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雨天安門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中國經歷了無數個重要的時刻,這些重要的時刻共同見證了中華民族充滿抗爭與希望的時代歷程。記錄這些歷史畫面的攝影師有些是外國人,有些是攝影記者,有些甚至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同樣都是具有獨到眼光和勇氣的歷史見證人。

從清末民初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從危局中的上下求索到日新月異的中國奇蹟,我們以他們的鏡頭為線索,逐步還原民族變革、復興的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所表現出的喜悅、挫折與彷徨。每一幅影像都是對社會現實的強烈關照和影響,而當這些影像足夠豐富之時,再以一種合適的距離觀看,不同作者的材料之間互相印證,便會呈現出一種大局與細節的並重,最大程度重現出歷史的原貌,它遍及各處,影響深遠,並迅速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永遠改變我們體驗與記錄歷史的方式。

今天,我們驚歎於這些照片之時,也記住了小照片背後書寫的大歷史。


第一章 天安門


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取名"承天門",是"承天啟運"、"受命於天"的意思。天安門在明代兩次毀於雷火,清順治八年,重建後名字改成"天安門",取"

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兩個名稱都體現了統治者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顧,並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好國家的意願。

天安門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源於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門前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是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佈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

晚清,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當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00年,遭受八國聯軍炮轟後的天安門。


辛亥革命後,天安門歷經連年戰亂,逐漸破敗,直至建國後的1952年才進行了修繕,面貌煥然一新。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愛國青年在天安門前遊行。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20年,民國時期經過修整的天安門城樓。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47年,天安門城樓上的巨幅標語。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48年,天安門城樓上高懸起國家領導人肖像。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48年,天安門城樓上的領導人肖像和“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49年7月,北平和平解放後的天安門城樓。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天安門毛主席像與廣場閱兵式。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49年,《開國大典天安門毛主席畫像》作畫現場回憶圖。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50年7月,北京市對天安門廣場和貫穿東單至西單的道路進行改擴建。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50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騎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時的天安門城樓。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67年,北京,守衛天安門的解放軍衛戍部隊。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70年,市政府重新修建天安門城樓。

新中國對天安門廣場的歷次擴建與修改,完成了對廣場政治含義的強化。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最有意義的地方。1978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的變遷也在廣場上找到了註腳。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78年,北京,軍人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營拍照點等待照相。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1989年,老布什在天安門前向中國民眾揮手致意。


從民國時期開始,天安門城樓上曾經先後懸掛過袁世凱像、蔣介石像,毛澤東像、朱德像,並於斯大林逝世時短暫懸掛過其半身像,在其後的幾乎所有時間裡,都是懸掛毛澤東像,至今已經更換了八個不同的版本,最近一次換新是在2017年國慶節前夕。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2017年,國慶節前夕,更換主席畫像。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2017年,國慶節前夕,更換主席畫像。

回溯歷史,我們發現天安門和正陽門之間的區域被開發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不過百來年,它歷次被改造、修整和擴建,折射出一個國家的政治變遷。幾乎所有的廣場都是政治建築,而有些廣場,比一般的廣場都更貼近政治。它存在於國徽上、紙幣上、新聞聯播裡,在各家的影集、鏡框和書桌玻璃板底下。

我們今天見到的天安門,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一直屹立不倒,它親眼見證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的崛起並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





下一章,我們講正陽門,歡飲關注。

京城回眸 | 百年風雨天安門

関 於 作 者

北京土著 | 人文紀實攝影師 | 專欄作者

東方IC | 光明圖片社 | 中新社 |

中國新聞圖片網 簽約攝影師


寧 影 紀

影像 | 珍藏 | 點滴 | 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