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也許,過去我們曾經擔心人工智能會奪走卡車司機、快遞、檢票員、收銀員……他們的工作,而事實上更應該擔心的卻是一系列高薪酬的腦力職業。

里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研發的寫稿機器人“Xiaomingbot”,就通過對接奧組委的數據庫信息,實時撰寫新聞稿件,在16天內發佈了456篇資訊報道,平均新聞生成到發佈時間為2秒,幾乎達到電視直播的傳播速度。

受這些鉅變影響最大的,不僅是我們,更是下一代。過去,人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而今天的情況變成,就算你跑贏了起跑線,卻有可能中途發現——跑道不存在了。

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8090後的教育觀、對互聯網教育的接受程度、對AI的認可度,都跟60後、70後爸媽不是一個數量級。在這樣先進的科技面前,我們將要如何培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站在更具優勢的一方?

1 培養孩子成為終生的學習者

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了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終其一生都在學習的人總是不斷想方設法獲取知識和技能,不是在有具體需求時才這樣做,那些有意識地主動去學習的人在機會來敲門時將能更好地把握住機會。

知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過時,但好奇心和學習能力,可以抵禦這種鉅變,讓你時刻保持一個新鮮人的活力狀態,永不過時。

2 要讓孩子具備選擇的能力

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適應力比規劃力更重要。在多變的時代,想要活得幸福自在,就得有以萬變應萬變的能力。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學會選擇,並且學會承擔每個選擇帶來的結果,這比每一次都選擇正確,更關鍵。

在未來,工廠機器流水線留給機器人,人會以更加富有創造性的方式與流水線競爭。人的獨特性會體現出來:思考、創造、溝通、情感交流;人與人的依戀、歸屬感和協作精神;好奇、熱情、志同道合的驅動力。根本不是計算能力和文書處理能力,而是人的綜合感悟和對世界的想象力,才是人和機器人最大的差別和競爭力。

3 培養孩子適應變化的能力

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頭腦最聰明的,而是那些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最快反應的物種”。

世上一切時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我們現在完全不知道3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不能適應變化的人最終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被社會淘汰。當一個人不能適應自身成長的變化,不適應社會潮流的變化,那麼這個人註定將與孤苦和墮落為伴。人要主動去適應各種變化,及時調整心態,把握住機會。

4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將失去生活的最大樂趣。”

孩子們接受固化的結論多了,自然而然也就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人一旦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就會走向兩個極端。一類是徹底性心智退縮閉鎖,身體已是青年,心智仍是幼嬰,幾無生活自理能力。另一類就是陷入思考匱乏恐慌,於混沌中徒勞掙扎。

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生活得特別輕鬆自在,這只是因為他們總能適時避過陷阱,找到最適意於自己的人生。

5 培養孩子的感情和視野

未來你的孩子如何拼過人工智能?

立足未來的孩子,還需要懂感情、理解人性;有見識,具有全球視野,又深深紮根本國文化。最最重要,她再也不用活成“別人家”的孩子。

在AI時代裡,在知識學習、技能學習之外,培養孩子的愛,讓孩子懂得家庭的重要,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所謂的情商教育會特別關鍵。因為在AI時代裡,機器幫助人類承擔了很多工作,人類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這時擁有愛等人類特有素質的孩子,在AI時代會更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