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會不會像司馬懿一樣篡蜀?

百里無風


諸葛亮,為了後蜀嘔心瀝血的謀臣,如果晚死二十年,我相信他也不會篡蜀。

首先,諸葛亮起於隆中,虧了誰讓他施展權謀名揚四海?是誰讓他起步階段就已經享譽華夏?劉皇叔。是劉備的三顧茅廬讓諸葛亮的臥龍之名得到佐證,也是劉備的信任讓諸葛亮的謀略得到實行,同樣,劉備的託孤那一句“若阿斗不可扶,你可取而代之”更是將諸葛亮架到了道德的高山上,諸葛亮註定是後蜀的相父,不可能成為篡蜀人。

其次,從天下正統來看,漢朝仍然是天下的正統,而蜀漢作為漢朝的標榜者,其開創者劉備更是自稱靖王之後,是漢室宗親,諸葛亮本質上是漢室家臣,他若篡蜀等於違背天道人臣之義,勢必會被討伐,這相比於司馬懿順應時代要求不一樣。

最後,從個人修養來看,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都是匡扶天下之能臣,可見其修養抱負。而司馬懿篡魏,是歷史的需要




愛鏟屎的貓


可以肯定回答不會!因為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是蜀漢的實際掌控者,要篡位早篡位了!之所以沒篡位是因為諸葛壓根兒沒想過,而不是兒子還小的原因!在曹魏就有一個反面教材證明了篡不篡位和兒子沒有關係!司馬懿把政權傳給司馬師,司馬師傳給司馬昭!司馬師之所以傳給司馬昭,是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按照這個邏輯,如果諸葛要篡位,即使他兒子還小,也可以傳給他弟弟諸葛均!但實際是他建議劉禪用蔣琬費禕等人,說明人家壓根兒就沒想過篡位




緬懷未逝的青春


這個回答的觀點如果引起你輕量不適,請見諒一二。

如果再掌權二十年,哪怕三十年,我都相信諸葛亮,他品格會依舊堅貞,也定能遵守對臨終劉備的承諾,不會篡權。但到他兒子那一撥,就真的很難說了,奪取蜀漢基業的概率,理論上不會小於七成。

解釋原由前,首先要說明,提問有點小小的失題,因為司馬懿終其一生,並沒奪取曹魏政權。史家也曾有句調侃的話,叫“奸雄曹操乃奸雄曹丕之子”。意思是,220年曹操死的時候,他只是魏王銜,未奪漢家天下據為己有。魏文帝之名,曹丕給他加的。其實司馬懿不但本人沒篡權,連他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沒下手,動手殺人奪走曹家權柄的,是他孫子司馬炎,按玩笑邏輯,可以調侃成,司馬炎是司馬懿的爺爺。

所以你看,基本上,這是一個漢代默認行為模式。創業者以打工者的身份投身主公,打怪晉級擴張勢力,但最後一擊,如果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由打工者來親自兌現,這不但是卓越的打工者自惜羽毛考慮,是道德規避,也是保重整個家族聲名的必然做法。

當然,這只是當事人不做罷了,深藏在他背後的家族力量,曹家司馬家,族長族老一定會適時推出適當的後續人選,來完成這件事的,即收割。換句話說,只要篡位是曹家,不一定曹丕,曹植曹彰也行。接著篡位的司馬家,也不定非要司馬師或者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孫子也行,反正是司馬就行……最終要贏的,是家族。

為什麼家族影響力會如此之大?甚至能輕而易舉地左右這些曠世英雄抉擇?答,因為在漢代,對每一個生命個體來說,都是非常牢固的地方式家族式成長模式,曹家、袁家、馬家、荀家、蔡家、蒯家、司馬家、夏侯家、只要有點成就的人,他幾乎都來自背後的大家族背景。沒有家族勢力的人,完全就是螻蟻,寸步難行。這是漢代最大的遊戲規則。鐵律。

家族說對於每個個人意味著什麼,就是天。

我們說漢末之亂,起於黨錮之爭。但這玩意兒到底是什麼呢?說白了,一方是皇帝指揮的,太監十常侍,另一方就是地方豪強家族在洛陽朝廷的代表,名士。可見只要為了家族的利益,皇上其實也不算什麼,並沒啥神聖光環,該爭的都得爭,不論拿嘴動刀子,闖皇宮殺太監都行。袁紹曹操袁術,每個人都這麼認為。

說到這裡,我們很有必要回頭審視一下,劉備屯兵新野時,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定要請諸葛亮出來當軍師呢?才華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許劉備更清楚明白的是,他要在荊州立足,要收糧要徵兵,就必須要與荊州豪族搞好關係,諸葛亮就是一個最佳人選。

諸葛亮家裡,爺爺諸葛圭是官員(郡丞)不過諸葛亮親生父母早逝,他是跟叔叔諸葛玄(前豫章太守,後劉表麾下)長大的。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荊州名士,代表荊州六大豪族之一的黃家。

當時,荊州最大的兩個家族是蔡家和蒯家,劉表政權的主要支撐者。黃承彥的妻子姓蔡,其父親蔡諷,同時也是劉表干將蔡瑁的爹,而蔡諷的幼女又嫁給劉表,這位就是蔡夫人。而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蒯家的子弟,二姐夫來自六大家族的龐家(龐統家)

荊州六大豪族,蔡蒯龐黃四家都和諸葛亮有姻親關係,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跟諸葛亮算是表親。諸葛亮自己名聲也好,與他相交的也都是當代名士,而哥哥諸葛瑾在江東孫權手下受重用……不然為什麼只要劉備出門,就有人給他強推諸葛啊。

家族鐵律,諸葛家自然也不例外、看看天下三分正式形成後,諸葛家的整個佈局發展態勢。諸葛亮掌握了蜀漢集團的大權,下一代有文有武,諸葛瑾在江東孫吳排名前列,諸葛誕也在東漢集團做到了一方主政,連能力一般的諸葛均,也因為裙帶關係進入蜀漢政權當了高官,三方往來聯繫不斷,這是多大的一盤棋。

說諸葛家不是志在天下都沒人信

在孔明來說,他是蜀漢好丞相,諸葛家出色的一個個體。但他背後永遠是諸葛家族的整個盤子。隨著時代發展,諸葛家大計朝哪個方向發展,也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能夠左右,說叫停就能停的。

諸葛亮再忠心於劉備劉禪,充其量也就是管理好自己。甚至連他的繼承人,都由家族從東吳指派過來的。

諸葛喬,原本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是來繼承他的事業的。而諸葛瞻才是諸葛亮嫡親長子。

孫子一輩:諸葛攀,這是諸葛喬之子。因為東吳諸葛恪被殺,無嗣,作回了諸葛瑾之後延續門庭。諸葛尚,諸葛瞻長子,曾在江油城外英勇作戰。諸葛京,諸葛瞻次子。

稍微理理這個關係就明白了,諸葛家族的能量和運籌力驚人得很,再多一點點的時間和好運氣,諸葛瞻成長起來,天下是諸葛家的真不是意外。

不過最後始終是差了點運氣,五丈原家族支柱轟然倒塌,東吳諸葛北方諸葛也被找藉口對付了。這個家族功虧一簣。

劉羽舟和蕭銘珏,歷史愛好者。謝謝閱讀關注,歡迎留言討論


劉羽舟和蕭銘珏


做個類比。在當今實行總理制的國家裡,身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僅僅是國家象徵,總理才真正掌握著國家實權。

在蜀漢內部呢,後主相當於是象徵國家的元首,實權早已都在丞相諸葛亮手中。曾經對諸葛亮地位有點挑戰能力的李嚴,也因為違反法紀被奪走權力。到此時,說的好聽點,諸葛亮叫“託孤重臣”“國之棟樑”;而換個難聽點的名稱就是“權臣”了。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在蜀漢內部沒有任何人能挑戰他的地位,他如果想要篡奪江山,那恐怕早已下手了。

而司馬懿的情況則不一樣。

司馬懿最終篡權是形勢所迫,為自保而發起政變。之後,形勢比人強,必須一直掌權,否則立刻被滅族。

司馬懿在曹魏內部的地位並不是一直穩固的。作為託孤大臣來說,司馬懿始終是與其他人共同輔政。在前兩任託孤輔政過程中,因為他雖然是原來,但不是皇室宗親,因此一直受到曹丕、曹叡的防範。但是,司馬懿靠著會做人,度過了這兩關。

不知是曹操的基因不好,還是他的後代太能折騰,曹魏後繼之君都短命。曹叡沒當幾天皇帝就駕崩了。然後,曹芳繼位,司馬懿又和曹爽成了託孤大臣。

身為皇室宗親的曹爽當然更受信任,於是曹爽處處排擠司馬懿,終於把司馬懿架空了,司馬懿就裝病在家。

按這個趨勢,司馬懿要麼一直隱忍,要麼就擇機反擊曹爽。如果他選擇隱忍,不僅他這一輩子活得被動、看別人臉色,說不定隨時有性命之憂;即使他能僥倖躲過危險,那他的子孫也跟他一樣,戰戰兢兢地活著。司馬懿最終選擇了反擊。

趁曹爽等人去高平陵祭奠曹叡的時候發動了政變,這就是高平陵之變。結果司馬懿成功了,終於成了攝政一把手。這個時間是公元249年,此時司馬懿已經71歲。

政變成功,當然要把政敵殺掉,古代沒有什麼人道可說。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桓玄的六世祖)、張當等人都被誅滅三族。

好了,此時的司馬懿把自己家族放到了沒有退路的境地。

為什麼呢?

因為魏晉時期的政治都被世家大族主導,即士族政治。士族之間多是互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的。

像上述被司馬懿誅三族的那些人,司馬懿肯定不可能把與他們相關的人都殺了。明的暗的有關係的家族都還在。只要那些人一得勢,那麼毫無疑問要對司馬家進行復仇。

因此,司馬懿和司馬家必須自己掌權、一直掌權,才能確保自己家族不會被人清算。

到這裡,我們就能理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這一路下來,為什麼他們一直自己把持權力不放、直到最後篡位了。

再回到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權力基礎完全不一樣,行事也不同,因此諸葛亮並不用擔心身後遭人清算。

在蜀漢,諸葛亮的權力並不是靠機謀巧詐奪來的,而是靠自身威信與先主託孤兩方面得來的。諸葛亮得權正、得名正,總攬蜀漢大權之後,諸葛亮還做到了處事正。

陳壽評價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按現在的話就是,諸葛亮處理事情公平、公正、公開,百姓的道德水平也被他教化得大大提高了。

這樣做事,當然不用擔心身後遭人清算。

結束語

當初,婁敬聽說劉邦學周朝建都洛陽,就來勸劉邦。婁敬說:周朝是以德服人,雖然洛陽無險可守,但周朝不擔心遭到進攻,所以周朝定都這裡。而漢朝是以力服人,沒法與周比,所以定都選擇就應該與周朝不一樣。

同理,司馬懿的權力來自陰謀加屠殺,因此他和後人必須篡位,否則家族難保。而諸葛亮權力來源光明正大,處事也是如此,他不擔心被人清算。

因此,即使諸葛亮再活20年,以他生前的行事風格看,他也不會篡位。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如果諸葛亮還能活二十年,他是不會像司馬懿奪權纂位的。理由如下:

第一、諸葛亮是個高風亮節的人。

當年他的好友都紛紛加入不同陣營的時候,他依然在臥龍岡悠然自得,洞觀天下大勢,卻不為之所動。除了他能審時度勢之外,還是因為他是一位高風亮節的高人。一位高風亮節的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而纂位是當時天下人所唾棄,諸葛亮不是曹操,能接受人們的罵名。就算是曹操天不怕地不怕那樣的人,他也不敢貿然稱帝,更何況是纂位呢!因此,諸葛亮就算再活五百年,他也不會纂位,因為秉性使然也。

第二、諸葛亮的理想。

諸葛亮的終身理想是匡扶漢室,收復中原。他是為了理想而活著,即使鞠躬盡瘁也在所不惜。而諸葛亮做到了,他一生只為了漢室中興而奮鬥不息,雖然到死也沒能一統天下,卻也一生無悔。道家雲:有所為,有所不為。是的,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失敗,卻還去做。不是因為愚蠢,而是因為心中有了理想,所以堅持到底,不管輸贏,只要自己努力過了,就無悔一生。為了這個理想,諸葛亮可以說奉獻一生。馬爸爸說過:夢想總是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第三、諸葛亮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深深的感動了諸葛亮的心。試想,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屢次收到當時比較有名氣的CEO親自登門拜訪,並且真誠受到對方邀請,誰人不感動呢?這也成為了後世的文人羨慕的地方,比如名氣和諸葛亮比肩的劉伯溫都沒有“三顧茅廬”的待遇,可想而知多少人都夢寐已求的幸事。但是,能得到“三顧茅廬”待遇的人並不多。因此,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決定為劉氏奉獻畢生的精力。這就應了那句老話:士為知己者死!而諸葛亮終其一生,從未想過纂位,而是一直盡心盡責的為劉氏做出努力!因此,諸葛亮不管活多久是不可能纂位的。

第四、諸葛亮沒有司馬懿那樣的大家族。

我們姑且用陰暗的心理去猜測諸葛亮有纂位的心思,但是形勢上不允許諸葛亮纂位的,因為諸葛亮沒有司馬懿那樣的大家族。司馬懿家族在北方士族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說司馬家族門生故吏遍佈北方各地,只要司馬家族振臂一呼,響應者不計其數。這就是司馬家族敢纂位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北方士族的支持,借一百個膽司馬家族也不敢纂位。但是,諸葛亮卻不一樣,因為諸葛家族沒有司馬家族那麼龐大,那麼有勢力。重點是,劉備是入駐蜀地的,所以劉備帶來的荊州人馬受到蜀地本地勢力的排擠。為了團結蜀地本地人,劉備重用李嚴等蜀地本地人,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合到當地蜀地。正因為這樣,即使諸葛亮想纂位,李嚴等蜀地本地人決不答應。現在回想劉備臨時前安排李嚴位居高職,確實有點耐人尋味!

以上四個原因是諸葛亮不敢纂位的!


歷史的陪伴者


不會篡蜀。

首先諸葛亮不是個野心家,他一心輔助幼主。縱使看出幼主昏庸,他也只是勤加教導重未有過不臣之心。

其次性格使然,諸葛亮生性謹慎任勞任怨為蜀國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最後是對劉備的感恩。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真正的古之名士,大概就是如此吧,忠貞自持,不遇明主寧願默默無聞,得遇明主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大魚樓閣


極有可能!

試想,一個大權在握,一人說了算的宰相,名義上的大臣,實際上的蜀漢主人。

事無大小,鹹決於亮,表面上的鞠躬盡瘁,實際上的喜好權力之人。

人生在世,都有個愛好。商賈愛鈔,皇帝愛權,男人好色,女人愛美。

你諸葛亮不愛錢,據說諸葛亮清貧一生,死後家無餘財。又不好色,娶了個醜妻。

那就剩一樣了,喜歡權力。人生在世總有個圖的,諸葛亮就喜歡一手遮天,總纜大權。

要不,為什麼劉禪已成年了,諸葛亮還不交權,還政於劉禪,仍然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呢!一個忠臣是忠於皇帝,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不是一味的把持住權力,把皇帝排擠在權力之外。

在封建時代,皇帝權力至高無上。你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先帝知遇之恩。就這麼報法,劉禪只有在祭祀祖先時領個頭,其餘大小事都沒決定權。

從這點看,蜀漢權臣諸葛亮的形象一目瞭然。


並且,出師表中。一再訓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滿滿的一種家長教訓小兒的口吻。把一個皇帝當做三歲孩童來管教,那種輕蔑那種不當回事兒的感覺躍然話語間。

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如果打敗了曹魏和東吳,一統天下的話,那諸葛亮居功至偉,作為功高蓋世的大功臣,那麼權力就更加的大了。

所謂功高震主,就更沒有劉禪的地位了,篡不篡位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他就是權力的象徵,他就是一國之君,而那個窩囊的劉禪,只能一輩子在皇宮裡和后妃們鬥雞弄鳥,打發餘生了。

結語: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成一個神,並且忠義可嘉,鞠躬盡瘁,是一個大忠臣的形象。

然而人無完人,人有人的弱點,人生在世總是逃不出誘惑。那權力就是對諸葛亮最大的誘惑。

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魏蜀吳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蜀國一統天下,那麼諸葛亮可能就登上皇位的寶座,成為了真正的掌權者。


火煮瑣事666


不會,因為諸葛亮已經是實際上的蜀漢統治者。

三國演義裡面寫了諸葛亮興兵伐魏六出祁山,姜維繼承武侯遺志九伐中原。蜀漢原本是三國鼎立中最為孱弱的一方,為什麼還要不斷消耗國力,窮兵黷武。因為蜀漢內部矛盾尖銳,各派勢力明爭暗鬥。首先是諸葛亮為首的老臣派,這部分人基本都是跟著劉備打天下過來的,不可謂不忠心,也是掌握核心權力的人群,如果諸葛亮篡蜀,首當其衝,就是這部分的元老的爭相反對。其次是劉璋歸順後,願西川集團的舊部,這部分人對蜀漢態度模糊,基本無忠心可言,但接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所以只要不斷伐魏,基本上還是能夠贏得他們的支持。最後一部分就是馬超,魏延等外來派,因為加入時間較晚,沒有什麼功勳,再加上並不是早年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老將,屬於陣營中的不安定分子。但只要能夠不斷征戰,取得戰功,也還算安定,但對外戰爭一旦停止,在內部鬥爭中,這部分人一定是破壞性力量。

所以綜上來看,即使諸葛亮想要篡蜀,考慮到內外部環境,也不會輕舉妄動。再加上本身武侯繼承的就是興復漢室的遺志,篡蜀後名不正,言不順,反而會人心盡失,最後落一個無疾而終的下場。





泠喃


不會,簡單歸納三點。

首先,在白帝城劉備託孤之於諸葛亮前,肯定是深刻了解諸葛亮的為人,才做的決定。並且他們君臣之間在劉備託孤的時候也進行了試探性的問答。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說劉備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也就是等於讓諸葛亮在天下人面前給他一個回答:你是想做周公呢,還是曹操。

諸葛亮肯定明白劉備的意思,跪拜於地,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就這樣,劉備還是不放心,又另給千里之外於成都的劉禪下了一個詔說:汝與臣相從事,事之如父。

一個做君主的在天下人面前話都說到這樣了。試問在君臣禮節之重的古代你要是諸葛亮敢行篡位之事嗎?不怕遺臭萬年嗎?哪怕是曹操的曹家為了保全名節也是歷經兩代人,才讓漢禪位於魏。

再者,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不亞於漢之曹操。宮內外之事皆其躬耕。甚至諸葛亮北伐還要給劉禪指定監護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在這種情況下,名聲和權利都到達極點的諸葛亮稱帝不稱帝又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諸葛亮在劉備託孤前是沒有子嗣的,長子諸葛瞻是在建興227年也就是諸葛亮46歲時才出生。對於即將不惑之年的諸葛亮也不會再有經力去培養繼承人,況且聲明已經打響。篡位又是何必呢?





橘子的橘貓


不會;

首先,諸葛亮是“士”,而且是“無雙國士”,這與司馬懿之流有著巨大的差別。諸葛亮出山的政治目標,就是協助劉備實現霸業、復興漢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並這這個口號從赤壁之戰開始就一直帶到劉備去世,這是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負擔。作為這樣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是不會做篡位這樣的事;

其次,“永安託孤”中,劉備將蜀漢和少主劉禪交待給諸葛亮時,還上演了一出按《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講叫:“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的託孤之舉。當劉備說出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後。諸葛亮痛哭流涕地回答劉備:“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復興漢室”是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負擔,則“永安託孤”就是諸葛亮身上沉重的“信用負擔”,因為有這一承諾,諸葛亮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三,諸葛亮還在隆中時,就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也就是說他的事業生涯目標就是出將入相。並且,後劉備時期的蜀漢,“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宮中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諸葛亮做決定,蜀漢的實際領導人本就是諸葛亮,只是沒個名號而已。對於諸葛亮來講,應該在職位上是足夠滿足了。

因此,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是不會像司馬懿一樣篡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