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会不会像司马懿一样篡蜀?

百里无风


诸葛亮,为了后蜀呕心沥血的谋臣,如果晚死二十年,我相信他也不会篡蜀。

首先,诸葛亮起于隆中,亏了谁让他施展权谋名扬四海?是谁让他起步阶段就已经享誉华夏?刘皇叔。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的卧龙之名得到佐证,也是刘备的信任让诸葛亮的谋略得到实行,同样,刘备的托孤那一句“若阿斗不可扶,你可取而代之”更是将诸葛亮架到了道德的高山上,诸葛亮注定是后蜀的相父,不可能成为篡蜀人。

其次,从天下正统来看,汉朝仍然是天下的正统,而蜀汉作为汉朝的标榜者,其开创者刘备更是自称靖王之后,是汉室宗亲,诸葛亮本质上是汉室家臣,他若篡蜀等于违背天道人臣之义,势必会被讨伐,这相比于司马懿顺应时代要求不一样。

最后,从个人修养来看,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都是匡扶天下之能臣,可见其修养抱负。而司马懿篡魏,是历史的需要




爱铲屎的猫


可以肯定回答不会!因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是蜀汉的实际掌控者,要篡位早篡位了!之所以没篡位是因为诸葛压根儿没想过,而不是儿子还小的原因!在曹魏就有一个反面教材证明了篡不篡位和儿子没有关系!司马懿把政权传给司马师,司马师传给司马昭!司马师之所以传给司马昭,是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按照这个逻辑,如果诸葛要篡位,即使他儿子还小,也可以传给他弟弟诸葛均!但实际是他建议刘禅用蒋琬费祎等人,说明人家压根儿就没想过篡位




缅怀未逝的青春


这个回答的观点如果引起你轻量不适,请见谅一二。

如果再掌权二十年,哪怕三十年,我都相信诸葛亮,他品格会依旧坚贞,也定能遵守对临终刘备的承诺,不会篡权。但到他儿子那一拨,就真的很难说了,夺取蜀汉基业的概率,理论上不会小于七成。

解释原由前,首先要说明,提问有点小小的失题,因为司马懿终其一生,并没夺取曹魏政权。史家也曾有句调侃的话,叫“奸雄曹操乃奸雄曹丕之子”。意思是,220年曹操死的时候,他只是魏王衔,未夺汉家天下据为己有。魏文帝之名,曹丕給他加的。其实司马懿不但本人没篡权,连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没下手,动手杀人夺走曹家权柄的,是他孙子司马炎,按玩笑逻辑,可以调侃成,司马炎是司马懿的爷爷。

所以你看,基本上,这是一个汉代默认行为模式。创业者以打工者的身份投身主公,打怪晋级扩张势力,但最后一击,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由打工者来亲自兑现,这不但是卓越的打工者自惜羽毛考虑,是道德规避,也是保重整个家族声名的必然做法。

当然,这只是当事人不做罢了,深藏在他背后的家族力量,曹家司马家,族长族老一定会适时推出适当的后续人选,来完成这件事的,即收割。换句话说,只要篡位是曹家,不一定曹丕,曹植曹彰也行。接着篡位的司马家,也不定非要司马师或者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孙子也行,反正是司马就行……最终要赢的,是家族。

为什么家族影响力会如此之大?甚至能轻而易举地左右这些旷世英雄抉择?答,因为在汉代,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非常牢固的地方式家族式成长模式,曹家、袁家、马家、荀家、蔡家、蒯家、司马家、夏侯家、只要有点成就的人,他几乎都来自背后的大家族背景。没有家族势力的人,完全就是蝼蚁,寸步难行。这是汉代最大的游戏规则。铁律。

家族说对于每个个人意味着什么,就是天。

我们说汉末之乱,起于党锢之争。但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一方是皇帝指挥的,太监十常侍,另一方就是地方豪强家族在洛阳朝廷的代表,名士。可见只要为了家族的利益,皇上其实也不算什么,并没啥神圣光环,该争的都得争,不论拿嘴动刀子,闯皇宫杀太监都行。袁绍曹操袁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

说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回头审视一下,刘备屯兵新野时,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定要请诸葛亮出来当军师呢?才华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许刘备更清楚明白的是,他要在荆州立足,要收粮要征兵,就必须要与荆州豪族搞好关系,诸葛亮就是一个最佳人选。

诸葛亮家里,爷爷诸葛圭是官员(郡丞)不过诸葛亮亲生父母早逝,他是跟叔叔诸葛玄(前豫章太守,后刘表麾下)长大的。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名士,代表荆州六大豪族之一的黄家。

当时,荆州最大的两个家族是蔡家和蒯家,刘表政权的主要支撑者。黄承彦的妻子姓蔡,其父亲蔡讽,同时也是刘表干将蔡瑁的爹,而蔡讽的幼女又嫁给刘表,这位就是蔡夫人。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蒯家的子弟,二姐夫来自六大家族的庞家(庞统家)

荆州六大豪族,蔡蒯庞黄四家都和诸葛亮有姻亲关系,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跟诸葛亮算是表亲。诸葛亮自己名声也好,与他相交的也都是当代名士,而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孙权手下受重用……不然为什么只要刘备出门,就有人给他强推诸葛啊。

家族铁律,诸葛家自然也不例外、看看天下三分正式形成后,诸葛家的整个布局发展态势。诸葛亮掌握了蜀汉集团的大权,下一代有文有武,诸葛瑾在江东孙吴排名前列,诸葛诞也在东汉集团做到了一方主政,连能力一般的诸葛均,也因为裙带关系进入蜀汉政权当了高官,三方往来联系不断,这是多大的一盘棋。

说诸葛家不是志在天下都没人信

在孔明来说,他是蜀汉好丞相,诸葛家出色的一个个体。但他背后永远是诸葛家族的整个盘子。随着时代发展,诸葛家大计朝哪个方向发展,也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能够左右,说叫停就能停的。

诸葛亮再忠心于刘备刘禅,充其量也就是管理好自己。甚至连他的继承人,都由家族从东吴指派过来的。

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是来继承他的事业的。而诸葛瞻才是诸葛亮嫡亲长子。

孙子一辈:诸葛攀,这是诸葛乔之子。因为东吴诸葛恪被杀,无嗣,作回了诸葛瑾之后延续门庭。诸葛尚,诸葛瞻长子,曾在江油城外英勇作战。诸葛京,诸葛瞻次子。

稍微理理这个关系就明白了,诸葛家族的能量和运筹力惊人得很,再多一点点的时间和好运气,诸葛瞻成长起来,天下是诸葛家的真不是意外。

不过最后始终是差了点运气,五丈原家族支柱轰然倒塌,东吴诸葛北方诸葛也被找借口对付了。这个家族功亏一篑。

刘羽舟和萧铭珏,历史爱好者。谢谢阅读关注,欢迎留言讨论


刘羽舟和萧铭珏


做个类比。在当今实行总理制的国家里,身为国家元首的总统,仅仅是国家象征,总理才真正掌握着国家实权。

在蜀汉内部呢,后主相当于是象征国家的元首,实权早已都在丞相诸葛亮手中。曾经对诸葛亮地位有点挑战能力的李严,也因为违反法纪被夺走权力。到此时,说的好听点,诸葛亮叫“托孤重臣”“国之栋梁”;而换个难听点的名称就是“权臣”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在蜀汉内部没有任何人能挑战他的地位,他如果想要篡夺江山,那恐怕早已下手了。

而司马懿的情况则不一样。

司马懿最终篡权是形势所迫,为自保而发起政变。之后,形势比人强,必须一直掌权,否则立刻被灭族。

司马懿在曹魏内部的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作为托孤大臣来说,司马懿始终是与其他人共同辅政。在前两任托孤辅政过程中,因为他虽然是原来,但不是皇室宗亲,因此一直受到曹丕、曹叡的防范。但是,司马懿靠着会做人,度过了这两关。

不知是曹操的基因不好,还是他的后代太能折腾,曹魏后继之君都短命。曹叡没当几天皇帝就驾崩了。然后,曹芳继位,司马懿又和曹爽成了托孤大臣。

身为皇室宗亲的曹爽当然更受信任,于是曹爽处处排挤司马懿,终于把司马懿架空了,司马懿就装病在家。

按这个趋势,司马懿要么一直隐忍,要么就择机反击曹爽。如果他选择隐忍,不仅他这一辈子活得被动、看别人脸色,说不定随时有性命之忧;即使他能侥幸躲过危险,那他的子孙也跟他一样,战战兢兢地活着。司马懿最终选择了反击。

趁曹爽等人去高平陵祭奠曹叡的时候发动了政变,这就是高平陵之变。结果司马懿成功了,终于成了摄政一把手。这个时间是公元249年,此时司马懿已经71岁。

政变成功,当然要把政敌杀掉,古代没有什么人道可说。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桓玄的六世祖)、张当等人都被诛灭三族。

好了,此时的司马懿把自己家族放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魏晋时期的政治都被世家大族主导,即士族政治。士族之间多是互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像上述被司马懿诛三族的那些人,司马懿肯定不可能把与他们相关的人都杀了。明的暗的有关系的家族都还在。只要那些人一得势,那么毫无疑问要对司马家进行复仇。

因此,司马懿和司马家必须自己掌权、一直掌权,才能确保自己家族不会被人清算。

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一路下来,为什么他们一直自己把持权力不放、直到最后篡位了。

再回到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权力基础完全不一样,行事也不同,因此诸葛亮并不用担心身后遭人清算。

在蜀汉,诸葛亮的权力并不是靠机谋巧诈夺来的,而是靠自身威信与先主托孤两方面得来的。诸葛亮得权正、得名正,总揽蜀汉大权之后,诸葛亮还做到了处事正。

陈寿评价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按现在的话就是,诸葛亮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公开,百姓的道德水平也被他教化得大大提高了。

这样做事,当然不用担心身后遭人清算。

结束语

当初,娄敬听说刘邦学周朝建都洛阳,就来劝刘邦。娄敬说:周朝是以德服人,虽然洛阳无险可守,但周朝不担心遭到进攻,所以周朝定都这里。而汉朝是以力服人,没法与周比,所以定都选择就应该与周朝不一样。

同理,司马懿的权力来自阴谋加屠杀,因此他和后人必须篡位,否则家族难保。而诸葛亮权力来源光明正大,处事也是如此,他不担心被人清算。

因此,即使诸葛亮再活20年,以他生前的行事风格看,他也不会篡位。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凌烟阁论史


如果诸葛亮还能活二十年,他是不会像司马懿夺权纂位的。理由如下:

第一、诸葛亮是个高风亮节的人。

当年他的好友都纷纷加入不同阵营的时候,他依然在卧龙冈悠然自得,洞观天下大势,却不为之所动。除了他能审时度势之外,还是因为他是一位高风亮节的高人。一位高风亮节的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而纂位是当时天下人所唾弃,诸葛亮不是曹操,能接受人们的骂名。就算是曹操天不怕地不怕那样的人,他也不敢贸然称帝,更何况是纂位呢!因此,诸葛亮就算再活五百年,他也不会纂位,因为秉性使然也。

第二、诸葛亮的理想。

诸葛亮的终身理想是匡扶汉室,收复中原。他是为了理想而活着,即使鞠躬尽瘁也在所不惜。而诸葛亮做到了,他一生只为了汉室中兴而奋斗不息,虽然到死也没能一统天下,却也一生无悔。道家云: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的,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失败,却还去做。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心中有了理想,所以坚持到底,不管输赢,只要自己努力过了,就无悔一生。为了这个理想,诸葛亮可以说奉献一生。马爸爸说过:梦想总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第三、诸葛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深深的感动了诸葛亮的心。试想,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屡次收到当时比较有名气的CEO亲自登门拜访,并且真诚受到对方邀请,谁人不感动呢?这也成为了后世的文人羡慕的地方,比如名气和诸葛亮比肩的刘伯温都没有“三顾茅庐”的待遇,可想而知多少人都梦寐已求的幸事。但是,能得到“三顾茅庐”待遇的人并不多。因此,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决定为刘氏奉献毕生的精力。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而诸葛亮终其一生,从未想过纂位,而是一直尽心尽责的为刘氏做出努力!因此,诸葛亮不管活多久是不可能纂位的。

第四、诸葛亮没有司马懿那样的大家族。

我们姑且用阴暗的心理去猜测诸葛亮有纂位的心思,但是形势上不允许诸葛亮纂位的,因为诸葛亮没有司马懿那样的大家族。司马懿家族在北方士族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说司马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北方各地,只要司马家族振臂一呼,响应者不计其数。这就是司马家族敢纂位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北方士族的支持,借一百个胆司马家族也不敢纂位。但是,诸葛亮却不一样,因为诸葛家族没有司马家族那么庞大,那么有势力。重点是,刘备是入驻蜀地的,所以刘备带来的荆州人马受到蜀地本地势力的排挤。为了团结蜀地本地人,刘备重用李严等蜀地本地人,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合到当地蜀地。正因为这样,即使诸葛亮想纂位,李严等蜀地本地人决不答应。现在回想刘备临时前安排李严位居高职,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以上四个原因是诸葛亮不敢纂位的!


历史的陪伴者


不会篡蜀。

首先诸葛亮不是个野心家,他一心辅助幼主。纵使看出幼主昏庸,他也只是勤加教导重未有过不臣之心。

其次性格使然,诸葛亮生性谨慎任劳任怨为蜀国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最后是对刘备的感恩。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真正的古之名士,大概就是如此吧,忠贞自持,不遇明主宁愿默默无闻,得遇明主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鱼楼阁


极有可能!

试想,一个大权在握,一人说了算的宰相,名义上的大臣,实际上的蜀汉主人。

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表面上的鞠躬尽瘁,实际上的喜好权力之人。

人生在世,都有个爱好。商贾爱钞,皇帝爱权,男人好色,女人爱美。

你诸葛亮不爱钱,据说诸葛亮清贫一生,死后家无余财。又不好色,娶了个丑妻。

那就剩一样了,喜欢权力。人生在世总有个图的,诸葛亮就喜欢一手遮天,总缆大权。

要不,为什么刘禅已成年了,诸葛亮还不交权,还政于刘禅,仍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呢!一个忠臣是忠于皇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不是一味的把持住权力,把皇帝排挤在权力之外。

在封建时代,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先帝知遇之恩。就这么报法,刘禅只有在祭祀祖先时领个头,其余大小事都没决定权。

从这点看,蜀汉权臣诸葛亮的形象一目了然。


并且,出师表中。一再训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满满的一种家长教训小儿的口吻。把一个皇帝当做三岁孩童来管教,那种轻蔑那种不当回事儿的感觉跃然话语间。

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如果打败了曹魏和东吴,一统天下的话,那诸葛亮居功至伟,作为功高盖世的大功臣,那么权力就更加的大了。

所谓功高震主,就更没有刘禅的地位了,篡不篡位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就是权力的象征,他就是一国之君,而那个窝囊的刘禅,只能一辈子在皇宫里和后妃们斗鸡弄鸟,打发余生了。

结语: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神,并且忠义可嘉,鞠躬尽瘁,是一个大忠臣的形象。

然而人无完人,人有人的弱点,人生在世总是逃不出诱惑。那权力就是对诸葛亮最大的诱惑。

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魏蜀吴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蜀国一统天下,那么诸葛亮可能就登上皇位的宝座,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


火煮琐事666


不会,因为诸葛亮已经是实际上的蜀汉统治者。

三国演义里面写了诸葛亮兴兵伐魏六出祁山,姜维继承武侯遗志九伐中原。蜀汉原本是三国鼎立中最为孱弱的一方,为什么还要不断消耗国力,穷兵黩武。因为蜀汉内部矛盾尖锐,各派势力明争暗斗。首先是诸葛亮为首的老臣派,这部分人基本都是跟着刘备打天下过来的,不可谓不忠心,也是掌握核心权力的人群,如果诸葛亮篡蜀,首当其冲,就是这部分的元老的争相反对。其次是刘璋归顺后,愿西川集团的旧部,这部分人对蜀汉态度模糊,基本无忠心可言,但接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所以只要不断伐魏,基本上还是能够赢得他们的支持。最后一部分就是马超,魏延等外来派,因为加入时间较晚,没有什么功勋,再加上并不是早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老将,属于阵营中的不安定分子。但只要能够不断征战,取得战功,也还算安定,但对外战争一旦停止,在内部斗争中,这部分人一定是破坏性力量。

所以综上来看,即使诸葛亮想要篡蜀,考虑到内外部环境,也不会轻举妄动。再加上本身武侯继承的就是兴复汉室的遗志,篡蜀后名不正,言不顺,反而会人心尽失,最后落一个无疾而终的下场。





泠喃


不会,简单归纳三点。

首先,在白帝城刘备托孤之于诸葛亮前,肯定是深刻了解诸葛亮的为人,才做的决定。并且他们君臣之间在刘备托孤的时候也进行了试探性的问答。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说刘备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就是等于让诸葛亮在天下人面前给他一个回答:你是想做周公呢,还是曹操。

诸葛亮肯定明白刘备的意思,跪拜于地,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就这样,刘备还是不放心,又另给千里之外于成都的刘禅下了一个诏说:汝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

一个做君主的在天下人面前话都说到这样了。试问在君臣礼节之重的古代你要是诸葛亮敢行篡位之事吗?不怕遗臭万年吗?哪怕是曹操的曹家为了保全名节也是历经两代人,才让汉禅位于魏。

再者,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亚于汉之曹操。宫内外之事皆其躬耕。甚至诸葛亮北伐还要给刘禅指定监护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在这种情况下,名声和权利都到达极点的诸葛亮称帝不称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前是没有子嗣的,长子诸葛瞻是在建兴227年也就是诸葛亮46岁时才出生。对于即将不惑之年的诸葛亮也不会再有经力去培养继承人,况且声明已经打响。篡位又是何必呢?





橘子的橘猫


不会;

首先,诸葛亮是“士”,而且是“无双国士”,这与司马懿之流有着巨大的差别。诸葛亮出山的政治目标,就是协助刘备实现霸业、复兴汉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并这这个口号从赤壁之战开始就一直带到刘备去世,这是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负担。作为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不会做篡位这样的事;

其次,“永安托孤”中,刘备将蜀汉和少主刘禅交待给诸葛亮时,还上演了一出按《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讲叫:“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托孤之举。当刘备说出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诸葛亮痛哭流涕地回答刘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复兴汉室”是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负担,则“永安托孤”就是诸葛亮身上沉重的“信用负担”,因为有这一承诺,诸葛亮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诸葛亮还在隆中时,就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也就是说他的事业生涯目标就是出将入相。并且,后刘备时期的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宫中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诸葛亮做决定,蜀汉的实际领导人本就是诸葛亮,只是没个名号而已。对于诸葛亮来讲,应该在职位上是足够满足了。

因此,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是不会像司马懿一样篡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