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任何事都是有弊也有利的,正如當初黑死病在歐洲肆虐的同時,也給當地埋下了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的種子一樣,本次波及全國的疫情也如同一場大考,給全國各行各業帶去了變革的契機。

本次疫情對線下實體行業打擊固然很大,但也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倒逼許多行業第一次認真重視起了“數字化”這個已經喊了好幾年的關鍵詞。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3月16日也就是今天,阿里本地生活召開了一場線上商家大會,宣佈要在後疫情時代為商家提供“七大賦能”計劃,用意是大幅提升本地生活行業數字化升級。

眾所周知,國內的本地生活服務賽道這幾年來一直都是處於一個“兩極格局”,這“兩極”指的自然是美團與阿里巴巴。

如果更嚴格的來說,應該是美團點評與阿里旗下的口碑餓了麼;畢竟阿里巴巴是一個很大的集團,本地生活服務只是他的業務之一。

在這個現代化的時代,將生活服務“數字化”的好處人人皆知,因此這兩大陣營這些年來在這條賽道上一直都是你追我趕,各出奇招,鬥得相當激烈。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別看往日風平浪靜的時候,這兩家似乎是鬥了個旗鼓相當、各有勝敗。

可一旦迎來了疫情這個特殊的大考,在這一契機的催化下,雙方的表現一下子就拉開了差距。

前不久央行為了在疫情期間對各大遭遇衝擊的企業進行扶持,特別出臺了一筆利息低至3.15%左右的專項貸款。

而根據相關文件顯示,美團就向北京地方銀行申請了高達40億的貸款額度,結果消息一出在互聯網上是炸開了鍋,各大論壇上對美團此舉都是罵聲一片。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產生這種現象的直接誘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團拿來向政府申請這40億低息貸款的理由非常奇葩,稱“這是為了給武漢一線醫務人員提供免費送餐服務的資金支持”。

有一些較真的媒體直接派記者進行了實地調查,得出在疫情期間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得到的美團“免費送餐”服務累計大概在3萬6千份左右。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圖源某自媒體,侵刪)

40億資金換取3萬6千份“免費送餐”,很顯然美團王興成功的對“免費”二字進行了一次全新重定義。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也許還不足以導致這次讓美團被網友們罵到頭皮發麻輿論風波。

能讓全民如此激動地情緒爆發,集體站出來對一家企業進行口誅筆伐,這背後當然還有著更加深層的原因,或者該說是積怨。

今年2月18日,也就是疫情還處於白熱化的階段時,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1987家企業就聯合發出公函,呼籲美團點評、餓了麼等平臺公司能夠在特殊時期照顧廣大商家的實際困難,在佣金上進行一些減免。

這個呼籲最終是否奏效了呢?

答案顯然是沒有,或者說沒有全部奏效。

2月20日,也就是重慶市1987家企業的聯合呼籲的2天后,四川南充火鍋協會就公開發文指責美團,稱其在疫情期間“趁火打劫”提高佣金比例。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協會會長何偉直言:“美團這是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並在趁疫情撈錢”。

在南充市的商戶們帶頭與美團撕破臉後,全國各地餐飲企業對美團的指責一下子變得此起彼伏。

就在不久之後,河北餐飲協會又代表全省20多萬商戶,向美團外賣平臺發出公開信。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群起而攻之的現象,其實美團自身難逃其咎。

疫情期間許多中小商戶本就舉步維艱,偏偏美團還大肆提升佣金比例,甚至讓許多商戶出現了“送一單不僅不賺錢,甚至還要倒扣錢”的奇特現象。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根據行業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團對大型連鎖餐飲已經開始執行18%抽傭;而對小型餐飲執行比例則是23%左右,最高的佣金比例甚至高達是26%。

坊間對於“做美團外賣純粹是在給王興打白工”的說法早已是沸沸揚揚。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除了畸高的佣金比例以外,對於美團各種強迫商戶“二選一”的商業操作民間也長期不滿。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在這個特殊時期一同爆發了出來,才是讓美團這次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本質原因。

反觀阿里一方的口碑餓了麼,他們在本次疫情期間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正好與美團點評截然相反。

同樣是在疫情期間,口碑餓了麼選擇的卻是大規模對商戶展開“佣金減免、金融扶持”等幫扶政策。

早在各地商家開始為佣金比例過高叫苦之前的1月30日,重新整合後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就推出了“5個決定”決意與商家共渡難關。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這裡可以給大夥貼一段關於阿里本地生活“5個決定”的原文,這份決定的含金量有多高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公論。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口碑餓了麼還在不斷出臺新措施幫助商家,其中光是在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佣金比例這一項上,就已經在全國範圍內累計多次進行下調。

其中最誇張的幾個城市,口碑餓了麼的佣金比例甚至已經低到了5%~7%,任何做過線上餐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比例低得有多誇張。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這還沒完,前面我們提到過,在3月16日這天阿里本地生活又召開了線上商家大會,向外界公佈了其旨在提升本地生活行業數字化升級的“七大賦能”計劃。

在這“七大賦能”計劃當中,排在首位的是對於線上商家而言攸關生死的流量問題,在這裡餓了麼口碑明確要實現“每天為商戶帶來1億以上訪問人數”的鉅額流量。

另外一個關鍵問題則是佣金比例,這一次口碑餓了麼官方給的標準很有意思,他不是要限定在某一個明確的範圍,而是選擇直接對標“其他平臺”,要求自己比“其他平臺低3~5%”,這句話顯然很值得人玩味。

剩下的還有新增100萬商戶安裝最新的“數智中臺”實現數字化升級、為大量本地生活商家開通官方旗艦店、小程序交易0佣金等其他幾項重磅消息,限於篇幅在此我們就不一一展開了。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凡事不對比,就體現不出區別。

如果把這兩家企業中的任何一家單拎出來,也許我們要麼會覺得(美團)這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畢竟企業的本職就是追逐利潤而不是做慈善;

要麼,就只會覺得這是巨頭企業(口碑餓了麼)在特殊時期理所應當該揹負起的社會責任……

可偏偏這兩家公司撞到了一塊,這下子某些企業的糟糕表現以及不思進取的心態一下子就表露無遺了,也難怪在疫情期間雙方的風評一下子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兩極分化。

當然,我們這也不是說美團就在疫情期間就真的一點也沒做,無論是其對疫區的2億捐款還是對疫區1個月的佣金減免,這些貢獻都是實實在在的。

只不過是在把兩家企業相互對比之下,美團點評始終不肯在佣金比例上退步,只肯在其他非核心領域做文章的態度實在是有些令人失望。

我們常說這場疫情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把許多事物的本質都照了出來。

就像在這段時間裡口碑餓了麼與美團點評兩方的差距,表面上來看也許只是雙方對於社會責任感的履行程度不同,但本質上來看其實是因為二者背後那壓根不在一個層面上的格局與價值觀。

歸根結底,美團市值雖大,但卻是一家直到前不久才終於開始實現盈利的企業。

在過去的4年時間裡美團一直在鉅額虧損,2015、2016、2017、2018年四年頭持續虧損總額高近230億元人民幣,如果算上讓王興摔了個大跟頭的共享單車業務,2018年美團的總計虧損額更是直接飆升到了1,155億元。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人如果連溫飽問題都沒解決,自然不可能奢望他能先去思考禮義廉恥信這些精神文明。

企業也是如此,起碼在目前美團還只是,也必須是一家一切“向錢看”的企業,這關係到他的生存問題,是不容商量的。

考慮到美團盈利的關鍵就在於外賣業務,而其外賣業務的高營收和高毛利率又是完全依賴於其高佣金比例來支撐的,因此王興自然絕無可能在這個核心問題上鬆口。

而口碑餓了麼能夠背靠阿里巴巴這一棵參天大樹,自然能夠有餘力去思考一些如“社會責任”、“企業義務”等話題。

用古話說,這就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也只有用“兼濟天下”這個理由,才能解釋阿里巴巴近段時間來對口碑餓了麼下的這些重注。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有關注過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最近阿里正在籌劃一次大動作,對自己的整個本地服務生態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調整升級。

在升級徹底完成之後,口碑餓了麼將與阿里旗下的諸多其他業務線進行深度合作,其中包括且不限於:

“在升級為數字生活服務平臺的支付寶上為口碑餓了麼提供專屬入口”、“將淘寶與高德地圖納入與口碑餓了麼的聯動範圍,對後者提供流量支持”、“將阿里CRM系統正式落地本地生活服務”、“收購客如雲完善toB工具”等大手筆操作。

太過專業的話題我們不在這裡做深度展開,只說一個大傢伙都能聽懂的點,那就是流量問題。

根據互聯網上的公開數據顯示,美團當前的日均活躍用戶在7500萬左右,這個數字很高,但問題在於王興很難找到把這個數字進一步推高的有力抓手,因為他解決不了“流量從哪來”的這個問題。

而口碑餓了麼卻不同,在未來整個阿里會從淘寶、天貓、高德地圖甚至是支付寶等app中源源不斷的為口碑餓了麼導流,僅此一線雙方就已經完全不是在一個水平線上較量了。

每個人的手機裡不一定要有美團,可有幾個人的手機裡可以做到同時沒有支付寶、淘寶、天貓、高德地圖等所有的阿里系app呢?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這不是餓了麼,而是支付寶的界面)

作為一脈相承了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精神的口碑餓了麼,早在幾年前開始就主動力推商戶的“數字化”上線。

據部分媒體報道,僅僅是在2019年7、8、9月三月,餓了麼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商戶數字化補貼活動中,其採訪的一位餓了麼某核心城市的前城市經理表示,他們每月的投入都超過了2個億。

每個明眼人都能看出,如果只是為了在本地生活賽道上與美團搶食,那麼阿里其實大可不必做到這種地步。

唯一能解釋阿里這種“高射炮打蚊子”操作的理由,就是因為阿里對於口碑餓了麼的定位並不只是盈利,而在是以長遠的目光看到了未來的商業趨勢後,決定為這個行業投入更多資源來幫助其完成整體升級,從而在未來更好地活下去。

這一切最終都有了回報,由於口碑餓了麼更早地開始鼓勵商戶主動進行數字化,在如今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也讓商戶們也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據口碑餓了麼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本週其旗下中小商戶復工率已超過80%,訂單量較2月初增長近200%,一切的前期投入如今都有了回報。

本地生活競爭迎來劇變,口碑餓了麼為何可以殺入美團點評腹地

正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阿里始終是一家站在全局考慮問題的巨頭企業,而本地生活化服務作為其下屬的一個細分行業,口碑餓了麼在與美團的競爭中,雙方在許多問題的思路與出發點就大相庭徑。

作為一個立足於更加超然的高位集團,口碑餓了麼在市場裡落下的每一步棋子,其背後都存在著更加宏大的全面考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團在本地生活賽道上的掉隊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這與單純的資金、體量差距無關,而是在一些更加本質的核心價值的差距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