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魏延是義陽人。義陽這地界靠近南陽,南陽又地屬荊州。說來奇怪,三國志中並未記載魏延何時加入劉備,只是說

(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要知道,早在劉備依附劉表,成為荊州的北方門戶之前,宛、南陽就隨著張繡的背叛成了曹操的地盤。而受爭議的點,在‘部曲’二字上,如果這部曲是指魏延是以士兵的身份隨劉備入川,那麼早在官渡之戰前,魏延就是隻身一人流落在荊州地界。後劉備屯兵新野,魏延加入劉備,但這時候的魏延仍然是一個無名的士兵,直到跟隨劉備入川,立下戰功,才被劉備擢升為牙門將。根據劉備傳的記載,從劉備受劉璋邀請入川到奪取漢中,並沒有提起過魏延二字,也就到了劉備稱王后,才出現這麼一句話: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

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從牙門將躍升為漢中都督,魏延的平步青雲實在讓人難以不眼紅。但要是部曲所指就是士兵身份,那麼從入川開始到奪取漢中,魏延是歷經八年的基層打工時間才坐上了蜀漢集團重要幹部。其所經歷,自然是能輕易引起劉備的共鳴,畢竟劉備的前半生也是一樣苦逼般的流離失所。且長時間在基層工作的魏延,經驗值早就遠超於其他人。通過時間的證明,劉備提拔魏延做這個漢中都督,顯然是深思熟慮的。更是說明,劉備用人的眼光之毒辣。

後劉備病逝白帝城,偉大的政治家但非成功的軍事家諸葛亮上臺,在經歷長達六年的時間休養生息,諸葛亮毅然決然地將治軍中心遷移至漢中,並且發動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奇怪的是,諸葛亮並沒有重用已經治理漢中九年之久的魏延都督,畢竟年限擺在這,又是伍兵出身,親身經歷過戰事,經驗豐富。如果說,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太過風險,與其戰略理念背道而馳,實在有點牽強。他大可以拒絕採納,實際上也是如此。卻在

‘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任務上,交給了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馬謖。馬謖兵書是看得多,但臨危應變的能力有點低,一切都按書上所說,那何必親臨戰場,指揮佈陣。

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單憑這點,馬謖跟魏延差遠了。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自率主力北向祁山,命趙雲、鄧芝作為疑軍牽制曹真主力。另一邊,曹真主力雖說被諸葛亮的疑軍牽制在郿縣,但仍然派出張郃直取街亭。對比之下,趙雲作為疑軍牽制主力失敗,張郃作為偏軍直取街亭成功。局勢就此扭轉,諸葛亮因此退兵,北伐結束。

所以到了這裡,在網上就出現了很多討伐諸葛亮的聲音,同時也將魏延為施行的‘子午谷奇謀’奉為神計。

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根據魏略所記載,曹魏自劉備死後,蜀漢沉寂多年,對其防備自然有所降低。畢竟劉備一生都是舉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走南闖北,而曹丕篡漢稱帝,對於蜀漢自然是首要敵人。劉備死了,舉起的領袖也沒了,加上蜀漢又沉寂多年,曹魏也就放下‘戒心’。所以當諸葛亮‘出其不意’北伐時,曹魏朝廷自然是十分震驚。

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同樣,曹魏不備應該也是適用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

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不過十日可達長安,有種天降神兵的味道。按照魏延的話來說,夏侯楙膽小又無謀,必定會被嚇跑。屆時,拿下長安據守,只需等待諸葛亮大軍二十天到來,就能一舉拿下長安以西,也就是雍凉地區。

畢竟,諸葛亮一北伐,隴右三郡嚇到,皆都歸亮,由此可見不僅曹魏不備,更是疏於對雍凉地區的管控。

當然,這是魏延一方的說辭,說得也都是理想狀態。能拿下長安固然是好,可以將關中地區跟雍涼地區隔開,關門打狗。但是,曹魏嚇是嚇到,作出反應還是非常及時的。

諸葛亮傳: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

曹叡傳: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

照這麼看來,魏延以五千精兵獨守長安城二十天似乎有點痴人說夢,曹魏反應如此及時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魏延以五千精兵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

,沒有損耗是不可能的。再者,很關鍵的一點,於長安城,蜀漢連一天的恩威都未著,能真像諸葛亮的《隆中對》所說?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怕是望見曹魏大軍到來,直接就開門相迎!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魏延‘子午谷奇謀’的風險係數高,但他的目的總歸是: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這顯然也是諸葛亮的目的,都是為了奪取涼州地區,只是諸葛亮是安從坦道,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目的一樣,方向卻不同,諸葛亮就‘冷落’了魏延,實在有些小家子氣。直到最後一次北伐,才讓魏延獨自領兵作戰。

魏延傳: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

漢晉春秋曰: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

而重用魏延的原因卻在於,蜀國人才凋敝,短短數年之間,死了七十多個將領。可以說,魏延的遭遇竟然跟曹魏的張郃有點類似,無敵於後期。恰巧的是,兩個人都死在了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張郃是無奈執行司馬懿的命令,命喪木門。而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死後,遭到楊儀的汙衊,死於自己人手中。

簡直是同為天涯淪落人。

所以,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點是,為何諸葛亮就是不重用魏延。如果街亭之戰,守將的是魏延,以魏延多年伍兵的經驗來說,恐怕結局會大大的不同。屆時,曹魏是張郃,蜀漢是魏延,此戰必然好看得多。

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在這裡,淺談兩個觀點:

一、魏延是先帝舊臣,得劉備傾心重用。好比劉封,作為劉備養子,雖然因為做人的問題導致孟達叛變,劉備也僅僅只是責備,並沒有起殺心。可諸葛亮卻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讓蜀漢白白丟了一門年輕猛將。除了有易主的危害,我想諸葛亮更擔心的是管理的問題。畢竟大家履歷都一樣,就像魏延,從伍兵做到都督,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軍功,這是諸葛亮沒有的。所以諸葛亮不重用魏延的一個點在於,魏延是先帝重臣。因此,為了方便控制,諸葛亮給了魏延一個更大的頭銜,也就是涼州刺史。但我們知道,涼州都沒拿下呢,這個刺史有什麼用呢。

二、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點魏延跟關羽很像,重將士,輕士族,自恃勇武,眼裡容不下他人。所以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後,諸葛亮就不敢讓他獨自領兵了,說白了,就是擔心自己不採納他的建議,回頭他帶著自己的部曲自行攻打長安去了。

目的相同,方向不同,魏延就這樣被諸葛亮冷落?

所以,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特點,實在不太可能會重用魏延。但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放著魏延不用,卻啟用了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確實是諸葛亮軍事能力的一大汙點。哪怕是出了祁山,再讓魏延率一支隊伍鎮守街亭,他再自傲,總不能從祁山繞回來子午谷吧!


資料出處:《三國志》、《魏略》、《漢晉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