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三國曆史中,若蜀漢與東吳合併,是否能與魏國爭天下?

蔡天龍


即便蜀國與吳國合併,還是不能與魏國爭天下,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首先,綜合實力。兩個國家的戰爭不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人力,經濟,物資,綜合國力的比拼,而在這一點上,魏國是碾壓蜀國和吳國的,真實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便孫劉聯盟合作也只能是防守勢力一方。按歷史記載,三個國家當時人口大概是魏國66萬戶,443萬人。蜀國28萬戶,94萬人。吳國52.3萬戶,230萬人。即便去除蜀國夷陵之戰人口損失,蜀國人口合計估計也就在120要左右,可以看出從人口因素上魏國碾壓蜀國和吳國的組合,人口就是社會和戰爭直接的決定因素之一,而且是重要的要素。

大家可能看著覺得魏國和吳蜀組合人口也差不多,不過結合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三國時期黃河流域是最富庶繁華的地區,像長安,洛陽這些城市都是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之間。而這一片人口財富最集中的地區都是魏國的地盤。大家再來看看當時的州郡分佈圖,

對比兩圖可以看到,吳國佔有揚州,交州,蜀國佔有益州,三國分別佔領荊州部分地區,其餘天下州郡幾乎都歸魏國,因而領土優勢上魏國也是碾壓式的。

第二,就要說到地理等其他因素,首先蜀國進攻魏國不過就襄樊宛洛祁山子午谷幾條道路,而這些道路上的戰略要地比如襄陽,樊城,陳倉等都在魏國手中,以逸待勞等待蜀國勞師遠征呢,而子午谷更是伏兵的好地方。即便蜀國加上吳國在東線牽制或者進攻,但吳國也最多到合肥,歷史也證明了這種效果。再加上蜀國吳國戰爭物資不及魏國充裕,尤其馬匹,糧草等,這個你增加了戰爭風險。

第三,我們再說到人力方面,就算蜀國加上吳國將領也沒有碾壓性的優勢,但領兵打戰不是呈匹夫之勇。這兩個國家中能精兵打戰的也不過五虎將,十二虎臣等數人。況且這些人並不能直接決定戰爭結局。魏國卻是人才濟濟,自從曹操任人唯賢以來,魏國網羅的文人武將不計其數,五虎將,夏侯一族將領,曹氏將領,別被電視劇騙了,曹家打戰還是有些人才的,光一個守城好手曹仁就夠蜀國受了。況且蜀國還有人才斷層的問題,後期人才更是捉襟見肘,只姜維,廖化等人苦撐,吳國情況也差不多。

綜合以上,蜀國即便和吳國合併也不能與魏國一爭高下,因為軟硬實力都不能碾壓對手,又怎麼能打敗曹家呢。





文史小達人


蜀漢與東吳合併,與曹魏劃江而治,那不就是南北朝了,南方對抗北方,南方四州對抗北方九州。

如果蜀漢與東吳合併成一個國家,估且把這個國家稱為“漢”吧,與北方的魏,在東部沿長江對峙,在西部沿秦嶺對峙。



南方四州是益州、揚州、交州、荊州,北方九州是涼州、司隸州、豫州、徐州、兗州、幷州、幽州、青州、冀州。

南北對峙的焦點主要在三個地方,東部的合肥、淮南一線, 中部的襄陽、荊州一線,西部的漢中、關中一線。

南方的漢實力雖然弱於北方的魏,但能夠與魏爭奪天下,北方的魏總計約400萬人口,軍隊約40萬,而南方合併後的漢總計約300萬人口,軍隊約30萬。



北方雖然是正統華夏的起源地,位居中原,地處中國之地,經濟、人口重心都在北方,但是北方經過常年戰爭,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廢,經濟實力遭到嚴重的破壞,北方急需時間來恢復,休養生息。

而南方雖處於中原之外,但南方經受的戰火較少,並且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大量人口從北方南下到南方,躲避戰爭,因此南方的人口有大量的北方流民,南方的優勢在於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沒有完全恢復的北方,如同諸葛亮北伐一樣,以戰養戰,以戰爭牽制北方,以戰爭延緩北方的經濟、人口恢復,並乘機打敗北方。



對於北方來說,進攻南方有很大的難處,一是長江天險,二是八百里秦川天險,對於南方來說,要擊敗北方,存在最大的困難就是騎兵不足。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南北維持對峙的現狀,然後就看南北雙方誰的發展更好,誰的內部問題更大,哪個內部先亂,哪個先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可以,原因有三點。

1,若蜀吳相合,將才兩聚,文武雙全。其關張二人,享天下之威名,趙雲、魏延、黃忠、馬超皆負盛名,吳將周泰、黃蓋、甘寧超常人之膽識,吳蜀良將,可堪大任者,不可數也。又伴有諸葛、公瑾此等奇謀者,其有不勝乎?

2,荊益兩州,沃土山裡,百姓安居,安尊王道,且看吳地,長江天險拒曹千里,肥魚多產,縱萬世之然也。然魏又缺知水軍者,又無長翅之軍,若有神明天助,可取吳。

3,蜀以興漢為志,劉備又為皇室遺胄,興王道,安天下,又為人忠厚,百姓皆讚不絕口也。孫權者,接大任於兄,祖輩立江東多年,施良政,練軍馬,欲一展鴻鵠之志。

然天下以定,故人以往,奈何!奈何!


歷史書說


這個問題很興奮。阿呆可以肯定的說,曹操沒戲了。

如果蜀漢與東吳合併,曹魏的麻煩真的大了。所以說,曹操寵愛關羽是對的,關羽在關鍵時候破壞了孫劉聯盟,給曹操送了一個超級大禮包!

第一、蜀漢與東吳合併,那就與曹魏初步形成了劃江而治的局面。以秦嶺和長江為界,分而治之。魏國不敢貿然過江,過得了江也站不穩腳。西邊的蜀國一北伐,魏國就緊張。東西兩頭,首尾呼應,曹魏很難受。

第二、蜀漢與東吳合併後,第二步就是東邊虛張聲勢,假意進攻。西邊蜀國北伐,佔領關中,守住潼關。切斷魏國與西涼的聯繫。整個西北將會落入蜀國手中。

第三、魏國被壓縮在中原地帶。以黃河與長江為界了。黃河以東,長江以北,是魏國的範圍。魏國已經處在包圍圈之中了。

第四、此時的蜀漢與東吳聯合國,擁有肥沃的江南和四川盆地,也擁有廣袤的西北。稍微平靜地發展幾年,便是軍糧充足、戰馬充足的。魏國是無堅可守的,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帶,抵擋不住西涼的快馬彎刀的。

第五、魏國投降。抵抗是沒用的,最終還是會滅亡,不如投降。這樣天下避免戰爭,百姓安定。大勢所趨,沒必要負隅頑抗。

第六、恢復漢室。天下一統。

當然,這是阿呆的看法。但是,當時的野心家太多了,都想當皇帝。孫劉合併也是不可能的,一山不容二虎,孫權三世江山,不可能讓給劉備。劉備野心勃勃,不可能屈居孫權之下。

如果當時兩人都有阿呆現在的眼光和高度,那真的沒曹操的戲唱了。


阿呆夢話


歷史之所以是歷史,就在於他的不可逆性,本文既然提出了這種假設,我就本人的理解來闡述一下個人觀點:即使蜀吳聯合,也不可能戰勝魏國!

排除抬槓,去掉一些所謂的人為天命等意外條件,從正常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眾所周知,一方軍事實力是否強大,首要核心條件是綜合國力是否強大,冷兵器時代綜合國力的強大,離不開物力、財力和人力這三種重要資源。

三國鼎立時期,魏國佔據了東漢十三州中的豫州、兗州、冀州、幽州、幷州、青州、雍州、涼州、徐州、司州和荊州上部,可以說魏國基本佔據了北方所有領土,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蜀國佔據了益州、漢中和南中等西南地區(後兩個個人認為只是名義上佔據),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吳國佔據了揚州、交州和荊州大部分等東南及南部地區,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從領土面積看,魏國和蜀吳差不多,那麼,可以理解為蜀吳聯合國力比魏國強嗎?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不能!為何?原因如下:

首先,經濟上,三國時期,北方是主要經濟中心,各種大型經濟建設及經濟貿易在北方居多,北方經濟比南方好了不止2倍。

其次,物力上,魏國基本為已開發建設之地,而蜀吳蠻荒野區較多,魏國涼州、幽州是戰馬盛產之地,而南方的蜀吳沒有,魏國豫州、兗州、青州、冀州是糧食生產地,也可以說是大糧倉,魏國一下就有4個,而蜀吳聯合也才勉強算2個,當時的開採軍備所需的原材料地基本集中在北魏,南方蜀吳極為稀缺。

最後,人力上,三國人口總數約800萬,魏國人口達到440多萬,蜀吳人口總和才300多萬,冷兵器時代,人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兵源,因為生產力的原因,決定了當時士兵和平民之間比例約等於1:10,所以當時魏國軍隊擁有約50多-60萬士兵,而蜀吳只有約30-40萬的士兵。在名臣名將上,魏國人才比例遠大於蜀吳,不接受抬槓,三國故事系亡國之民所寫,必然有個人情緒貶低曹魏,必須要客觀看待三國,所謂三國無義戰,更無好壞之分!換句話說,當時北方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高素質人才必然多於南方,這個道理放到現在也適用。

綜上所述,魏國佔據了當時中國的所有發達地區,擁有全國近2/3的經濟收入,2/3的糧食儲備,近2/3的人口,這就意味著北魏擁有當時全國近2/3的生產力、時間越久,蜀吳和魏國的國力差距將會越大,因此,蜀吳必定亡於魏!!!

附三國鼎立圖一張(借用於網絡,有異議請聯繫本人撤掉)



超級大野魚


如果合併後統治的是劉備集團,還是有機會完成統一最起碼有兩次。如果是孫家天下,就別指望了。

劉備集團是北方的集團,陸戰很是在行,

劉備肯定是有用關羽代替東吳的念頭。那是因為關羽忠心,況且關羽打樊城已經讓曹操有遷都想法了,說明真的威脅到曹操集團,彼時要是。當曹操漢中之敗銳氣正受挫,如果有東吳的兵力很大機會成功。

第二個機會就是彼時司馬懿兵變,就是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這時如果荊州,漢中,合肥三路一起出兵。勝算機會不小。

但是如果是孫家天下,完全沒機會。孫家擅長水軍,陸戰別說了被張遼打得暈頭轉向的。正因為陸戰不行,才把目標由徐州轉向荊州,孫吳集團得荊州成就帝業以後就不在思進取了


孤浪56


我認為即使蜀吳合併,也不能與魏國爭奪天下。

首先我們來分折一下三個國家各自的當家人。蜀主劉備文武皆不出眾,能力一般。吳主孫堅雖武藝謀略皆佳,但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繼任者孫權,雖然仁厚,但文韜武略卻無過人之處。反觀曹操,能文能武,胸懷遠大,膽略超人,又攜天子以令諸侯,佔盡先機。

再看人才方面,蜀吳兩國人才凋零,文的僅諸葛亮謀略過人,但卻遇到了司馬懿這個對手。吳國也僅周瑜和陸遜還行,但魏與之能匹敵的大有人在,夏侯惇、張遼、曹洪等等多了去了。武將方面,蜀雖有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人,但曹營人才更多。典韋、許儲、張遼,徐晃、張鴿、曹洪等等。而吳國武力超群的幾乎沒有。

我們再來看國力資源,魏國佔據著富饒的有天下糧倉之稱的廣大的中原地帶,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兵源充足。得中原者得天下,戰略要地掌握在手,勝利在望。再看蜀吳兩國,蜀在四川,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資源缺乏。孫權雖佔有江東一帶,然也難比中原地廣人多。

綜合所有條件,我認為即使兩國合併,實力也在魏國之下,又怎能與魏一爭高下呢!


中華歷史說說


謝謝小編 ,我認為絕無可能。天下十之六七都是魏國的。曹操又是一代梟雄。劉備孫權又各懷鬼胎。劉備、孫權只是害怕曹操把他們各個擊破。暫時兩家團結到了一起。曹操真的修兵屯田,孫劉兩家自亂。曹操一代梟雄只是驕傲了才會有赤壁之敗。但熟悉歷史的人才會清楚,曹操基本上同意了天下。孫劉之輩是饒樹的烏鴉。他們和曹操比算個屁啊。天天只會拿已經滅亡的漢朝說事。說自己是正統。孫劉小人得志而已。都是因為孫劉弄得天下,沒有在曹操這一代人手中完全統一。要不然根本就不會有三馬食槽的典故。!


種花家的不撓人


這種情況的變數太大,需要確定幾個條件才能做好對比,比如魏國不在,那北方地區是誰的呢?原魏國的那些將領又如何分散呢?沒有了曹操的強勢加盟,那袁紹,呂布這些勢力又會去哪呢?

所以我把這些因素通通排除掉,以蜀漢和東吳在南方之間的相持,而魏國則在北方一動不動,不需要特別派兵照顧來比較雙方的實力,而時間點則設在劉備得到漢中,關羽鎮守荊州這一段。

雙方軍隊和財力對比

這一點的話劉備很明顯輸給孫權,孫權在東吳經營很久,而劉備新得荊州,益州,地盤是大了,但消耗也大,劉備鑄“直白錢”搞到益州發生通貨膨脹就是因為軍費耗損過大,需要釜底抽薪來搶劫富豪。

將領以及地勢因素對比

由於戰鬥是圍繞著荊州來展開的,所以雙方最大的主力部隊必然會是水軍為主,東吳方面周瑜,韓當,朱然,呂蒙等等都是一流的水軍將領,即使陸戰也有甘寧,淩統,陸遜,孫翊這些能手,可劉備方面會水的就一個關羽,陸戰雖然有張飛,馬超,關平,張苞,黃權,魏延等,但要麼就是老人(關羽,張飛),要麼是新手(關平,張苞),要麼就是先鋒隊(馬超,魏延),在陣容搭配方面就比孫權要弱得多了。

主公之間性格的對比

劉備性急,所以一聽到關羽死了貿然地出兵,聽到曹丕稱帝后就自己也貿然稱帝,結果皇帝還沒做幾個月就交班了。孫權性緩,等曹丕死後三年才稱帝,結果做了二十三年皇帝。

孫權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所以先出手的一定是劉備,以逸待勞加上將領陣容,孫權又得一分。

雙方內部的鬥爭

蜀吳兩方對構成當時社會結構的士族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劉備,諸葛亮排斥,殺士族張裕,彭羕,其他的士族要麼不合作,要麼直接反對蜀漢(如周舒),甚至讓蜀漢滅亡(如譙周)。所以雖然蜀漢治理最嚴明,但也最弱,最先滅亡。

孫權則是融合士族,東吳設大都督一職總管軍事,這一職位從淮泗將領周瑜開始,經流亡北士魯肅,南渡平民呂蒙再到江東士族陸遜,就是孫權吸收士族的最好證明。所以東吳朝廷最混亂,但也是最後滅亡的。

結案陳詞

綜上所述,如果蜀吳撇開曹魏在南方相鬥的話,孫權是穩操勝券的,雖然劉備憑個人魅力和勝利的銳氣,剛開始或許可以佔到一些好處,但只要一陷入拉鋸階段,劉備就必敗無疑。


可樂君163502971


能否戰勝曹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吳蜀為什麼會失敗去分析,那麼我就根據歷史事件假設一下:

諸葛亮在給劉備制定戰略規劃《隆中對》中曾有寫道:“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可以說關羽的失誤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可以說間接的造成了後來北伐的失敗。另一方面如關羽沒有失掉荊州意味著沒有吳蜀夷陵之戰,蜀國的軍事力量就不會遭受巨大的打擊。關羽在北伐時,曹魏都有亡國的風險,都曾謀劃過遷都避其鋒芒,如不是呂蒙白衣渡江,單是關羽打下樊城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只是假設),打下樊城、襄陽蜀國統一也許很有機會統一。

總結一下:如果在赤壁之後吳蜀就合併勝率機會不大(因為劉備當時軍事實力還很弱)如果在劉備拿下漢中後劉備軍事實力最強的時候,吳蜀合併完全有實力與曹魏爭天下,曹操在丟了漢中後,第二年便病逝了,曹丕即位便逼漢獻帝禪讓(當然蜀吳如果合併可能東漢還能在延續幾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不在,並別吳蜀軍事實力也處於巔峰時期,可能歷史真將被改寫。——純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