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三國時期,影響劉備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荊州的歸屬和蜀吳的關係。關羽死,荊州失,吳蜀交惡,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受到極大衝擊。而造成關羽失荊州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劉備集團的內部人際衝突。

王夫之敏銳地觀察到蜀漢內部衝突對荊州的戰略影響。他在《讀通鑑論》中指出,關羽因為赤壁之功自己無份而忌恨諸葛亮,由忌恨諸葛亮而忌恨魯肅,由忌恨魯肅而破壞了吳蜀結盟。王夫之把關羽的戰略失策歸因於他與諸葛亮的意氣之爭。再進一步,王夫之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不管是否贊同王夫之的說法,有一點是多數人都認可的,即關羽的驕橫自傲和剛愎自用,是造成其失敗的關鍵因素。《三國志》對關羽的概括總結是“剛而自矜”。這種驕橫自傲,肯定會在組織內部關係中有所表現,例如,在與馬超、黃忠的關係中,關羽就表現得十分過分。然而,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對關羽的這種過分表現採取了遷就態度,進而助長了關羽的脾氣。

在進攻成都的關鍵時刻,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大喜過望。拿下益州後,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其地位與關羽、張飛並列。身處荊州的關羽不服馬超,給諸葛亮去信,詢問馬超是何等樣人。諸葛亮當然明白關羽的意思,就回信道:“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封信充分滿足了關羽的自大心理,“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成為關羽用來向客人誇耀的本錢。

劉備自封漢中王時,黃忠一仗打敗夏侯淵,立下大功,劉備打算封黃忠為後將軍。因擔心關羽不高興,劉備便派能說會道的費詩前去荊州傳達消息。果然,關羽聽後便大怒,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費詩解釋道,漢高祖打天下時,蕭何曹參是劉邦的少小親舊,而韓信陳平則是後來投奔。任官列朝,韓信最上,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絲毫怨言。如今黃忠因一時之功得到重用,但在漢中王心中的分量能夠同您一樣嗎?況且君侯您同漢中王等同一體,禍福相共,難道左手和右手還要討價還價計較一番不成?您不受命不是給漢中王難堪嗎?“羽大感悟,遽即受拜。”這樣的解釋,進一步增強了關羽的優越感。

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對諸葛亮和劉備的這種做法,很多人持讚揚態度,認為是一種明智之舉,是平衡組織關係的能耐。這樣說確實有理,管理者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協調人際關係,消除組織衝突,化解組織矛盾。然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做法,已經越過了合理的界限,產生了惡果,使關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相比之下,劉備的問題最大。關羽的驕橫,多一半是劉備慣出來的。按照劉備集團的實際情況,對於關羽,只有劉備能夠管得了,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無能為力。況且在關羽的心目中,恐怕諸葛亮也應當在他之下。劉備作為最高長官,對此不可能沒有覺察。一個領導人應當清楚,關羽這種做派,同誰也難以共事。要得到團隊齊心協力的合作,最高長官必須適時制止其孤傲行為,否則,只會瓦解群體關係,最輕微的後果也是造成內部隔閡。對於組織運行來說,這種人際衝突不同於一般的利益糾紛,忍讓將會使問題更加惡化。關羽最終走向不歸路,劉備要承擔首要責任。如果劉備能夠對關羽的自視過高適當敲打,迫使其有所收斂,雖不見得可以徹底改觀,但起碼可以降低危害。

諸葛亮也不是全無過錯。誠然,在當時的具體情境下諸葛亮有自己的難處,但在人員評價上採用拔高一個貶低另一個的做法,是高層管理者的大忌。諸葛亮對馬超與其他人的比較尚可,把馬超與張飛並列,也是比較恰當的。然而,他明顯拔高關羽,對其的讚揚幾乎接近於諛詞,等於是在放大關羽的錯誤。假如諸葛亮指出關、張、馬各有所長,在肯定關羽有比張、馬優越之處的同時,又指出其不及之處,稍稍壓抑關羽的自大心理,言辭掌握在不致引起關羽生氣的程度,可能效果就要好得多。

實際上,諸葛亮的信件起到了慫恿作用,關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有理由看不起馬超的證據。如果持陰謀論的思路,那麼,甚至可以把諸葛亮的這份信件看作“鄭伯克段於鄢”的文字含蓄版。當然,諸葛亮其人有心計卻不陰毒,所以,我們寧願認為它出自另一種考慮,即以旁敲側擊的方式提醒關羽——把馬超與張飛並列,緊接著又言關羽在馬超之上,等於把關羽拔高到張飛之上,這合適嗎?從來都是關張並提啊!但是,剛愎自用者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拔高自己的說法反應遲鈍,而對別人高於自己的說法反應靈敏。關羽正是把自己列在張飛之上也覺得理所當然的人,悲劇由此產生。

作為管理者,在無關大局的小事上,和點稀泥,打打漿糊,是可以理解的,有時還是必須的,即所謂“難得糊塗”。然而,在有些問題上就不能如此。因此,有必要分清什麼事情可以糊塗,什麼事情必須清楚。我們往往把關羽的這種表現稱之為“個人英雄主義”,實際上他已經是“唯我獨尊主義”。所謂個人英雄主義,是自己對自己不服氣,要拼爭出更好的業績來。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儘管是不考慮群體的,但不妨礙他人的努力,即便不合作也可以做到各顯其能。對此甚至可適當鼓勵。但是,對於唯我獨尊、壓制他人的言行,由於其會破壞團隊力量,所以必須及時糾正。組織內部的人際衝突具有不同性質,一般來說,源於利益分割的細小衝突(這種衝突最為常見),裝糊塗或者和稀泥未嘗不可,吃虧忍讓還算美德。然而,源於價值觀念的衝突和源於狂傲心理的衝突,會破壞組織使命,疏離人際關係乃至打斷組織鏈接。管理者必須重視這類衝突,並採取適當對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