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能得天下,有韓信的不世之功

劉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這是為何。

原因在這

項羽被滅後,劉邦看見了帝王寶座。想起自己剛入關中的哪個晚上,他就想睡在子嬰的床上,現在,秦項都滅了,他更想坐在子嬰的寶座上。

劉邦知道欲謀取天下,首要問題是,必須得先把讓他最不放心的候王魁首韓信搞定。韓信安定了,其他幾個諸候王也就自然順了。因為韓信太過優秀,身具三大優勢。

第一,劉邦的軍隊是韓信供應的。而且劉邦不斷地從韓信手上抽走精兵,韓信的兵還是比劉邦多。韓信不僅有戰略天才,還訓兵有術。

第二,項羽是被韓信用兵滅的。也就是說,幾年來項羽把劉邦打得東逃西串,到最後還被韓信給滅了。

這可不是小問題。一個候公的一張嘴,劉邦都不敢小覷。更何況韓信手裡握著兵權,有大軍,還是齊王。

第三,韓信是天才軍事家,他只要手裡有兵,他就可以任性。這便成了劉邦最大的心病,所以要怎樣治理好韓信,是劉邦的首要大事。

劉邦把楚國整理好後,馳馬加鞭直奔齊國的韓信軍營。“韓信,我拿塊肥肉和你換軍印吧,你不是就想當大候王嘛。我給你楚王當。”

劉邦把韓信徙封至楚國做楚王,楚國的地盤不僅比齊國的地盤大,還是魚米之鄉並有銅礦。古時候的銅即是金,所以楚地富饒,叫肥肉。

“好吃”!

第二個大功將彭越。劉邦把魏地到給了彭越,為梁王。這兩位高級將領一位徙封,一位分封。全都是王,全都御了兵權。也全都高高興興地接受了。

劉邦能得天下,有韓信的不世之功


劉邦從“賀錢萬”酒席上能混到酒喝,就樂得樂不可支。從有幾十個人跟他匿隱逃亡,就滿足得不得了了。

從沛公到乞盼著被封關中王,走到今天他來給別人封王,的一段心路歷程中,讓他一步一步地學會了封賞術,並把封賞術玩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項羽把封王當成目的,他給別人封王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當個霸王。而劉邦則拿封王當手段,他給別人封王是為了讓別人為他打江山,劉邦要的是天下。

在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打垮後,他知道要和張良商量著,拿出一半的土地換滅項羽,他懂得用給別人封王,來為自己滅項羽。

這個時侯的劉邦已經是不僅僅拿封王當做手段,更是把封王,提升到了奪取江山大戰備的高度。

劉邦封王有實封,比如他準備拿出關中以東的一半土地封給韓信、彭越、黥布等。

劉邦給韓信徙封楚王,加封彭越為梁王,都是為了最高戰備。一來奪了韓信、彭越的兵權,使得自己有安全感,還達到了還願(不違約了),安撫韓信、彭越的做用,使得韓信等諸候王們圍著他團團轉。為他日後稱帝輔路。

劉邦能得天下,有韓信的不世之功


劉邦的分封裡也有期封。比如韓王信的韓王就是期封的。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後裔,張良發現韓王信後,帶著他跟隨劉邦入關。

劉邦見他高大威猛,便任命他為大將軍。韓王信在漢中時也曾力勸過劉邦滅項。

還定三秦後,劉邦對韓王信許願,你把韓國攻下,韓王就是你的了。韓王信一聽來勁了,拼死也要拿下韓地。劉邦得了地,韓王信則被封為韓王。史稱韓王信。

第三封,虛封。

劉邦不僅有實封、期封,還玩虛封。比如南陽君守約降後被封“殷候”,陳恢被封“千戶”等,都是虛的。雖然是虛的,這些人也還是為他拼命,因為這個虛封裡含有認同的意義。誰又不願意被別人認同呢。

從盼封關中王到予人封賞,這一路叫實踐出真知。

劉邦第一次與韓信的徹談中,韓信在分折情勢時,給劉邦分折他與項羽優劣勢時就明確指出過,項羽的大弱點是,有功不賞。

劉邦在與張良商量用土地換勝利時,張良明確地告訴劉邦,土地應該分封給韓信、彭越、黥布。

這倆位名師,一個教他用分封做手段,為他滅項羽。一個教他分封要分封給對的人,才能換取滅項羽。倆位名師教出一個高徒劉邦。這倆人教會劉邦玩轉分封。

劉邦能得天下,有韓信的不世之功


劉邦的分封還分,情願的,半情願的,和違心的。因為心情不同,所以最後這些諸候王們的命運也不同。

心願的有張耳,說起張耳和劉邦的關係,那叫一個鐵。劉邦早年就敬慕張耳的才華,所以劉邦把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熬。

還有半情願的,比如韓王信,當時劉邦為了收復韓國,為了利用韓王信,才期許了封韓王信為韓王。

更有違心的,那就是韓信、彭越等。當初韓信拿下齊國,就提出要求要封齊王,當時就把劉邦惹得怒火沖天。雖然韓信是漢軍上將軍,但是劉邦處處都得忍讓他。

圍剿項羽時,他們倆個按兵不動要挾劉邦。現在是為了奪他們的兵權,才把他們一個徙封,一個加封。看來劉邦為了某個目的,也得違心地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所以說,做自己是說著玩的,不能當真。)

前期工作大功告成,各諸候王們各得其所,一個個的也都歡歡喜喜。接下來諸候們的工作就是得讓他們的頭高興起來才好。那麼,誰都知道,劉邦最高興的事是稱帝。

於是楚王韓信、韓王韓王信、淮南玉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等七位異姓諸候王聯名上疏,恭請劉邦接受“皇帝”尊號。

他們提出的理由有三,一是功大,二是德厚,三是要分清上下,漢王、楚王、梁王的都是王,必須分出上下來。

劉邦能得天下,有韓信的不世之功


劉邦接到這樣的上疏當然是欣喜若狂,但總還得推辭一下,好讓諸候王們找更多一點理由,來樹立更偉大的形象。

劉邦說:“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這意思是,不反對大家推舉我稱帝,但是得給我更多,更好的理由。

七個諸候王當然明白了,於是又聯名上第二道疏,總結漢王的三大功德,一“滅亂秦”,二“誅不義”,三“功臣皆受地食邑”,所以“漢王”的稱呼號載不動您的功德,只有“居帝位”才能實至名歸,肯請“大王以幸天下”。

劉邦稱帝是為了天下蒼生才當皇帝的。劉邦好無奈喲,為了天下蒼生他只能勉為其難地稱帝嘍。

在劉邦的首肯下,“諸候王及太尉長安候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選一吉日“二月甲午,上尊號”,劉邦正式“即皇帝位於汜水陽。

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並追尊自己生母為“昭靈夫人”,完成了由漢王到漢開國皇帝的歷史演變。

秦帝國雖然只存在十五年,但他的帝國制是先進的,是順應民意的。劉邦繼承了帝國制,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幾千年不斷,這是劉邦對歷史的貢獻,也是他對中華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