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製造、品牌:中國製造專注於製造,美德日專注研發和品牌

研發、製造、品牌:中國製造專注於製造,美德日專注研發和品牌

中國實體制造業面臨困難,卻長期以來忽略掉一個事實,我們的製造業是“專注於製造”,是“真製造”,我們製造業強在數量上;與歐美日韓等世界製造強國的企業相比,人家的企業更加專注於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他們的製造業強在質量上、強在核心競爭力上。兩相比較,一旦市場需求縮減,受到傷害的便是數量上的強者,受到推崇的便是質量和核心競爭力上的強者。

實體制造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我們看看一位製造業老闆列示出的幾個問題:

我是開工廠的,現在我面臨的問題是員工工資年年上漲,原材料週週上漲,銷售價格就是漲不起來。做了這麼多年製造業,思考一下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力逐年減少,工廠為了維持生產,不得不通過漲工資來吸引工人進廠。有人說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得年輕人都去創業了,也不全是。我分析,大概是整體年輕勞動力人口下降,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工人的工作,寧可從事一些勞動強度低但收入也低的工作,也不願意到工廠裡多掙個千八百的工資。

二、環保安監的檢查,企業不得不為此投入資金,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三、社保、稅費的壓力。從前僱傭員工是不需要給普遍工人繳納社保的,但現在哪怕是門衛老大爺,你也要給他交社保,工廠裡數百號人,每月一項社保費就增加鉅額成本。

四、我的工廠幾乎年年都計劃著做設備改造,提質增效,可是銀行不給你做貸款,資金總是到不了位。沒辦法,做技改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根本不能做大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這樣拖下去的惡果就是,人工成本增加、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品質落後。曾經下過無數次的決心,但三兩天後,面對各種各樣的工廠開銷,還是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

最近,政府也從整體國民經濟發展上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目標。如何理解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呢?我們認為,所謂的高質量發展,一定是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獲得市場需求普遍認可的產品或服務,並能能夠幫助企業創造超額的盈利空間。無論企業怎麼做,只要有市場、能盈利,便可以認為是高質量發展。

研發、製造、品牌:中國製造專注於製造,美德日專注研發和品牌

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上解決市場和盈利的問題

對於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的重視程度來看,我們的企業在這個方面欠賬比較多。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幾乎從成立至今,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微乎其微,接近於零。做工廠的老闆們自己最清楚,搞套設備,弄幾個工程師或技術員,招來一幫工人,就可以實現生產。在他們心目當中,工廠就是負責生產產品的,根本無需研發,也無能力做研發。

說我們在技術研發上面落後,有些人可能並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研發經費的投入上,我們跟大家眼睛盯著的美國對比一下:

國家層面,我國研發支出規模約為美國1/2。2017年我國研發支出規模1.75萬億人民幣,按照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為2591億美元,而2017年美國研發支出規模4932億美元,我國研發支出規模僅略高於美國的一半。

產業層面,中國製造業研發支出規模約為美國2/3,研發強度1/4。2015年,規模以上中國製造業企業研發支出規模9651億人民幣,約為1550億美元,佔同期美國製造業研發支出(2361億美元)的66%。可見我國製造業研發與美國的差距要小於宏觀經濟整體。但在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支出/主營收入)方面,2015年我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只有1.01%,遠小於美國的4.4%,可見我國製造業在研發投入強度上與美國仍有不小距離,存在廣闊的提升空間。

上市公司層面,中國企業平均研發支出規模為美國企業的20%,中概股公司研發支出較高。2017年,美國上市公司總研發支出規模約為3684億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研發投入規模2.1億美元。而2017年我國上市公司總研發支出規模約為5468億元人民幣,約為810億美元,大概是美國的22%,平均每家公司研發投入規模約為1.9億人民幣,約為0.28億美元,僅為美國的13%。

顯然,我們在技術研發投入上,並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而是觀念與理念上的差距。我曾經調查過一些民營企業老闆,他們高達一半以上不願意在技術研發上投錢,而願意投錢的老闆當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看中投入研發帶來的稅收優惠和補貼,也就是投入研發的成本遠遠小於稅收優惠和補貼之和,通過研發能夠賺錢。這是當下中國民營企業老闆的普遍心態。

由於過度追逐規模化發展,使得中小民營製造企業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企業不得不通過數量來彌補利潤率偏低的現狀,從而保證盈利數額的穩定。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不得不忙於接單製造,根本無暇顧及設備升級改造。

當市場下行趨勢出現時,問題就變得很嚴重。單位人工產值跟不上行業平均水平,技術設備改進資金無法順利到位,如果不做技改,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人員效率低下,使得產品成本高企,在市場上根本沒有競爭力,產品利潤率幾乎被壓榨到0。

如此看來,製造業粗放式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拿錢買地蓋廠房、進設備、招工人,拿下訂單就可以實現產品生產,這樣用資源換取競爭力的時代已經結束。說簡單一點,那個工廠遍地開花的時代,只要你有錢,蓋工廠、進設備、招工人,就可以成為製造業的老闆,市場有需求,就擺在那兒,製造出來產品就可以消化得了。

現在則不同,過去金錢就是競爭力,現在的競爭力來自於高品質下的科技創新和價值競爭。同樣通過金錢可以獲得先進的生產製造設備,以筆者所瞭解的服裝、化妝品和食品製造業領域為例,有設計師團隊不斷研發的服裝加工企業,就能夠獲得更加優質的市場定單,沒有設計師團隊的服裝加工企業,只能接普通低質訂單。我認識的一家化妝品生產製造企業,專門為電商企業ODM生產化妝品,由於其產品研發水平高,普遍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其平均出廠價格高於同行業價格水平的20%以上,仍然訂單排滿一整年。企業想要加訂單生產,必須價格提高10%,才可以插單生產。廣東一家女士內衣生產企業,由於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強,每年新品發佈會當天,就把全年的訂單簽完,客戶付款達到全年訂單的一半。而同樣在廣東的女士內衣生產企業,絕大多數只是模仿,連吃都吃不飽,訂單規模小,訂單不飽和,工廠生產斷斷續續,怎麼能盈利?

研發、製造、品牌:中國製造專注於製造,美德日專注研發和品牌

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上解決市場和盈利問題

很多生產製造型企業,對於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是完全忽視掉的。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OEM和ODM生產加工製造企業,絕大多數此類企業認為,我只是加工製造企業而已,生產出來的產品貼的都是別人的品牌,我怎麼做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

當然還會有另外一類面對企業市場和消費者市場的半成品和產成品的企業,雖然擁有市場營銷團隊,但在通過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建立核心競爭力方面,都顯得能力不足,最終表現為競爭乏力,不得不通過低價格來獲取競爭優勢,基本上是有市場沒盈利。

本文筆者只想從理念上提一下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到,很多中國製造企業只是承擔了簡單的製造功能,前端忽略技術研發,後端忽略品牌營銷,正是這一前一後佔去了產品的巨大利潤空間,使得製造環節的盈利率被完全擠壓,直接導致生產製造變得毫無發展可言。這是對所有制造企業說的。

有人講,我們製造的產品自己銷售,何談被品牌營銷擠壓了利潤空間?其實,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把品牌營銷運營能力提升的話,一是導致市場競爭乏力,不會在數量上取勝;二是無法形成市場認知和品牌共鳴,更不會在質量上取勝。二者融合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有營銷,那只是保證渠道通路暢通,並未能實現高附加值的營銷價值和品牌價值的實現。

由於進入到信息對稱時代,很多製造業老闆表示,我的企業堅決不做品牌和營銷,我的生產成本是透明的,我一件衣服加工下來,就掙你8毛錢,這便是我的商業誠信。如果作為一個產業鏈上的穩定供應商,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如果作為面對市場的製造商來說,顯然是不合格的。任何忽略品牌和市場營銷的行為,都是對市場和消費者不負責任的行為。

研發、製造、品牌:中國製造專注於製造,美德日專注研發和品牌

結束語

如果我們把製造業分成三個重要的部分——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品牌營銷——與歐美日等製造強國企業相比,我們更加專注於生產製造環節,卻忽略了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兩個最不確定的環節。

可以理解的是,做企業,上述三個環節最容易切入環節便是生產製造——蓋廠房、投設備、招工人,便可實現生產製造。但真正使得歐美日等製造業崛起的恰恰不是這個環節,真正使他們聲名鵲起的是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無論是日本的汽車品牌豐田、本田衝破通用福特的封鎖打開美國汽車市場,還是德國精工製造獲得全球推崇,都緣於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兩個重要環節。

因此,我要說,中國製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並非簡單的降稅減費、獲得融資這樣的操作便可以實現,真正需要改變的是企業家經營理念的改變,把企業的重心從製造環節轉向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環節。這才是中國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