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早上學校要求早讀,兒子背誦完正在默寫。我坐在旁邊寫文章,突然想到他寫字太醜,就湊過去說,把字寫寫好,寫到原來的1.5倍大。

兒子說:“你煩不煩?你寫文章的時候,我煩你,你怎麼想?”

平時我寫文章,正在奮力構思打字時,他來問問題,我會說:“你煩不煩,我的思路被你打斷了!”

昨晚我讓他早點睡覺,口氣不太好,他說:“你看看你,什麼態度?”

一瞬間,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有時我橫眉怒目大發雷霆時,他會一臉不屑,轉過身去,無聲反抗,甚至還白上一眼,我就會更生氣:“你看看你,什麼態度。指出你的問題,你還不接受!”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最近這兩年,我時不時會在兒子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我又漸漸相信“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射著父母的一言一行”這句話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但是大概兒子六年級到初二的兩三年裡,我常常懷疑,這些理論到底有沒有用,是不是正確?為什麼不管孩子什麼問題,說到底都是父母的問題呢?我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我啊?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看了無數科學教育的書籍視頻,接受了各種觀念理論,鼓勵、嚴格、虎媽貓爸、恩威並濟,《好好好勝過好老師》、《50個教育法》,書讀了一大堆,但是付諸實踐,卻總是收效甚微。

我喜歡看書,可是他並不喜歡;我熱愛學習,可是他興趣一般,需要我們時時鞭策;我做事講邏輯,有計劃,他根本沒有……

為什麼我的榜樣的力量那麼弱小,為什麼他還有那麼多毛病、缺點,為什麼他天天把我氣得肝疼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但是這一兩年,我又開始相信這句話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孩子會越來越像我,而之前完全沒有感覺。

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二:

第一 要把時間拉長了看。

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是,看到一個方法,比如21天習慣法、表揚鼓勵法,恨不得實施後馬上看到見效,看到孩子變好。

可是事實上,我們用的方法也好、理論也罷,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改變是緩慢而漫長的,有時還會有反覆——當時改正了,過段時間又冒頭了。然後我們就在一次次希望與崩潰之間無限循環。

要知道,即使表面上,在短時間內我們看不到成效,但其實這些要求、習慣、思維、態度已經像一棵種子種在了孩子心裡。

暫時沒看到,沒關係,我們還需要繼續澆灌、鼓勵、督促,中間需要耐心、恆心、平常心,我知道,這很難做到。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孩子是一面鏡子沒有錯,但他不是複印機,他有他的個性,他從外界吸收他認為需要的養分,再結合他自己的天性、個性、能力、思維模式,最後他一定會變成獨一無二的他自己。

如果暫時沒有看到成效,不要急,慢慢來,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第二,要用同理心對孩子。

我們常常認為,孩子還小,他懂什麼?糊弄一下,沒關係。其實不然,孩子即使不說,他是能感受得到的,往往很多時候,孩子的感受力比大人更敏感更深刻。

同理心原則:

1.我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怎麼對待我。

2.想孩子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孩子。將心比心,才會被理解。

3.孩子眼中的自己,是真正存在的自己。

學會以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他人。沒有人願意被改變。

要培養好一個孩子,不止是學業優秀,還要他身心健康,有健全的思想、獨立的思維、足夠的能力。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事實上,這個道理是得到了科學證實的,在神經科學上有個“鏡像神經元”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建立在鏡像神經元基礎之上的。它能夠像編代碼一樣把特定行為模式儲存起來,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的執行基本動作,也可以讓我們在觀察別人的行為時,把他人的行為重現出來。

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懂得分辨對錯的,更多的是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模仿和複製父母的行為,即便成年後,刻在骨子裡的行事方式會成為他們的潛意識,成為他們不假思索的反應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懷疑過嗎?

所以,要相信“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相信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非常重要,要時時處處做孩子的表率。要知道,你平時的一言一行,你的處事原則,你對待他的方式,你對於社會現象的反應、討論,都是他探索這個世界的鑰匙,孩子的行為,都是你有意無意影響下結出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