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手左良玉出马,与西北明军将领共同抗击农民军的反叛

导语:农民军的势头有增无减,崇祯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非常重视农民军的发展。朝廷因为缺钱缺粮,再加上政治腐败,所以导致了农民的反叛,可是明朝朝廷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而是继续选择用武力镇压反叛的农民。在洪承畴和曹文诏的镇压下,农民军的势力低落了不少,可是还是有大批农民军余党四处逃窜,为祸西北地区的明朝统治,为了制约武将的一家独大,崇祯决定派出左良玉,与西北明军将领一起平复农民军的反叛。

侯恂举荐

左良玉,临清人,他与曹文诏一样,同是从小兵做起,一步步晋升为将军。由此可知,明朝军士的晋升制度还是相对科学的,因为这种体制选出了曹文诏、左良玉这样的优秀将领。左良玉与曹文诏一样,同在辽东任职,经历了明军的衰败到复兴,以及强大的后金骑兵。可是左良玉比曹文诏的职务要高一些,在同年的情况下,左良玉已经是一位都司。

弓箭手左良玉出马,与西北明军将领共同抗击农民军的反叛

左良玉画像

左良玉之所以比曹文诏的职务高,是因为左良玉的武功强。在古代的军事发展中,冷兵器一直是军士使用的主要武器,在大规模作战中,短兵相接是最基本的战斗方式。除了普通的刀、剑、矛以外,还有善于远攻的弓箭。而左良玉正是因为善于弓箭,所以在战场上获得了很大优势,并由此升为都司。百发百中是左良玉的基本操作,左右手都能开弓,才是左良玉脱颖而出的最大亮点。

但是光凭自己努力是不够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及军事发展中,真正凭自己努力而获得空前成功的文官武将是少之又少的。在很多名人名将的发展中,都离不开一些贵人的提拔,由此可知,善于选人任用,也是一项重要的国策。为国家选拔出正确的人才,真正收获实利的是广大百姓,而举荐的贵人也会在名人成功后,在历史的续写中有着润色的一笔。所以,左良玉的贵人,是侯恂。

弓箭手左良玉出马,与西北明军将领共同抗击农民军的反叛

侯恂故居

侯恂,时任太常寺卿,天启年间,他不仅发现左良玉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同时还举荐了名震一时的袁崇焕。袁崇焕在辽东击败了哈努尔赤,打退了皇太极,为保卫明朝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左良玉并没有抢夺袁崇焕的风头。因为左良玉当时只是一位无名小将,并没有人注意他,侯恂也只是因为见到左良玉的面相清奇,可是并没有对其进行太大的抬举,只为他升任了游击。

赴援大凌河

侯恂说左良玉是明朝难得的人才,不久之后便会发迹,但是天启年间,左良玉并没有丝毫进展。直到崇祯年间,左良玉的将帅之才才得以展现,因为在辽东的战火中,左良玉在实战的考验下快速成长,通过真实的刀光剑影,左良玉领略了战争的真谛,并由此习得了兵法及战略思想。

在左良玉出人头地之前,他还有一次大的打击。崇祯元年(1628),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因事自尽,左良玉此时正在宁远执事,由此被波及,调离了辽东。离开了战争的武将将很难得到升迁的机会,所以左良玉的离开无疑断送了他的前程。但是,这是左良玉的另一次机遇。

弓箭手左良玉出马,与西北明军将领共同抗击农民军的反叛

战斗

崇祯三年(1630),皇太极绕道蒙古进犯京城后,残余势力占据京郊四城,为了打击这股残余势力,孙承宗集合了当时明军的精锐,对残余的后金军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曹文诏和左良玉因为战斗勇猛,都在此次战斗中获得了升迁。而左良玉也由此获得了在昌平督治侍郎侯恂手下任职的机会。

崇祯四年(1631),孙承宗派遣祖大寿向大凌河进军,修建大凌河城墙,以拱卫关宁锦防线。但是遭遇了后金军队的顽强阻击,祖大寿被围大凌河。为了救援大凌河,明朝朝廷上下想尽一切方法抽调军队,来拯救岌岌可危的祖大寿。而左良玉,正是因为这次机会,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弓箭手左良玉出马,与西北明军将领共同抗击农民军的反叛

《左良玉出师图卷》

昌平军总兵尤世威接到了朝廷调遣的命令,但是尤世威以守卫皇陵为由,拒绝出战,而是派出左良玉负责大凌河的救援,为了使左良玉获得足够的兵源与保障,侯恂便向朝廷力荐左良玉,左良玉也由此升任副将,并有了一支可以调度的军队。左良玉率领着昌平军向大凌河行军,在辽东的战场上,左良玉也终于获得功名,"战松山、杏山下,录功第一"。左良玉没有辜负侯恂的希望,因为他在战场上击败了强大的后金军队。

亦有失足

在辽东立功的左良玉不仅受到了侯恂的赏识,还受到了崇祯的赏识,因为在辽东的战场上,能打胜仗的将领不多。所以左良玉在辽东的优秀表现,获得了崇祯的赞许。而此时辽东的局势已经缓和,但是西北的形势不容乐观,为了稳定西北局势,并扼制洪承畴和曹文诏在西北的势力,所以左良玉提刀上马,也参与到了西北农民军剿除的战事上。

刚刚到任山西的左良玉,并没有辜负名将的称号,在涉县、辉县都打赢了农民军。可是左良玉并非如曹文诏一样,一帆风顺,在武安的战斗中,左良玉率领的明军全军覆没。七八千人中,只有左良玉带领着几位亲信逃回了明军阵营之中。

战守河南

左良玉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因为崇祯也不想他扶植的势力就此衰落,但是左良玉所负责的地域有所改变。在洪承畴和曹文诏的镇压下,农民军在陕西和山西毫无立足之地,就只能向附近省份逃窜,其中逃跑到河南的农民军在边境稳定了下来。

弓箭手左良玉出马,与西北明军将领共同抗击农民军的反叛

《大明劫》剧照

洪承畴负责西北,曹文诏负责山西,新到的左良玉便着手负责河南的战事。在此三人的努力下,农民军苦于奔命,在夹缝中生存,在几次危机的情况下,几乎近于覆灭。

结语:在明朝末期的历史中,西北问题和东北问题困扰着明朝历史向前发展的脚步,并影响着明朝对于中国的统治权。以武制武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一场战争的输赢,而是国家政策的输赢。厚积而薄发,是不变的真理,可是崇祯并没有想着"厚积",只是用现有的能力去"薄发",拆东墙补西墙,明朝的历史又怎能长久。依附明朝统治的武将,只能在明朝的旗帜下,进行着余力的抵抗,来展现自己的忠诚与明朝的国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