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存款,存銀行還是買房?答案不簡單

  100萬元在如今看來,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當中所產生的差異,隨不同群體劃分。對於已經實現或接近財務自由的群體,兩隻腳早已邁過100萬這個關卡;而對於普遍的工薪階層而言,100萬不算少,大多數人努力上班幾十年,也有可能攢不到100萬這個數。


100萬存款,存銀行還是買房?答案不簡單

  以稅後月薪1萬為例,在不考慮各類支出與生活成本的前提下,攢下100萬需要8年零4個月。如果支出一半存一半,也得需要16年零8個月。回到現實,收入高況且需要十多年,時下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佔比較大的群體中,想要達到以上目標基本很渺茫。

  100萬買房還是存銀行?

  在投資方面,普通人可以選擇的方向不多,除了買房、存銀行,基本找不到其他好的項目。賺錢的大項目,看不上這100萬;薄利的小項目,自己還得整日擔心風險問題,該怎麼選擇都是兩難。

  買房還是存銀行?這種問題對手上持有大量資金的人來說,很難做出抉擇,因為就算不考慮虧損問題,自己做出的選擇,影響到的是往後幾年的盈利狀況。那該如何抉擇?


  房

  就目前的樓市形式來看,我認為投資房產的風險較高,成為“高位接盤俠”的概率很高。因為按目前的樓市趨勢來看,樓市迴歸到正常狀態下的“居住屬性”是大勢所趨。從短期來看,整體的房產雖然會得到提振,但從長期來看,當中所產生的風險遠比提振來得可怕。如果這100萬隻是投資性購房,那還是早點把目光看向它處。

  再者,房價在未來能否看漲,完全取決於一座城市的人口流量。如在人口嚮往的一線城市中,還存在穩步上漲的趨勢,雖然國家有“房住不炒”這種長期策略與方向,但對這種住房需求較大的城市,作用不大。該漲還得漲,因為人流需求在這裡;與從前區別不同的只是,現在樓市“穩”字當頭,一線城市不會出現房價大幅度上漲的現象。

  大城市還有上漲趨勢,那為什麼會說100萬投資房產有風險?

  試想,100萬能在一線城市買套房子嗎?明顯沒這個可能,沒有300萬打底,不可能實質性的在一線城市買套房子。而其他各城的人口流量,做不到一二線城市這種規模,房價下跌的風險很高。同時在實質上,在一些小城市中,已經出現房價下跌這個現狀。


  銀行

  存銀行這種選擇算是最無奈的選擇,錢存進去,雖然可以產生不少利息,但畢竟通貨膨脹一直在。這意味著,錢存進去,一直在貶值。

  以近幾個月的CPI來說,一直持續在4%-5%區間。所以,存款利率能否跑贏通貨膨脹,這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年利率以4.5%為例,一年下來的利息也就4.5萬元,在不考慮其他支出的前提下,想要天天有豬肉為伴,估計這點利息能剩下的不多。

  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我認為最好的選擇是買房,但與上述投資性購房不同,這種選擇僅限於房產剛需群體。“房貸+壓力=有個完整的家”,多數人心中所想的就是“家”。說到底,現在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當房奴是因為什麼?除了有個完整的家之外,房子同時所涉及到的地方太多。

  如結婚,多數人都會將房子這一項擺在結婚前頭;結婚之後,在孩子身上,房子又與優質的教育資源掛鉤。想要在城市中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房子這種東西是標準。


​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了房子身上,但在選擇中自己要區分現在所處現狀,你對房子是剛需群體?還是投資性群體?

如果是剛需,房子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是投資群體,先丟掉幻想,房價已經回不到十多年前瘋狂上漲的階段。如果還是要選擇房產,擇優而入,好的地段也有上漲的可能。

  除剛需之外,在我看來,100萬單一的投在銀行或是房產都是不划算的。就像理財理念一樣,將“雞蛋放在幾個不同的籃子中”,是最好的選擇。不管是用部分資金“投資”自己,亦或是進行組合投資,都比單一的存銀行、買房子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