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理想國》有感

前些日子又把柏拉圖的《理想國》翻了出來,

之前讀的時候沒有看懂柏拉圖到底在說什麼。

這次再讀,依然困惑,卻也在困惑中有了依稀脈絡。

臨近讀完時,陷入了一種矛盾。

源於難以在對話中凝練柏拉圖的思想與其出現在哲學入門讀物推薦作品中的矛盾。

拋開柏拉圖書寫的晦澀難懂,

柏拉圖在這對話的形式中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或者說柏拉圖想寫什麼呢?

或許就是單單的人,與所謂人性無關。

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人”。

柏拉圖筆下人,與當前時代,相符又不符。

從文化方面考量,

我們經歷過千百年後還依然留有一些美好的品質。

但也將一些美好留在了滾滾紅塵之中。

可從生物方面考量,

或者我們一直在朝著柏拉圖筆下的人進化。

否則為何將本書叫做《理想國》呢?

何謂理想,那是一個美好的目標,

遙遠而虛幻。

理想國更可謂是虛無縹緲,本就是烏托邦。

惟願人做到如柏拉圖筆下所寫,

理想國將可能實現。

如此,在讀《理想國》時,

忽略掉那大段大段的對話文字,

柏拉圖主要討論了15個問題,從家庭一直到國家,

分別是道德問題、獨身問題、婚姻自由問題、優生學問題、教育問題、

民主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等等。

與《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如此來看,將《理想國》作為哲學入門讀物也是情有可原。

難度在於,需要在文字的迷霧中能夠找到關鍵指引的燈塔,

通向簡單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