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出殯,指把棺材放進墓穴,永遠的再也見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墳墓了。

前幾期講了廣西各族各地區終別、安屍、報喪、入殮、停柩、守靈、奠祭等活動,由於心理作用,我停了兩天沒再寫類似的話題,今日陰氣正濃,茶室無人,正好看到這一段,這期我們就講下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啥講究。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壯族出殯的時辰,一般選在上午。出殯前,要在家中舉行隆重的“家祭”。在環江縣城 管鄉,先由家人以雞鴨等供祭,致哀詞,行三跪九叩禮;接著由親朋依次祭奠,宣讀祭文。 在崇左,祭奠的順序是先親戚後子女,由遠而近,最後是長子。在上林新聯,奠酒是由長子開始,後到家屬、親友,以年齡長幼為序,不論男女。但只能是晚輩給長輩奠酒,反之則免。 在東蘭,人們在喪鑼中把一床紅棉毯覆於棺上,在棉毯下系一條長過棺尾好幾丈的白布幅。 在扶綏瀨濾,由長男拿起棺底犁頭上的油燈(但犁頭不能動)。在天峨縣百定,死者年滿六十歲為“初壽”,送葬抬棺可用八人;七十歲以上死者為“中壽”,可入大棺,至少要用八人抬;八十歲以上死者為“上壽”,可入特大棺,需十六人用黑布條攀著棺材抬送,表示八仙齊出動,抬死者成仙。在柳城,移棺出門時,由舅親表親在門外曠地上舉行“外祭”。祭畢, 方可抬棺出喪。出喪時,由一晚輩親屬(男性)用褲筒裝兩個糧罐掛在頸脖上,走在棺前,將 兩個糧罐送到墳地給死者作“陪葬糧”。賀縣南鄉壯族則用糯米飯摻入酒餅裝入一小罐當作 陪葬糧,送葬以孝女三人頭頂白布為橋,於靈柩前牽引,每個孝女腰間繫一小簍米飯,隨走隨撒,其餘送葬親友鳴炮、“施錢”(撒紙錢)、舉幡、抬棺,朝“金井”(事先挖好的墓穴) 緩緩而行。馬山等地出殯日不吃早餐,出殯後,主客才能吃到一頓豐盛的飯食,表示主家的謝意,稱“挨乖”,意為晚吃的早餐。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隆安、天等等地,出殯多選在黎明前。出殯時,孝女持火把前導,抬靈柩出門時,孝子 五體投地,伏跪於門前,讓棺材從頭上抬過,稱“墊喪”或“負棺”。大新縣一些地方,兒 媳不送翁姑出葬,由女兒背酒肉飯罐,持火把前導,兒子也執幡在前。女婿抬棺木前頭,其 他房族親友依次抬中間及後頭。其他孝子、道師公、送殯客人跟在棺後。有的只族親和女兒、 女婿送到墓地,其餘的人送到半路後由孝男跪拜勸回。
   扶綏壯族習俗,出殯時先“發擔”,即由親生女兒挑擔,擔子裡面裝有酒、米、雞、豬 肉等,至半路跪迎靈柩,由別人接擔後回。如果女兒已婚,即擔回婆家去。“發擔”後,作 “渡馬橋”儀式。至葬地,送葬婦女爭先拾一把土跑回,以先回到家者為吉。出殯歸來,眾人用桃葉水洗手,叫“去邪”,這點與靈山無二致。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河池地區有的地方出殯時,孝男孝女重孝護棺,並頭戴竹帽,以示在父(母)生前未盡孝 道,對不起其在天之靈,無面見天。同時以炭灰塗面或點額,自謙“不孝子”。

都安、大化等地還有豎輓歌幡的習俗。男女青年朋友、情人或夫妻一方仙逝,另一方用 白布做成幡旗,長三到五尺,寬一尺多,上用方塊壯字寫卜壯歌,追念死者生前的勞績,傾 訴彼此昔日的感情,哀悼死者。

靈川一帶漢族,出殯前有“辭堂”、外家路祭之俗,祭畢由道士起柩,孝子先行領路, 丟紙錢,親友持挽幛列隊於後,一直送到墳場。全州漢族出殯時,須抬棺繞村中街巷一週, 謂之“遊街告別”。棺木每經過一家大門,該家主人就揮淚鳴炮送行,此時孝子須向他跪下 拜謝,待他扶起捧靈牌的孝子,出殯隊伍才起立繼續往前走。鐘山縣公安鄉漢族出殯至村中, 須停棺擺路祭.讓死者再享食族親為之設立的香火。有德望的死者,常在行棺路上被攔停施 祭禮。抬棺者或六人,或十二人、十六人、二十四人、三十二人不等,一路鳴炮“施錢”, 或敲鑼奏樂,或舞龍舞獅送葬。永福一帶漢族出殯時,抬棺的人故意在路上行進緩慢,有時故意在原地打轉,此時孝子就在一旁跪著求情。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合浦漢族出殯時以二人扮武士,畫花面.持關刀,導柩而行,名日“開山劈路”。隨後 是用紙糊的高燈(白色)、八音、道士、尼姑、金童、玉女、箱、金山、銀山等模型,接著是 靈柩,柩身有紙罩,柩上有紙屋,抬棺者為十六或十八人。靈柩後才是孝子和手執挽幛的賓 客。陽朔一些地方,送葬至墓地後,兒媳爭相用孝服包起墓地細土,跑回家撒,以示思念之情和先祖保佑。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瑤族出殯,各支系不相同。金秀部分瑤族(花籃瑤)出殯時,孝子伏身於棺下的禾把上, 另盛飯一碗, 分為兩半: 一半留在家裡,另一半用紙包裹,連同棺材一起送走。部分瑤族 (坳瑤) 出殯時, 道公隨棺送葬,並沿途拋撤米、谷、銅錢,俗稱“攆喪”。另一部分瑤族 (茶山瑤)於出殯前一日,將死者生前所有的用品拿到棺前用火燻過一次。出殯時,由道公作 法“開路”送葬。並在棺未出門之前,先派一人沿著抬棺經過的路徑一路喊叫,提示村人, 叫“喊車”。村人聽到後隨即關門。龍勝部分瑤族(盤瑤)出殯時,先由“理事”主持“響祭”儀式,於棺前列長桌供以豬頭、 豬尾、豬腳(表示全豬)及雞、魚、酒、飯等,致悼詞祭奠。祭畢鳴炮奏哀樂,族人抬棺,孝 子捧靈牌前導,親友隨後送葬。部分瑤族(花瑤)抬棺出門時,死非吉日的忌哭。 南丹瑤族(白褲瑤)老人去世,遠近村鄰聞聲都趕來送葬。送葬者要“戴花”,即用竹梗 纏上紙條,插於頭巾上,每人一枝。並拄棍彎腰,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苗族殯葬習俗,南丹中堡、河池拔貢和龍勝、隆林等地苗族送殯時,或椎牛擊鼓,或吹 嗩吶蘆笙,火把前導,抬棺至墓地安葬。有的棺不帶蓋,入土時才加蓋。融水、融安一帶苗 族,人死後,方入山鋸木為棺。老人過世,裹以白布,縛於竹架(或梯子)上。抬送葬地。抬 屍出門時,死者如有女婿,大女婿一定要抬首架上一端,另一端由死者的長子抬。若無女婿, 則由最親近的兩個晚輩抬。殯葬隊伍中,死者的長子須執花低頭前導,隨後依次是執火把的、 抬屍的,及背死者用過的被面、被裡、棉胎的,撒錢紙、丟芭芒梗、撒米、撒水飯和潑豬潲 的等。出喪時,孝子頭頂一盆清水至葬地。返回途中,將盆往後拋落打破而不回顧,以示亡 魂無法回到人間。三江苗族送葬時,由族中兩個壯年人扮“大將”,頭戴紙紮“鋼灰”,身 披花被面,手握長矛、木棒,用揮戈起舞、衝鋒陷陣的戰鬥姿勢於前引路。


 侗族習俗,出殯前先請道師作法,行“上祭”禮,以示為死者“開路”。祭畢即抬棺上 山,抬棺者呼聲陣陣,簇擁而去。所有的人都送一程,或送到寨門,或送至墓地。死者年歲 越高,送葬者就越多。如果某人與死者是夫妻,則“上祭”、“上山”等儀式都回避。婦女 只送至半途即返。

廣西各地各民族葬禮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十三叔談談

仫佬族習俗,“出山”時要請法師殺小雞,淋血於棺,並作“開路”儀式。祭品擺在靈 位前,孝子孝孫等依次至柩前跪拜、奠酒,意在為死者餞行。祭畢,即將抬棺出門時,舅舅 將帶來的豬肉自割一半留給喪家,以示姻親不斷,今後繼續往來。然後由道公碎碗起棺,孝 子捧靈位、持孝棍,走在送葬隊伍前面,風雨不避,逢人須下跪。羅城東門一帶仫佬族以出 殯之日下雨為吉,雨下越大,預示著祖宗保佑,家業就越興旺發達。


   毛南族習俗,出殯時,由孝子背刀持“幡”先行。若葬地較遠,則先把棺蓋抬走,或只 留一塊底板抬屍,到葬地後,重新整棺入殮,並把捆在死者身上的三根麻繩取下,再捆在孝 子身上帶回家去。有的孝男要戴上一頂死者生前戴過的雨帽,此帽在埋葬後即蓋於墳頂。
   京族殯葬習俗,先由一人左手持點燃的火把,右手握著大刀,揹著裝有蠟燭、冥幣等物 的竹簍開路。棺柩由孝子用一布牽引出門,出門後每行十餘丈遠,孝子便迅步跑至棺前仰臥 於地,讓抬棺者橫跨而過,表示死者的整個家族都奉送亡靈前往仙界。
   回族稱殯儀為“者那值”。殯禮前,先為亡人沐浴,擦乾後再穿上白衣,塗上香料,置 於“經匣”內,然後在清真寺內,由阿訇主持殯禮,為亡人誦經祈禱。行禮時,所有參加殯 禮的人都脫鞋,站立於草蓆或紙上。殯禮後,即可抬匣出去埋葬。送葬者都是男性親族朋友, 婦女不送葬。
   彝族習俗,出殯時,懸掛一隻雞於棺頭。掩埋後,置雞墳上,以為祭物。


文自:嶺南十三叔

參考:廣西各地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