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三國談】孫權殺死關羽後,為何要向曹操俯首稱臣?


公元219年,劉備終於擊敗了曹操,拿下了漢中之地,在勢力上達到了一個頂峰。


與此同時,鎮守荊州的關羽,則發動了針對曹操的襄樊之戰,一度讓曹操都想遷都來暫避鋒芒。


不過,在關羽威震華夏的時候,孫權趁勢進討關羽,命呂蒙為前部,襲取荊州。最終,孫權不僅佔據了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還擊殺了關羽、關平等將領。


不過,在除掉關羽、擴大自身地盤後,孫權並沒有稱王稱帝,反倒向曹操俯首稱臣。


對此,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而孫權也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主動向曹操示好。那麼,問題來了,孫權殺了關羽後,為什麼要向曹操稱臣呢?


【鏗鏘三國談】孫權殺死關羽後,為何要向曹操俯首稱臣?


首先,就魏蜀吳三國來說,魏國在整體實力上明顯領先於蜀漢和東吳,可以以一己之力對抗蜀漢和東吳。


但是,就蜀漢和東吳,卻很難以一敵二,比如在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就主動和東吳維持好關係,以此避免自己兩面受敵。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向曹操俯首稱臣,也是避免自己陷入到腹背受敵的險境中。


就孫權來說,奪取荊州並且擊殺關羽等劉備的手下,和劉備可以說是結下了血海深仇。對於劉備來說,一定會興兵來討伐東吳的,以此奪回荊州,並且為關羽報仇。


在此基礎上,除非主動將打下的荊州歸還給劉備,不然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由此,孫權這邊只能選擇向曹操稱臣,也是防止劉備和曹操聯手。在當時,如果劉備和曹操聯手進攻東吳的話,即便陸遜超神發揮,也難以保證東吳可以躲過一劫。


同時,在孫權殺死關羽後,漢獻帝劉協依然在位,也即從名義上來看,孫權和劉備仍然是漢獻帝劉協的臣子。


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了東漢朝廷,此時孫權向曹操稱臣,並上報自己的戰果,也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鏗鏘三國談】孫權殺死關羽後,為何要向曹操俯首稱臣?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向曹操俯首臣稱,孫權還向曹操之子曹丕低頭。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這一年的十月,曹丕正式篡漢自立,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並建立魏國,也即歷史上的“曹魏”。


在曹丕稱帝后,劉備選擇在公元221年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后,按理來說,另外一大諸侯孫權也會立即稱帝,以此和曹丕、劉備“平起平坐”。不過,在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


【鏗鏘三國談】孫權殺死關羽後,為何要向曹操俯首稱臣?


最後,面對主動稱臣的孫權,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


從名義上來看,孫權這個時候成為了曹丕的手下。對此,這一方面是孫權缺乏名正言順的稱帝條件,畢竟曹丕有曹操打下的基礎,劉備有匡扶漢室的旗號,而孫權在當時稱帝很可能重蹈袁術的覆轍。


另一方面,劉備當時在調集兵力,存在隨時進攻東吳的可能性。由此,孫權繼續向曹魏俯首臣稱,也是出於聯合一切力量來抵抗劉備進攻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後,重要的威脅解除後,孫權馬上對曹魏翻臉,拒絕送兒子到魏國當人質的要求,曹丕才知道上了孫權的當。


總的來說,對於孫權來說,不管是向曹操低頭還是向曹丕稱臣,亦或是之後再次建立蜀吳聯盟,都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