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曾反清復明,此國國民說:我出生以來,只知中國僅有明朝天子

公元1616年,憑藉著十三副鎧甲起家的努爾哈赤,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後金政權,年號天命,正式開始和明王朝分庭抗禮。


此國曾反清復明,此國國民說:我出生以來,只知中國僅有明朝天子

關外崛起的後金政權,讓明王朝憂慮不已。1619年,他們派出大將李如柏率兵征討努爾哈赤,雙方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展開決戰。努爾哈赤面對來勢洶洶的明朝大軍,採取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方針,在短短五天之內連續攻破三個城市,斬殺明軍五萬餘人,從而取得了薩爾滸戰役的勝利。而這次勝利,也是明軍和後金一次軍事實力對比的分界嶺,從此後金在對明朝的軍事進攻中,處於了主動地位。

不過後金也有擔憂,在他們的大後方,朝鮮和明朝是宗藩關係,明王朝是他們的宗主國,因此一直明裡暗裡支持明朝對後金的作戰。所以想要全力對付大明,就必須先要解決朝鮮王國的問題。

此國曾反清復明,此國國民說:我出生以來,只知中國僅有明朝天子

1627年,新登基的皇太極,以“朝鮮助南朝兵馬侵伐我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等罪名,向朝鮮發起征討行動。這一次軍事行動,朝鮮在不敵的情況下,簽訂了《平壤誓約》,表示不再支持明王朝。

但後金軍隊一撤,朝鮮國王又立即上書崇禎帝,詳細說明了被後金逼迫的經過,崇禎也大度地表示既往不咎,還誇獎對方“君臣大義,皎然日星”。原本就對明王朝忠心耿耿的朝鮮王國,更加感激涕零,繼續誓死效忠大明。

此國曾反清復明,此國國民說:我出生以來,只知中國僅有明朝天子

1635年,皇太極準備稱帝,派使者通知朝鮮國王,誰知對方直接斬殺了皇太極的使者,並且聲稱不再承認1627年簽訂的《平壤誓約》,同時對皇太極稱帝的行為嚴厲斥責:“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幹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這讓皇太極極為惱火,決定要好好教訓一下對方。

1636年,皇太極親征朝鮮,史稱“丙子戰役”。清朝大軍順利攻打到南漢山城,朝鮮國王仁祖看到大勢已去,只好選擇和清軍議和,接受成為大清藩屬國的條件。

此國曾反清復明,此國國民說:我出生以來,只知中國僅有明朝天子

但是朝鮮君臣自上而下,對大清取代大明宗主國的地位,沒有幾個心悅誠服的,其中他們的大臣洪翼漢更毫無畏懼地表示:“臣自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氣得皇太極下令斬殺了他,以斷絕朝鮮臣民的念想。

雖然在表面上接受成為大清的藩屬國,不過在朝鮮人眼裡,大明王朝才是他們正宗的宗主國,此時改奉大清,君臣、黎民無不痛心疾首。因此他們暗中還一直延續著崇禎帝的年號,即使後來大明王朝覆亡,他們也念念不忘反清復明。可以說,終朝鮮王國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王朝社會思潮的主流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