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代開國王朝皇帝的二代繼位幾乎都出了問題?

tmmldjh18


中國歷史上,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之後的前三代帝王中,一般都會出現皇位傳承的問題,其中又以第一代和第二代皇帝的交接問題上更容易出現動盪。比如題主說到的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一個新政權是建立在舊政權的基礎之上,而舊的社會秩序雖然基本上被打破,新的秩序卻還沒有完全搭建起來,還沒有被大眾所認同。所以,開國之後如果這個秩序順利建立起來了,這個政權就會在動盪中進入穩定期,比如漢朝、唐朝、宋朝都是在第二任或者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間開創了這個朝代的盛世。而新的秩序如果沒有順利建立,那麼這個政權就很難渡過這艱難的瓶頸期,國家就會進入動盪甚至亡國,比如秦朝、晉朝、隋朝等等。

這個瓶頸期出現在第二任或者第三任皇帝身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政權在這一段時間內,權力之爭更加激烈。其紛爭的焦點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皇帝與大臣的權利之爭;第二、繼任皇帝與功臣派的權利之爭;第三、外戚與皇室宗親的權利之爭。

皇帝與大臣的權利之爭大家都比較瞭解,所謂“帝國破,謀臣亡”,中國歷史上兔死狗烹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一個政權基本上都是以戰爭的方式建立,戰爭結束之後為了穩定手中有兵權的功臣就必須給他們一定的地位,而皇帝位子坐穩之後又要剷除功臣以維護國家的安寧。這也就導致了政權建立之後內亂往往接踵而至。

繼任皇帝與功臣派的權利之爭可以說是開國皇帝與功臣之爭的延續,只不過開國皇帝剷除的可能都是威脅較大或者“造反”跡象比較明顯的大臣,而繼任皇帝往往沒有開國皇帝的能力與威望,壓不住陣腳,所以就只能繼續削藩,如此也造成了國家的繼續動盪。

外戚與皇室宗親的權利之爭則有可能延續整個朝代,因為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畢竟皇族更需要強強聯手啊,政治聯姻的情況太多了,外戚專權就不可避免——除了漢武帝這種把事情做絕的人。


國史通論


的確,幾乎所有皇朝的第二代都出了問題,比較有名的有:

秦:胡亥篡位,殺扶蘇

漢:除諸呂,迎立漢文帝

晉:八王之亂

隋:太子楊廣弒父

唐:秦王李世民殺兄

宋:燭光斧影,太祖子嗣全死光

明:靖難之役

這是因為中國不是用民族主義維繫的,而是用“皇帝子民”這個概念維繫向心力。因為朕即國家。

當一個朝代開國的時候,它的臣民是繼承前代的,人們並沒有出生在本朝。也就是說,對於一個臣民而言,他以前其實做過別的皇帝的子民,在你這兒屬於“二婚”。

我們都知道,寡婦可以選擇從一而終,也可以選擇改嫁。第一次改嫁心裡還有點障礙,一旦改嫁過一次,第二次的時候就無所謂了。

臣民也一樣。我已經背棄了舊主,對新君也沒那麼忠誠了。

開國皇帝一般都是很強勢的,所以才會有投效他的理由。一旦他死了,他的那些二手的臣民其實是很容易接受他的兒子被推翻的。所以短命王朝以二世而亡的最多,長命王朝也容易發生動亂,只不過挺過去了。

一旦成功傳到三世,臣民基本就都是原裝的了,以後的路就走的比較穩定了。

這個理論叫做“帝國的瓶頸”理論。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先從秦朝說起吧。秦二世胡亥系秦始皇十八子,假造聖旨賜死了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能讓其得逞的原因有四點:一,秦始皇暴政下的朝局混亂不堪,以趙高李斯為首的文官集團與扶蘇政見不合,為尋求自身的利益不擇手段;二,秦始皇暴斃太突然,致使本身就爾虞我詐的朝局全然崩塌,倒向有利的一方;第三,秦始皇察人不明,剛愎自用,養了幾個奸賊都不知道;第四,扶蘇勢單力薄,蒙恬遠在千里之外,孤立無援。

漢朝第二任皇帝是劉盈,是劉邦第二子,長子是劉肥,但他是小妾生的,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劉邦殺功臣,給劉盈都做好了準備,但沒想到最後壞在與他同床共枕的老婆呂雉身上,這就叫千防萬防,防不過枕邊人。

晉武帝將皇位傳給痴呆兒司馬衷,是因為他喜歡司馬衷的兒子,但自古沒有跳過人子立孫子為皇帝的道理,只能先立兒子,等兒子再傳位孫子。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歷來開國皇帝雖有數不盡的豐功偉績,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成就促使皇帝本人自以為是,晉武帝也是如此,自信過頭就是一場禍端。西晉的二代繼位問題,依然延續了東漢的毛病,皇帝年幼,後宮干政,外企篡權,爭奪勢力就想借力打力,引胡人入朝而自焚。

隋文帝廢了太子楊勇,不只是小說中描繪的奸詐,在父母面前扮孝子,誣陷楊勇。即使楊勇不廢,楊廣也會篡位,因為他在軍中的人脈完全可以踩死楊勇,可以說隋朝的三分之一都是他打下來的,各路將軍都是他的兵,他不甘心。

同樣,李世民也是發揚了隋煬帝楊廣的心理作戰方式,一身的功勳使得自我膨脹,不爭天下都對不起自己。再加上李淵在太子的問題上今天說你當明天說他當,所以,皇帝的自身問題也在讓爭位的矛盾加劇。

宋太祖與宋太宗的矛盾跟隋唐沒有本質的區別,兩人在軍隊中的威信都是槓槓的,就是這玩意惹的禍,心不平,天下我也打了,很多人都是我的兵,沒有你趙匡胤,不就聽我趙光義的嗎?再加上宋太祖的幾個兒子相繼早死,而那個虛構的八賢王趙德芳當時也才16歲。所以,二代篡位就是太組一脈根基不穩,而太宗又如日中天。

再到元朝,忽必烈其實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其實也是因為蒙古帝國的瓦解,才能當了大汗。

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朱棣篡位,也還是因為根基不穩造成的嗎?老的有能力的都被朱元璋以防萬一全乾了,一個能人都沒給孫子留下,再加上朱元璋也是自信的要命,稱他的兒子絕不會造反。可一旦利益擺在面前了,豈有不被人搶的道理?明朝二代繼位出問題就是出在朱重八過於自信,朱允炆根基不穩,而朱棣卻很強大。

然而,清代的順治至今是個謎,按清實錄記載順治是因為病逝,從而康熙繼位,這樣說二代繼位沒有出問題;民間野史說順治出家這一點,很多歷史學家也說過不可信。

綜上所述,歷代開國王朝皇帝的二代繼位幾乎都出了問題,其原因無非以下這幾點:

一、天下雖定,但朝局混亂,仗打完了,但各有各的兵;不僅上面的有想法,下面的官兵集團也有想法,為了各自的利益,從而激起兵變;

二、開國皇帝都過分自信,用人不當,識人不明;在對待戰功卓著的兒子們或者兄弟,捨不得下狠心,從而導致兒子們爭奪皇位;

三、人心都一樣,當事情沒有發生到自己身上,誰也不會在意,只有等兄弟兒子動了手才知道,可惜已經晚了。


讀文學史詩


2代時,追隨開國父兄輩作戰、有戰功的潛在繼承人太多,軍事強人中自然有不甘位居人下者

3代時,天下承平日久,既無必要也難有機會行軍打仗,皇儲按前皇意旨或法定程序產生,不諳軍事的其他潛在繼承人已無力對抗制度化的國家政治軍事權力


白馬非馬1001


總起來是長子繼承與強人奪位的關係

秦本來是強人扶蘇繼位,但因趙高讓胡亥政變了。漢是惠帝繼位,但實際是強人呂后專權。晉是傻子繼位,實為楊豔皇后專權。隋是本應楊勇繼位,實為強人楊廣奪權。唐本是李建成繼位,實為強人李世民奪權。宋本應父死子繼,但實為強人弟弟奪權。明長子長孫繼位,實為強人朱棣奪權。清朝本是父死子繼,實為強人多爾滾和太后專權。所以歷代二世而亂,往往是長子繼位被強人奪權的結果。


tmmldjh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