名”。

顯而易見的是,每一次“大張旗鼓”的收購之後,融創也都迎來了一次“跨越式”的發展。縱然,每一次發展,都彷彿是在“鋼索上行走”。

如果用三個詞概括孫宏斌的這股子“狠勁兒”,那就是:“不計後果的衝鋒”、“江湖義氣”和“不懼失敗的豪氣”。

只是,這樣的“狠”,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喜憂參半”。

在地產狂人孫宏斌心裡,但憑摺戟,絕不沉沙。但那些被捲入“折戟”漩渦中的追隨者呢?

不夠專注的“多元化故事”

2019年12月5日,融創發佈“融愛家”康養品牌,同時宣佈,融創的業務板塊也正式更迭為地產、服務、文旅、文化、會展會議、康養六大戰略板塊。當然,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怎麼給“多元化”披上“美麗的外衣”。說到底,其餘的五大戰略板塊,還是“主業”地產的“附庸”。

“狠人”孫宏斌和他的“激進”融創


18年收購“爛攤子”樂視,其實也是孫宏斌看準了樂視的大量土地儲備才出手的。500多億兩次併購了萬達13個文旅項目、花費125億元購買了泛海旗下的兩個地產項目,也都是一樣的思路。

2019年11月27日,融創中國在北京舉行媒體見面會,宣佈收購雲南城投集團持有的環球世紀及時代環球51%股權,併成立環球融創會展文旅集團。這標誌著融創成為國內會議會展項目持有和運營的龍頭企業,融創戰略版圖實現再次升級。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環球世紀及時代環球主要從事地產項目的開發運營,在成都、武漢、長沙、昆明等城市共開發18個項目,總建築面積約為3071.6萬平方米,可售建築面積約為2771.6萬平方米,約佔總建築面積的90%。截至公告日,未售建築面積約為2390.1萬平方米。

公告指出,融創中國通過此次交易,以合理的土地價格獲得了大量優質的土地儲備,將有力支持集團未來的穩健發展。

顯而易見,融創的多元化戰略佈局始終是為“地產”服務的。

文旅行業,比拼的真不是地有多少,建的有多豪華。“文化旅遊”最終實力的比拼是IP的數量和文化“沉浸式”解讀。而這個部分不是光有錢和豪言壯語就行的。需要專注,需要時間,才有可能“厚積薄發”,否則,文旅產業走到最後只是一堆“沒有生命力的建築物”。

誠然,通過進駐文旅地產領域,融創可以通過房地產銷售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如果單就文旅產業來看,不夠專注深耕,一味“表面前進”的融創連文旅的“門”都沒入。

接著說回康養產業,這個其與國家政策和人口紅利“流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仔細分析,這是一個在“細節”之處見功夫的行業。前期“數以億計”的資本投入,也只是換來一個“未來可能性”,對於習慣了“高流轉”的融創來說,能堅持多久尚未可知。

融創中國投資的第一個康養品牌:阿朵小鎮將於今年投入市場。截止目前,融創中國康養項目共計22個,其中已建設項目14個。

乍一看,融創的速度不可謂不快。可如何落地?如何從細節積累經驗?而融創又有多少耐心承受“階段性失敗”呢?或許時間才是最好的答案。

地產龍頭企業開啟多元化戰略,總是深陷“買買買”和“激進策略”不可自拔。究其原因,或許是之前地產的成功經驗天然地“助長”了他們的信心。殊不知,地產行業的成功經驗,在細分行業很難“照搬”。畢竟,文化和健康跟房產有很大不同,他需要更多對消費者“長期伴隨式”的人文關懷。

或許,融創只是為了講一個好聽的“資本故事”,給地產助力罷了。誰知道呢?

但有一點能確定:出發點決定了故事最終到達的地方。

結語

“狠人”孫宏斌和他的“激進”融創


不可否認,融創從誕生之初,就充滿了孫宏斌的“狠人風格”。

而孫宏斌的“狠勁兒”從何而來呢?或許他曾說過的一段話可以作為註解:

“人原本生活得很好,原本可以不冒險,但因為選擇了夢想,而遭受到困苦和失敗。雖然中國人講究成王敗寇,但為了夢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沒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靠有夢想的人去推動的。”

只是,在波譎雲詭的商業世界裡,誰也不知道“苦難失敗”和“夢想成真”究竟哪個先來。



更多商業觀察內容,請關注品牌觀點公號:daily-cas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