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經濟那麼發達,高校雲集,卻沒有知名互聯網公司?

等風來的孩子A

上海的經濟實力強大,高效也很多,科研技術很強。2017年上海GDP30133億元,名列我國各城市之首,經濟實力雄厚。同時,上海擁有向復旦、上海交大、同濟等中國著名學府,科研實力強大。但擁有如此實力的上海,卻沒有在本次互聯網科技大潮中誕生與其實力相匹配著名的科技企業。

以下是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公佈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的前10強。可以看到,這裡面,上海僅有陸金所一家入圍,且排名第9。而北京則有5家,杭州有2家,深圳1家,福建寧德1家。可見,本次獨角獸企業的成長中,上海被北京和杭州壓住了。

原因有很多,挑主要的說。

第一,上海的所有制結構不夠優良。現在,科技或者產業創新主要由民營企業完成,但上海的民營企業實力不強。上海的經濟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佔一半隻有,民營企業又只佔非公有制經濟的一半。也就是說,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只有全市GDP的25%左右。客觀的說25%不算高,和深圳、杭州的40%以上相比,低了不少。大體來說,一地的民營經濟規模太小,是很難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因為公有制經濟經營不太靈活,比較難捕捉市場信息。

(深圳大疆無人機)

第二,上海的產業結構不夠現代化。上海的產業就夠中,製造業和金融產業遠遠強於其他產業,沒有誕生著名的科技企業。而本輪互聯網科技大潮發展較好的領域是電子商務、生活出行、智能硬件。這些領域都不是上海的強項,上海的強勢產業是汽車、鋼鐵、化工、造船,還停留在工業文明時代,距離科技文明尚有差距。(上海最大企業——上汽集團)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上海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沒法提供互聯網科技創新的環境。


紅谷新視界

上海錯失互聯網紅利其實已是一個老話題,上海在新經濟領域已經落後,是被公認的事實。

2017年,上海的GDP總量超過3萬億,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是,有分析認為,2017年上海的一些經濟指標已經表現出“不妙”勢頭:第二產業增速明顯偏慢,深圳是其兩倍,這意味著上海有“產業空心化加劇”可能;企業所得稅增長乏力,可能意味著企業效益有問題。而上海的創新能力,更是被廣泛擔憂,這方面深圳、杭州都在超越上海。

現在上海沒有一家全國性的互聯網大公司,但其實,上海曾經有過不少閃耀的互聯網企業:億唐、易趣、榕樹下、九城、盛大、新蛋等,但是最終它們的光芒都暗淡或者消失了。另外,上海的土豆網被優酷收購、大眾點評被美團合併、安居客被58收購、易迅、一號店被京東收購…… 這些生在上海的互聯網公司,最終也都沒有在上海發揚光大。

其中原因是什麼,有很多相關討論。上海高校雲集,不缺人才;上海經濟底子雄厚,也不缺錢,那麼,上海搞不起來互聯網經濟,到底缺什麼?

綜合起來看,有幾點基本是大家的共同看法。

一是上海的傳統經濟優勢阻礙了創新產業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上海國企、外企強勢,巨頭扎堆,給中小企業留下的空間很小,創業氛圍差。年輕人畢業都想進500強,崇尚外資,看不起民企,導致創業公司招人困難。政府也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務大公司、外企上,創業的互聯網公司自然不受待見。

二是上海人本地文化強勢,對外地人不夠友好,文化氛圍不夠開放,不符合互聯網的文化精神。要知道互聯網公司遵循的是“贏家通吃”規則,一個領域只有最頭部的一到兩家公司才能生存,必然要求互聯網公司必須放眼全國,海納百川。互聯網是沒有區域邊界的,如果你內心給自己設定了內外之分,那麼在互聯網行業,只能是限定了自己,卻擋不住別人。

三是上海人窮講究,沒有互聯網經濟的氣場。上海的本地文化決定了他們生活方式和文化是一種“小資、矜持、低調”的文化特色,而且上海的物質誘惑太多,這裡的人追求生活精緻,這裡的企業也追求精細化管理。但互聯網卻是“糙漢子”發展模式,講究野蠻生長,要敢想敢幹,先做大了再說。這跟上海的風格完全不同。

還有就是上海現在的年輕人貪圖享樂,缺乏創業精神。有文章指出,這裡的年輕人不僅追求高薪,還很討厭加班,缺乏進取精神。上海整座城市的氣質是:精緻而又現實,慵懶又膽怯。那麼在這種精神面貌下,需要奮鬥精神的互聯網企業又怎能成長呢?

所以,上海、上海人還是早日醒醒吧!再不振作,就根本沒機會了,其實,現在行動可能已經晚了。


政商內參

這是一個任何時候討論都不需要熱點由頭的話題。上海向來以金融之城著稱,沒有互聯網基因是大家對它的刻板印象,小資、精緻的功利主義似乎與創業維艱天然對立。PC互聯網時代,上海崛起了一個又一個巨頭企業,而後被兼併的兼併,落寞的落寞,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更為邊緣。

但按照產業週期論來說,沉淪與邊緣也並不絕對,與其再探討上海的互聯網創業環境,不如聊一聊,十多年的風雲激盪裡,誰是上海互聯網的旗幟,哪怕曾經是。

20世紀的最後一年,72小時網絡生存實驗可謂開啟了中國電子商務時代的里程碑時間,具體到這個創意,是夢想家網站副董事長顧成從《新民週刊》上看到的,微軟英國分公司在英國高了一個網絡生存測試,時間是100小時。根據當時的文字記錄,顧成在上海灘陰雲初起的下午興沖沖來到公司副總馬昕的辦公室,馬昕一聽也興奮起來。

那場試驗的眾多策劃者和參與者都俱往矣,不過從此之後電子商務的風流人物逐一登場,連同此後歲月裡那些意味深長的重大進展,開啟了屬於他們試水創業的齒輪。

生存實驗的同年8月,易趣誕生在上海,主營電子商務,由邵亦波及譚海音所創立。如今90後00後全然不知易趣這家企業的存在,但都肯定知道即將到來的阿里雙十一。邵亦波為人熟知,是一個稱號叫做“馬雲最怕的人”。幾年以前,葉蓉在其所主持的《財富人生》訪談中問馬雲:如果那時邵亦波沒有賣掉易趣,你會創立淘寶嗎?馬雲:肯定不會。你見過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嗎?

2002年,易趣與eBay結盟,更名為eBay易趣,並迅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在線交易社區。一年以後,易趣徹底放棄自有品牌,以2.25億美元賣給eBay。兩個月後,邵亦波帶著妻兒遷往美國,在美國定居。2004年,邵正式辭去易趣CEO。四年後,他和張穎一起創建了經緯中國。期間,他還先後和同一個朋友成立了一個生物醫藥公司,一家網絡視頻購物的網站,並又與王懷南聯合成了寶寶樹。

2008年5月,eBay時任首席執行官約翰-多納霍承認,eBay中國業務失敗。而馬雲早已經離開了上海回到杭州。此後上海的電商江湖,依然逃不開“被收購”這個關鍵詞。一號店在創始人出局,多次股權轉讓後被京東接手,後者還接管了曾嫁給騰訊的易迅,至於生於美國、長於上海的新蛋更不能算作是土生土長的互聯網企業。雖然易趣消失了,不過它還是留下一些血脈,比如曾經洋碼頭的四位核心創始人,包括曾碧波在內,三位在當年的易趣工作過,洋碼頭和同在上海的小紅書現在成為跨境電商的明星。

就在淘寶與eBay鏖戰的2003年,攜程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胡潤製造“2003IT富豪五十強”將當時攜程的CEO梁建章、CFO沈南鵬收編在冊,同列33位,對其個人財富評級在1億~2億人民幣。1999年梁建章與季琦、沈南鵬、範敏共同創建了攜程旅行網。四人按各自專長分工:季琦任總裁,梁建章任首席執行官,沈南鵬任首席財務官,範敏任執行副總裁,人稱“攜程四君子”。

如今梁建章繼續執掌攜程,並且成為人口結構和生育政策領域的KOL,沈南鵬轉身伯樂,擔任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截至到2016年6月,紅杉資本已在中國投資超過200家企業,所投企業總市值高達2.6萬億。甚至有人說,操盤紅杉的沈南鵬,才是新興科技產業的隱形霸主。

上海的遊戲曾讓人如雷貫耳,盛大、巨人、九城曾奠定了中國網遊發展格局,併為上海互聯網業發展撐了近十年臺面。回顧2004年,由陳天橋領軍的盛大網絡在納斯達克正式上市,並在同年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網絡遊戲上市公司。隨後,從遊戲、文學、社交、影視、旅遊等產業,盛大希望在多個領域同時發力打造“網絡迪士尼”帝國。

陳天橋算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晩集,文娛產業還沒迎來大風口的時候已經佈局,然而文學、社交、影視、旅遊等並沒有複製出遊戲板塊的成功,分拆、下市、私有化,陳天橋最終和盛大遊戲沒有任何瓜葛,去做了kingmaker,所投資的項目有移動互聯網各領域的King,也包括他的弟弟陳大年在上海創建的wifi萬能鑰匙。陳大年曾是盛大的COO。

創立於1998年的第九城市最初從遊戲虛擬社區做起,2002年,朱駿瞄準韓國遊戲《奇蹟》並拿下其獨家代理權,藉此賺到了第一桶金。但真正讓九城崛起的,是美國遊戲巨頭暴雪娛樂的《魔獸世界》。2004年,九城以1300萬美元的高價取得魔獸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代理運營權,但這款全球風靡的大型遊戲也帶來了鉅額的收入。3年後,朱駿個人收購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促成申花、聯城合併,組建新的申花俱樂部,申花在朱駿的運籌下,先後引進了阿內爾卡、德羅巴,不過,球場春風得意的朱駿商場卻失意,後來他失去了魔獸,九城也再沒重回遊戲行業第一陣營。

一款遊戲可能就能成就一家企業,網易是《大話西遊》,九城是魔獸,對巨人網絡來說則是《征途》。征途這個遊戲很長一段時間內和青少年網癮密切關聯。2007年11月,巨人網絡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次年初,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在由新浪網、南方週末、電腦報、天極傳媒聯合主辦的“2007年度中國IT風雲榜”頒獎禮中當選“年度十大IT風雲人物”。史玉柱曾被吳曉波列入大敗局,其憑電腦軟件起家,因修建巨人大廈出現資金斷裂的問題傾頹。不過,其後史玉柱以保健品(腦白金)和網遊(征途)東山再起。此類捲土重來的例子在企業家裡極為罕見,加上融創的孫宏斌,褚橙褚時健,都是觸底反彈、二次創業的典範。

巨人網絡上市的前兩年,江南春的分眾在納斯達克上市。二者都在2013年選擇了退市。分眾也成了首家借殼登A股的美股退市公司,市值破千億。江南春曾經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把顯示屏鋪到了滬上的100棟寫字樓,但江南春也很清楚,沒有規模就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要實現規模優勢就需要藉助資本的力量快速地搭建一個覆蓋全國的樓宇視頻網路。江南春找到了軟銀的投資。分眾和聚眾、好耶曾經打得不可開交,最終江南春完成了對後兩者的收購。2009年,完成中國互聯網行業首例MBO的新浪終止了和分眾的合併案。江南春也成為滬上為數不多,從上世紀開始一直活躍到現在的,廣告圈和互聯網圈大佬。

團購之後是外賣,至於偽需求的O2O,死了一家又一家。從大學宿舍裡面走出的創業者張旭豪站上了新風口,其掌舵的餓了麼在巨頭的圍追堵截下衝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上海的新巨頭。餓了麼的狂飆突進以及“拼”的精神,確實配得上李翔所取的標題:梟雄。

2011年,等到土豆創始人王微解決家務、重啟IPO的時候,美國資本市場早已冷淡,那一年8月,土豆上市,上市首日股價跌11.86%。與優酷上市首日大漲161%形成鮮明對比。王微因為婚姻問題而錯失上市良機還衍生出一個叫“土豆條款”的東西,投資人將把項目創始人的夫妻關係也當做考察因素之一,以規避因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帶來的風險。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優酷吞併了創立更早的土豆形成了合一集團後又併入阿里,曾經“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倡導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的土豆影子越來越暗淡了。文藝青年王微後來創建了追光動畫,是一場和上海和互聯網的關係都不太大的內容創業。

土豆王微,六間房劉巖,酷六李善友,pps張洪禹,56網周娟,pptv姚欣,現在是優酷古永鏘,十幾年過去,視頻大佬幾乎無一例外遠離自己所創立的公司一線,05年視頻大潮創始人全都“功成身退”。視頻行業也進入下半場的時候,上海再次成為焦點。

Bilibili幾乎成為二次元的代名詞,也是目前眾多網絡熱門詞彙的發源地之一。總的來說,混二次元圈的人裡99.9%都上B站,但B站的受眾群體並不僅限於熱衷二次元文化的人。

2016年,體制內創業打造了東方早報、澎湃新聞的邱兵,重新出發,從資訊短視頻和拍客網絡切入,期望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視頻生產和消費提供新標準。連續創業者邱兵要講的是一個新故事,和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重金砸影視劇、綜藝節目的路子不同,和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圖文信息也不太一樣。

梨視頻和B站有一個共同的投資人黎瑞剛,黎瑞剛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了正午陽光、絲芭文化、體奧動力、旗艦影業、樂高樂園(中國)、微鯨、Jaunt和NextVR等公司。也是靠梨的運作,微鯨同時拿到騰訊與阿里兩大巨頭的資源。投資和深度運營並進的黎瑞剛是站在投資圈和“互聯網+文娛”圈交集中間的那個人。

還有,兩位音頻佼佼者蜻蜓FM、喜馬拉雅FM,裝修、建材、家居垂直領域電商平臺的齊家網,深耕教育領域10年的滬江網等等……

他們也共同撐起了上海的互聯網版圖。


吳懟懟

1. 上海可能是包容性最差的國際化大都市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這句話,認為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一點是不存在的,然而剛好是這一點成了上海互聯網企業發展的最大的阻礙。


至於為什麼,這裡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筆者就不一一舉例了,很難想象跟一個普通話流利的上海人,動不動就飆幾句上海話的樣子,上海的很多大學都彷彿是阿拉大學,這種情況出現在復旦、交大、同濟這樣的名校是很難理解的。

2. 眾多的國企、世界500強讓上海不願伸出橄欖枝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拿著世界500強的名單,你幾乎都能在上海找到這些企業的大區總部,並且無數的大型國企,很多銀行,包括央行的雙總部之一的上海總部,上海幾乎是無數大企業的最佳選擇之一。


作為金融成熟,陸家嘴已經是中國經濟的標杆和晴雨表,這樣良好的氛圍,讓更多在上海工作的人、尤其是上海本地人,自然更願意選擇國企、外企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的棲息之處。中國互聯網經常性的加班、競爭等等是大家不願去選擇的,於是互聯網更大的壓力,更多的競爭,更多的加班,更快的變化不是大家的最佳選擇。長期以往,人才競爭力就小很多,企業最根本的發展要素無形之中被削弱。

3. 缺乏創新、也缺乏拼勁

正是長期比較安逸的環境,一種油然而生的優越感,讓上海找不到那種創新的原動力,大家更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熱愛生活不代表沉迷安逸,但上海很顯然在快節奏中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接受更多的創新精神。


同時這樣的環境,那種拼勁已經不在了,互聯網行業集聚了幾乎最聰明的一批人,並可能是行業內最聰明的一批人,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激發人的源動力,但是在上海,比起其他幾個城市來說很顯然要差一些。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些個人看法,未來互聯網行業,北深杭會把差距拉得越來越大,上海作為老牌金融城市不是沒有機會,但要想從既定的格局中殺出一條血路並不輕鬆。更多的創新力、更少的追求安逸、更好的包容性必然是比較重要的幾個核心要素


EmacserVimer

確實蠻奇怪的,按道理上海並不缺乏互聯網和創業的環境,但是BAT三個大頭的總部都不在上海。上海出名的一些公司“攜程”、“滬江網”等,規模上沒法和BAT三個公司相提並論。

上海每年都會有大學生的創業比賽,但是互聯網方面的新人卻是少之又少。

首先應該是環境問題吧,互聯網公司就是燃燒青春加班節奏非常匆忙的,可是上海本地人都比較習慣於穩定的工作,缺乏拼搏的精神。其次就是上海本身就有很多五百強企業,紮根比較深,新興的互聯網產業在上海與這些金融大鱷難以抗衡。

因為現在零零總總的互聯網公司真的太多了,都是規模差不多的,大家彼此競爭,難分高下,很難有個特別出彩的讓政府去扶持壯大。

而且互聯網公司歸根結底還是個新熱門的行業,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這座城市的節奏磨合。政府的扶持上面,也需要更加穩定的行業情況,才能去支持互聯網公司的發展。

畢竟當時阿里巴巴想在上海定下來的, 卻因為政策問題還是去了杭州。感覺這個還是蠻可惜的,畢竟現在上海人的購買力首屈一指,電商貿易繁華,阿里巴巴在上海還是容易發展起來的。


上海小資美食生活

重要的話說三遍,上海互聯網缺乏人才缺乏人才嚴重的缺乏人才!

而且這裡的人才指的是互聯網工種,並不是大學生

1)互聯網依舊是個大分工的時代。在農業時代,我們的從業人員基本不存在障礙,一個西北農民在安徽種小麥基本不會出現很大障礙,就算被髮配到福建種水稻,也很快能適應,撒種,施肥的工作分類並沒有將人員很嚴格的隔離開來。但是在工業時代,工人們和技術人員的分工就比較明顯了,一個高級鉗工,去做化學試劑會很難,一個紡織女工去做扳道工也會很困難,因此,工業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分工概念,因為大家面臨的工作量太大,且太複雜了。到了我們籠統的做了劃分,一個互聯網公司總是大致分為產品技術和市場運營兩個大類,在這兩個大類之中,產品技術又分為產品,技術,測試,市場運營又分為運營,市場,商務,公關等等小類,在這若干的小類之中,實際上存在跨界的障礙的,比如說一個技術人員,在接手產品工作時會有些手足無措,或者一個市場人員在去寫代碼時會有很多的障礙。因此,互聯網本身或許不需要分工(早年獨立製作人一個人全包,以及一些個人開發者也可大行其道)但是互聯網產業一定是一個分工的產業。

上海:騰訊遊戲,阿里

深圳:騰訊

杭州:阿里

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出來,北京仍舊是造就互聯網人才最多的地方,且優勢之大,大的其餘幾個城市都無法追趕,搜索人才,安全人才,北京獨佔,電商人才北京與杭州對半分,遊戲人才上海僅有一部分,廣州和深圳分別擁有中國最好的移動社交人才和PC社交人才,至此,中國互聯網的人才被瓜分殆盡,上海在其中的站位有很大劣勢,僅僅有一些遊戲研發人員,且遊戲又不是一個關乎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領域。於是乎,結論很明顯了,也許上海也曾經發展出了搜索,發展了電商,發展了一個非常好的點子和項目,在天使階段他們一帆風順,但是就在發展成為一家大公司時候歇菜了,因為找不到足夠的人來支撐自己的企業規模啊。曾幾何時,盛大創新院也做過很多很不錯的項目,但是發現壓根沒法進行下去,整個上海地區都無法提供足夠的人來幹活。同樣的點子,出生在上海和北京,就像一個小孩子出生在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在智商,情商一樣的情況下,兩個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如果不能培養出巨量的互聯網人才,那其餘城市是怎樣發展的呢?答案就是接盤,接盤北京培養出的互聯網人,也足夠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南京發展自己的互聯網公司了,但是接盤不是你想接就能接啊。前不久我的很多朋友開始從北京南下深圳,普遍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工作4年左右的人,也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結婚,即將生子。然而北京並沒有給予一個寬鬆相對舒服的環境,考慮到深圳的落戶政策,決定南下,即便其房價很貴。我們對比了一下幾大城市,只有年輕的深圳,有最寬鬆的落戶政策和方式,上海在落戶上並沒有比北京號多少,感到無助的互聯網勞動力基本不會考慮比北京好不了多少的上海。其餘的南京,廣州,成都,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政策性阻礙,因為是深圳接盤的北京互聯網人才最多。

結論:

1)除非根本性的變化,上海不會產生一流的互聯網公司,就像一個沒有完成掃盲的國際是基本不會實現工業化一樣,因為找不到產業工人,再先進的技術,都無法落地。

2)而在培養互聯網勞動力上,上海本土沒有大公司,因而在培養和成長的方面只會與其他城市越差越大,這一點除非政府強行調控,最大限度的給予上海互聯網公司的稀缺信息。

3)在吸引人才進入方面,上海的積分政策,對於絕大多數互聯網人是不靠譜的,因為普遍互聯網人的學歷是本科,而不是碩士,博士。對互聯網人才的搶奪,上海甚至搶不過臨近的杭州。


阿拉斯加貓

那麼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巨頭這個時代的弄潮兒,遠沒有深圳、北京發達呢?

簡而言之,互聯網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既非歷史積澱,也非國家佈局,是創業者優勝劣汰的結果。

上海,創業者需要的土壤遠沒有深圳、杭州深厚。創業者需要的資源遠沒有北京豐富!

在上海,創業者就是個屁!

在深圳,屁都可以創業!

眾多創業者,總有成功者!

寶鋼,上飛,國家佈局;騰訊,阿里,創業者中的成功者!

也許有人會說,上海就是追求高大上,試問阿里、騰訊、華為、小米……不夠高大上麼?

上海的經濟總量1978年位列全國第一,1979年還是浙江的二倍,經過三十多年的浪淘沙,如今已經退居到第十,這其中還有國家佈局的寶鋼、上飛、大石化、上汽等。

有人說,上海支持了全國建設。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新中國成立後,上海著力發展工業,而全國許多地方成了上海廉價的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地,知道工農業剪刀差麼?

上海,該低下高傲的頭顱,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日新月異的明天!


零品公僕

我覺得主要有三大原因

1、包容性不夠

在引進人才方面深圳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來了就是深圳人”,上海在這方面稍遜一些。“上海仍然比較謹慎,各類人才的引進要面臨一系列實質性問題,包括子女就學、戶口、高管退稅。北京、深圳的互聯網從業者你來我往的活動很頻繁,晚上下班就呼朋喚友出去聚。上海這邊下班了就各回各家,對於在上海沒有家室的外來創業人才來說會感覺很孤獨。

這是網傳的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當然,並不是說上海人都排外,但比起其他地方來,確實嚴重一些。

2、創業成本偏高

除了缺少聚集的氛圍,上海的創業成本相對偏高,對於初創企業的發展相當不利。在北京有很貴的地方,也有很便宜的地方,有很便宜的生存方式。上海缺少一個區域能夠形成價格的窪地,讓創業企業在早期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能夠生存下來。比如在北京吃個小吃十幾塊能搞定,在我們蒙自路互聯網金融園區附近,一頓午飯至少要二三十元。

以下是2017全球生活成本排名

3、創業氛圍缺少激情,文化氛圍偏保守

創業者大多數身上帶著瘋狂,特別是互聯網創業者,更是如此。除了產品本身之外,他們更多談理想、談情懷、談上市。這種樂觀的創業精神帶動了VC的投資熱潮,往往在一頓酒局上能搞定融資,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冒險者的樂園。

創業的本質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但上海的本地生活服務是最成熟的,每走100米你就可以找到一家便利店。這就是為什麼打車一類O2O企業能夠在北京、杭州這些地方迅速拿到用戶,但在上海卻發展特別慢的原因所在。

在精明務實的海派眼中,創業者的那種瘋狂是不可想象的。觸寶科技CEO王佳梁說:“在北京招人,談創業理想與情懷很容易打動對方。但在上海,很難靠這些去打動人才,對方最關心的是薪資問題,最後可能還會來句家長不同意。”餓了麼資深副總裁羅宇龍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在面試時曾遇到過一些能力很強的應聘者,但最後都選擇去國企或政府部門,而不願意冒險到創業公司,“相對北京而言,上海創業人才比較少,打工文化比較強,不願意到創業公司。”

其實,上海並不缺乏科技人才,而是缺乏富有激情的創業人才。

4、有人說上海的媒體不夠發達,這點我不太認同。在媒體業,北京獨領風騷,上海則是排在第二位,比深圳和杭州要強很多。非要扯媒體的話,我只能說,大概是上海的媒體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不高。

以下是2016年度新媒體城市排行榜

  排名 城市 分佈全國佔比 平均月薪(千元)

  1、北京 53.53% 10.11

  2、上海 9.40% 9.57

  3、深圳 5.49% 9.28

  4、杭州 5.43% 8.65

  5、廣州 3.32% 7.67

  6、成都 2.45% 5.90

  7、天津 1.31% 5.49

  8、南京 1.26% 6.17

  9、武漢 1.14% 6.29

  10、場上 1.02% 6.95

而傳統媒體方面,湖南、浙江、東方三大衛視三足鼎立,上海的媒體力量並不弱。


Mr四不先生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與北京、廣州並稱為“北上廣”,擁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一流名校,無數的人才在此匯聚,但北京有小米、京東,廣州有網易、唯品會,上海有什麼互聯網企業嗎?


攜程是一個在線票務服務公司,創立於1999年,總部設在中國上海。攜程旅行網擁有國內外六十餘萬家會員酒店可供預訂,是中國領先的酒店預訂服務中心。


“餓了麼”是一家網上訂餐
平臺。“餓了麼”是2008年創立的本地生活平臺,公司創立於2009年4月,由
張旭豪康嘉等人在上海創立,隸屬於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領先的互動娛樂媒體企業,盛大網絡通過盛大遊戲盛大文學盛大在線
等主體和其它業務,向廣大用戶提供多元化的互動娛樂內容和服務,旗下的《傳奇》應該都聽說過。

大眾點評網於2003年4月成立於上海。大眾點評是中國領先的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臺,也是全球最早建立的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大眾點評不僅為用戶提供商戶信息、消費點評及消費優惠等信息服務,同時亦提供團購、餐廳預訂、外賣及電子會員卡等O2O(Online To Offline)交易服務。


潁上縣國防軍少將師長

這種類型的問題讓人很無語。

就跟你問,上海經濟實力第一為什麼不是中國首都一樣!

每個城市都有她自己的定位和歷史沿革以及現實基礎,她的產業也是在各種複雜的社會基礎和經濟活動中自然汰選出來的…沒有的不合適的不必強求,有了的優勢保持好,走自己適合的發展道路就夠了!

杭州也別因為開了個會就膨脹的不知道天高地厚,多學學上海廣州低調務實,少學深圳的狂妄自大,杭州有幾千年的歷史,把握好自己的優勢一門心思搞發展,重視阿里但別被其綁架。

切記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