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掀漲價潮 原料藥供應鏈承壓

“這一波主要還是受疫情的影響,前期物流中斷、企業復工復產延遲以及疫情發展不確定,部分品種的主要產能還是在湖北地區,引發下游對上游供應不確定的擔憂,導致維生素較年前價格普漲。”3月14日,上海某大型私募醫藥研究員張亮(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勢下,維生素等原料藥再掀漲價潮。

來自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的行情信息顯示,受疫情影響開工受限,多個維生素品種出現階段性供應緊張,VA、VB1、VD3、VE、VK3以及2%生物素等漲價勢頭兇猛,部分品種報價甚至較年初上漲了一倍多。

現貨供應偏緊的,或許不止維生素。3月14日,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反饋,疫情全球擴散導致抗病毒、抗感染類等疫情防控相關藥品需求大增,國內部分抗疫相關的抗生素原料藥及中間體亦有提價趨勢。

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制藥原料生產和供應國。由於疫情突然暴發,中國各地企業復工復產時間延遲,引發了一些海外國家對原料藥供應短缺的擔憂。

受此刺激,新和成(002001.SZ)、兄弟科技(002562.SZ)、浙江醫藥(600216.SH)、花園生物(300401.SZ)等主要維生素廠家的股價在近期均走出上揚曲線。其中,兄弟科技從春節後開市4.07元/股的低點,上漲至3月16日的6.08元/股,累計漲幅接近50%。

供應偏緊

在疫情刺激下,抗生素類藥品出現需求上升,現貨供應偏緊。

“今年初以來,我們接到很多訂單,目前公司在手訂單飽滿。”3月14日,國內某抗生素原料藥企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前期由於停工和物流運力的因素,交貨受到一些影響。公司的幾個生產基地位於不同省區,目前復工進度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交貨週期預計可以縮短。”

部分抗生素類原料藥和中間體開始出現提價苗頭。

3月5日,聯邦制藥(03933.HK)將抗生素中間體6―APA的出廠報價從165元/公斤左右提高到180元/公斤,漲幅約9.09%。據悉,另外兩個6―APA生產廠家科倫藥業(002422.SZ)和威奇達也跟進了提價。

而作為維生素生產大國,我國維生素六成以上用於出口。

據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消息,近期VA、VE、VD3等維生素品種市場偏強。因節後國內工廠發貨延遲,歐洲市場採購增加,VA市場報價漲至74―80歐元/公斤;VE 報價上漲至8.2―8.6歐元/公斤;VD3報價漲至20―25歐元/公斤。

國內貿易商同步走高。行情數據顯示,1月2日,國內VA、VE、VD3的報價分別為每公斤310元、48元、100元;到3月14日,上述三個品種的國內報價已分別漲至每公斤580元、76元和180元,價格漲幅分別達87.1%、58.3%和80%。

而VB1、2%生物素、VK3等小品種的漲價勢頭更為兇猛。硝酸VB1的國內報價從1月2日的155元/公斤,飆升至3月14日的360元/公斤,漲幅高達132.26%;2%生物素的報價從年初的165元/公斤漲至360元/公斤,漲幅亦達118.18%;VK3的每公斤報價則從72元上升到158元。

“大宗原料藥價格波動主要受供給端的影響,隨著國內廠家陸續復工生產,這種供需失衡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張亮對時代週報記者說。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維生素供給端正逐步恢復。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生物素兩大主要廠家新和成、聖達生物(603079.SH)目前均已全面開工;主營VB2、VB6等品種的廣濟藥業(000952.SZ)也於日前宣佈,其位於武穴、咸寧、孟州三大生產基地全面復工復產。

3月13日,兄弟科技公告稱,其子公司兄弟維生素公司年產3200噸維生素B1項目和年產1000噸β-氨基丙酸項目獲准恢復生產。受去年“3?21響水爆炸”事件影響,兄弟科技的VB1生產線自去年4月就處於停產狀態。

短缺隱憂

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加速蔓延,中國原料藥產業受疫情影響進而波及全球藥品供應鏈,引發多國對藥品短缺的擔憂。

美國方面較早透露了這種擔憂。2月26日,美國FDA局長Stephen Hahn公開表示,正密切關注疫情暴發對美國醫療物資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

僅在一天後,美國FDA就收到了一家藥品製藥商的通報,一種關鍵藥品庫存已降至預警狀態,原因是受新冠肺炎影響,該藥原料藥供應短缺。

FDA在隨後發表的一篇聲明中稱,美國目前有20種藥物短缺,這些藥物的原料藥或者成品來自中國。FDA還要求,調查所涉及的180家美國製藥企業,評估原料藥短缺風險。

為了保障國內抗疫藥品供應,印度政府直接發佈出口“限令”,對26個原料藥及相關成品藥限制出口。據《印度時報》報道,受中國原料藥企業無法按時復工等因素影響,印度製藥企業擔心可能會因原料藥庫存不足而被迫停產。

此前,印度製藥聯盟秘書長賈恩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印度國內製藥行業原料庫存僅夠支撐2―3個月。

不過,在WHO看來,當前全球範圍基本藥品並未出現迫在眉睫的短缺現象。

3月6日,WHO總幹事譚德塞在例行記者發佈會上說,全球製藥業所需的大量活性藥物成分(API)和中間產品產自中國,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迫在眉睫的藥品短缺。儘管存在一些挑戰,但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復工復產”。

譚德塞稱,WHO一直在監測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藥品供應中斷的潛在風險。

美國和印度製藥界的擔憂並不無道理,背後是兩者對中國原料藥的依賴。

來自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原料藥出口額300.48億美元,佔西藥類產品出口總額的八成以上比例。FDA曾在2018年做過統計,美國市場上的藥品,原料藥有88%來自海外,中國的份額約佔14%。

“美國的藥品和原料藥其實更多來自印度。印度仿製藥60%以上出口到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作為仿製藥的配套產品,印度的化學原料藥也大量供應歐美等規範市場。但同時,印度用於生產藥品和原料藥的很多原料來自中國,尤其是抗生素、維生素類原料藥。”張亮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8年中國對印度出品的原料藥貨值達45億美元,位列我國原料藥出口第一大貿易國。

“中國大量製藥原料、關鍵中間體先出口至印度,印度進行再加工後銷往歐美規範市場。作為上游,中國的供應短缺有可能通過印度傳導至全球。”張亮對時代週報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