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可園信筆稿存—我的人生筆記》(紀三)

今日開始,向讀者們摘錄介紹劉劍鋒老先生的《可園信筆稿存—我的人生筆記》一書。以下摘錄直接用劉老先生大名,非不敬,(還是我外婆的大哥)僅為省事。摘錄劉老的書,就是為了方便讀者接觸安化地方人事,幫助親友後人能瞭解劉老的心路歷程。

《感嘆人生》

—劉劍鋒

歲月頻遷迎復送,追名逐利奔波眾。

可憐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也是夢。

劉劍鋒(1918-2017)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梅城鎮田心片區高潮村高家侖人(現屬合併後的楊高村),男,一九一八年出生。五歲入私塾,攻讀古典文學十二年後,棄學務農。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六年,在益陽直接稅局及其所屬的安鄉、沅江草尾等地從事稅務工作。

一九四六年八月棄職回家,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同期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一九五一年二月被調往平口任教。

一九八零年初退休回家後,又應邀在梅城、田心、思遊等中學代課達十三年之久。

其詩、詞、聯、文作品頗多,此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今年壽晉九旬(2008年),仍身康體泰,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筆耕不停。

《憶曾祖父繼妣彭老孺人》

孺人乃餘曾祖父慶多公之繼配也。其出生於上蘇溪旺族彭姓,幼嫻女箴,性格溫柔賢良者也。

據云,餘曾祖父慶多公所以續娶,蓋餘曾祖母羅孺人逝世早,遺下餘祖父兄弟三人尚幼,生活不能自理,必得有繼母照料焉。孺人來歸曾祖父後,不僅相夫無忝婦道,且撫育三子竭盡熱忱,視三子如己出,事事處處極端關愛之。

孺人好勞動。當時曾祖父慶多公一家,連長工、牧童共有八口之眾,孺人除獨主中饋事宜外,還常參加菜園勞動,很少休息。

孺人信奉菩薩,對觀音佛母禮拜尤勤。每月逢初一、十五日必吃齋敬神,焚香點燭化紙錢。虔誠備至。目的在於祈求菩薩保佑一家人口清泰,六畜興肥。 孺人不識字,但對有關菩薩之咒語,如《南嶽誥》、《觀音咒》等背誦爛熟,一字不漏。 一遇家中有人生病,便上香唸咒,誥向菩薩求茶治病,十分恭敬。

孺人對吾母受多子女之苦十分同情,主動將餘仲弟襲卿帶去照管。襲卿自三歲起隨孺人住宿,洗臉洗澡,擦屎尿,洗衣服......一切孺人一手料理,連續五年如一日。

孺人對其他孫曾,一視同仁,從不打罵,遇孫曾有錯處,只善言勸戒,諄諄誘導。孺人對餘期望高,餘在家務農時,孺人常語人曰:“務農不會是劍鋒終身職業。”言外之意,認為餘是一有出息者也。孺人逝世之年,餘正在益陽直接稅機關工作。一次歸省後返益,臨走時向孺人辭行,孺人含淚謂餘曰:“汝下次回家,吾可能不在此矣。”果然,餘下次回家,已物是人非。據說孺人臨終時,猶幾次呼喚餘之乳名--“倚卿”。嗚呼,痛哉!

孺人生於清咸豐九年(1849)己未歲農曆九月初四日亥時,歿於民國廿三年甲申歲(1934)農曆十二月初四日巳時,享壽八十五歲,禮葬高加侖柘樹堖上祖山之陽,有碑記。

公元二零零六年秋月敬撰於可園

《伯父雍璞公行略》

伯父諱雍璞,字英初,乃先祖父時柏公之長子也。其幼讀書有悟力,師友皆賢之。不幸其年才十四歲,腿生附骨瘤,醫治無效致殘行走必須藉助於柺杖,此乃其終生之恨事也。

伯父既成殘廢,本不應有室,然而,為傳宗繼代計,餘先祖父亦為其完娶。伯母李孺人賢於治家,生一子名訪卿,比吾大四歲,亦治家有方者,待餘如親兄弟焉。

伯父德性和善,一生不與人爭,尤可貴者是好勞動。晴天,出外放牧牛群;雨天,在家制“錢箱”(迷信用物)、編草鞋,終日忙碌,不肯休息。餘多次勸其少勞動,其總以“安閒無事度日難”七字答之。

伯父牧牛常邀餘為伴,餘樂從之。因其擅長講故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古典名著,他都能繪聲繪色從頭講到尾,非常吸引人。其失學雖早,卻會詩聯。先祖父之大莊園--“石鄰山莊”之大門聯,以“石鄰”二字嵌於第六字之聯便出自伯父之手。聯曰:“莫笑門旁頑石聳;須知家近德鄰居。”此聯不僅對仗工穩,含義亦深刻。另外,其曾題有七絕二章,餘記猶未忘:

其一 蛙聲夜噪

濃霧沉沉暮雨寒,蛙聲鼓譟夜田間。

其聲嘈雜長相擾,使我更深入夢難。

其二 夜讀風吹燭

寄言箕伯慢吹噓, 我要文光照讀書。

銷盡脂膏何足惜,欲嘗滋味“日之餘”。

上述二絕曾得到龔黻廷老學究之肯定,曰富有詩意。

伯父年方卅六歲逝世。逝世前幾天,餘奉父命赴新化浪江學校代課。臨走向其辭行,其拄杖送餘出大門外, 語重情長將代課應注意之點,向餘一再叮嚀,誰知竟成永訣遺言。餘聞凶信奔喪歸來,不勝悲哉!

伯父生於清光緒廿三年(1897)丁酉歲農曆四月廿八日申時,歿於民國廿二年(1933)癸酉歲農曆三月十八日辰時,敬葬高加侖老屋背後祖山之陽,有碑記。

公元二零零六年秋月敬撰於可園

劉劍鋒:《可園信筆稿存—我的人生筆記》(紀三)

照片為:劉劍鋒老先生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