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儘管現代人已對戰爭下了數以百計的定義,但是,戰爭最基本的實質只是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 ——《天朝的崩潰》

導語

人們常常把鴉片戰爭視為近代史的開端,因為它打破了封建王朝“天朝上國”的幻想,原來中國之外的世界早已發生變革,世界已經煥然一新。人們常常認為鴉片戰爭是一次傳統封建王朝與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碰撞,但歸根結底還是兩方軍事實力的碰撞,清廷並非不戰而投降,而是見識到了新式武器的威力之後,才喪失了戰鬥信心。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軍已經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然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並且熱兵器的技術還停留在幾個世紀之前。

而因為清軍使用的冷兵器大家也多有了解,其形制與功能一般人也多有詳悉,並且因為種類繁多,在此我們也不多做陳述。因此我們就把目光聚集在清軍的火器實力之上,到底與英軍有著怎樣的差距。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火藥以及管型火器最早都是起源於中國,但在古代中國並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很多人戲言說外國人學到火藥之後,積極研究武器。而古代中國卻是積極發明煙花爆竹,一個實用,一個觀賞。而清軍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起的“佛郎機”、“鳥銃”、“紅夷大炮”等西方樣式製作的,雖然說技術來源於“洋槍洋炮”,但卻未加改進,一直到了19世紀,才又一次見識到了人家新式武器的威力,而自己手上的火器已經落後人家二百餘年。而我們也主要是對清軍所使用的幾種火器進行對比說明,看看到底差距在哪?

鳥槍

清軍使用的鳥槍,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葡萄牙火繩槍,此後經過不斷的改良,逐漸成為主要的單兵火器之一。

鳥槍是一種前裝滑膛火繩槍。發射前必須從槍口裝填火藥,在塞入彈丸,以火繩為點火裝置。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的記載,清軍的鳥槍有58種之多,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兵丁鳥槍。兵丁鳥槍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大概是100米,射速的話為1至2發/分鐘。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隨團所畫清軍的鳥槍


而當時的英軍則裝備了比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一種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其點火裝置為摩擦燧石,槍身長1.16米,口徑為15.3毫米,彈丸重35克,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至3發/分鐘,該槍為1800年研製成功,後裝備部隊。另一種則是布倫士威克式的前裝滑膛擊發槍。點火裝置為擊發槍機撞擊火帽,槍身長1.42米,口徑為17.5毫米,彈丸重53克,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至4發/分鐘,該槍則是在1838年起陸續裝備部隊。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伯克式燧發槍及其槍刺


而通過兩者手持火器的對比,可以看到清軍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距。就槍身長度來說,清軍的鳥槍太長,裝填火藥不便,並且點火裝置還較為落後,容易受到天氣狀況的影響。而且清軍的射程只有100米,相較於伯克式的200米來說,都已經落後許多,更不用說布倫士威克式的300米,可以說英軍的火器能夠做到先發制人。而且英軍的火器可以做到平均一分鐘三發,而清軍的火器在保證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並且不考慮其他因素之後,才能做到一分鐘兩發。戰場之上,這些細微的差距反而會直接決定戰爭的結果。

而除了鳥槍使用上的硬件條件差距之外,兩者還有一些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1. 由於清軍鳥槍
    太長而無法再裝槍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刺刀,當時的西方軍用槍上已經都有槍刺裝備。由於軍費的限制,當時戰場上的士兵並未全部裝備火器,還有很大一部分使用的是冷兵器,弓箭、大刀等傳統兵器還經常使用,並且這些兵器有的已經生鏽,對於戰場上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弊端。而要知道,在鴉片戰爭,冷兵器的發揮空間並不是很大,反而會加劇清軍的損失。
  2. 尤其清朝內部的原因以及對於軍費的限制,清軍的鳥槍不能定期修造報廢與更換,也就是說,可能有些人拿著本身就無法使用的武器上了戰場,就和拿著燒火棍沒區別。有的鳥槍還有使用幾十年之久,甚至還有使用166年的武器未加更換。就這樣的條件有怎能與英軍抗衡。
  3. 而在戰爭爆發之後,鳥槍數量不足,所以政府又命令各地趕製鳥槍,及時配發給前線的作戰部隊。而趕製出來的東西,質量極其低劣,很多都無法使用,而同時因為一些士兵此前並未使用火器的經歷,還得不斷教學,戰爭一開始,清軍就已經陷入了被動。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就鳥槍實力對比來看,清軍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距,一個英軍士兵可以抵得上多個清軍士兵,雖然英軍是遠渡重洋作戰,但因為一些硬實力的差距,落敗方反而成了本土作戰的清軍。

也完美證實了“落後就要捱打”的事實。

火炮

火炮應該算是戰場上的一件利器,因為它的殺傷範圍大,並且破壞性巨大,算得上是戰場上的利器。相較於鳥槍來說,清軍的火炮與英軍在形制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康熙時期的南懷仁曾經幫助清朝監製了許多火炮,而18世紀中,英軍的火炮樣式也並未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兩者的差距也只要在質量問題上。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一、鐵質差。清朝的冶煉技術落後,爐溫低,鐵水無法提純,因此雜質較多,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較多,很容易發生炸裂。而反觀當時的英國,已經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冶煉技術大為改觀,鐵質已經提高,能夠鑄造優良的火炮。而清朝為了彌補鐵質差的缺點,不惜加厚火炮的管壁,所以清軍的火炮往往極為笨重,重達數千斤,在戰場上行動不便,而英軍則能夠靈活行動。

二、鑄炮工藝落後。清朝此時仍然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粗糙,又未對炮膛內進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彈射出之後,彈道紊亂,降低了精準度。而英軍已經才有了鐵模工藝,並且能夠對炮膛內部進行加工,精準度要高了許多。並且此時的英國,因為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對於火炮的設計也更加合理。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三 、炮架和瞄準器不全或者不完善。炮架能夠調整炮臺角度,這是火炮的一個重要優點。但清朝對此卻不太重視,清朝的許多火炮都是固定的,沒有炮架,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一些歷史遺存上面有此明顯的特徵。

四、炮彈的種類少、質量差。英國此時使用的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各種種類,而清軍只有質量低劣的實心彈,至於真正的威力如何,戰爭的結果已經說明。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同時和鳥槍一樣,清軍的火炮並沒有及時的更新,很多都是使用了極長的時間,並且也沒有定期的維護,火炮本身就已經存在著問題。同時這些火炮很多沒有炮架,擱置在露天的炮臺之上,風吹日曬,雨水侵蝕,火炮自然就會存在問題。並且這些火炮因為沒有及時更新,射程短,並且射擊速度慢,在戰爭之中很難取得優勢。

火藥

與火槍與火炮聯繫密切的應該就是火藥了,因為不管怎樣,火藥應該算是他們的靈魂,而清軍的火藥則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別。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已經在火藥上有了巨大的發展。在理論上,硝、硫、炭的配組比率以74.84%、11.84%、11.32%為最佳火藥配方。英國按照此理論,配置了槍用發射火藥(硝75%、硫10%、炭15%)和炮用發射火藥(硝78%、硫8%、炭14%),科學的配置自然就提高了火藥的威力,使得武器威力增加。同時再加上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機械化的生產使得火藥以及武器的生產更加迅速。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中國早期的火藥武器


而中國的火藥則是起源於古代煉丹師的偶然發現,因此中國的火藥有著很大的經驗總結的成分,到了清朝時期的火藥配方,仍然使用明朝末年的配方。

而我們今天見到的鴉片戰爭時期的配方則是戰前廣東水師關天培採用的記錄:硝80%、硫10%、炭10%,而硝含量過高的缺點就是容易受潮,不容易存儲,爆炸威力小,因此清朝的戰場之上會出現不少的啞彈,嚴重影響了戰爭的結果。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火藥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了槍、炮的威力。清軍使用的粗劣的火藥,使其原本落後的槍炮,在實戰之中效能更減,無法威脅到敵人。

清軍的武器裝備,為何遠遠落後於西方

從中西武器裝備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明清之際,中國的軍事科技並不落後於西方,這裡自然有當時大膽引進西方先進火器的成效,還因西方的近代科學尚處於起步狀態。至於製造方面,雙方都處於工場手工業的同一水平。到了康熙時期,中西武器裝備的差距急劇擴大,除了前面提到的科學和工業兩大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爭規模的縮小。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對比,清朝輸得不冤


康熙皇帝統治時期,基本穩固了清朝的政治局勢,清朝進入了一個長期相對和平的階段。雖然之後的清朝還對西北、西南用兵,但都是針對於一些較為落後的民族來說,有一定的武器優勢。而當時的王朝又是喜歡穩定的形勢,更是無心去致力於武器裝備的更新。所以在後面的歷史之中,經常會提到了清軍軍事實力的下降,與清朝長期的和平穩定的局勢有關。清朝原有的八旗子弟以及綠營子弟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軍事素質已經不值一提。軍事武器硬件跟不上,軍隊沒有戰鬥意志,也就決定了鴉片戰爭失敗的必然。

總結

在弱肉強食的殖民主義時代,西方各國始終把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放在最優先發展的位置,以滿足他們對外征戰的需要。而當時還沉寂在“天朝”幻想中的清朝統治者們來說,還不知道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更不用說他們會致力於清朝軍事裝備的更新。

當鴉片戰爭列強以強硬的手段打開中國的國門之後,清廷才意識到了世界的變換,也有一些清朝官員開始睜眼看世界。但是這並未讓清朝統治者們覺醒,固化的思想讓他們在世界變化的潮流之中一步步淪為別人蠶食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