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醫藥:新葯“總是”處於研發狀態,利潤盈利成荊棘塞途

和黃醫藥:新藥“總是”處於研發狀態,利潤盈利成荊棘塞途

中訪網財經(朱婷婷)2020年3月3日,和黃醫藥發佈2019年年度財務報告,財報顯示,公司年收入2.049億美元,同比下降4.3%,歸母淨虧損1.06億美元,現金持有量為2.17億美元。

和黃醫藥:新藥“總是”處於研發狀態,利潤盈利成荊棘塞途

據悉,和黃醫藥是一家處於商業化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共有8個抗癌類候選藥物在開發中,並在中國具有廣泛的商業網絡。

根據財報,和黃醫藥即將提交另外兩項新藥上市申請(NDA)。其中,索凡替尼是一種新型口服VEGFR/FGFR/CSF-1R多靶點抑制劑。

2019年11月,國家藥監局受理索凡替尼用於治療晚期非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新藥上市申請,並將其納入優先審評。

此外,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個月”提交沃利替尼的新藥上市申請(NDA),適應症為c-MET 擴增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2019年 4月15日,和黃醫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申請主板上市。

和黃醫藥:新藥“總是”處於研發狀態,利潤盈利成荊棘塞途

根據招股書:一、控股股東為長和實業,持有60.2%已發行股份,而長和實業是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合併重組再分拆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來自李氏家族,現任董事長為李嘉誠的大公子李澤鉅;二、和黃醫藥其實已經分別於2006年和2016年在英國倫敦交易所和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是一個真正的股市“老司機”了。

和黃醫藥藉著港交所開放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的東風,提交了上市申請並且已過聆訊。在此之前,和黃醫藥2017年、2018年歸母淨收益-2674及-7481萬美元,也就是說在申請上市之際,和黃醫藥還處在鉅額虧損狀態,如今2019財報公佈,和黃醫藥這個虧損幅度還在加大,三年累積虧損共計2.0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4億元。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長和曾於2019年7月,以約21.8億港元出售和黃中國醫藥科技9%股權,股權降至51.15%,仍為長和附屬公司。而於去年10月,再出售和黃中國醫藥科技約1.3%股權,但未有披露作價,完成交易後,其於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持股降至49.9%,轉為聯營公司,不再把其業務綜合入帳至長和的財務報表。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聊一下和黃醫藥的公司架構。

根據公司主要業務方向,分為研發創新平臺和商業平臺。

和黃醫藥:新藥“總是”處於研發狀態,利潤盈利成荊棘塞途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其研發創新平臺主要包括間接持有和記黃埔醫藥99.8%的股份;而在商業平臺中,處方藥業務主要包括上海和黃藥業及國控和黃,分別持有其50%和51%的股份,消費保健品業務主要包括白雲山和黃及和黃漢優,分別持有其40%和50%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白雲山和黃即與廣州白雲山的合資公司。

和黃醫藥除了附屬公司和記黃埔醫藥與藥物研發有關係外,其餘的皆為醫藥或保健品銷售公司。如果再加上收入結構,與其說和黃醫藥是搞創新藥研發的科技公司,不如說就是一家醫藥保健品銷售公司。

2017年—2019年,和黃醫藥的營收收入(美元)分別為2.41億、2.14億、2.04億,其中依靠處方藥和保健品銷售收入的商業平臺則幾乎貢獻了80%的業績。2018年—2019年的營收縮水一方面由於受兩票制等政策影響,其商業平臺的處方藥業務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近兩年來和黃醫藥研發費用大幅增長。

從數據上來看,2017年,和黃醫藥的研發投入為7552萬美元,2018年則增至1.14億美元,2019年繼續增長為1.38億美元,總體而言,銷售收入不升反降,研發比例逐年上升,因此和黃醫藥淨收益虧損漏洞越來越大。

同時,長遠來看,和黃醫藥的銷售收入,遠遠不能滿足其創新藥的發展需求,據報道,公司研發投入的現金流,主要來自於從資本市場上融資獲得,包括美國上市時融資以及銀行貸款融資循環貸款帶來的現金流。

因此,目前和黃醫藥盈利能力尚弱,但資金壓力嚴重。

一直以來,和黃中國醫藥選擇的是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個方向在生物藥領域確實很熱門,但研發有難度、投資的週期較長、研發成果出來慢、投資數額較大、回報率漫長。

並且目前僅有幾個上市產品再加之現有的商業根本難以支撐其研發投入,整體來看就是企業目前整體發展的戰略方向、產品業務結構都有問題。

在2019公司財報發佈同時,和黃醫藥同時發佈了多項項目進展與展望,看起來希望滿滿,信心十足。

和黃醫藥:新藥“總是”處於研發狀態,利潤盈利成荊棘塞途

研發可以這樣做,但產品結構需要想辦法優化,上市的產品要多,不能一味指望商業平臺,商業平臺的利潤薄。 和黃中國醫藥的商業平臺確實能為企業造成一定的規模,但是形成不了多大的利潤。

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預計到2022年增至3260億美元,年複合增速8.3%。Frost&Sullivan預計2016-2021年中國生物藥將保持16.4%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1年達到3269億元的市場規模。

生物藥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但考驗企業的是能拿出多少產品來。和黃中國醫藥需要衡量其在研產品何時能夠上市,如果四五年以後上市,那對於現在的經營而言有多大意義?除非是近一兩年內將要上市並且規模還比較大,才會使企業競爭力增強,市場盈利空間有所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