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房貸,所產生的利息接近本金,合適嗎?


  隨著近些年的快速發展,房價猶如搭上直通車一般,漲勢驚人。在錯過樓市大好上車機會後,目前的房價對於多數家庭而言,它絕非善類。原先可以交個首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同樣的錢到後來連首付款都湊不齊,這就是活生生的現狀,不是不想買,而是造成的差距越來越大,實在頂不住、買不起。


30年的房貸,所產生的利息接近本金,合適嗎?


  已經上車的人群中,能拿出全款買房的人不多,隨便一問,基本上不是向銀行貸款了20年,就是30年。但做什麼都是有付出的,買房不是小事,貸款更能讓你體會到人生的艱辛。除了利率較低的公積金貸款之外,無論是選擇哪種方式還款,30年貸款所產生的利息,差不多都與本金持平。

  本金與利息差異

  等額本息

  假以70萬貸款為例,在貸款利率為4.9% 不上浮的前提下:

  30年期限的等額本息,每月應還3715元;70萬當中所產生的利息約為63.7萬元,總共還款總額為133.7萬元。

  等額本金

  30年期限的等額本金,首月應還4802,每月還款金額隨月份逐一遞減;當中所產生的利息約為51.5萬元,總共還款金額為121.5萬元。


30年的房貸,所產生的利息接近本金,合適嗎?


  當中的利息差異出來了,關於有什麼看法,只能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房貸同樣也是。有說好的,當中自然也有壞的存在,對於利息,說法不一併不是不存在。有人認為,貸款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滿足自己對於房產的需求,使家庭生活更加有安全感;也有人認為,就是因為鉅額的房貸,使自己做了房奴,背上幾十年的債務。

  利息接近本金合適嗎?

  先不說其他想法,對我來說,房貸這種方式是非常合適的。從正常的借貸關係邏輯來看,現實中除了向親朋好友借錢不需要付利息之外,試圖通過任何方式借錢,當中都會糾纏利益因素。沒有點實際上的付出,哪個“陌生人”會把錢借給你呢?

  再從現實維度思考,銀行並不是公益機構,它存在目的,自然逃不出盈利範圍。同時,30年這麼長,通貨膨脹銀行不考慮嗎?貨幣的現值與終值不考慮嗎?員工的工資不考慮嗎?


30年的房貸,所產生的利息接近本金,合適嗎?


​  就利息而言,房貸是普通人在目前,能在實際中從銀行獲得成本最低的資金。拿信用卡來說,當中每年所產生的利息基本都不會低於10%,甚至更高;而民間借貸,一般都處在12%-24%左右。如果按這兩種借貸方式的利率,來計算你的房貸,或許你還個60年的貸款,也不一定還的完。因為加上公積金貸款,房貸選擇整體上的利率一般處在3.25%-7%區間,對比一下,你就知道30年內所造成的經濟差距有多大了。

  所以,我認為房貸非常合適,將它比作一種福利也不為過。試想,如果沒有房貸,能買得起房子的人多嗎?看看現在的房價,能拿出全款買房的人,絕對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