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重要性如何?

那年的公交車


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猿人到現代,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去記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事件和日常點滴,無論從最原始的結繩記事,到後來文字出現,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書寫材料的不斷變換,但是人們不曾忘記過去的重大的事件,都會記錄下來,只是由於材質的不同,有的保存下來,有的在傳承過程中丟失,所以中華民族有著寫史光榮傳統。

從現存可見的最早殷商甲骨文開始,到西周時期的金文,到後面的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隨著文字的演變人們寫史種類更為豐富。出現形式各一史書記載途徑,為後世人們研究古往今來提供一本豐富百科全書!



漢唐遺蹟追憶人


的確,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學習歷史有什麼用?

如果你要問學習數理化有什麼用?我可以借用曾經流行的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你要問學習工科有什麼用?我可以說,可以當工程師,好找工作。

你要問學習醫科有什麼用?我可以說當醫生,治病救人。

你要問學習經濟學、管理學有什麼用?那回答就更理直氣壯了,當老闆呀,會賺錢呀!

但是你要問歷史、文學、哲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我還真得想想怎麼回答你。

不過,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的孩子喜歡聽故事嗎?

我想,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沒有孩子不喜歡聽故事,他(她)們總是整天纏著大人講故事,這對於孩子來講,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我們很想把自己知道的故事都講給他(她)們聽,那些故事就像在風中飄散而去的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有些會落在他(她)們的心田裡,而有些則會被風吹得無影無蹤。

這多像“歷史”的傳遞啊,每一代人都記住了一些事情,同時也會遺忘一些事情,正如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一樣,每一代人也都喜歡記憶過去的一些事情。

我們常常會被孩子對“歷史”所表現出來的強烈興趣感到驚訝:為什麼說我們是黃炎子孫?為什麼大禹要治水?為什麼有皇帝?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中國?什麼是貞觀之治?

為什麼法老死了要埋在金字塔裡面?為什麼國王總喜歡打仗?為什麼林肯要解放奴隸?為什麼意大利會有文藝復興?為什麼歐洲會有宗教裁判所?為什麼……而且“後來呢?”三個字總會成為孩子的口頭禪。

孩子為什麼會對“歷史”有這麼多的追問呢?他(她)們為什麼會對“歷史”有這麼大的興趣呢?這就要回答“歷史”是什麼?

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人希羅多德寫了一部記述希臘與波斯帝國之間戰爭的書,他把這本書稱為“希羅多德的歷史”。

希羅多德這裡的“歷史”,就是“詢問”“調查”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歷史”,希羅多德後來被西方史學家尊稱為“歷史學之父”。

希羅多德是一個很喜歡講故事的人,他並不擔心講故事會有損歷史研究的尊嚴,翻開他的著作《歷史》,你會發現那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因此,我們不妨可以說,歷史就是故事,歷史學家就是善於講故事的人。

知道了什麼是歷史,我就要回答學習歷史有什麼用的問題了。

1、歷史是記憶之學,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

人類是一種懂得記憶的生物,是唯一能意識到自己的過去並對它感興趣的動物,記憶是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本能。

因此,記憶是認識他人、認識自己和世界所有事物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記憶,那麼每一次接觸也就都是新的,我們就不會對他人、對自己、對世界有認識。

例如,孩子正是通過無數次重複接觸而產生的記憶,才能認出自己的爸爸媽媽,如果沒有記憶,孩子就不可能從眾多人群中認出自己的爸爸媽媽。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確定自已是什麼樣的人。

而要達到這種認識,就必須依賴對自已在過去的行為、經歷的事件、生活的環境、體驗過的情感等等一切過去事情的記憶,否則我們無法確知自已是誰。

人都渴望瞭解自已的過去,這就是一種自覺地歷史意識。這種歷史意識對於個人精神世界的培育,期望充分實現自己的稟賦,價值和意義是極其重要的。

2、歷史是智慧之學,它開闊我們的想象世界,激發我們有所作為。

歷史的魅力在於它是以人類的活動為對象,而人類的活動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活動。

歷史比現實更加豐富,在現實中,一個人所能接觸的範圍畢竟有限,而歷史記載的人物、事件、經驗是如此豐富多彩。

歷史可以提供的答案和智慧是最全面的,可以極大地激發我們的想象力,感受到探幽索奇的喜悅,不僅有助於求知,更有助於智慧的生成,使我們成為“愛智慧”的人,當我們成為一個兼備知識和智慧的人時,才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人。

歷史記錄了許多優秀出色的個人,而這些記錄鼓舞了普通人對優秀出色的人懷有嚮往之心,鼓舞了許多青年人懷有了崇高的抱負而不會虛度人生。

3、歷史是解釋之學,它培育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家所面對的對象是不可能直接觀察的,他們無法超越時空面對過去,他們只能面對一些歷史遺物和歷史材料,這些歷史遺物和歷史材料不能證明什麼,它們需要歷史學家決定它們可以證明什麼,需要歷史學家解釋那些發生過的事件的原因,這就是歷史學是解釋之學的特點。

但是這種解釋往往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的。因為每個歷史學家之間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史學訓練是存在差異的。

因此,歷史不過是歷史學家的歷史,哪些人、哪些事件能夠進入歷史被記載下來,是經過選擇的。

例如對孔子的評價,五四運動時期的孔子和今天的孔子,是一個孔子嗎?所以,不是過去的事情都會成為“歷史”,只有那些被敘述的、被選擇的過去的事情才會成為“歷史”。

這對我們學習歷史是一個考驗,我們必須在被記載的歷史中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甄別,進而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

這就需要思考的方法,首先是思考的習慣。學習歷史正是培育形成我們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法的有效途徑。

我想,關於學習歷史有什麼用,這幾點就足夠了。

歷史,是我們的過去,也開闊了我們的未來,更培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但我們應如何去學習歷史呢?








成武暢通


首先,讀史可以明智。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經歷也是不同的,但是讀史卻可以幫助我們獲悉千百年前古人遇到類似問題,甚至同樣問題是怎麼處理的,是可以作為經驗教訓被我們吸收的。“千金買骨”的故事就是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歷史故事,進而燕昭王學古人禮賢下士,招賢納士的典例。

其次,根據皮革馬利翁效應,暗示有時候會讓結果向你所希望的方面發展。讀史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通過大量學習歷史,你會更有民族認同感,與周圍人(前提他們也學史[可愛])的是非觀,世界觀更趨於一致。

再次,或許你只是覺得自己讀了一段歷史故事,但是它卻提示了你,別人是如何看待某一問題的。如果你認同,會增強你的潛意識;如不認同,就會激發起你探索的精神。所以歷史既能解惑,也能推動你自主學習。

最後,不知道別人怎麼認為,作為一個不求上進的,得過且過的中國人而言,我認為有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真的是可以達到完美自我安利。“嗯,這個是挺糟糕的,可是比我差的也有呀,譬如歷史上的.....”,“這個真的做的很成功,不過與歷史上的...相比還是不行呀,還需努力”。多好,正反可完美切換,隨心情而定,隨境遇而變化。

再不濟,歷史是由一個一個小故事傳承的,孩子睡前小故事如果可以信手拈來,是不是能夠增加孩子對你的崇拜呢?[耶]

所以,歷史很重要,認真學起來。它,既能讓你巧舌如簧,迷倒一片小迷妹和小正太;又能讓你給人一種博古通今,引經據典,大殺四方的感覺。[笑哭]


梓元小維


首先,歷史記錄著文明。如果沒有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制度就沒有辦法傳承。古希臘的城邦早已湮滅。但自由民主的星星之火卻在更為廣闊的燃燒。

其次,歷史也是一次次的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並且給後世一些啟示。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舉個例子,比如隋朝科舉制的開創。歷史的發展讓科舉制得到的完善,比如唐代開創的武舉。也是科舉制的創新。

歷史不僅是過去的紀錄著,也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嚮導。

最後,歷史也能幫助我們尋找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還有傳播著一些口耳相傳的美德故事。例如岳母刺字。


學史泛舟


歷史的重要性如何?我用一句話來概括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從古至今,無論人們做什麼都喜歡總結,總結以前的得失,從中受益,指導今後的實踐,以防走彎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死後,說了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得明失”。想要知道一個國家興亡的原因,用歷史當鏡子,去總結經驗教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吳國的軍隊陣列整齊嚴肅,越王派敢死隊衝鋒失敗,就改用罪人在陣前集體自殺,來吸引吳軍的注意力,最後偷襲吳軍,導致吳軍敗退。認清歷史,總結經驗,往往事倍功半。


北沫雨


歷史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重要組成部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讓普通有著一種特別的自豪感。同時歷史也可以對以往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加以總結,正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正是如此。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其文化,經濟,軍事上的成就無可望其項背。其中漢,唐更是造就了中國漢人王朝的最高成就,至今為海外的華人聚居地還被稱為唐人街。歷史可以讓現代人對自己國家有著非常好的文化認同感,讓大家知道歷史文化的傳承在自己這裡不斷代,因此歷史的重要是不言自明的。





金鑫19930927


讓後人看前人失敗與成功之根本原因,從中吸取教訓。正如開國主席毛澤東、就是因為博覽中華史書才成為軍事天才,救萬民於水火。


用戶638883浪雞添鴨


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文明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無用20


知古者不妄,學古者不鬱,歷史上的所有的大事件都是一點一滴厚積薄發的,瞭解歷史才能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明心智開


那年的公交車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