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有盛世之稱的李唐王朝,皇室與漢人無血緣關係?

官兒迷


因為根據考古發現,李唐王朝氏族很可能是武川李氏,也就是鮮卑的後人。這裡面,還牽扯到一個特別有趣的考古故事。

河北老農下地種田,意外發現兩座古墓,牽出李唐王朝最大秘密

在大概20年前的時候,河北隆堯縣的王尹村,一位老農下地種田,卻意外發現了一具殘破的石馬和石人。老農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也知道,這必定是“以前的老東西”,茲事體大。

圖:當時被發現的石馬石人像


老農馬上上報給了村委會,通過村委會的層層上報,國家馬上派下考古隊對其進行考古勘察工作。經專家的勘察,這竟是兩座帝王陵墓!而且還是大唐王朝的帝王陵墓。

這可就不得了了,於是有關部門馬上增派人手,對其進行進一步考察,以早點確定墓主人身份。後經勘察,專家們確定了這兩個陵墓就是唐太祖李淵的三世祖和四世祖的陵墓。

通過對這個陵墓的研究,沒想到又牽出了另外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李唐王朝一直可以隱藏的信息,研究結果出來以後連史書的記載都被顛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舊唐書》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李唐皇室其實並不是純粹漢人的後代,而是具有一部分胡人血統的。但他們在統治中原地區的過程中,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向外稱自己是來自於隴西李氏家族。

說起隴西李氏,很多人並不陌生,畢竟在這個家族中,曾經湧現了諸如李廣、李信等赫赫有名的大將。在十六國期間,自稱李廣後人的李暠更是被尊為西涼太祖,建立起了西涼國。

從史書記載上看,李淵其實是李暠的後人,而在李淵登基之後,還曾經追封過自己的四世祖、三世祖等人為皇帝。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淵的身世是清楚的,但是一些細心的歷史學家還是從中發現了很多問題。經過一定的考證,陳寅恪先生就認為李唐皇室的先祖其實並不是之前提到的李暠。

圖:陳寅恪先生全家福

說起李淵的先祖,陳先生認為要麼就是當時家道中落的趙郡李氏,要麼就是完完全全的“冒牌貨”。

對於這一說法,陳寅恪先生是有著鐵證的。這個證據的來源就在河北省隆堯縣的王尹村中。

當我們來到這個村子,就會發現有很多殘缺的石人、石馬等物件擺在路邊,彷彿向我們證明這裡曾經的輝煌。而這些石頭所在的地方,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三世祖與四世祖兩個人的皇陵了。

那麼,為什麼從這座皇陵中,我們就能判斷出李淵的祖先並不屬於正統隴西李氏呢?其實是因為史書上對於四世祖的記載。

根據史書來看,四世祖生前曾經定居在內蒙古武川,按照古人的喪葬習俗,在一個人去世之後,他的後人應該將他的屍骨帶回家鄉,表示不忘本心。但如果四世祖早就定居在了武川,他的陵墓又怎會來到河北呢?

圖:內蒙古武川地理位置

更加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對於整個唐祖陵的修建,其實是由李世民主導的。作為封建社會的皇帝,李世民自然是不敢違背喪葬習俗的。因此他必然是要將祖先的陵墓保留在其真正的故鄉中。

對於現如今的河北隆堯縣,在古時候是被稱為柏人縣的,而這裡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趙郡李氏的發源地。對於李唐皇室而言,既然他們自稱隴西李氏的後代,又怎會將祖先的陵墓埋葬到趙郡李氏所屬之地呢?

圖:河北隆堯縣地理位置

其實,這件事情與李世民是脫不了關係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李淵只是將四世祖李熙尊為始祖。但當李世民上位之後,為了證明李唐皇室統治的合法性,他硬是將李暠稱為是自己的祖先,並將其牌位挪進皇室太廟。

而在李治登基之後,他卻並沒有承認這個祖先,反而是將其排位挪出了太廟。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武則天上臺。在此之後,李唐皇室稱自己為隴西李氏後人的傳統才再一次迴歸。

從這一系列事件就能看出,對於李唐皇室的身份,其中是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的。相信在未來對這一座河北皇陵的進一步發掘中,我們還會發現更多歷史的故事。


海佑講史


說的過了。唐朝時期,現在的漢族,作為一個民族,還未登上中華歷史舞臺。李氏作為唐王朝的皇族,其血源只能說是非中原的主流民族。唐朝李氏不僅融入了很久以後形成的漢族(而且是十分標準的漢族),其大唐的"唐"字,差點成為中華主體民族(現在被稱為漢族)的族稱。雖然我們沒被稱為"唐族",但在海外,有許多華人(不僅限漢族)被稱為"唐人“,華人聚集的街市,被稱為"唐人街"。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族名,去衡量"漢族"形成之前的人或族群。漢族是多族源形成的現代民族,古代的許多民族,象契丹、突厥、鮮卑、匈奴、黨頊等等,現代現有的眾多民族都有許多人被融入了漢族。而漢族在古代的核心主體的華夏族(人),也有許多被融入了其他現代的少數民族之中。這種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的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該史觀,才是正確的民族觀,才會有民族平等的正確觀點。


用戶4063711838275


首先聲明我的觀點,我不認為李唐血脈與漢族無關,我始終認為李唐是一個漢人王朝。

據史料記載,李淵祖輩李暠是李廣的後世子孫,雖然可信度不高,畢竟建立王朝的帝王都得找一個好的出身,但是漢人血脈應該無疑。李暠子孫入仕北魏,傳到李淵祖父輩李虎可能血統會有鮮卑族血統,畢竟北魏、東西魏是個鮮卑王朝,那時候有個詞叫鮮卑化漢人和漢化鮮卑人,北齊王朝就是鮮卑化漢人,而北周宇文家族就是漢化鮮卑人。當時貴族們都以擁有鮮卑姓為榮耀,楊堅就曾改名普六茹堅,後來建立隋朝又改回來姓楊了。假設李昞全是漢族血統,李淵母親是鮮卑族,那麼李淵就擁有一半血統;李世民母親也是鮮卑族,李世民擁有四分之三鮮卑血統,那還有四分之一漢族血統呢,怎麼能說建立的王朝和漢族無關呢!

如果非要以血統論來說,那麼我敢肯定的當今世上沒有純血漢人。因為漢族是個包容的民族,而從夏商周時期東夷西戎等民族就慢慢融入漢族了,誰能保證一定父祖或者母系那邊沒有一點別的民族血脈呢?更何況在商周之後,多民族的與漢族相互融合,怎麼可能還會有純血漢人?!所以李唐王朝就是漢族人建立的朝代。


赤炎之修羅


李唐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個王朝,唐人街,唐裝,盡皆是如今流向世界的中國文化,但若是真的仔細剖析一下,可以輕易的發現,李唐王朝,正如題目所說的,並不是由漢人統治的王朝,或者說,並不是由純粹漢人統治的王朝。

大唐王朝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夜不閉戶,當然了,這也都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了。

大唐王朝強大如斯,但李唐王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的確是不屬於漢人王朝的。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李唐王朝的歷史,李唐王朝終結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李淵本就是隋時高管要員,但因為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不過短短几十年,所以很多人在談論一些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忽略掉隋朝。

今天筆者分析這個問題,也忽略掉楊氏的隋朝,畢竟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對李唐王朝是否屬於漢人政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隋朝,終結了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打死入侵,而南方也是長年戰亂不斷,各個國家處於一種你方唱罷我方唱的狀況。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因為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很多身處中華大地上的人都是屬於當時的少數民族行列的。

我們來看一下李世民家族的歷史。

據魏書列所言,唐高祖李淵,其祖父其實就是一個確確實實的鮮卑族人,而且在鮮卑族中地位還很是超然,為鮮卑八柱國之一。

在舊唐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描寫,不論是李淵,還是李淵的曾孫,都是胡人模樣,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李唐王朝從建國起,就一直流淌著少數民族的血液,而李世民的母親,基本上也是純種的鮮卑族人。

從李唐王朝貴族的風俗習慣上,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也可見一斑。

首先是李世民,他納了自己的兄長之妻為妾室,而後來的李治,也是將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納為了皇后,唐玄宗李世民甚至將自己的兒媳封為了貴妃。

其實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都有這種習俗,比如說弟弟繼承兄長的妻子,即使是到了現在,某些地區的人還保留著這種習慣。



雖然說當時的李唐王朝卻是跟少數民族在血脈上沾親帶故的,但是放到現在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無論屬於哪個民族,都是華夏民族,更何況,在一千多年的融合過程中,中華民族早已發生過無數次大融合,許多當初的少數民族,早已與漢族融為一體。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唐王朝的貴族,在當時可能與漢人的血脈有些不同,但是放到現在,這確實沒有任何影響了。


魏青衣


文化才是維繫一個民族的最根本因素,而不是血緣。恐怕全世界的專家學者、科研機構都無法對某個民族的血緣、血脈給出一個客觀的界定。

中國的歷史是由多民族創造的,幾千年的時間足以讓各民族完成文化和血統上的“混血”,只不過漢人的儒文化高度發達,且高度包容與開放,很多民族最終被同化成漢人,成為漢族的一部分。

個人認為之所有人懷疑李氏不是漢人都是因為自李世民祖父李昞開始,李家三代人連續娶鮮卑人為妻。宋朝理學大家朱熹因此發出感慨“唐源流於夷狄”。到了現代遺傳學普及後,更是有人因此武斷地認定李世民只有四分之一漢人血統,李治為八分之一。

胡漢通婚興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達到高峰。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胡漢通婚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比如北魏至少19位皇后至少有10個是漢人,但是沒有人懷疑北魏的皇帝不是鮮卑人。

同樣為了實現滿漢一家親,清朝的後宮基本上被蒙古皇后、妃子把控,可是這並不影響清朝皇帝的滿族身份。如果因為李世民家有胡人血統就認為他們是胡人,那中國歷史將會重新改寫。

正史中記載,李家是隴西成紀人。民國大師陳寅恪經過嚴謹的考證,提出了“李唐先世本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的結論。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懷疑,李家為漢化的鮮卑人,畢竟鮮卑人漢化在當時非常普遍。

其實判斷李家是不是漢人很簡單,那就是有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李家是雖然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家族,但李唐王朝並未想過“胡化”,完全繼承了從秦漢以來中原王朝形成了政治體制,李世民也是一心想重現“大漢雄風”。

在文化上,唐朝時佛教還是一個有著強烈異域特色的宗教,李家採取的措施是“崇道抑佛”,極力保護本土宗教,並以老子後人自居。

總得來說,李家對“漢族”是有著強烈民族認同感的,而且他們還以漢族政治家的身份將中華的影響力推到了一個頂峰。其次,漢族與世界上大多數民族一樣都是“父系傳承”,不管李家娶了多少胡人妻子,不宜對他們區別對待。


史料不輯


李世民是鮮卑族,這首先我們要面對現實的,我們所以人3/4的血統都是母親賜予的,比如你爸爸是中國人,你媽媽是日本人,你身上的血液3/4都是你媽媽賜予你的,你說你是中國人可以,可是你,改變不了你的血統,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又好比,你是中國人,你入了美國國籍,你的血液就變成美國血統了?完全不是!!!

父母雙方給孩子的核DNA是大致相等,但由於受精卵中的細胞質絕大部分來自於卵細胞,所以細胞質基因幾乎全來自於母方,所以後代獲得的基因中應該是來自於母方的要多些。智商基因是存在於x染色體上的,所以男孩全部遺傳自母親,女孩父母遺傳各半。總結:李世民是鮮卑族,已無爭議。


ID笑似花解語


漢之前沒有漢族的稱呼,漢之前叫華夏族。漢族泛指中原百家姓。皇帝也可以賜外族漢姓,有了漢姓就可以視為漢族。漢最強大的王朝,李世民開創的大唐是中國漢文化的巔峰。李世民都不算漢族,誰算漢族?

李世民開創了盛世,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空前繁榮。湧現大量的人才,詩人輩出、軍事人才,留下無數傳世佳作!帝王冶國之才無出左右。

唐的軍隊經常打敗仗,但是唐的版圖卻不斷擴大,這又是為什麼,因為民心所向,尚武精神。

李世民什麼有血統很重要嗎?他就是漢族的代表人物。李唐盛世,聖凡同居!


客居地球三千年


李唐王朝到底與漢族有沒有關係,首先要搞清楚什麼人是漢族,漢族是由先秦華夏不斷融合周圍群族合群行成,華夏與北狄是兄弟,與西羌通婚形成血親,這就是炎黃子孫。

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原處於中原邊緣的夷人,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這就是最初漢族的來源。

李唐皇族的民族爭議

唐王朝的開國李淵,他的父親是漢族,李淵的祖父是李虎,祖籍隴西成紀,是西涼國君主李暠五世孫。李虎是西魏時期八柱國大將軍,賜鮮卑姓大野氏。

鮮卑人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四女是李淵的生母,七女是隋文帝皇后

因此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是漢人,母親是鮮卑人。

李淵的皇后是漢人竇氏,李世民的皇后是鮮卑人長孫氏。

所以李唐王朝應該是母系屬於鮮卑族,而父系屬於漢族。

 將李唐王皇族說成了“鮮卑民族”是沒有可靠的證據,李淵的七世祖李皓是晉末五胡亂華時入侵中原,建立西涼政權。陳寅恪先生認為西涼地區和東晉是對南朝漢文化保存最完全,並對北魏漢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地區。

那麼李唐王朝是“鮮卑民族”的傳言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就要從隋文帝楊堅說起,楊堅建立隋以後,讓所有的漢族都恢復舊姓,其中李淵的父親也“復高祖姓李氏”,去除鮮卑人所賜姓“大野氏”而恢復了他們的舊姓“李”,如果不是漢人,為什麼要“復其舊姓”?

如果李淵真的是鮮卑族,那麼當他們推翻隋朝以後,應該恢復他們的"鮮卑舊姓"才合理,而李淵卻並沒有這樣,而是拿出了他們漢族家譜,這說明他們是漢族,就算不是,那也是完全認同並接受了漢文化的鮮卑人。

但如果李唐皇族真的是漢化的鮮卑人,那麼他們應該知道漢人很重視血統,重視對祖先的祭祀,絕不會將他人的祖先當作自己的祖先來祭祀。

特別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皇族,更是嚴格遵循祭祀原則,決不允許隨便將他人族的祖先當作自己祖先來祭祀。

《禮記·祭法》說“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所以,認為自己祖先是漢人,並有家譜佐證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漢人,而不可能是鮮卑人。

《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高祖本紀》、《冊府元龜·帝王部·帝系門》都明確記載了,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君主李暠的嫡系後裔,而李暠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

陳寅恪先生對李唐皇氏進行過論證分析,他也認為李氏本來就是漢族,陳先生認為李氏可能並不是隴西李氏之後,而是趙郡李氏之後。而趙郡李氏也是漢族。

在北魏孝文帝時期,他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不學習鮮卑的語言、服飾、習慣。縱然如此推行漢文化,孝文帝也沒有將自己的祖先改為漢族,更沒有給自己找一個千百年前的漢人作自己的祖宗。

所以李唐皇族如果真是鮮卑人,他也不會篡改自己的族譜,給自己找一個漢人做祖先。

所以李唐皇室是鮮卑人這個觀點根本說不通。

雖然李唐母系裡面有鮮卑的後裔,但是人類社會當時已進入父系社會,父系便是民族屬性。而且李唐皇室也確認他們是漢人,代表漢人的利益。所以唐朝建立以後,並沒有像之前的北周、北齊那樣恢復鮮卑姓氏或鮮卑特色,而是像隋朝一樣,極力抹去僅有的鮮卑特色。

現在一些人總喜歡拿著李唐皇氏娶了鮮卑女子的事來說,唐朝有濃厚的鮮卑血統,甚至還認為“唐朝是鮮卑族所建,不是漢人政權”。北魏孝文帝的母親是漢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說北魏是漢人的政權呢?

這些人可能並沒有鬧清楚李氏所娶的這幾個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鮮卑血統,有多少鮮卑文化,與漢人有多少區別。

在魏晉時期,就有許多漢人與其他民族的混居,而到了北魏中期,鮮卑人更是被嚴重漢化,剩下的也是僅有的保留姓氏的鮮卑人,更不能說那幾個鮮卑子女嫁與漢人所生的孩子還是鮮卑人。更何況北魏的鮮卑貴族與漢族長期通婚,長期學習漢文化,鮮卑本身就已經是鮮漢混血了。


雨霽視角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李唐王朝的皇室只是鮮卑化的漢人,不能說他們和漢人沒有血緣關係。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可能是懷疑關隴士族的血統純正性。

西魏時期,形成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一帶的軍事貴族,史稱之為關隴貴族或者關隴集團。西魏時期,這一地區不僅有大量漢人,還有不少鮮卑人。關隴集團既是一個軍事貴族集團,同時也是一個政治貴族集團。組成關隴集團的主要是西魏的八個柱國大將軍。分別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這八大家族下領十二名將軍,十二名將軍後來逐漸壯大,形成了著名的關隴集團。從西魏開始到唐朝,這八大柱國及十二名將軍家族相繼掌握政權。宇文家族曾經建立周朝,楊家曾經建立隋朝,李虎家族曾經建立唐朝,李弼家族曾經出現過李密這樣的後代。整個關隴集團不僅有漢人,還有鮮卑人。宇文泰、元欣、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為鮮卑人,李虎、李弼、趙貴、楊忠為漢人。為了擴大影響力,關隴集團內部相互通婚,相互影響,相互同化。比如獨孤信的大女兒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兒嫁給了李昞,後來生下李淵;七女獨孤伽羅嫁給隋文帝楊堅。所以李唐的建國核心關隴集團是一個鮮卑和漢人共同組成的軍事政治貴族,李唐皇室確實含有鮮卑血統,但是他們卻是漢人。

李淵的爺爺是李虎。李虎是當年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其祖上是實實在在的漢人。我們來看一下,李唐先輩的族譜。李弇→李昶→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李弇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四世孫,所以李氏一族是正兒八經的漢人血統。只是到了西魏以後,關隴集團內部相互通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李唐的李淵,李世民和李治等人血管裡都鮮卑人的血統。我們充其量說李唐皇帝是混血兒,不能說他們和漢人沒有血緣關係。


依稀說史


唐朝皇帝絕對是漢人,五胡亂華,中原幾百萬漢人逃往甘肅,中原李姓、王姓等大姓逃到隴西,“天下將亂,避亂之所唯有涼州而已。”據史書記載,在涼州避難的中原學者絡繹不絕。所謂的“自張氏以來,涼州號為多士”是前涼政權的存在,使得北方確保“衣冠不墜”。

前涼被苻堅滅了,漢人照樣保衣冠家族,苻堅死後,到氐人後涼呂光政權、李暠時代西北漢人,非常多,鮮卑入主中原,全是鮮卑姓,到了魏孝文帝時,改漢姓,鮮卑姓氏都改成漢姓。拓跋宏以身作則,把拓跋改成元,自己叫元宏。鮮卑貴族紛紛改姓,步六狐改成陸姓、獨孤改成劉姓、丘穆稜改成穆姓等等,並規定穆、陸、賀、劉、樓、於、嵇、尉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之後,又改回胡姓,再到宇文泰時,西北鮮卑民族改回鮮卑姓,還要漢人全部改用鮮卑姓,宇文泰賜漢人鮮卑姓,鮮卑三十六國、九十九姓的後裔在西魏大都滅絕,宇文泰於是恢復元氏為拓跋氏,恢復鮮卑姓,拓跋鮮卑的遠祖拓跋毛(生活在西漢前期),史據曾經“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宇文泰就是把這三十六國、九十九姓,總計135個姓氏,按功勞大小賜給手下。李虎是不是八國柱之一,是不是真的,還待考證,歷史上,五胡亂華,漢人逃亡甘肅就有上百萬人。

說李世民娶弟媳就不是漢人或華夏人了?

南朝劉宋皇帝劉駿“蒸淫其母”,強娶自堂妹,劉子業強淫其姑,還留在宮中當夫妻,還與自己姐姐通姦,齊襄公與自己妹妹相姦,晉文公娶外甥女,劉盈娶自己姐姐的女兒張嫣,劉定國奪弟妻為姬,與子女三人奸。竟然與自己父親的姬妾通姦,並生了一個男孩。《荊燕世家》記載:至孫定國,與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奪弟妻為姬,與子女三人奸。定國有所欲誅殺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他法劾捕格殺郢人以滅口。至元朔元年,郢人昆弟覆上書具言定國陰事,以此發覺。詔下公卿,皆議曰:“定國禽獸行,亂人倫,逆天,當誅。”上許之。定國自殺,國除為郡。

這群人,比李世民更有過之還及,難道他們也不是華夏人,是胡人嗎?

五胡亂華,幾百萬漢人逃往甘肅,你跟我說甘肅隴西、敦煌全是胡人,沒漢人,史載李暠“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二郡”。 涼州漢族大地主宋繇等極力支持李暠獨立,李暠所建的西涼,和好於東晉。他接受了東晉的封號,設僑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漢人流民。李暠在位期間,很注意發展農業,史載:“年穀頻登,百姓樂業。”

北魏馮太后,她殺了自己的養子之後,扶持只有5歲的孝文帝即位,而自己也開始了一段垂簾聽政的故事。其在垂簾聽政期間重用漢族官員開始了一系列的漢族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功績就是均田制的提出,漢族人口又一次在甘肅地區恢復起來,北魏正光四年(523),終於爆發了六鎮起義。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義,漢人也參與其中,因為經一段時間,恢復休養,又壯大了,激烈的階級鬥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

《魏書·咸陽王禧傳》“於時,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修之門,禧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為高祖所責。詔曰:“……將以此年為六弟娉室。長弟咸陽王禧可娉故穎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幹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娉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可娉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隴西李衝女,季弟北海王詳可娉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

北魏太和中,對漢人姓族曾經進行過兩次清定:第一次是在太和十六年前後的“定四姓”,其目的主要是確定“四海通望”或“四海大姓”,《全唐文》卷五四五王顏《追樹十八代祖晉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銘》:

後魏定氏族,僉以太原王為天下首姓,故古今時諺有“鼎蓋”之名,蓋謂蓋海內甲族著姓也。

據北魏《李蕤墓誌》,從王慧龍之世開始,太原王氏與隴西李氏就存在著累世姻親的關係,《唐國史補》:

初,李嶠與李迥秀同在朝堂,奉詔為兄弟,又西祖王璋與信安王同產,故趙郡、隴西二族,昭穆不定。一會之中,或孫為祖,或祖為孫。

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隴西李衝以才識見任,當朝貴重,所結姻連,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為夫人。(胡注:四姓,盧、崔、鄭、王也)……時趙郡李氏,人物尤多,各勝家風,故世言高華者,以五姓為首(胡注:盧、崔、鄭、王,並趙李為五姓)。

鮮卑政權最為簡捷的途徑無過於以聯姻為手段,把漢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高門士族納入鮮卑貴族的婚姻圈中,既提高了皇室在漢族士人中的社會影響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又在官爵之外使代人與漢人的門第等級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門閥序,這樣才導致李世民是胡人一說。

。崔、盧、鄭、王得以成為北魏首屈一指的最高門第,除“魏晉舊籍”的因素外,其自身的當朝官爵和政治權勢起了更為關鍵的作用。這種當朝權勢最為突出的反映即是他們與隴西李氏通過婚姻關係所結成的政治聯盟。

李衝所出的隴西李氏並非魏晉舊門,只是由於李衝的寵遇,才成為“當世盛門”,這一點已為唐長孺先生所確證。李衝得幸之後為躋身於舊門之列,以聯姻、舉薦等手段,積極交結、籠絡舊族,其主要對象便是崔、盧、鄭、王四個家族。

《魏書·盧玄附盧淵傳》:

(盧淵)與僕射李衝特相友善。衝重淵門風,而淵祗衝才官,故結為婚姻,往來親密,至於淵荷高祖意遇,頗亦由衝(盧淵乃盧敏之兄)。

在李衝的積極參與和謀劃下,崔、盧、鄭、王四家,得以與王室締姻,成為後族,而隴西李氏由於這種特殊關係,亦得以結姻帝室,成為與“四姓”並稱的“五姓”。

終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五姓家族中“以外戚”、“以舅氏”超授、超贈官爵者史不絕於書,鮮卑皇室為軸心,以等級婚姻為紐帶,包括鮮卑“勳臣貴族”和漢人後族“五姓(包括李氏)”在內的上層統治核心開始逐步確立。北魏後期,五姓和皇室之間、五姓各家族之間,一直維持著穩定而密切的婚姻關係,成為一個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婚姻集團,“將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後 族”。

據學者的有關統計,北魏與崔盧二姓有婚姻關係的百餘人中,五姓高門佔三分之一,宗室和鮮卑勳貴佔五分之一強。如以太和改製為斷,這一比例則更高。五姓家族的主要成員多憑門第直接出仕為中央官吏,其他成員則多由宗室諸王的僚屬入仕。因為這種原因,鮮卑政權讓漢人參與上層軍國大事,才讓楊堅摘了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