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互助平臺“深耕”保險市場,新業態將顛覆傳統險企?

今年以來,網絡互助平臺持續“深耕”保險市場,逐漸成為互聯網企業流量變現的標配。從互助平臺到保險的“華麗轉身”需要邁過幾道坎?對傳統險企而言,這一橫空出世的生力軍是否會成為“顛覆者”?

“互助+保險”開闢新賽道

10月中旬,360金融集團正式收購廣東眾康永道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獲得保險經紀牌照。而在今年6月, “360互助”上線,截至10月16日,用戶突破110萬。“互助+保險”,成為這家大型互聯網企業新的商業方向。

新進者躊躇滿志,先行者的成績單也頗為搶眼。數據顯示,相互寶被幫助成員人數自今年5月起大幅增加,截至目前,相互寶已幫助了7957人,募集互助金13.06億元。水滴保險商城公佈的2019年第三季度年化簽單保費數據顯示,當季水滴保險年化簽單保費達20.5億元,9月份單月年化簽單保費突破7.5億元,其中長險保費金額首次突破6000萬元。輕鬆集團數據顯示,輕鬆保單款產品購買轉化率高達13%,“919健康產品大促”7天保費破2億元,訂單增長180%。10月21日,輕鬆籌還攜手眾惠相互、丁香園、中康資訊和美年大健康在北京宣佈成立全球首個慢病管理聯盟,併發布業內首款針對“三高”和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百萬級保險產品。

“在不違反監管原則、現有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互助+保險’模式的進一步嘗試很有必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的經營數據看,這些互助平臺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其對保險業的衝擊,類似於此前快遞打破郵政的壟斷。”

“經過大浪淘沙後,很多互助平臺逐漸消亡,存活下來的基本都背靠資本。但互助平臺的主業盈利模式並不清晰,聚集、分配善款的行為最多隻能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且原則上僅能覆蓋成本。”資深保險行業人士樊友亮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而資本必然要追逐長遠的商業價值,因此,互助平臺都在思考如何給資方利益反饋。隨著實踐的深入,很多互助平臺發現,大多數互助參與人的需求是疾病互助,恰好與重疾險、健康險構造出一個天然的消費場景。開拓保險業務,一方面能給平臺參與人群更好的商業保障;另一方面,平臺賣出去的商業保險會有合理的佣金收入,符合資方對利益追求的訴求。”

樊友亮進一步表示,大多數網絡互助參與人對疾病保險都有深度需求,此時再配置保險產品,轉化率會很高。從這個角度看,互助與保險非常匹配。

“但參與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互助不等同於保險,保險有一整套精算、監管體系,而互助平臺無法保證可持續性。”樊友亮強調,“目前不少互助平臺的運營情況較好,主要得益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大量參與群體能夠覆蓋成本、攤薄風險。而當會員增長遇到‘瓶頸’時,才是真正考驗互助平臺的時候。”

王國軍表示,針對互助平臺“深耕”保險領域的影響,目前保險業並無共識。“一部分觀點認為,互助平臺取得的成績只是藉助平臺大流量再加上一些保險元素,但其並不完全掌握保險的核心技術,如精算、風控等,因此不予看好。但另一部分觀點認為,憑藉強大的生命力,互助平臺將穿過‘灰色地帶’,得到監管部門、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進一步加大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成為新型保險的業態,異軍突起。”

“從創新的角度講,只要‘生命力’夠頑強,所有發展的‘藩籬’都會被打破。因此,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考慮到市場的龐大需求,還是應該允許這一新生事物充分發展。”王國軍表示,“互助其實是未經雕琢的保險雛形,如今藉助網絡和科技的力量,互助重新煥發生機。這種模式其實蘊含了保險最基本的原則和理論。當然,由於缺失精算等技術,互助的確存在很多缺陷,但這並不等於其不能發展。目前,大家比較擔心的分攤費用會不會上升、騙保人群怎麼甄別等問題,但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化解,如果因為這些難題就不做了,無異於因噎廢食。”


特別策劃|互助平臺“深耕”保險市場,新業態將顛覆傳統險企?

供圖 東方IC

新業態或將顛覆傳統

公開資料顯示,旗下擁有水滴保險商城、水滴互助、水滴籌等業務的水滴公司今年先後完成兩筆融資,一筆是3月騰訊領投近5億元的B輪融資,另一筆是6月博裕資本領投超10億元的C輪融資。顯然,資本對互助平臺加持保險的未來較為看好。

王國軍指出,未來互助平臺能否走得長遠,關鍵需邁過三道關卡。“一是政策關。互助平臺從事保險業務,不能逾越現有監管的框架、限制,一旦出格,肯定會受到處罰。這對初創企業,無論是平臺還是與其合作的保險公司來說都將是致命的打擊。當然,如果互助平臺的保險業務能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發展,真正對社會有利,監管也會逐漸放鬆。二是技術關。保險業的精算、投資、管理等都存在技術壁壘,生命力弱的平臺可能因此消亡。三是管理關。不管是商業保險,還是互助平臺,管理都面臨相當大的難度,管理團隊切不可急功近利。”

樊友亮表示,從網絡互助平臺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看,適當引入監管主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細則,有助於互助平臺的長遠發展。

雖然“互助+保險”這一新業態還在蹣跚學步,但對傳統險企的衝擊仍不可忽視。“保險業態的底層邏輯已發生變化。對保險公司來說,早期的互助平臺增加了新的銷售渠道,是一個助力。但水滴籌、輕鬆籌等平臺目前的保費規模已經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對中小保險公司的話語權更強了,不可避免地侵蝕到一些保險公司的利益。未來,在監管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這些互助平臺可能會收購保險公司或申請保險牌照。”樊友亮表示,“對於傳統險企來說,不能滿足於憑藉牌照優勢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要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提高業務水平、產品研發、市場運營等能力。”

樊友亮認為,互聯網平臺在資源整合、市場運營等方面比傳統險企稍勝一籌,而精算能力則是傳統保險公司的“看家寶”。相對來說,互聯網平臺在產品創新時更為激進,有時甚至願意犧牲一部分利益,甚至“貼錢”做業務。

“但保險並不是標準化產品,尤其疾病保險非常複雜,產品創新能否持續經營、能否真正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仍需要時間的檢驗。”樊友亮稱。

“從新業態的發展趨勢看,其對傳統保險業有一種顛覆性的力量,但這不意味著傳統險企在競爭中就會落下風。”王國軍指出,目前來看,傳統險企具備很多競爭優勢,但也要看到網絡互助平臺的理念更為進取、創新,因此才會獲得諸多社會資本的青睞。

“‘互助+保險’模式到底會怎麼發展,大家都還在猜測。這些創新的產品和經營行為能否持之以恆,也要看長遠發展。但不管如何,保險公司需要向這些互聯網平臺學習一些好的經驗。”王國軍強調,“互助平臺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創新產品,其實是相互促進的。傳統險企要想不被碾壓,需要保持創新動力,包括科技、產品服務等方面的創新都要跟上。”

記者 李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