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8年深耕生物醫藥行業,建信資本瞄上 “新藥”這塊硬骨頭

現在正是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即便2016年全球醫藥行業研發令人沮喪,一些頗受矚目的創新藥物在研產品遭遇挫折,也沒有改變行業對未來的無限遐想。2017年美國的新藥獲批重回加速態勢,有46款新藥上市,2018年上半年已有20款新藥上市同期,國內的創新藥產業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國際上,以腫瘤免疫療法為代表的生物科技在傳統領域颳起旋風,諸如“突破性療法”、“優先審查”、“快速通道”、“加速批准”這類字眼時常出現,加速了創新型新藥在全球的開發和上市。在國內,CFDA緊鑼密鼓加快醫藥行業改革,在推動創新藥研發和上市方面亦是不遺餘力,政策組合拳連發出擊。同時,港交所打開了早期研發型創新企業上市融資的大門,百濟神州、信達生物、歌禮藥業等獨角獸公司紛紛赴港上市。不僅如此,國內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陸續上市;腫瘤免疫療法、CAR-T精準醫療等緊緊跟隨國外步伐;國內創新藥研發已步入快車道和收穫期。

這來自於建信資本總裁、合夥人苑全紅的觀察。正如他說的那樣,國內創新藥投資已經進入歷史最好階段,走到第8個年頭的建信資本同樣迎來了“退出和回報”的春天。

採訪中,苑全紅首次向《投資界》公開成立8年成績單:建信資本參與投資的海內外40多個項目中,已退出項目7個(3個上市、1個併購、2個老股轉讓、1個回購),IRR保守估算達30%以上。“作為一支專注早中期投資的基金,對這個成績還是比較滿意的。”他笑道。

布局8年深耕生物医药行业,建信资本瞄上 “新药”这块硬骨头

建信資本總裁、合夥人苑全紅

不懼“死亡之谷”專啃硬骨頭

曾有投資人將“新藥從實驗室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形象描述為新藥的“死亡之谷”,這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其中含義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一是新藥研發週期長,成果轉化過程風險大、成功率低;二是研發過程中所需資金量巨大,投資持續性往往成為新藥研發成與敗的關鍵。

新藥研發之路“漫漫而修遠兮”,新藥投資高風險、高門檻,機構普遍“不敢投、投不準”。而建信資本偏偏瞄上的,正是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學金融出身,2001年進入醫療健康產業,到2010年參與創建專注於醫療健康產業的風投基金,曾先後供職於多家醫療投資公司的苑全紅已經在這個領域耕耘17年,算得上行業裡的“老前輩”了,他稱這一切“水到渠成”。

在建信佈局的醫療投資版圖裡,70%80%的項目集中在生物醫藥領域,主要投向創新藥,投資階段以早中期為主,單筆投資規模達300010000萬元人民幣。

在中國生物醫藥未來的版圖中,除了跨國公司、中國本土仿製藥企業以外,有一定技術優勢的創新企業開始嶄露頭角。而這有望攪動原有醫藥格局的“第三股力量”,是建信資本格外關注的投資標的。“有些企業5年前還不存在,現在估值已經是10億、15億美金,未來這將是一波大的浪潮。”苑全紅說。

很明顯,原研創新藥是建信佈局的重中之重。在苑全紅看來,未來能滿足重要需求、解決重點問題的重大品種原研藥有著巨大的投資機會,比如腫瘤、自身免疫疾病、抗病毒、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政策的變化、競爭的激烈都在迫使國內藥企自我迭代轉型,同時資本市場對一家醫藥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也在發生變化。過去不管藥品本身如何,銷售為王,現在如果一味照抄沒有自主研發意識,這家企業一定走不長久。

苑全紅“固執”地認為,醫藥行業的主題核心就要做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圍繞技術、創新這條主線,圍繞國際化這條主線,硬骨頭才能啃下來。”

“第三股力量”的興起

“如果說美國是90分,那麼中國最多20-30分。”擱幾年前,苑全紅會如此形容中外新藥研發能力的差距。即便現在,多數人還是認為中國只適合做仿製藥,也就是跟隨國外成熟靶點,採取“Me-too”的策略。當然,如今成熟靶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僅限於已上市的靶點,也包括那些處於開發階段但研究基礎和手段較為成熟的靶點。

的確,此前國內真正有新藥開發價值的原創性研究太少,“Me-too”也是無奈之舉。但這一狀況正在悄然改變。近年來,中國藥企紛紛佈局創新藥和重磅生物藥,隨著小分子靶向藥物、免疫單抗、新型單抗等不斷湧現,中國藥企緊跟國際創新前沿,估值不斷抬升。

“過去二三十年,美國出現了10多家市值500億美金、1000億美金甚至2000億美金的企業,原動力就在於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但是中美差距還比較大,大概是美國的15%,以後應該會達到美國一半的水平,甚至更高一點。”苑全紅對於中國新藥的未來相當自信。

事實上,創新藥和生物藥正成為醫療投資主線。新藥投資熱潮的到來有很多影響因素。國家對新藥研發扶持力度加大,審批加速,資本湧入;更多擁有多元研發背景的海歸回國開展新藥項目,水平接近國際標準。更關鍵的是,國內已有優質創新藥企業展現出成功的潛能。

微芯生物、中山康方生物、上海和譽生物……這些在採訪中反覆被提及的項目,在苑全紅看來,正是中國創新藥一步步走上世界舞臺的縮影。

2014年7月,建信資本投資深圳微芯生物,5個月後便迎來喜訊。2014年12月,微芯生物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西達本胺(商品名:愛譜沙/epidaza)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全球同步開發的中國原創化學新藥,並且創造了多個第一:全球首個治療復發及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口服藥物,全球第一個獲批的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開創了從“中國仿製”到“中國創制”的先河。

如今,憑藉自主構建的藥物創新技術體系和平臺,這家國內研發小分子專利創新藥物的標誌性企業,已在腫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領域建立了多個原創新藥產品線。“微芯生物去年已經開始盈利,今年底明年初可能會在深圳或香港資本市場提交IPO,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龍頭企業。”苑全紅介紹說。

無獨有偶,同樣是建信資本早期投資項目中山康方生物也是“狠角色”。中山康方是一家抗體新藥平臺型研發企業,成立短短五年間已建立起針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的豐富產品線。

2015年12月,在建信投資4個月後,公司即以2億美金的價格將一項抗體新藥項目轉讓給了美國默沙東公司,默沙東獲得康方生物在腫瘤免疫治療單克隆抗體藥物AK107全球獨家開發和銷售權,此舉開創了國內企業向國際製藥巨頭進行技術輸出的先河。而康方生物和默沙東共同合作開發創新抗體藥的模式,也是中國新藥與跨國醫藥巨頭合作的大膽嘗試。

“當時默沙東在全球盡調項目,看了30多家圈定3家,最後簽約的只要康方生物一家。這說明產品技術和質量上過關,團隊也有前瞻性,現在看來回報非常高。”談及被投企業,苑全紅神采飛揚。

不僅有微芯生物、康方生物,信達、恆瑞、百濟神州、和記黃埔這類創新藥企業也開始與跨國藥企討價還價,或轉讓研發藥物權限,或與跨國藥企合作進行藥物開發,都成為投資人信心的來源。

苑全紅表示,創新藥企業吸引資本的能力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完全不被看好到趨之若鶩,短短几年間,曾經“看不懂、不敢投”的風投機構,已經都在感慨好的新藥項目難遇,現有的項目估值一輪輪水漲船高。

早期項目A輪“主導者”

不同機構投資新藥的策略自然不同,有些看重源頭創新,有些看重突破性的技術,有些看重已驗證靶點的新分子。但逐漸形成共識的是,要求高回報就要承擔高風險,機構只有在更早期階段介入到創新藥項目中,才能實現更高回報。

建信資本正是早期新藥項目捕風者。“我們更多會投A輪項目,要做企業第一個引入的外部投資人,對企業定價是我們的專長。”苑全紅分析,新藥市場由機構定價,越接近上市的企業與二級市場估值就越有可比性,但是對那些從未被投過的企業來說,定價差異性很大。那麼合理的價格應該怎樣?這取決於投資人對行業理解是否深入,能否判斷出這個項目本身的價值。

找項目難、好項目少、不敢投、週期長、風險大,幾乎囊括了投資機構對創新藥的所有感知。但對建信資本來說,這都不是什麼難事,“首先我們不缺項目,第二我覺得風險是可控的。”

苑全紅介紹,項目源方面,團隊20人中絕大多數成員來自於在醫藥行業中的龍頭企業,細分追蹤行業內生物藥動態,並對不同的治療領域比如腫瘤、糖尿病、抗病毒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進行深入佈局。

風險控制上,建信注重尋找團體整體比較優秀的,有平臺型產品和技術的,在某一些治療細分領域能夠形成產品線的,甚至以後能夠成為行業龍頭企業和企業家。新藥開發早中期階段雖然失敗率高,但是建信團隊能夠對其成藥性做出較準確的預判。

投後服務方面,建信資本對國內外新藥開發環境的精準把握,對產品線、技術平臺和技術優勢的確立,在關鍵的人員選擇、項目選擇、合作伙伴選擇上的建議,可以讓被投企業少走彎路,將資源和精力聚焦在最核心的資產上,快速走到市場前端。

退出方面,除了推動企業IPO外,還會與跨國公司合作進行項目轉讓、與國內大的仿製藥企合作。“不是說每個項目都要自己從頭做到尾,有些項目可以從一而終,有些項目也可以開放合作,既能帶來高回報又能延展產品線。”

投資策略上,他認為做新藥有幾個梯度要考慮。第一梯度是全球第一,中國暫時未出現;第二梯度是全球最好,涵蓋大概有三五家企業;第三梯度是中國最好。“我們在投企業時,會讓其在產品線上做組合,‘中國最好’基本是在國外驗證、確認過的,如果企業能做到‘中國第一’,那在中國市場價值也會很大。”而建信要找的,就是中國第一,他希望未來也可以成為世界第一。

將中國人自己研發的新藥賣到國外去,已然不是夢想。放眼當下,中國藥企以低成本研發一兩個創新產品無法撼動跨國巨頭,但是中國醫藥企業整體上以高水平、低成本、規模化的產品創新出現時,定是改變全球藥業創新格局的時刻。

投資界瞭解到,近日建信資本剛剛完成一支新的專業生物醫藥基金的募集,仍主要以創新藥為主,正在投資中,預計兩到三年內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