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再反思

新冠疫情发生后,高强度的防疫措施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近期,国务院召开多次会议部署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尤其受到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个部门密集出台了多方面的支持政策。据阿里巴巴调研走访小微企业发现,影响它们成本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房租、人工和贷款利息,其他还有原材料积压和违约成本等因素。“其中96%的小微经营者资金缺口在100万以下,只要给予一点支持,他们就能迈过难关。”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我国金融业的重点关注问题,在这特殊时期,小微企业如何渡过难关?从短期“救急”到长期“治本”,金融业态应该做何调整?对此问题,各界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小编梳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再反思

  如何治本?  ——多种方案、分类施策

  疫情期间,各地已出台了不少救急措施,从长远来看又应该怎么做?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撰文提出对小微企业分类施策的设想,具体为:以小微企业“商业可持续利润平衡点”和“社会贡献平衡点”构成的评估体系为基础,允许银行风险溢价并给与财政补贴,形成小微企业融资的三条纾困思路。

  思路一:经营风险小——数字技术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针对信用得分在“商业可持续利润平衡点”以上的小微企业。银行对其开展信贷业务能够保证利润并维持商业可持续。解决这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应加大对大数据风控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综合应用,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思路二:社会贡献大——内外补贴加强普惠金融渗透力

  针对信用得分在“社会贡献平衡点”以上但在“商业可持续利润平衡点”以下的小微企业。主要特征是经营风险较高,但其在吸纳就业、刺激消费、促进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贡献较大。在允许银行通过较高风险溢价来维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给与小微企业融资贴息,通过财政贴息或银行内部交叉贴息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思路三:风险大且贡献小——市场竞争完成优胜劣汰

  针对信用得分在“社会贡献平衡点”以下的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社会贡献小。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由内而外进行突破。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无论金融支持体系多么完备,部分最弱势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都无法满足,它们也只能在竞争中退出市场。从长远来看,政府也应该把更多的普惠金融创新探索交给市场自发推动,逐渐减少行政干预和规划指导,应把重心放到环境要素的完善上。

  谁来支持? ——多类金融机构互相补位、并肩发展

  金融机构供给侧方面,多位专家提出要同时注重“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并肩发展,互相补位;重新思考“网贷”“助贷”等模式的支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指出,中小银行是我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的主力军,但目前自身面临资本金不足、不良率上升、内部治理不完善等困难,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能力不足”。过度依赖行政力量和央行提供低成本资金,不仅杯水车薪,也有可能破坏市场机制。尤其疫情中也反映出用户加速线上、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中小银行如果不能实现数字化,进行线上线下结合获客、服务、风控等,未来将会加速边缘化,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加速暴露。因此,当前可考虑鼓励中小银行在保持风险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

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将资金及时输送到需要救助的小微企业中去。当前需重新考虑“联合贷款”和“助贷”模式,不宜一刀切否定,有必要尽快研究能实现风险有效控制、可发挥分工合作的合理“联合贷款”和“助贷”模式。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戚树森等对自然灾害后的金融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传统银行和网络信贷的功能很不相同。研究者认为,面对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传统银行通过接受存款可以为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冲击提供一层缓冲。部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从银行提取存款来快速满足。但就海量、高频、小额且缺乏抵押的小微信贷需求而言,传统银行可能会力不从心。与传统银行不同,网络信贷方虽然不能接受存款,但贷款处理和承销程序的自动化使网络信贷能够通过为借款人提供更多的信贷供应,同时保持一致的信贷标准,从而在疫情后迅速响应激增的信贷需求。因此建议,在疫后重建中,鼓励两类金融服务并肩发展,互相补位,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恢复经营。

  IMI联席理事长、瀚德科技董事长曹彤则提出:视情况恢复或增加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监管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或杠杆比率,在供给侧增加小微企业融资的有效供给。

  怎么支持?  ——运用金融科技、强化线上业务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应鼓励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在线服务能力。在疫情防控期间,银行的网点服务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给金融业的在线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金融业在过去几年的数字化转型是比较成功的,基本经受住了考验,保证了金融生命线的畅通,为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未来看,疫情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步伐,除已有的个人客户线上化趋势外,企业经营活动(包括内部管理、远程办公等)的线上化也有加速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业必须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加快创新步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运用大数据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效率、降低信贷成本创造条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技术,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扩大续贷、信用贷款占比,减少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等等。

  曹彤也提出,各银行加大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掘小微企业可转换为信用的信息和数据,增加风险判断维度;同时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在线自动化处理效率,并出台对公二类账户政策,允许在线发放非结算户的小微企业贷款。

  监管怎么做?  ——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需要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无论是短期救急还是长期纾困,除市场驱动外,都需要金融监管持续发力才可能扭转局面。

  如已出台的众多金融扶持措施如何真正落实?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指出:配合货币政策的金融监管必不可少,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的“两增两控”实施效果较好,2019年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年下降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预定目标。所以,未来继续推动针对小微企业的“两增两控”等,加强指标考核方面对于疫情影响较大中小企业的倾斜,以指标约束的形式要求银行定向派生信用,配合融资担保费用的调降等辅助措施,可以更好的使货币政策的宽松效果向中小企业传导,让广大中小企业感受到政策优惠。

  曹彤则建议:1、增加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监管容忍度,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可以在上年基础上增加1-2个百分点,具体可由各银行自行确定;2、对小微企业贷款一律展期6个月;同时调整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旧借新、受托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审核等一些不完全适用的政策要求。

  保守的监管方式也可能阻碍转型和创新。对此,监管层已经有所觉察。

  近期,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监管部门要改进工作,对电子单证、电子影像、电子签章、电子数据的政府合规性、合法性要充分认同,监管要适应时代的变化、线上办理业务的变化,各方面的努力促进线上办理业务更顺利和更便捷。

  我们也希望如其所言:这次疫情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对监管科技的应用都将有很大的推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