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阿元

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修筑的关宁锦防线一部分。

所谓关宁锦防线,是明朝为抵御后金(清)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然后修了一大堆炮楼,作为联防据点。

宁锦防线是关宁锦防线北段,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终点在大凌河。

对于宁锦防线,很多人认为它是大明帝国的坚强堡垒,为抵御后金到满清的入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袁崇焕取得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是依托宁锦防线取得的。

事实上,宁锦防线确实是个世纪传奇。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灭亡,但宁锦防线理论上依然存在,宁远城依然掌握在明军手中。

但这么一个世纪传奇的宁锦防线,实际上不仅仅是个废物点心,还是勒死大明帝国的绞索,至少是之一。

以下所说的宁锦防线,概念有点大,包括了关宁锦防线的绝大部分,除了山海关。


为啥这么说呢?

崇祯皇帝之所以穷搜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条大血管在持续地放血。这条大血管就是宁锦防线。

如果说大明帝国是爹,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就是个不听话的熊孩子。熊孩子不听话,当爹的就打啊。但打来打去,大明帝国感觉自个儿这个爹有点老了。面对越来越强壮的熊孩子后金,是咋也打不动了。

咋整?分家另过,承认你厉害行了吧,我把自己家的院墙修的高高的,让你进不来。

大明帝国为防御后金这个熊孩子,修的院墙,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宁锦防线。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不知道大家玩过帝国时代游戏没有。

宁锦防线相当于帝国时代游戏中的堆堡垒。以山海关为起点,沿辽西走廊一路修过去,直到锦州、大凌河。其中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三座大城为防御基点,中间用松山、杏山、塔山等几十个堡台为依托,计划用各种堡垒堆死该死的建奴。

建设关宁锦防线的理由是,建奴野战无敌,要想赢只能是“凭坚城、用大炮”。因为建奴攻城能力差,所以关宁锦防线可以所向无敌。

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想法,但更是很愚蠢、很天真的做法。

首先建奴攻城能力并不差。辽阳、沈阳、广宁、抚顺等大城、坚城,都是建奴打下来的。

第二明军没有进攻能力,就是把防线修到建奴的家门口,对人家也产生不了威胁,反而成了运输大队长。

以袁崇焕最得意的宁远之战为例。

宁远之战从宁远局部来看,肯定是场胜利,守住了城池,保住了城里的物资和百姓。

但把宁远之战放到整个战役中,说胜利真有点勉强。

有人说宁远之战的伟大意义在于,这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极大提振了明军的士气。

这种说法相当的不科学。

咱们来看看努尔哈赤的战役目的。

关于努尔哈赤为啥要进攻宁远,有很多说法。有说他是想进攻山海关的,有说他是专门来打宁远的。

都不对。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努尔哈赤是来捡破烂的。


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与其说是个王朝,不如说是个强盗集团。其中的原因是,人口太少。

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逃进山海关。

因为人口太少,后金军没有能力留下这数十万流民,也没有能力占领从锦州到山海关之间辽阔的土地。

广宁之战后,后金对于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堆堡垒的行为,视而不见,眼睁睁地看着关宁锦防线一步步建立成型。

这个时间是整整四年。

原因不是努尔哈赤不努力,而是因为广宁之战,加上前边占领沈阳等大城市,后金抢的人口、土地和好东西太多了,需要时间来消化。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整体人口大概都没有一百万。

四年后的1626年,努尔哈赤其实也没有外出抢劫的意思,但大明的官员太大手大脚,啥都往外扔。过惯苦日子、有着勤俭节约好传统的努尔哈赤,实在是看不下眼了,俺整回家过日子得了。

于是努尔哈赤的捡破烂之旅正是开始。

咋回事呢?

后金崛起之后,关于辽东战略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堆堡垒的方式寸土必争;另一种是干脆放弃。

这两种战略,不说好坏,贵在坚持。但大明王朝的错误恰恰是没有坚持。

孙承宗时期的辽东战略是堆堡垒,等换了高第经略辽东之后,方法变成了彻底放弃。

把高第介绍下。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奇怪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1623),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让人不明白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来不想用高第。但扒拉来划拉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让高第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打死我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了磕头: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

高第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是何等的残酷!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了。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请注意,这个时候,后金对大明没有任何军事行动,连一个小兵都没有派,努尔哈赤前些年抢的太多,窝在沈阳消化食儿呢。

但高第辽东大撤退的动静太大,扔下的东西太多,努尔哈赤看不下眼了。知道你大明富裕,也不能这么祸祸啊。东西你不要,俺留着用吧。

高第发动的大撤退两个月之后,努尔哈赤是倾巢出动,只要能搬东西的人,都带上,推着小车、拉着爬犁、担着扁担上路了。

据说高第扔下的粮食,就有十万石之多,其他的物资不计其数。努尔哈赤感觉自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哪个捡破烂的能达到这个地步?这是捡破烂的王者啊。

正当努尔哈赤捡破烂捡的高兴,拆城堡拆的愉快的时候,一个人阻挡了他的前进之路。

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是凭坚城、用大炮的坚决支持者,是堆堡垒战略的钢粉儿。对于高第的弃守辽东战略,坚决反对。

袁崇焕集中了两万军队,十一门红衣大炮,死守宁远。没有进行任何战争准备的努尔哈赤,捡破烂生涯遭遇了第一次危机。

努尔哈赤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三天后,连云梯都没有的努尔哈赤放弃了对宁远的强拆。他终于想起来,自己是来捡破烂的啊,咋还干上城管的活了?

想明白的努尔哈赤放弃了对宁远的强拆,转而奔向觉华岛进行抢劫。

觉华岛既无坚城,更没有大炮。岛上军民1.4万余人全部被杀,粮草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烧毁。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努尔哈赤这次出兵的战役目的,是收集明军扔下的物资。这些物资多到啥程度呢?后金军已经拿不过来了。所以在攻下觉华岛后,努尔哈赤烧掉了明军的8万石粮草。

这是证明宁远之战不是胜利的第一个理由。努尔哈赤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战役目的,抢到了无数的物资。

宁远之战不过是因为袁崇焕在宁远没跑,努尔哈赤顺手敲打了一下,根本没把宁远当回事。

宁远之战的过程,也证明努尔哈赤没有把宁远,当做一个作战对象,那就是宁远之战只打了两天。

还有就是,宁远之战双方的损失,更说明它绝对算不上一场胜利。

宁远之战袁崇焕一共上交了269颗建奴首级,而后金一方的史料,据《满洲实录》记载: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其时,后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

从明军的斩首数以及后金的史料来看,后金在宁远一役中死伤五百多人是可信的。

那么明朝的损失是多少呢,前边说过,觉华岛上被屠杀了一万四千人。

500对14000,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不要说觉华岛的屠杀和袁崇焕没有关系。觉华岛是宁远的后勤基地。如果不是袁崇焕坚持守宁远,觉华岛的军民应该早就撤回山海关。

而宁远之战之所以被吹成大捷,原因是号称干掉了后金好几万。记得一个比较明确的数字是杀伤17000人。

可惜二百多首级告诉我们,后金军真没死那么多人。

不要扯后金军把尸体都抢回去的蛋。大炮那么厉害,咋抢?不是傻吗?再被糜烂十数里?那得死多少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后金的兵力也并没经此役而大损。一共六万来人的后金军,如果真有上万损失的话,接下来也不用玩了。

所以,单纯宁远守城战来看,可以说是后金遭遇小挫。而把宁远守城战及觉华岛之战综合来看,明军可以说是惨败之极,绝对称不上啥啥大捷。

至于说袁崇焕用大炮干掉了努尔哈赤,更是扯淡。如果这是真的,袁崇焕只能死在后金的疯狂报复之中,崇祯不会有杀他的机会。

宁远之战的真相是,捡破烂捡的满坑满谷的后金军,吓唬了下袁崇焕,没有成功,于是回家分红去了。

关于宁远之战多说一句。后金多骑兵,在与大明的征战中,更是利用其骑兵突袭的优势,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而很少强攻坚城。面对坚城,大多是长期围困或者围点打援。比如祖大寿就是这么投降的。

宁远之战,袁崇焕之所以没有被围困致死,是因为毛文龙率部袭击后金的后方,努尔哈赤才闻讯从宁远一线退兵。

从这个角度说,毛文龙是袁崇焕的救命恩人;同样的角度,不管袁崇焕是不是英雄,但真是一只白眼狼。

类似的还有宁锦大捷。宁锦大捷是袁崇焕取得的另一场胜利,是他军事生涯的顶峰,也是证明宁锦防线作用巨大的证据之一。

宁远之战后,趁着后金忙活着消灭周边真正威胁,比如喀尔喀蒙古、比如朝鲜等地方的时候,袁崇焕再次修复了宁锦防线。而且一直修到了锦州、大凌河一带。

皇太极把朝鲜打服了,回过头一看,袁崇焕又跑到自己眼皮子底下嘚瑟了,违章建筑修到家门口了,我得去拆啊。说明下,锦州距离沈阳二百来公里,骑兵跑快点,一上午就能到。

但和宁远之战一样,后金的战略目标不是拆违建,而是消灭大明的有生力量。这还是和后金的人口基数有关系。当时的后金兵力,最多七万人,还要防守那么大的地盘,死一个都心疼的要命。

所以,后金对于锦州、宁远的攻击并不猛烈。在通过围点打援击败了一万明军之后,看到袁崇焕把锦州扔那里不管了,于是又攻击宁远。但袁崇焕对明军的战斗力一点信心也没有,打死也不出来,于是皇太极回过头来又骚扰锦州。最后觉得没有便宜可以占,回家避暑去了。

把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少有的,大明对后金的胜利,咋整的这么轻描淡写的呢?

真不是对袁崇焕有意见,因为真正的历史,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的。

先来看看啥是大捷。“大捷”是指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对敌方兵力的重大歼灭与摧毁,通常也是决定敌我双方最终胜败的分水岭。

宁锦大捷无论从哪个角度,都配不上大捷的定义。

至于说宁锦大捷到底干掉了多少后金军,超过一千全是吹牛。尤其是满洲八旗军,死亡人数可能都超不过一两百。理由是仅仅两年后,后金军应该叫清军了,破口而入,包围了北京,劫掠了京畿地区。几十万明军面对清军,束手无策。这几十万明军里,包括袁崇焕和所谓的关宁铁骑。

这么多明军,造成的杀伤也没有一万人,还得包括清军的仆从军,蒙汉八旗军、朝鲜军啥的。

如果按照某些历史说法,宁锦大捷干掉了清军一万多人,哪怕是仆从军,那么在宁锦明军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在锦州离沈阳二百来公里的情况下,皇太极敢带着绝大多数军队,绕道蒙古进攻北京?

如果袁崇焕的关宁军真有那么强的战斗力,只要崇祯、袁崇焕的大脑里不全是水,都应该知道怎么打。在北京地区以勤王军缠住皇太极,关宁军直扑沈阳,用红衣大炮把沈阳的城墙糜烂个十数里,没准皇太极回来,连辽阳也飘扬着大明的战旗。

没了家的皇太极,只能如丧家之犬,一路向西,闹不好又成为另一只上帝之鞭。

不要说红衣大炮运不到沈阳。从北京把大炮运到锦州,比从锦州到沈阳远多了。

以袁崇焕能把崇祯忽悠瘸了,连五年平辽都信了的情况看,袁崇焕的智商不可能想不到这个战略。而且这个战略一旦实施,袁崇焕放的,五年平辽的大炮,也能有个圆满的结局。

也不要拿崇祯的命令袁崇焕进京勤王来说事。袁崇焕连毛文龙都敢杀,会把崇祯当回事?

事实是,袁崇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袁崇焕的关宁军,好听点叫关宁铁骑的,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守守城都勉强,还要把城门都封死,怕他们逃跑。让他们去野战,去攻城,比一群绵羊强不了多少。

所以袁崇焕可以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上玩了命吹牛,但心里还是有数的。知道自己的关宁军,连留守沈阳的老弱病残也打不过,所以直奔北京而去。到了北京一带,袁崇焕和皇太极之间开始玩游戏。皇太极在前边抢,袁崇焕跟在后边收复失地。整整五天,双方一枪没放。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啥!!!

手里握着明帝国最强大的野战兵团,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你想干啥!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其实袁崇焕真不是汉奸,而是他心里清楚,真打不过!

而骂他的人,都是被袁崇焕的两次大捷给忽悠了。你那么厉害,到了北京咋还不会打仗了呢?

等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的心也还提溜着,放不到肚子里。

为啥捏?按大明朝的有关规定,边军不许入京,连城下都不让呆。袁崇焕傻眼了,没了坚城、没了大炮,这仗咋打?

袁崇焕是个胆子大的,啥啥有关规定,没自己从小命要紧,直接驻兵南城之外。

就这还不放心,见到崇祯的时候,要求关宁军进城。进了城,有坚城、有大炮,哈哈,我再也不怕你了,来吧皇太极。

但崇祯怕,怕关宁军把他给祸祸了。

事实证明,关宁军有城墙和大炮为背景,还是有战斗力的。同样受到清军的进攻,满桂给干掉了,袁崇焕平安无事。

但崇祯实在受不了了。在崇祯给了袁崇焕绝对的信任、巨大的权力、充足的人力物力,并跟在屁股后边擦个不停的情况下,袁崇焕上任一年另四个月,他五年平辽承诺,已经过去四分之一多的情况下,平辽不仅没有任何的进展,还把后金军给平到了北京城下。

甚至到了这个时候,崇祯还对袁崇焕保持着绝对的信任,任命他总管天下勤王兵马,把后金人打出去。结果袁崇焕再次让崇祯失望,统率的军队一败涂地,各路勤王军兵不知所措,后金军甚至有攻进北京的可能。

换做是你,你能不生气?正是崇祯曾经对袁崇焕绝对的信任,换来了难以承受的失望,才是他杀掉袁崇焕的真正原因。

说来也怪,崇祯杀了袁崇焕之后,清军很快就从北京城下撤退了,可见杀袁崇焕还是挺有道理的。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应该不是汉奸,是不是英雄不知道,但肯定是个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胆小鬼。


因为胆小,所以他眼睁睁看着觉华岛14000军民被屠杀;因为胆小,皇太极入关后,他先是跟人家屁股后边吃灰,后来躲在城墙下边一动不动,任京畿地区的百姓,被清军蹂躏;因为胆小,所以看着锦州被围,就是不出兵;因为胆小,他两次躲在宁远城里,任由清军在辽东地区想咋抢咋抢,以至于在他守辽东时候,是后金发展最快的时候;因为胆小,他在后金攻击朝鲜的时候,大声叫好,总算有时间把城修的在结实一点了;因为胆小,他私自杀掉了毛文龙,省得毛文龙总是骚扰后金,把注意力往明军身上引,太烦人了。因为胆小,袁崇焕虽然有东林党背景,但给魏忠贤修了生祠,估计钱也没少送。因为胆小,怕五年平辽完不成,崇祯砍他的头,所以总琢磨着咋和皇太极议和。

胆小鬼,可能是袁崇焕最真实的本来面目。

把袁崇焕和他所谓的两次大捷说这么多,是用这两次大捷都是扯淡,来证明这两次大捷依托的宁锦防线,是个废物。

接下来从大明帝国敌人的反应,来看看宁锦防线是不是个废物。

从纸上谈兵的角度,宁锦防线对于遏制后金甚至消灭大清,都具有巨大战略意义。

宁锦防线的终点大凌河堡,离大清的首都沈阳,直线距离不到180公里;锦州城到沈阳,不过200来公里。中间是一马平川,骑兵玩命的跑,一天都可以打来回,如果不是马会累死的话。

从地图上看,宁锦防线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在后金柔软的下腹部。

那么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后金是个啥态度呢。基本上是无视,连多看一眼的心情都没有。

实际上,后金有绝对的能力,让宁锦防线不可能存在。

广宁之战后,熊廷弼和王化贞弃守辽西,从山海关到锦州,明军没有一兵一卒。如果后金愿意,可以挨着山海关修一座大大的城堡,加上后金军无敌的战斗力,明军连出关的可能都没有。

但宏才大略的努尔哈赤,放弃了整个辽西走廊。整整四年,对辽西走廊看都没有看一眼,任由孙承宗打造宁锦防线。直到高第总督辽西,再次放弃宁锦防线,扔了一大堆东西,逼着努尔哈赤去捡破烂,才有了后金对宁锦防线的第一次进攻,这就是宁锦之战。

随后后金对宁锦防线又不管了,除了宁远,明军放弃的一大堆堡垒,什么宁前、松山、杏山、锦州、大凌河等等吧,仅仅是拆掉了事。

也是因为后金对辽西走廊的不在意,袁崇焕可以在努尔哈赤回家后,再次修筑宁锦防线。

皇太极上任后,应该是出于立威的需要,捅咕了一下宁锦防线。成功破了十几个堡垒,抢到了大量物资之后,试着攻打了下锦州和宁远,没有成功,又不搭理宁锦防线了。

那么从熊廷弼和王化贞弃守辽西走廊开始,为啥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对于宁锦防线一点重视也没有呢?

难道他们放弃了自个儿的雄心和理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回家过小日子了吗?

并没有。

孙承宗修筑宁锦防线的四年,努尔哈赤在稳定占领地区进攻了蒙古。袁崇焕在辽西走廊大干快上的时候,皇太极征服了朝鲜。

这说明在后金到大清的统治者心目中,宁锦防线算不上战略级目标。

后金到大清,之所以把宁锦防线当成废物,和当时明军的战斗力有关系。虽然锦州和沈阳的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虽然中间一马平川,但因为明军烂到渣的战斗力,再近的距离,也和太平洋差不多。

此外,宁锦防线虽然控制着辽西走廊,但实际是依托燕山山脉建立的,锦州就是燕山余脉的终点。过了大凌河,失去了山脉的掩护,就连袁崇焕这样的傻大胆,也不敢在一马平川的辽河平原上盖地堡,挖耗子洞也不中。

从后金到大清对宁锦防线的态度里,可以得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猜测,放任大明修筑宁锦防线,是后金的阴谋。当然更是个阳谋。这个阳谋就是,让宁锦防线成为大明脖子上的绞索。

来看看宁锦防线对于双方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大明来说,宁锦防线是个相当有力的精神安慰。一直在失败,从未去放弃。再说不管这些土地是咋整没的,修条防线不也算收复失地吗?

只要有宁锦防线存在,大明的辽东就在,国土就没有丢。所以宁锦防线就是大明的面子,虽然没有一点里子。

对于大清来说,宁锦防线的存在和个跳蚤差不多,需要时不时的挠下痒痒,但确确实实改变了攻守双方的战略地位。这个改变和宁锦防线设计者的初心相反,不是对大明有帮助,而是极大的有利于后金,让后金军的进攻和防守更加的自如。

如果没有宁锦防线,后金或者大清要进攻大明帝国的话,只能直扑山海关。不仅要面对戚继光建立的,防守体系完善的雄关,还要维护长达四百公里的后勤保障线。

同时辽西走廊一边是海、一边是燕山余脉的地形,让努尔哈赤、皇太极这样的军事大家也望而生畏。这样的地形之下进攻山海关,漫长的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大军崩溃是可以想见的后果。

松锦之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援救锦州的时候,就是这么败的。

说宁锦防线的存在,让明清之间的战略态势,极大的有利于大清,是因为宁锦防线,让清军进攻明王朝的时候,更加的方便。

后勤距离减少了一半,而且进攻线路全是平原,不用担心断后路和被包抄。

更重要的是,宁锦防线上有坚城、有大炮,但仅仅限于宁远、锦州两个地方。剩下的松山、杏山、大凌河等堡垒,几乎相当于后金军嘴里的菜。里边的好东西,人家想啥时候拿,啥时候拿。

再有,宁锦防线极大地分散了明军的实力。关宁军最强大的时候,人数大约15万左右。如果让这15万大军防守山海关,累死后金军也啃不下来。但因为宁锦防线是存在,15万大军要防守三座城池,三十多座堡垒。按一座城池放两万人计算,剩下的每个城堡平均3000人。以明军烂到渣的战斗力,3000人估计用五百后金军就能拿下。

宁锦防线建成后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啥时候,无论是谁领兵,只要后金或者大清进攻宁锦防线,除了宁远、锦州两个大城之外,其他的城堡几乎全部完蛋。

做一个客观的分析。这个时候的辽西走廊,成了一块真正的鸡肋,谁拿在手里,谁倒霉。当然这是建立在明军战斗力极差,后金军战无不胜的基础之上的。

后金军战斗力强,但人数太少。如果把辽西走廊拿在手里,对于其他战略方向,比如进攻蒙古、朝鲜就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金或者大清,直到入关之前,主要任务不是占多少地盘,而是人口太少。因为人口太少,所以后金一直没有入主中原的信心。这么点人,咋控制整个中国呢。

所以,直到入关之前,后金一直是个盗抢团伙。抢人、抢粮、抢钱,啥都抢,抢完了就忙着发展。这个发展不是经济建设,而是归化人口。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直到皇太极时代,蒙汉八旗完全建立,后金军才具有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能力。

而后金早期一直没有把明朝,当成战略攻击目标,另一个原因是,后金需要一个彻底稳定的大后方。

这个大后方是蒙古和朝鲜。

和偶尔捅咕下宁锦防线不同,在大明无比重视宁锦防线时候,后金军包括后来的我大清,一直把征服蒙古和朝鲜,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而之所以把蒙古、朝鲜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因为他们有进攻能力,是我大清真正的后方。朝鲜的进攻能力,体现在依托朝鲜的毛文龙身上。为了让毛文龙失去后方支援,后金干脆征服了朝鲜。而真正帮了后金的,是袁崇焕。不管有多少高大上的理由,袁崇焕杀掉毛文龙,让后金再无后顾之忧。

再说蒙古。

蒙古早期并不是后金的盟友,而是被打服的。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一直对蒙古各部进行攻击(盟友除外)。蒙古对抗后金的领袖人物叫林丹,当然不是打羽毛球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姓孛儿只斤,名林丹巴图尔,汗号为呼图克图汗,是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简称林丹汗。

林丹汗是大明忠诚的朋友,他的一生是和后金战斗的一生。直到1634年死去,那时大清已经建立了好多年。

而朝鲜的存在意义,在于它给了东江镇,也就是毛文龙巨大的支持。

这个支持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不知道。但毛文龙的东江镇,不仅最重要的基地皮岛,就位于朝鲜,而且部分军饷和粮食,很大一部分也来自朝鲜。

努尔哈赤曾经和朝鲜交涉,要求朝鲜交出毛文龙,但被朝鲜拒绝,努尔哈赤因此杀掉了朝鲜的使者。同时,朝鲜还是大明帝国的忠诚支持者,曾经派兵和大明一道攻打过后金。

但大清对付朝鲜,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毛文龙。皇太极征服朝鲜,其实是个副产品。据说后金原本没有攻打朝鲜的计划,主要是去对付毛文龙。结果毛文龙打着太费劲,主将阿敏很生气,朝鲜的后果很严重。

因为阿敏攻击毛文龙不力,觉得没脸回去,于是强盗本性大发作,就对朝鲜下了死手。朝鲜既没有战争准备,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这样被大清征服。

和对宁锦防线的不屑一顾不同,从后金到大清,一直对毛文龙相当的重视。

从后金到大清之所以特别的重视毛文龙,是因为毛文龙和袁崇焕,甚至和所有镇守辽东的明朝官员不一样的是,他崇尚进攻。

从到东江镇开始,毛文龙就一直对后金不断的发动反击。

有人说袁崇焕在天启五年(1625年)取得的宁远大捷,是自抚顺失陷以来,明军取得的第一场胜利。这是标准的胡说八道,是味道极臭的一种气。

从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收复镇江开始,直到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收复的失地有十几座城堡,几乎每年都要对后金到大清发动一次以上的攻击。

但明帝国对后金的第一胜,也不是毛文龙取得的,是袁可立。

回到毛文龙身上来。

努尔哈赤几次对外进攻,无论是进攻蒙古还是大明,都是因为毛文龙在后边捣乱,整的半拉磕几(东北方言,不完整)的。从后金到大清,对蒙古东部的征服和整合,是皇太极在毛文龙死后才完成的。

事实上,无论是宁远还是宁锦大捷,袁崇焕之所以没有在宁远,被后金军围困致死或者投降,都是因为毛文龙出兵抄了后金军的后路。

正是因为毛文龙对后金不间断的进攻,所以成为后金的心腹大患。这也是皇太极上位之后,动员了十万(也有说八万的)大军攻打毛文龙的真正原因。

但皇太极的十万大军没有消灭毛文龙,解除大清心腹之患的,是袁崇焕。

对于袁崇焕和毛文龙谁是对的,袁崇焕是不是应该杀毛文龙,毛文龙到底对抗击后金的侵略有没有贡献,直到现在还争论不休。

但这些争论毫无意义。

这么说的理由是,宁锦防线和毛文龙同时存在的时候,后金到大清对明王朝的内地,一点想法也没有。

毛文龙死后,宁锦防线依然坚挺,但大清军完全不把它当回事,开始不断的破口入寇,把大明帝国的京畿、河北甚至山东,当成了公共厕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你甚至可以说是毛文龙的死,是让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直接诱因。

第一,毛文龙死后,大清对关内的不断入侵劫掠,相当于持续不断的,给明王朝放血。

没有办法统计大清的多次入寇,给明帝国带来了多么大的损失。但大清抢走的钱粮物资、灾民安置、城池修复、勤王军的调动,加一块,几千万两白银总是有的。

大明本来就穷嗖嗖,国库里除了老鼠基本上啥也没有。大清的入侵,简直是雪上加霜。

本来,崇祯可以向农民少收点钱,让绝大多数农民的日子过得下去。但大清的入侵,让这一切成为泡影。

第二,大清对明帝国内地的不断入侵,还严重影响了明王朝,剿灭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军的效果。

崇祯八年(1635年),洪承畴正在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清军入边,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张献忠乘机复起。

崇祯十二年(1639年),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于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但因为前一年清军两路南下,崇祯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让李自成残部得以保存。

许多人在读明史的时候,不断地感叹,清军和农民军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每当农民军处于穷途末路的时候,清军就入寇,拉他们一把。

崇祯十三年,当崇祯划拉了几乎最强的野战力量,在锦州要和皇太极整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李自成再次雄起,开始了灭明的伟大征程。

如果毛文龙不死,如果大明能给毛文龙绝对的支持,后路不保的大清,绝没有可能入寇大明,最起码规模不会那么大。

毛文龙用他的死,证明了这一点。

人们在为袁崇焕两次和宁远有关的大捷欢呼叫好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毛文龙的作用。可能是因为英雄必须完美,可能因为毛文龙是武将,所以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是全力突出袁崇焕的光辉形象。事实上,在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袁崇焕之所以没有被围困致死或者投降,取得了两次所谓的大捷,都是是因为毛文龙及时发动了对后金的攻击。怕被抄了后路的后金,以及后来的大清,只好撤退。

把毛文龙和宁锦防线放在一块比较一下,更能凸显毛文龙存在的意义。

宁锦防线和毛文龙同时存在的时候,后金或者大清的几个战略目标,入侵大明、征服蒙古、消灭大明的野战兵团等,一个也没有实现。

毛文龙死了,宁锦防线安然无恙的时候,大清实现了以上所有的战略目标。

宁锦防线的结局,更说明后金到大清放纵宁锦防线的建立,是个

阴谋,也是个阳谋。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明清松锦之战之后,大清几乎消灭了明帝国所有的野战兵团,占领了锦州、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堡。但在这么优势情况下,大清也没有彻底摧毁宁锦防线。距离锦州只有70多公里的宁远,以及宁远到山海关的各个堡垒,啥事也没有。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不在山海关,而是在宁远,是宁远总兵。后来吴三桂到山海关,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命令关宁军勤王,吴三桂才回到山海关,并带领宁远和山海关的关宁军向北京出发。走到半拉道,北京已经被李自成占领,吴三桂立马撤退,控制了山海关和关宁军。

直到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把自己挂在歪脖树上之后,宁锦防线理论上依然存在。

说理论上宁锦防线依然存在,是因为宁锦防线的最重要支撑点,宁远城依然在明军手里,守将就是吴三桂。

那么为啥后金到我大清,都在放任宁锦防线呢?因为宁锦防线能不断地给大明帝国放血。

早在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在晋广宁大败后认为,因为明军太废物,比群绵羊还不如,而且大明穷啊,人活着呢,钱没了。所以建议放弃辽东、辽西,以长城为边境,重修山海关作为最后防线,只以水师骚扰建奴腹地。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这是贼拉英明措施。可以省下无数的辽饷,让大明的农民可以活得下去,可能也不用征那么多练饷,不至于产生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军。

如果崇祯真这么干了,正常老死都有可能。只要他别活到一百岁。

但这个事后看起来,正确无比的建议,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当朝诸公皆以为,这个王在晋真不是个东西,不仅不收复辽东失地,还要把辽西也送给后金,胆子还没有老鼠大,当啥官啊,回家玩儿去吧。

王在晋因此被罢免。

那么大明为啥在很多人都看出宁锦防线是废物蛋的情况下,还要把宁锦防线坚持到灭亡之前呢?

方便搂钱。

宁锦防线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方便大家伸手贪污!

显而易见,花费巨资搞这么个根本守不住的工程,对于有关部门来说,真是太适合贪污了。

敌人来袭,堡垒陷落,然后被劫掠和拆毁,在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之余,也会将有关人员全部贪污工程款的痕迹,给毁灭得干干净净。

所以,只要堡垒修到哪里,贪污就延伸到哪里。那些黑心官儿把堡垒修成豆腐渣工程还是轻的,直接在账单上瞎编一些不存在的据点,专门用来向朝廷骗钱也是常事!反正等到女真兵一来,就是玉石俱焚,一片废墟哪怕朝廷事后想要派人来查账,也无处可查。

除此之外,朝廷花名册上的十几万关宁军,分散在二十几处堡垒里,互相无法支援,女真军一旦来扫荡,明军自然是兵败如山倒,死亡溃散无算,一场败仗下来,所有吃空额的痕迹也被消除得干干净净,真应了王在晋的那句话:“食粮则有,临敌则无!”

宁锦防线的实质,就是女真人定期组队刷怪、爆出粮草军械的固定补给站,辽西将门集团定期敲诈朝廷的聚宝盆。更要命的是,辽西将门也是官场老油子,很懂得法不责众和抱团发财的道理,于是自从辽西堡垒群开工之后,从内阁六部到地方大员,不知道多少人都从这里面沾手分肥。

朝廷的财政收入几乎都在这里了,凡是有点能耐的家伙,都会想办法从这里捞钱啊!

结果,明朝每年砸锅卖铁地往辽西投入五六百万两银子,为此搜刮得天下百姓群起而造反,结果却是养肥了从中枢文官到辽西将门的一大帮吸血鬼、吞金兽,还把辽西将门给养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镇,捎带着让女真人抢走大量钱粮和物资,变得一日比一日强壮。

所以,尽管宁锦防线一直在给大明放血,把朝廷财政拖得基本崩溃,但从内阁重臣、朝廷六部到参与辽西堡垒群建设的各方势力,当然还有作为直接当事人的辽西将门,都坚持必须修。

事实上,崇祯已经发现宁锦防线的猫腻了。崇祯四年之后,崇祯皇帝多次召唤驻守锦州的祖大寿,让他回北京,但祖大寿就是不去。而且锦州那么危险的地方,祖大寿就是死守着不走。被抓了一次,还要回去。为啥,锦州没了,到哪里捞钱呢。

这也是为啥说放着宁锦防线不打,是后金到满清的阳谋的原因。放着这么好的后勤基地,打没了到哪里整钱呢?

这也是为啥松锦之战后,清军已经把明军的野战力量整没了,完全有能力控制山海关外地盘的情况下,就是不打宁远原因。

这也是为啥清军把山海关到宁远之间的堡垒,清扫一空的情况下,吴三桂还要坚守宁远的原因。

如果没有了宁远,凭啥管朝廷要一年几百万的辽饷呢?

这个时候,或者更早的时间,比如松锦之战前,辽西将门应该和满清达成了协议。满清不把宁锦防线打光,让辽西将门能捞到钱。辽西将门把捞到的钱,通过打败仗的方式,送给满清。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啥祖大寿守锦州的时候,可以假投降;为啥吴三桂在宁远已经成为彻底的孤城的时候,还可以获得粮草,甚至可以带着大军到北京勤王。

崇祯16年,也就是大明帝国灭亡的前一年,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

后所、前屯卫、中前所等城堡,是现在辽宁省绥中县的附近,正好卡在辽西走廊的中段,把宁远和山海关彻底的分成两个部分。

这个时候,吴三桂依然坚守宁远。

随后,在清军已经断了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交通情况下,李自成逼近北京,吴三桂率兵宁远还回到了山海关。

如果吴三桂是一个人偷偷溜过去的,还说的过去。但吴三桂可是最多可能带着四万人,最少是带一万人过去的。当时天下无敌、精明无比的清军,咋会犯这么大的错误,把这么大的一支明军放过去呢?

难道是吴三桂的士兵,每人一件哈利波特的隐身衣?还是清军集体失明了,啥也看不见?

这些事情说明,关于宁锦防线,辽西将门和我大清已经达成共识。大明不灭,防线不亡。事实上,宁锦防线在崇祯死后,依然存在,宁远还在明军手里。

那么宁锦防线这么一个大明帝国的马奇诺防线,这么一个把明王朝钱都花没了的废物点心,这么一条把明朝活活勒死的重要绞索,是谁整出来的呢?不是袁崇焕,他还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是崇祯。

崇祯是中国历史上最要面子的皇帝。

除了面子,生命、王朝、亲人、百姓,啥啥都可以不要。

为了面子,崇祯断绝了所有可能的,复兴之路。

和亲?砍了!跑路?不行!签和约?不干!削藩?不中!

为了面子,崇祯干的全是找死的活儿。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使劲修宁锦防线,全心全意打造了一条把明朝活活勒死的绞索,然后把自己挂在歪脖树上!

从这一点来说,崇祯的死绝对是自作自受,确实是活该。


为啥说宁锦防线,是我大清的阳谋,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绞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