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够养活一家五口人吗?

岭南人士叶生


你们在这里说的都是工作人员和企业单位。吃和用的工资十粮票,肉票蛋票什么都是票,大米l角3分,猪肉5角8分,鸡蛋6角8分,菜籽油3角5分,都是每斤价。但是,你们去过农村吗?农民吃的是什么?你们有没有看见,其它地方不知道是怎样,就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过:74年初中毕业去劳动,工分计2分,成人一天最高10分,年终结算是I天10分是2角,也就是一个大人一天的工资是2角,我是一天2分工分X2=每天4分钱,那是做一天最小10个小时。那时侯还要上交公粮,稻谷8分一斤,猪肉5角,鸡蛋6角,菜籽1角,蕃薯干(丝)7分。如果今年雨水好,农民自己有饭吃,如果不好,先交公粮,乘下多少自己吃,农民分粮是,1、5X8、5分,农民口粮一人8、5斤,劳动力10分是1、5斤,什么叫寅吃卯粮,就是今年收成不好,不够吃,就去别人家借来吃,明年收来的粮食还给人家。因文化低说的不好,见笑。


明天131695344


老夫今年八十。七十年代,我工资五十六元,妻子四十二元,孑女二人,父亲去世早未成年弟妹五人,母亲无固定收入四十余元。孑女在单位幼儿园,弟妹全部上学。看病不收弗,弟妹,母亲半费,看一次病一,二角钱,公房二户共百余平方,交单位租金五,六元/月,未感到生活紧张。生活较宽裕。大家庭,和睦。油,猪肉,豆剩品,棉布计划供应,但鱼,鸡,牛,冰冻猪肉,经常有卖。当然这不是六十年代初那三年。但三年困难时,由于干群一条心,群众之间相互关照,精神奋发问上,也未感到什么大问题?


手机用户6445053857


够!不但够还有节余!

我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在贵州深山里三线工厂,第一年21元,第二年27元,第三年31元,第四年37元,第五年转正定二级工44元。每月伙食费10元,朝阳桥每包0·27元三条8·1元,其它费用不到5元。每月总共23·1元。还余22·9元,这是单身时期,抽烟是转正定级之后!

结婚后,双职工88元,住房是厂里分配,每月房租、水电5元,大米每斤0·139共40斤5·6元左右,每星期赶集购买鸡蛋、鸡5一8元一个月从高算32元,(包括国家供应的肉,油,烟,肥皂等)医疗费全免,子女托儿、上学费用全免。不到三年,靠自己的力量淘汰了厂里配发的家俱,购置了收音机、照相机,电唱机、缝纫机、风凰单车,那日子是过得有滋有味,真正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小康家庭。

当然这是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而农村,城市的干居民有许多的生活是不能以之相比的,不过贪富之差没有现在这么明显,只是吃好吃坏之分,穿好穿坏之别。现在收入翻了百倍,如果说还养活不了5个人,那是生活质量提高了,七、八十年代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实现了,高挡电器,汽车、手机、高档服装、旅游、住房……没有一样不要钱,如果能放弃高档的追求,只是为养活一家人,现在的工资还是有余的!


user5303762286193


我1969年从部队复员回班时分到工厂,月工资39元,另有一元五角的粮贴。后升过两次工资,到1979年时工资为46元。老婆工资将近40元。也就是说,我们两人月收入为88元。当时不供房(自有住房),不供车。两个孩子,一个上学一个由丈母娘带。

我们这样的收入,仅能维持一家四口最基本的生活,添制家具家电完全是做梦。

最后补充一句,我们这样的收入,在本地的同龄人中绝对是高收入,连公务员都赶不上我们。当时的制度是统一工资标准,企业干部与国家机关干部完全一样。因为我所在的企业是国家一级保密厂,加上保密费工资标准还超过了国家机关干部。

所以说那时以一百元的收入养活六口人是可以的,但只能保证不饿死冻死。


gwb550


能不能养活一家五口人,得看四十年前的物价,四十年前十改革开放初期,猪肉那个年代都是生态肉,每斤0.65元,现在生态肉每斤20元至30元。大米每斤0.15左右,现在每斤2元至10元左右。食堂里肉片炒青椒0.25一碗,我买一碗分二次吃,豆腐汤0.05元一碗。现在肉片青椒食堂里3元一份,豆腐汤1.5元一份。大白菜、萝卜、洋芋、西瓜三分钱一斤——如果在学校旁边地里买,0.025元一斤!读者文摘每本0.5元,现在一本杂志10元左右。新华字典每本1.2元,唐诗100首每本0.32元。家用电器是越来越好且越来越便宜了的,55吋电视机原来约1万元左右,现在5000左右。手机那个年代叫大哥大,像一块砖头,每部约一万多元,现在智能手机也只要几千元。 房子是1995年左右开始房改,1998年房价1仟元左右1平米,现在则是几万元。看了物价之后,才明白现在的物价比以前涨了不少,当然一些物品的价格低了,比如电视机,电子产品,衣服之类的,都比以前低了不少,这个跟我国的产业转型是有关系的,从以前的劳动型转向了如今的科技型,现在科技型的产业越来越多,科技产品也越来越多了,导致了科技产品物价下降,好多劳动力都转向科技了,导致农副产品物价上涨,然后再回到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那么人的生活需要哪些东西呢?一个是食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必不可少,这是最基本的,再就是保暖问题,那个时候农副产品多,也比较健康,价格低廉,保暖问题就更简单了,动物的皮毛随便缝缝就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皮革保暖衣服。反观现在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皮革保暖衣服,如果人家设计好的话,估计得大几千块钱。所以四十年前一个人的生活估计一个月花不到二十块钱的,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也没有快节奏的生活所以一般家庭超不过二十。所以那个时候的一百块钱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绰绰有余,如果节省点的话估计还会剩余不少,如果还种地养殖的话,那就更多了,所以啊,估计四十年前的一百块钱估计顶的上现在人民币的六七千块钱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最低生活保障现在也是能维持的,但是要是现在赚六七千养活五口人还想得瑟的话就比较难了。








五台人趣事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欠缺。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中等城市里,没有几个人的工资过百元的,当时是实行八级工资制。只有矿山,井下特殊工种的八级工是108元,其它八级工工资九十元左右。市长工资在七十到八十元左右。我是1960年考上五年制重点大学的。国家的大学教授工资最高。我们的糸主任比校长高很多,是一级教授,据说是周总理动援回国的。工资一千多。

我家五口人,父亲工资每月56.4。

家里每月给我八元钱供我读大学。学校补助八元钱。我们学校除高等数学外几乎都是学校自已出版的教材,到专业课全部是学校自编的讲议,学校教材全部免费。学生有病也是免费的,到市里医院看病回学校全部报销。当时的风气是鼓励勤俭的。

有钱的家庭也不给学生多少钱的。我们班同学有几位是高干子女。是省一级的,其中我校还有一位国家二级领导的女儿,他们每月只给孩子二十元钱,他们没有学校补助。所以在学校同学间十分友好,分不出谁富谁穷。当时的大学课程很重,几乎没有玩的空间。每周六天课程。在大学是没有留作业的。中间也没有考试,只是学科结束考试。两学科不合格留级,四科不及格退学。同学都是自觉苦读的。可以补考一次,很少很少有留级的,没有听到谁因四科不及格被劝退学的。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科学习。

学生上课非常自由,听不听课全由学生自已决定。学校没有班主任。一个糸只设一名辅导员。学生管理全由学生会和党支部,团支部管理。

大学毕业全部有工作,第一年48.5,第二年54.5。

说说工人,学徒三年,出徒工资是31.5。长到38.6,得用十几年。

86年开始长工资前,工人的工资大部是在四十到六十之间。

这个工资基本养活四,五口人之家。

但是要说的,从工资上看是很低的,其实生活并不是现在人想的那样低。生活上他们衣食无忧,精神上感受到很是愉快的。因为没有社保费用,没有医药费,家属有病半价报销,住房房租每月一元多点。我家在东北,冬天每户给一吨煤,上下班有一元多路费补贴,每人还有五元左右的粮食菜油补贴,生活困难职工由工会补助。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基本没有腐败现象。当然也就没有贫富不均的矛盾。

退休人员不分干部和职工,大至在五六十元。看病单位有记帐单,只需五分钱掛号费,全部医药费,住院费报销。工资准时发给职工,不会拖延半天的。

当时生活上的物价:

50年-60年。玉米面每斤六分六。大米一角多,豆腐二分一块,(到七几年涨到八分钱一块),猪,牛,羊肉差价不大,五几年是两三角,到七几年是基本在五角左右一斤。秋季大白菜一分二钱一斤。所有蔬菜都是几分钱一斤。

60年经济发生困难后,有些生活物品要凭票供应了。


如鱼得水286568400


我家是农村的,父母生了我们兄弟姊妹7个,父母加四兄弟三姐妹,共9口人,最大54年的,最小的弟弟也是71年的,那时的农村没有每月收入多少这个概念,基本上没什么现金收入,年终生产队里分红,分的也是工分,扣除了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之外,能有剩余的工分,叫余粮户,用它可以兑换现金,1个工分大概2分钱左右,记不清了,一年下来换得的钱大概几十元吧,绝对不会超过100元,那是个大数目;如果工分扣光还不够的,叫缺粮户,也就是你一人家干了一年,所有的收入还不够你一家吃了,还欠生产队的,当然,你家也拿不出钱来给生产队补上,会记在帐上,从下年的工分中扣。

在我大哥高中毕业之前,主要靠父亲一个人出工,母亲长期生病,很少出工,所以一家人基本上靠父亲一个人养活,还要供一群孩子上学,所以,我家基本每年都是缺粮户。

70年代中,大哥二哥相继高中毕业,在村里算是文化人,所以在大队小学里做教师,也就是民办教师,不用种田,每月有现金收入,记得他们的收大概是8块每月,这在村里算是不错的人家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某年小学开学报名,我没去,父亲问我为啥不去,我说没钱,我父亲说,找你二哥要去。于是我就去学校找班主任报名,但没敢直接找二哥要钱,因为我那时很怕二个哥哥,他们大我十多岁,又是学校的老师,在学校犯点事都会告到他们那里,一顿揍是逃不掉的。我跟班主任说,学费记在我二哥名下;记得很清楚,一学期学费1.85元。

恢复高考后,二个哥哥相继考上了师范,所以,80年代后,他们转了正,工资高了,每月27块半,收入很高了,所以家里买了立体声收音机,喜灯的,它的牌子和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村里第一个买收音机的,大概下图这个样子,网上找的。

后来又买了自行车,一辆永久一辆凤凰,都是名牌哦!(图是从网上搜的)

84年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有一天收音机里收到这首歌,半村的人都来听。

从我上面的回忆里,你大概能对40年前的100元的购买力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知了。


三哥老朱


100元算很有钱了,记得那时候,冬天有棉衣发(劳保),爸妈都领给我们小孩子穿,还记得用2分钱买了一根甘蔗,一整根的那种,现在要18元(本人喜欢吃甘蔗),我们家4个孩子,爸妈工资加起来150元,还要负担外公外婆和奶奶,感觉家里吃饱没问题,住房水电看病都不要钱,小病去医务室拿药就行,大病就转院。就是物资不够多,好多东西买不到,什么都要票,那时候大家都这样也没什么,无忧无虑,单位的氛围很好,基本家门锁形同虚设,大家互相帮助,努力工作,没那么多杂事,挺幸福的。现在看起来工资高,但开销大,什么都要钱,出小区门口就要掏钱,现在的物资丰富,什么都想买,过得累。还是以前好


小酷1234567890


老朽今年73岁,1965年中专毕业当工人,分配在长江轮船上工作,包伙食。每年两套工作服,挺漂亮的。每年一套制服(船员制服),冬夏轮替。看病一次0.05元包干,即使住院也只要0.05元,也就是挂号费。如果是重病,单位还会有补贴。结婚以后分配住房,仅仅需要支付非常低的房租水电费。我父亲和我同一个单位,父亲分配的住房是小三室,全家七口人,有厨房卫生间,面积不大,约70平方。每月房租水电费不超过2元。父亲是中层干部,工资不到100元,母亲不工作。家里不富裕,但是能够维持温饱。

当时国家政策是高福利低工资,除了住房医疗基本免费外,教育收费也很低。特别是对低于平均收入的家庭实行无条件补贴。例如,家庭人平均收入低于当地水平的,无需申请,单位自动补足。当时我生活的城市是武汉市,人平均生活费是8元,所有职工在领工资时,那些低收入的人会收到足够的补贴以保证你的家庭人平均收入不低于8元。

同时还有临时困难补助,学费补助,冬季补助,夏季补助,死亡补助以及特殊困难补助——例如火灾等等。这些补助相当于现在的保险功能。

所以说,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对单位对国家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手机用户4060117871


出这个题目的估计是十八二十岁年龄的,要不咋会这样写。我是79年进的厂,当时月工资12元,这让我们农村邻居都羡慕极啦,那时的经济香烟七分钱一盒,我给进厂介绍人就买了两包两毛钱一盒的白河桥香烟,当时把他激动的不知北,比现在下酒店花上千元消费都高兴,老家集镇那时鸡蛋1元钱27个都不舍不得买,除非谁家有特别的好事了买上三二毛钱招待客人,搁现在都快1元钱1个啦,一高兴大包小包的拎,掏钱时眼都不眨一下。你们说还是人民币,也不知现在是钱虚啦还是物价涨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