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洛水之城

洛 說

故鄉是作家汲取才情的天然養料。如果說丹鳳作家李育善的《走過丹江》是為丹江樹碑的話,毫無疑問,洛南作家劉劍鋒的《千里走洛河》應是為洛河立傳了。

長篇紀實散文——《千里走洛河》,主要以洛河為主線,自西到東,順流而下,輻射全流域,描寫了四百七十多公里洛河兩岸的歷史、人文、風景、傳說、典故、創業精英、民間風俗等等,目前已在陝西,乃至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薦讀劉劍鋒老師的作品,讓我們從洛水之城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洛南的滄桑鉅變和歷史淵源。


劉劍鋒:洛水之城

這是洛河上游最大的城市——洛南縣城。


她有一個清澈而幽長的姓氏——洛。她是以洛河命名的眾多城市中的一個。她屬於洛河。


她與河南省鞏義市守著洛河的頭和尾。


洛南縣城最早在武谷川,即現在的洛南東部重鎮——古城鎮。西晉泰始三年即公元267年始於武谷川設拒陽縣。隋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撤拒陽縣設洛南縣,但治所依然在武谷川。32年後的隋大業十一年即公元615年,縣治所由武谷川遷至清池川,也就是現在的洛南縣城所在地。


唐詩人錢起在拒陽縣治所遷至清池川100多年後,曾經過武谷川,看到廢棄的故城街市零落,成荒草野田,甚是感慨,留下一首《過故洛城》的詩:

故城門外春日斜,故城門裡無人家。

市朝欲認不知處,漠漠野田空草花。


清池川符合古代設置治所城池的條件:南靠饅頭山,北依40裡梁塬,東有東石嘴據險,西有西石嘴扼守,中有一道清澈的小河——縣河,易於攻守,固若金湯。縣河在舊志有3名,即“武裡水”“清池川”“裡清川”,於縣城東北約4公里處與石門河一起匯入洛河。


這座山城的年齡,超過1400年。


洛南縣城始築城池還在南宋。《範志》載:“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懷遠大將軍粘割子黑領洛南縣事,始築土城。”


但在唐代,在詩人眼裡洛南縣城似乎已經足夠“繁華”了。唐人雍陶在洛南留下許多詩歌,唯這首《洛中感事》是寫洛南城的,城裡似乎家家戶戶都是那麼繁華,而城邊則美女出沒,流水映花:

洛城今古足繁華,最恨喬家似石家。

行到窈娘身沒處,水邊愁見亞枝花。


唐詩人王維在《送李太守赴上洛》中也曾寫到洛南城:

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晝欲陰。


唐人裴夷直曾任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其所轄緊鄰洛南,他的《和周侍御洛城雪》寫的就是洛南城:

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

一種相如抽秘思,兔園那比鳳凰城。


《洛南縣誌》載:“明正統年間(1436—1449),縣令張璣修城浚池並營造縣衙。成化十七年(1481),縣令王琪拓為周圍三里三分的城池,牆高1.7丈,池深5尺。嘉靖十三年(1534),縣令楊士元又築為石城。”這之後縣令徐旭在城北及東西處各修護城敵臺1座,同時在城門左右各築護城敵臺兩座,臺上各為二重飛樓,並增修縣衙前鼓樓,以居高臨下遠眺四周,利於防守。


萬曆二十一年(1593),縣令洪其道又將城牆外牆的小石換為大石,用石灰砌成,內牆改沙土為粘土,較前更為堅固。當時有城門3座,東名“長春門”,西稱“永靖門”,南曰“朝陽門”,北因靠山未建門,又在南門西邊闢築“恆慶門”,也叫“禹門”。萬曆四十七年(1619)又改石牆為磚牆。


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後的240多年裡,濱水而建的洛南縣城多被洪水所毀,又不斷修葺加固。


至清乾隆十一年(1846),洛南縣城格局基本固定,城區面積0.175平方公里,直至公元1953年。


同治六年(1867),“城廓倒塌十之八九,知縣張國鈞三易寒暑,將城牆增高3尺,底寬增至兩丈,砌水道36處,增築炮臺5座,修繕舊護城敵臺5座。”(《洛南縣誌》)


民國初期,兵火不斷,城內許多建築如洛南文廟被毀,後予以重修。


厚厚的城牆內有東、西、南3條街道,東西街長1裡多,南街最短,自西而東計有禹門巷等大小巷道14條,街房鱗次櫛比,內有數座祠廟、戲臺。城外有東關、西關、南關3廂。民國30年即公元1941年,城內有店鋪、錢莊等計128家。

劉劍鋒:洛水之城

洛南縣城城牆毀於上個世紀50年代初。公元1952年南城牆首先被拆除,並以城牆土填平城壕,拓建成今之華陽東路(當時作為農貿市場,稱“新市場”)。公元1953年又開始拆除西、東城牆,擴建為西、東新街。1970年拆除北城牆,建成環城北路。至此,歷經530多年的洛南縣城老城牆蕩然無存。


也就在拆除老城牆的日子裡,著名詩人柯仲平曾在縣河河灘的慶豐收的舞臺前,寫下這樣的詩句:

月亮出來照饅頭,可見天河綠油油。

山河岸上唱大戲,同慶今年大豐收。


在拆除老城牆的40年後即1993年的春天,對老城開始了又一次大刀闊斧的拆改。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洛南縣城青瓦門匾、街屋相接、石階幽長的古色古香的老街全部拆除,在縣城中心拆出了一個佔地3.74畝的廣場,又移騰出河南市場用地8.78畝,形成逼仄雜亂的河南農貿市場。至1998年,洛南縣城面積擴展到3.8平方公里。


隨著城市的發展,曾清流潺潺的縣河成了縣城生活汙水、垃圾的排放地。河灘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汙水橫流,惡臭逼人。2001年初,集防洪、排汙、交通、綠化美化和水上娛樂五位一體的縣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動工。修築加固河堤,在河道開挖排水渠道,排放城市汙水,實現了縣河城區段汙水與縣河的分離。河道建起的橡皮壩形成3個階梯式湖面。5年後的2006年,工程完工。曾任洛南縣委副書記的周述武先生看到碧波盪漾的縣河,寫下一首《新洛南》,雲:

湖水碧波漂綵船,高樓幢幢湖中懸。

漫天黃塵今何去,笑迎洛南換新天。


2012年4月,擁擠不堪、環境髒亂的縣河南岸的農貿市場開始動工拆遷。


同年同月,總投資4.34億元的洛南縣城南北兩條過境公路啟動建設。建成通車後,形成了一個繞城環線,使城區主幹道、202和307省道“三合一”混合交通現狀得到緩解,同時使縣城框架進一步拉大,縣城東西由9公里延伸到13公里,南北由1公里擴展到2公里以上,縣城框架由13.4平方公里擴大到25平方公里左右。


2015年9月,河南農貿市場經拆遷後建設的以宜居、生態、園林、旅遊、避暑為城市發展定位,將商業建築、道路交通、步行街景觀和河道水景融為一體的“秦唐街公園”基本建成。


2016年10月,為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騰改老城、建設新城,計劃投資約80億元打造的西城新區打開了建設大幕。到2017年主城區面積擴大到15.5平方公里。


自公元1218年開始築城,穿越1400多年風雨的洛南縣城,猶如被匯聚起來的縣河水,東石嘴與西石嘴的扼守再也無法困住其湧動奔騰的心緒,一舉崩裂,向西伸展到四皓,向東北擴展到洛河、縣河、石門河三水交匯處,13公里狹長的河川裡,西有道路縱橫、高樓林立的西城新區,中有擁擠喧譁、人頭攢動的老城,東有道路寬闊、群樓櫛比的東城區,曾經被四四方方的城牆圍困的土城,如今雜糅著古老與時尚、忙亂與閒適、守成與騷動、雜亂與井然、行走與遲疑,慨然打坐在1400年堆積的往事裡,想著自己今天和明天的心事……(本文節選自劉劍鋒長篇紀實散文《千里走洛河——洛水之城》)


劉劍鋒,陝西洛南人,作家、詩人,電視編導、記者、主持人,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商洛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有詩集《窗外的中國》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