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傳承中的兩宗和六派

易經傳承中的兩宗和六派

《易經》的傳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小序》總結為兩派六宗。兩派即象數派與義理派。序中指出易源本於象數,發揮為義理。至於六宗:

一宗:“《左傳》所記諸佔,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此為宗祖。

二宗:“一變而京、焦,入於禨祥。”此為宗京焦。京為京房,焦為焦贛。禨為兇禍之最大,朝代變更之隱語,祥為吉祥之徵兆,為祥瑞之事物的出現。

三宗:“二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此為宗陳邵。陳為陳摶,為宋易的開創者。邵為邵雍,為北宋易學大家,其著《梅花易數》別與《易經》,另成一套易學體系,更適合百姓運用;至於所著之《皇極經世》似乎較之楊雄的《太玄經》更令人費解。

四宗:“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此為宗王。王弼是三國魏人,以老莊學說解釋《易經》,盡掃象數,在當時來說可謂是避虛擊實直抓本質的壯舉。(《周易》的一分為二之學,即《道德經》與《易經》,前者如練武心法,後者如招式技巧,二者不可偏廢。)

五宗:“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此為宗胡程。二人皆為宋儒理學大家。程子為程頤,著《伊川易傳》,被朱熹認為解說儒理最為明白。

六宗:“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此為宗李楊。李光,一稱李杞。二人以歷史實事解釋卦爻此,另闢奇徑,別開生面。

《周易》的傳承,正如《繫辭傳》所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果是“易遂日啟論端,此兩派六宗,又互相攻駁。”(引上文之序)也許進步就在於辯論中產生。清人陳夢蕾在《周易淺述》說:易大抵數、象、理、佔耳。意思很明白,不用繞來繞去,《周易》講了些什麼,其實也就是“數”、“象”、理”、“佔”四個字。全面概括了《易經》的內容以及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