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研發

雖然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沒有完成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歷史進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從東海到青藏高原的遷移中,逐漸失去其改革開放初期的色彩。看似“無緣無故”的企業倒閉之風令很多企業家寢食難安,而又找不到癥結所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所謂“佈局”、“渠道”等靈丹妙藥失去了作用。

企業發展的困局在哪裡呢?研發、研發還是研發。

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研發


中國企業的發展路線圖一般都呈現從仿製到自制的形態。

經常聽到一個褒義詞——“拿來主義”,又經常聽到另一個貶義詞——“山寨”,用來形容我們中國製造都是不同層次的但又是恰當的語言。幾十年了,中國製造的好名聲和壞名聲遍佈世界各地。一個令某些企業家自豪的語言叫做“你有什麼,我就能什麼,而且做得比你還便宜……”確實在一段時間內,掀起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壯麗景象。

但是,隨著中國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低成本式的仿製,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破產潮隨之而來,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的第一次洗牌,衰敗的廠房、雜草叢生的廠區,現在不正散落在城市高樓之間嗎?而這時候的勝利者都有一樣的新法寶——他們開始進行自主研發了。這些開始自主研發的企業迅速升溫,在市場上發光發熱,很多都成為了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這些新興企業的老闆精力非凡,自己研究市場,自己調研需求,自己制訂營銷策略,自己做產品方案,自己做上市計劃……在很快成為身家某某的同時,成為了集董事長、總經理、營銷總監、研發總監甚至設計工程師為一身的組合型成功人士。

企業變大了,所需要的管理複雜度隨企業產值的提高而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不斷增多,在帶來了企業管理不斷規範的同時,帶來了官僚主義的盛行、決策的緩慢、管理成本的增加、市場反應靈敏度下降,進而職能部門之間逐漸開始埋怨,部門牆逐漸增厚……

這一時期的企業一些主要的困局:

(1)什麼都聽老闆的,所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老闆往往由於決策事務的增多和信息的缺乏,逐漸出現決策失誤增多的事件。

(2)什麼都等老闆的,無論大事小事老闆不發表意見,什麼都做不下去,甚至有的公司,連買橡皮之類的小事也需要總經理簽字。

(3)什麼錯誤都怨老闆,中基層不願意承擔責任,不願意對失誤負責,兩種設計方案一定選擇最穩妥的,而不是最有競爭力的,反正公司是老闆的,“愛咋咋地”。

怎麼辦?那就要變革,變革還是變革,通過變革把所有的問題系統性解決。

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研發


企業是一部生產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機器,就像一支足球隊就是一部進球取勝的機器,最終的目標一定是新產品,這和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是符合的。因此,一個企業的管理變革其核心必然是研發的變革,這種變革是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為中國創造和創新保駕護航,進而進入中國企業的第二次洗牌,這次洗牌將更加殘酷,沒有自主創新的企業必死無疑。

這就引出了一個關鍵的話題——“研發怎麼變革?”。

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叫做“把研發技術人員的能力提升上來是第一位的”,另一種聲音叫做“建立研發體系,把流程、組織、績效等問題梳理清楚是第一位的”。那麼那種是正確的呢?

我先看幾個例子吧。

一、技術人員把主要精力用在技術的研究上,可是包括博士畢業的工程師們,卻要處理市場數據分析、財務運算,甚至採購、生產,很多技術人員表示能把30%的精力用於研發就不錯了,70%的精力都在協調、溝通、求人。而後者恰恰是研發人員最不擅長的,沒辦法只有忍著或者找老闆決策,效率慢,互相怨恨。

二、市場的經理非常喜歡把研發人員的腦子叫做“X腦子”,那是因為研發人員開發的產品往往在市場上不對路;研發的工程師們卻普遍感覺市場經理不好溝通,需求都不提供,不知道研發什麼新產品。

三、何止是市場經理呀,生產、採購、品質都要指責研發,指責研發為什麼沒把新產品開發好,而從來不談他們是否為研發提供了錯誤的預警和需求的提示。

等等等等,真是罄竹難書呀!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業矛盾的焦點大部分聚焦於產品研發

經常聽到一些公司老闆在埋怨研發能力太差,於是瘋狂的招聘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後,可悲的是這些高材生到企業了沒幹多少技術研發的事,而加入官僚化和構建部門牆的工作。

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再由於人才的努力而得到顯著提高,卻由於“煩惱”事件的發生而喪失為企業發展真心貢獻心血的勇氣。

由此,“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可以告一段落了,必須要把研發體系的建設放在首位,必須先給新產品的研發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坦道路。

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研發


我們建立研發管理體系的步驟是什麼呢?根據多年諮詢的經驗,總結出中國企業建立研發管理體系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產品開發體系的建立;

第二步,產品規劃體系的建立;

第三步,技術規劃和開發體系的建立。

這裡要澄清一個概念,所謂“研發”,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研”——做技術研究;一個是“發”——開發新產品,技術是產品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此,產品開發體系和技術開發體系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產品開發體系由於最貼近市場,牽涉的部門和角色較多,矛盾也最為具體和顯現,因此成為了需要最先解決的部分。產品開發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產品開發流程、項目任務書開發流程以及相關的子流程、使能流程(如各職能部門子流程、變更流程等等),還包括與其配套的組織優化調整、績效考核制度等。

上面所述的產品開發流程、項目任務書開發流程以及相關的子流程、使能流程都絕不會由一個部門或者有限的幾個部門來完成的,這也是國內各企業最為落後之處,試想一個脫離市場、生產、採購等等工作的研發工作,其開展的難度是多麼的巨大呀!其結果就是研發出來的新產品由於市場、採購、生產、品質、成本等等方面的要求而不斷地改著、改著、改著,為什麼就不能一次性把研發做好呢?

因此這裡所述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好,項目任務書開發流程也罷,它都應該是集全公司之力才能做好的事情。把研發完全拋給研發部門,是企業家們短視和不負責任的表現!

那麼這麼多部門,這麼複雜的流程如何操作呢?

這就需要建立一支精幹的,對全流程負責的研發團隊——並且是跨部門的團隊才能應付下來。可以採取兩種不同的做法,你可以是弱矩陣式的——項目經理是聯繫人,真正的項目經理是老闆;你也可以採取強矩陣式的——項目經理由獨立的管理職責,老闆們是資源的提供者。再輔以績效制度的保障,產品開發體系基本就建立起來了。

產品開發體系建立起來以後,大家就會發現實際產品的成功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的產品規劃體系建立變上升為最主要的矛盾,就像一位企業家所說的那樣,一家競爭激烈的企業最怕“做了不該做的項目”,在某種情況下,一個這樣的項目就足夠令一家公司倒閉。

這就必須建立企業的產品規劃體系,包括3-5年呀做哪些產品,1年產品的時間計劃,需求的管理體系等。很多企業家由於企業戰略的壓力,希望首先解決產品的戰略規劃問題而不是產品開發體系問題,實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於戰略沒有落地的基礎,其效果是有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把產品戰略規劃放在第二步的原因。

產品戰略規劃體系的建立是需要人才的,需要符合整個研發體系建設的需要,而當今社會戰略管理和需求管理的人員是十分奇缺的,大學沒有非常對口的專業,而又需要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對產品的瞭解,這就需要在產品開發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培養。

實際把研發管理體系做好了,並不能立即帶來企業研發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所以在研發管理體系的建設過程中,

需要把技術能力的體系建設放在第三階段,其內容包括技術預研流程、技術規劃流程、技術開發流程及其配套的組織體系和績效管理制度等內容。

通過“三步走”的建設,新型的研發管理體系就初步建立起來了,但這並不是事情的終結,如果你的企業這樣認為,那你就要被競爭對手超越了。所以,你必須不斷超越企業所建立的研發管理體系的成果,“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