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為什麼要實行“無為而治”,實行無為而治的漢文帝真無為嗎?

大馬哈魚12


主要說何為無為?

無為出自道,本意是剋制慾念,天下大同,故,正確操作是修生養息,留富於民,不是好大喜功或荒淫無度。

全面麼?不!休養就是躺著不動?若敵人來揍你,你也巋然不動?當然不是,無為不等於不作為,相反,該出手就出手,該幹啥還要幹,但要審時度勢,做對的事。

道本玄,變化多端,與儒的不同是不能認死理,與佛的不同是不能太善良。這些話不好懂,因天下本無定數。開始舉例,都是著名的,不出名我說不出來啊!

一、李世民。無為之治,有為之君。天下初定用無為,有了實力大有為,剋制自己不亂為,所以,善始善終。

二、文景之治,無為而治的代名詞,受迫而為,忍耐可嘉。

三、漢武帝,接手好局,適時而為,成就大有為,但後來窮兵黷武,虎頭蛇尾。

四、隋煬帝,又一個像漢武帝的雄主,與漢武帝不同是沒做成,有為不當,留下千古罵名。

五、李後主、知不可為便不為,苟且得罵名。

六、崇禎,知不可為而為,吊死留嘆息。

七、乾隆,沒隋煬帝的作為大還不比他收斂,為何善終?時代不同,生產力造出的蛋糕大小不同,隋煬帝不夠吃,乾隆剛好吃空。

以上例子裡有鐵律麼?沒有!成王敗寇才是定律,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無為等於休養生息,有為便是勞民傷財都不成立。

道家的無為用在社會治理上早就不是道的本義,就是順勢而為,順為治,逆為虐。沒有萬金油政策,只有照方抓藥。

評價帝王有沒有為?就不光看政績,而是回過頭看他做對了沒有,用上帝視角得出的結論而已。

感覺吹過了,浮躁,不喜請勿罵!


萌之商都


漢代實行‘無為而治’,真的只是為了‘修復’嗎?事實上,你想了解更多小編記得初中教材已經學會了漢代,秦,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殘酷統治,民生凋弱,國力衰竭,所以我決定的時候要進行政策的漢代無所作為的開始,稱讚黃老學派,我相信很多網友和小編有同樣的看法,這僅僅是一個喘息和國家政策的決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漢武帝實行政策無為有很多偶然因素。今天和小編一起漢代無為政策看,什麼是國家實行這樣的政策,它真的只為“修復”的原因所在?事實上,你想多了,怎麼它的結局?看一看。\r實際上有從高祖劉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莖,雖然劉邦,導致這些誰擁有手底下徵南征北無與倫比的缺點,但他們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他們是什麼沒有人文化,即使有文化,如漢還要熟悉兵法,沒有管理國家的能力。於是,他們開始的時候成立,那些沒有受過教育自己的手底下,包括劉翔本人,他也是一個大老粗,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完整的政治制度,所以大部分的制度體系是繼承了秦朝的時候。\r所以從這個小編說,一層意思來講,為什麼劉落實政策無所作為,因為他不知道收購的原因,部分是因為他才懶得控制。除了管理國將不,他也懶得去管理國家。這一群人,他們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他自己的刀山下火海的頑強信念,統一全國,所以他們更囂張,他們不希望聽到任何意見,但他們真的一無所知州路的事務。\r時候開始建設的國家,為自己的敗軍手底下各種殺人放火的事情完成的統治的好,但他們發現,這種影響是最小的,有越管越爛,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懶得去管這些事,只考慮自己的國家不會分裂,如何挑選這些東西了繼承人。對於民間如何在自由放任的狀態基本用完。\r事實上,儒家也重視愛情,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平,也有利於各種業務撤消民事共存的平等。事實上,有一點類似於道家學說,為什麼他們用黃 - 老撾,而不是儒家思想呢?事實上,這是一個較小的程度上,與秦,秦焚書坑儒的時候。在儒家經典,這導致有大量的書籍被毀,並有很多人為了避免惹禍上身學習儒學放棄。更重要的是,到了漢代,當社區已經無法找到足夠大的儒家孟子的身影,沒有人能提出一套對他們的政治策略。因此,還不如直接實施黃 - 老撾,人們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不要搞就行了長除法。\r鋸小編說,這有幾個原因之前,你是不是也覺得漢黃老學派的實施,不但養病,確實還有其他的原因。你真的想要正義之前。\r其實現,因為劉的妻子呂雉最意外,最意外因素的不作為。事實上,劉邦在世時,雖然愛找些美女,但在本質上,他是相當早年的劉有時間成立明明白白怕老婆,他活著的時候綠植會表現出對權力的慾望,它一直無法管理他的妻子。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他自己的國家的死亡落入手中其實是他妻子。至於他的妻子\r為什麼如此推崇無為而治,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小編說的最多的意外,最意外。女人要掌管政權,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綠植想奪權,太多,很多人會反對她,所以等到劉的死亡,她的心臟和靈魂的政治鬥爭后里面。無為而治的實現,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管理這些事情的私人,讓人們發揮自己就好了。如此輕描淡寫,僅漢代統治者。

頭條認證。希望能給優質。麻煩了[祈禱]謝謝🙏



詠絮才高


提起漢文帝,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漢初的文景之治,這是自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的無為而治也被後世所津津樂道。

然而從皇帝來說,哪個帝王不喜歡大權在握,而要事事託付於大臣呢?綜合漢文帝的生平來看,本人認為: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在強大的功臣集團面前所做的一種妥協。

漢初的功臣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大封功臣, 雖然劉邦推重文臣身份的蕭何,論功為第一,然而就數量上來看還是武將佔了多數。第一階層的8個異姓王加上漢初18功侯多為厚重少文的武夫,如王陵,如周勃,如樊噲等,這是當時局勢造成的結果,畢竟平定亂世還是武將起主要作用。

由於性格上的粗狂,武將集團在面對封賞不公時會赤膊上陣,完全不似文人那班含蓄。漢五年,已並天下……群臣飲酒爭功,罪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在叔孫通制定了一套禮儀規範之後,浮於表面的爭端總算告一段落。

消滅功臣,呂后的一次嘗試

在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擔心壓不住這些老臣,所以謀劃誅滅老臣,幸好被酈商勸阻了,否則一場動亂不可避免。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呂后的想法雖然看起來有些荒唐,因為武將不可能全部殺光,但也暴露出一個事實:雖然經過劉邦的努力,有極大威脅的功臣已經被消滅,而呂后仍然沒有把握掌控功臣集團,這次破產的行動可以看到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依然存在。

漢文帝的上位

能力強的如八個異姓王,有威脅的如陳豨都被劉邦一一剪除,留下的論資排輩,逐級遞升,如今掌握大權還是劉邦時代的功臣,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也成了老臣。此時老臣所想的就是如何保住手中的富貴和利益,而一旦皇位易人,不可避免地就會有一場人事變動。新皇登基不可避免,考慮皇帝的人選就成了功臣們關心的重要議題。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或曰: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代王方今高帝現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資治通鑑漢紀五》

在剪除呂氏一族的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出力甚多,因此同為一母的齊王成為了皇帝的熱門人選。然而由於本人太過能幹加上母族的強勢使得原本到手的皇位泡湯。

漢文帝以一個外地藩王而登基為帝,而功臣集團手握重權,隨時有再行廢立的可能,於是只能放低姿態來對待功臣。絳侯




歷史小張總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安樂,百姓富裕小康,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端。謹慎對待諸侯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對待諸侯王,採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亂的態度。對待匈奴,採用和親止戰的方式,營造安定團結、休養生息的政治局面。

在漢文帝之前,秦末戰爭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陷於可怕的饑荒之中。因此,漢文帝施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施政方針,大力發展經濟,最終實行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正如後世史官所說:“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劉恆在即位不久就下了兩道詔令。一是百姓現在的境況十分的艱難,希望大臣們研究出賑濟辦法,二是制定贍養老人的相關的法令。從這兩道詔令出發,可以看出文帝對於百姓的重視,還可以看出文帝的政治傾向。其在處理君臣關係方面,採取的謙讓寬容、以禮相待的處事方式,最重要的是文帝能夠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漢初的幾代皇帝,一反秦朝時的奢華,十分注重節儉。當然不僅僅是皇帝,可以說是整個皇室都十分注重節儉。漢惠帝、呂后以及到景帝皆無鋪張浪費之舉,其節儉之風以文帝尤甚。可以說是身體力行,敢為天下先。


Sylar弈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庶子,因不受寵愛被安排到偏遠的代地為王。也正是因為代國偏遠荒涼,沒有受到呂氏覬覦,文帝才得以保全性命。呂后死後,陳平、周勃起兵誅滅呂氏,廢除少帝,迎立文帝即位。文帝即位之後,深感皇位來之不易,因此力行仁政,兢兢業業,不敢絲毫怠慢。

從公元前179年,漢文帝連續下詔督促地方官員勸課農桑,減輕農民負擔,向天下表示發展農業的決心,在朝廷的大力鼓勵下,糧食問題得到很大解決,糧價大大降低。而糧食生產的發展也帶來了財政收入的大增,漢文帝於公元前168年下詔減免全國田賦一半,次年更是免去全部田賦,百姓收入增加,安居樂業。除此之外,漢文帝一生節儉,在位23年,全國物質財富不斷增加,而文帝自己的享受品,比如宮室、車馬、服御等沒有絲毫增加,平日裡只穿黑色粗厚布衣,她所寵愛的慎夫人身穿的長裙也拖不到地上,這在以長裙為美的漢代極為不易。也正是因為文帝在位期間積累的巨大財富,才為漢武帝出擊匈奴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是為了休養生息,令百姓富足,安居樂業。並不是真正的無所作為。


洋哥說歷史


首先,“無為而治”的政策早在漢朝初立,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了。並且為漢朝所沿用,文帝時期亦沿用“無為而治”的政策。

而漢朝為什麼要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呢?

從根本上來說,無為而治的本質其實是漢朝統治者乏力的產物。

秦朝末年,胡亥暴虐,民不聊生。先是陳勝、吳廣起義,隨後又是楚漢爭霸,群雄逐鹿於中原,幾十年的戰火不歇,人口銳減。

終於,項羽事了烏江,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此時的漢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北有強敵匈奴虎視眈眈,南有南越時常騷擾。內部由於各姓諸侯王的存在,中央不足以控制全國,加上幾十年戰火的摧殘,人口僅餘一千三百多萬。

天下凋敝,暴政強稅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黃老之術,與民休息。劉邦死後,呂雉臨朝、惠帝、皆沿用無為之治,文帝時期亦沿用。


而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是真的無為嗎?

當然不是。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無為而治的真正含義,“無為而治”是道家一脈的治國理念,出自《道德經》,也是老子對君王告誡的不與民爭,予民讓利。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不過多幹預,順其自然。

弄清楚無為的內含,這樣就很好解釋文帝是否是真的的不作為。

漢文帝不僅沒有不作為,相反,文帝頗有手斷。

厲行節儉,寬厚待民不說,還廢除酷刑。呂后時期南越王趙佗反叛,文帝放低姿態,不僅善待其親屬,還為趙佗修繕修繕先人陵墓。趙佗感動,再次向漢稱臣,文帝兵不血刃安撫了南越。

後來以《治安策》消除無為而治帶來的消極因素——封國勢大,首次分化打壓諸侯勢力,文帝對於諸侯為了防止諸侯國的叛亂,可謂是嘔心瀝血。

而所謂的無為而治,能實政且能有成效,這已經是極大的有為了。


蟬鳴八月


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不是真的無為,而是因為他無私的品格。

"無為而治"這個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老子告誡君王:不與民爭。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漢文帝對老子的思想非常崇尚,因此在他執政期間,一直是以“無為而治”的方式去治理國家的。漢朝由此強盛,百姓也受益於此。

文帝的“無為而治”體現在這些方面:

一,廢除了連坐法和肉刑

文帝認為,法令是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犯罪的人如果已經治罪,他的父母、妻兒和兄弟就不應該受到無辜的牽連。法令若是公正,百姓就必定忠厚。

二,大公無私

在確立繼承人時,文帝並沒有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兒子身上,而是希望將皇位禪讓給更加厚德之人。只是因為大臣們認為應該由文帝的兒子劉啟繼承皇位,文帝才同意。

三,與民同樂

文帝立竇皇后的時候,不僅加封有功大臣,還安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此外,還對天下所有的孤寡窮人發放布匹、糧肉,希望天下人可以和他們同樂。

四,節省

文帝的生活十分樸素。在位二十三年間,他和後宮的住所及服飾、車馬,全都沒有增加過。只要不利於百姓的事,就立即廢除。他還規定,建造他的陵墓時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不要煩擾到了百姓。

文帝還撤銷了衛將軍統轄保衛他的軍隊。他下令,將現有的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餘的全都交給驛站安排使用。

五,以和為貴

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文帝或戰或和,完全從百姓的利益出發。雖然匈奴多次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卻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願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六,寬以待人

文帝認為臣子有過錯的話,也是因為他的責任。有個叫張武的大臣接受別人的賄賂,東窗事發後,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故意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從而改邪歸正。

七,自省

某年發生了幾次日食、某年天下乾旱,發生蝗災,文帝都非常自責,擔心是因為自己沒做好,於是詔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解除民眾開發山林湖泊的禁令,減少宮中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裁減朝廷官吏的人數,打開糧倉救濟貧苦百性,允許民間買賣爵位。

文帝一心致力於用仁德感化臣民,終其一生都在為百姓謀福。正是因為他的“無為而治”,才使天下富足,繁榮昌盛。


名人史海觀心閣


劉恆是劉邦與薄姬所生的兒子,排行第四。在高祖十一年時,劉恆被冊封為代王,當時代國與匈奴相鄰,坐陣代國抵禦匈奴入侵。而薄姬不受劉邦寵愛,跟隨兒子劉恆居住代國。躲過了呂后的殘害。

劉邦死後,劉盈繼承皇位,但是他生性懦弱。呂后成了大漢王朝的實際掌權人。大肆迫害劉氏子弟,全力加封呂氏宗人,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劉如意、劉友、劉恢等先後遭呂后毒手,最後劉邦的兒子只剩下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那為什麼劉恆能繼承皇帝呢?

一、符合功臣集團的利益

呂后死後,大漢朝引發了一場血腥的宮廷鬥爭。功臣集團聯合劉氏宗室誅滅呂后宗室,而呂后所立的少年弘,以非劉代了嗣而被廢殺。國不可一日無君,那麼由誰來繼承皇位,成了大漢朝的頭頂大事。當時備選的人員有齊王劉襄、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

功臣集團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大臣,同意擁戴代王劉恆。“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

朝臣中大臣最後決定擁立劉恆為帝,主要是因為劉恆勢單力薄,其母親薄姬的孃家人沒有在朝為官,根基淺薄,對功臣集團不會造成威脅,反而需要功臣集團的擁護才能鞏固皇權。

功臣集團最終只得選擇在朝勢單力薄的代王劉恆來繼承皇位,剛繼位的劉恆還需功臣的支持,才能鞏固皇權的統治。

按照禮制,無緣皇位的劉恆,時來運轉,撿得了一個大便宜,被朝臣擁立為帝。就是以後來的漢文帝。

二、劉襄與劉長作為侯選人,與功臣集團利益相沖突

齊王劉襄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按照漢朝立長不立幼的皇位繼承製度,他完全有資格繼承皇位,再加上在誅殺呂氏宗室時,立下了大功。主要是劉襄母親家的勢力強大,有威脅到功臣集團的利益。

朝中大臣有人說:“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門,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功臣集團一方面擔心淮南王劉長成了皇帝會伺機報復,必然對他們的利益和生命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

因為“早失母,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淮南王劉長與呂后還是有著一定的感情,“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因此劉長這個皇位的候選人被功臣集團否決了。

齊王劉襄與淮南王劉長被否定後,只有高帝的兒子代王劉恆來繼承皇位。劉邦在建國時就明確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外姓的人員更加沒有機會。

功臣集團最終只得選擇在朝勢單力薄的代王劉恆來繼承皇位,剛繼位的劉恆還需功臣的支持,才能鞏固皇權的統治。

按照禮制,無緣皇位的劉恆,時來運轉,撿得了一個大便宜,被朝臣擁立為帝。就是以後來的漢文帝。

當時大漢朝功臣以陳平,周勃為首,經過了呂后專權後,對朝臣與劉氏宗室都產生極大的恐懼。三位候選人中只有劉恆繼承皇位,最適合功臣集團與劉氏宗室共同的利益,劉恆與其母親薄姬在朝中無根基,威信自然沒有樹立,那功臣集團的利益沒有造成損害,互相利用和配合,才是當時漢朝的時局。




史學長空


因為秦皇暴政,再加上秦末爆發一系列的例如陳勝、吳廣的起義,連年征戰,使的百姓苦不堪言,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劉邦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老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加上後來漢文帝繼承皇位,依舊採取黃老之術的無為政策,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是在道家的基礎之上,而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行政做事也都要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文帝性情寬厚,廢除苛政,施政常常惠及臣下與百姓,與民同樂,文帝是古代以德治國的典範,所以無為並不是真的無為,而是做事“循守成法”。而他開創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政治局面,永載史冊。


小初物語


漢文帝劉恆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延續了西漢初年“無為而治”的國策,堅持與民休息,為“文景之治”和後續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

何為“無為而治”,真的是“無為”嗎?

無為而治是道家學派的一種治國思想。道家學派所說的“無為”不是指什麼也不做,而是順勢而為,所順的這個勢就是“道”。何為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客觀規律,無為而治強調的就是根據客觀規律辦事,既不能違反規律,也要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

治國理政如何“無為”?對於國家治理而言,無為而治就是要求統治者們順應民情,充分調動百姓們的主觀能動性,不能過多的干預社會經濟發展;同時,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無為而治是以道(即法律)為遵循的,統治者要做法律的維護者,要做百業發展的服務者。

漢文帝為何實行“無為而治”?

  • 第一,百業待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建國稱帝,這期間是近十年的戰亂。在這十年間,百姓們飽受戰火摧殘,流離失所;致使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可以說,西漢是建立在一片戰爭廢墟之上。為此,高祖劉邦早在進入關中時就強調“約法三章”,廢除秦朝苛政。建國之後,劉邦又下令士兵復員、釋放女婢,以此增加勞動力;同時他還鼓勵生育,輕徭薄賦,目的就是為了擴大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國力的提高。

  • 第二,“無為而治”是對漢初政策的延續。

孝惠高後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書》

漢初的高祖、惠帝以及呂后掌權時期,都堅持的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漢文帝即位之初,西漢經濟雖有所恢復,但人民的生活還是相當困苦,國家財力也嚴重不足。文帝由代王入繼大統,仍然依靠的是漢初的周勃、陳平等臣,這些人和文帝一樣都是黃老無為哲學的信奉者和執行者。漢文帝繼續堅持無為而治,既是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也是穩固統治的需要。

  • 第三,漢文帝寬厚仁愛,節儉樸素

漢文帝是一位有孝心、有愛心的好皇帝。他曾經為母親薄氏親嘗湯藥,入選古代的“二十四孝”。代王時期,文帝就有寬容平和,仁厚低調的美名,他在代國的十五年間,就開始鼓勵生產,與民休養。所以說,無為而治更是漢文帝發自內心的仁愛。

漢文帝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漢文帝統治期間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廢除連坐法,廢除肉刑;減免租賦和徭役;“弛山澤之禁”,開放原屬國家的山林川澤,允許個人開採礦產和漁鹽。有所不為:文帝崇尚節儉,因憐惜財力而罷建露臺;百姓驚擾文帝車架,文帝本欲下令處死,在廷尉建言下文帝依律改為罰金,信守法律。

無為而治,要有所為,又有所不為。西漢初年,統治者們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廢除苛政,減免徭役租賦,與民休息,使“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