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29×393.5cm,天津博物館藏。此帖圓潤清媚,率意縱筆,穩健老成,是陳淳晚年之作。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作為吳門書派的新一代,一方面繼承了吳門前賢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又不甘於步他們的後塵,而是尋找新的突破口。在這個問題上,陳淳是非常清醒的。他曾有過這樣的思考:"道本無滯,人自泥之,苟會道體,行止何疑。勿謂輕疾,勿謂重遲,刻石為舟,人孰不嗤。欲息群噪,貞一樹合,千章泉飛,百道彼何,人斯於焉。"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他認為"道"本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人為的用"道"在禁錮自己,若能真正理解"道"的本質,將"道"融會貫通與"道"融為一體, 則無須懷疑自己的行止是否符合"道"的標準,也就是說。陳淳認為學先人,並非機械的模仿,也不必人云亦云,而是要學習他們的思想、方法、以及敢於摒棄時尚,跨越前代的勇氣,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乃至無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突破前人。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的這種思想,一直貫穿在他晚期書法的變革之中。因此,他的書法既不象沈周,也不象祝允明,即使對老師文徵明,也沒有亦步亦趨,而是衝破其藩籬,別有尋討。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陳淳《白陽山詩》紙本行書,天津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