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受傷是軍旅生涯中無法避免的,而胸部受槍傷更是戰場上常見的創傷。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就算是子彈從心臟旁擦肩而過,醫生都有手段妙手回春。但是你知道嗎?在槍支剛誕生的那幾個世紀裡,如果一個人胸口中了一槍,那麼要他命的很可能不是那顆子彈,而是醫生那“要命”的治療手法。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一、不正經科普——槍支是如何誕生的

槍的出現源於人類對火藥的使用。公元10世紀,北宋的匠人們以低硝膏狀火藥製成炸彈和弓火箭,改進了人類戰爭史中的武器裝備;公元12世紀,南宋匠人以高硝粒狀火藥和金屬筒或竹筒為材料製成銃炮和火槍,成為後來一切筒型火器的老祖宗。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宋元之際,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成為西方人愛不釋手的有力武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歐洲歷史的進程。《西洋世界軍事史》一書中這樣描述火藥對歐洲的作用:

“給予文藝復興以生命者,火藥的功效要比十字軍時代中與伊斯蘭教徒的接觸還更大;因為無論在物質或精神方面,火藥都把中世紀的秩序炸垮了。”

火藥傳入歐洲後大受歡迎,甚至大有青出於藍之勢,槍械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都略高於同時期的中國。歐洲最早的槍械是14世紀中葉意大利人發明的火門槍械“希歐皮”。“火門槍”顧名思義,就是槍上有一個點火的火門,宋朝發明的銃炮就屬於火門槍。只不過意大利人發明的“希歐皮”更加小巧精緻,使用時可以一手持槍,一手裝彈藥點火。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15世紀初,火門槍“搖身一變”進化成“火繩槍”。火繩槍要從槍口裝填石彈或鉛彈,以火繩點燃發射的單兵火槍。後來,這種火繩槍又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對外侵略擴張流傳到亞、非、拉美等洲。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自此,槍支成為戰場上常見的武器,打仗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槍支的致傷/致殘/致死率都遠遠高於原始的近身肉搏或冷兵器對抗。雖說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但是也不是真的士兵們就全“報銷”在戰場上了,一些傷兵還是要救的,這就對醫療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二、能活著主要靠命大:15-19世紀的槍傷治療方法有多“迷”

槍支出現時,歐洲人剛跳出黑暗的中世紀,但是醫術卻還是保持在小學生的水平(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中世紀的歐洲人是如何治病的,用“治一個死一個”形容都不為過),所以15-19世紀的槍傷治療方法仍然很“迷”。

15世紀時,由於缺乏對人體結構的認知,醫生處理槍傷時僅侷限於對創面本身的縫合。因此在“管你裡邊炸的稀巴爛,我只管表面沒口子”的救治原則指導下,那會的治療效果可想而知——非常之不咋地。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穿上防護服的歐洲中世紀的瘟疫醫生

16世紀時,醫生意識到光把傷口縫上好像不太行——血會淤在傷口裡邊呀。於是他們提出一個理論:受傷後為了防止淤血,傷口在48-72h內不應縫合。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這種療法一點都不靠譜:傷口不感染化膿還好,要是大傷口或者傷在致命的地方,就這麼放著兩三天不管估計也會血液枯竭而亡吧。唉,咋說呢,那會兒的傷員能活下來真的只能說命不該絕。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18世紀歐洲病房

17、18世紀的科學家們也沒有閒著:受到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的影響,人類對於自身的生理結構越來越感興趣,循環生物學、病理解剖學在這二百年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類對身體結構的認識越來越科學。然而,由於醫生只能通過望聞問切的“老手段”確診症狀,所以效果依然大打折扣。

三、愛是一道X光:曙光初現的19世紀

這種不靠譜的治療方法一直持續到19世紀才有所改觀。因為19世紀迎來了現代醫學的三次“高光時刻”:1.南丁格爾的軍事醫學;2.細菌學的建立;3.X射線放射成像。

1. 南丁格爾的軍事醫學

歷史學上通常將克里米亞戰爭作為世界上第一次現代化戰爭,不僅因為它的兵器、兵力、軍事理論具有現代化戰爭的雛形,還因為這場戰爭推動了軍事醫學的發展,更讓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名聲大噪——正是這位偉大的女性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促成了英國第一所軍醫學校的建立,從而使軍事醫學走向科學化。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2. 細菌學的建立

在細菌學說誕生前,人們根本不知道做手術前需要消毒,所以那會兒的病人至少有45%是死於術後的傷口感染。後來,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發現了“微生物致病學說”,他用實驗證實了只有防止細菌進入體內才能防止感染,因此他強調醫生在做手術時要把手術器械在火焰上燒一下再使用(那會兒還沒有醫用酒精的概念,所以用火燒也能做滅菌之用)。然而遺憾的是,那會兒的醫生們根本不“鳥”他……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3. X射線放射成像

現代人生病時經常被醫生建議做個“CT”,這個CT其實就是利用X射線成像的醫學檢測手段,而X射線就誕生於19世紀末期。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在做關於陰極射線的實驗時發現,在陰極發射器和有輻射的硬紙板間有放射性的光粒子可以穿過,這種放射線竟能產生清晰的圖像。

這種射線便是X射線,也叫倫琴射線。倫琴發現X射線能夠拍攝出人的手部骨骼(沒錯,倫琴的第一個“小白鼠”就是他的妻子),然後另一項偉大的發明在馬上誕生了——倫琴X光機。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倫琴X光機

倫琴X光機極大地提高了醫生的診斷能力,甚至這項發明還惠及了中國。1897年(光緒二十二年),蘇州的博習醫院從美國引進了一臺X光機。這臺X光機用起來怎麼樣呢?文獻中這樣記載:

“其鏡長尺許,形式長圓,一經鑑照,無論何人心腹腎腸昭然若揭……該醫生自得此鏡,視人疾病即知患之所在,以藥投之,無不沉痾立起。”

可見,這臺X光機還是挺好用的,還被時人稱為“寶鏡”

這三種黑科技讓19世紀成為了軍事醫學發展的轉折點,雖然這些技術並沒有馬上造福於傷患,但是至少算是曙光初現了。

結語

事物的發展總是鎖鏈一樣,一環扣一環,一個起了變化,其他的都會隨著改變。就好像火藥催生了槍械,而槍械催生了現代醫學的發展。雖然最初時那些外科手術的治療手段是無效,甚至是致命的,但是也正是這些先驅們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成為了醫學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那一環。

回顧20世紀以前,那些“要人命”的槍傷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論南宋發展的三種新式筒型火器》

《火槍應用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影響》

《炸藥發展概述》

《火槍應用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影響》

《Staring Back Down the Barrel: The Evolu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Gunshot Wounds from the Discovery of Gunpowder to World War II》

《弗洛倫薩·南丁格爾與軍事醫學教育》 《博習醫院“寶鏡新奇”與我國第一臺X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