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大马哈鱼12


主要说何为无为?

无为出自道,本意是克制欲念,天下大同,故,正确操作是修生养息,留富于民,不是好大喜功或荒淫无度。

全面么?不!休养就是躺着不动?若敌人来揍你,你也岿然不动?当然不是,无为不等于不作为,相反,该出手就出手,该干啥还要干,但要审时度势,做对的事。

道本玄,变化多端,与儒的不同是不能认死理,与佛的不同是不能太善良。这些话不好懂,因天下本无定数。开始举例,都是著名的,不出名我说不出来啊!

一、李世民。无为之治,有为之君。天下初定用无为,有了实力大有为,克制自己不乱为,所以,善始善终。

二、文景之治,无为而治的代名词,受迫而为,忍耐可嘉。

三、汉武帝,接手好局,适时而为,成就大有为,但后来穷兵黩武,虎头蛇尾。

四、隋炀帝,又一个像汉武帝的雄主,与汉武帝不同是没做成,有为不当,留下千古骂名。

五、李后主、知不可为便不为,苟且得骂名。

六、崇祯,知不可为而为,吊死留叹息。

七、乾隆,没隋炀帝的作为大还不比他收敛,为何善终?时代不同,生产力造出的蛋糕大小不同,隋炀帝不够吃,乾隆刚好吃空。

以上例子里有铁律么?没有!成王败寇才是定律,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所以,无为等于休养生息,有为便是劳民伤财都不成立。

道家的无为用在社会治理上早就不是道的本义,就是顺势而为,顺为治,逆为虐。没有万金油政策,只有照方抓药。

评价帝王有没有为?就不光看政绩,而是回过头看他做对了没有,用上帝视角得出的结论而已。

感觉吹过了,浮躁,不喜请勿骂!


萌之商都


汉代实行‘无为而治’,真的只是为了‘修复’吗?事实上,你想了解更多小编记得初中教材已经学会了汉代,秦,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统治,民生凋弱,国力衰竭,所以我决定的时候要进行政策的汉代无所作为的开始,称赞黄老学派,我相信很多网友和小编有同样的看法,这仅仅是一个喘息和国家政策的决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汉武帝实行政策无为有很多偶然因素。今天和小编一起汉代无为政策看,什么是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它真的只为“修复”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你想多了,怎么它的结局?看一看。\r实际上有从高祖刘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茎,虽然刘邦,导致这些谁拥有手底下征南征北无与伦比的缺点,但他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什么没有人文化,即使有文化,如汉还要熟悉兵法,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于是,他们开始的时候成立,那些没有受过教育自己的手底下,包括刘翔本人,他也是一个大老粗,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所以大部分的制度体系是继承了秦朝的时候。\r所以从这个小编说,一层意思来讲,为什么刘落实政策无所作为,因为他不知道收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他才懒得控制。除了管理国将不,他也懒得去管理国家。这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他自己的刀山下火海的顽强信念,统一全国,所以他们更嚣张,他们不希望听到任何意见,但他们真的一无所知州路的事务。\r时候开始建设的国家,为自己的败军手底下各种杀人放火的事情完成的统治的好,但他们发现,这种影响是最小的,有越管越烂,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懒得去管这些事,只考虑自己的国家不会分裂,如何挑选这些东西了继承人。对于民间如何在自由放任的状态基本用完。\r事实上,儒家也重视爱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也有利于各种业务撤消民事共存的平等。事实上,有一点类似于道家学说,为什么他们用黄 - 老挝,而不是儒家思想呢?事实上,这是一个较小的程度上,与秦,秦焚书坑儒的时候。在儒家经典,这导致有大量的书籍被毁,并有很多人为了避免惹祸上身学习儒学放弃。更重要的是,到了汉代,当社区已经无法找到足够大的儒家孟子的身影,没有人能提出一套对他们的政治策略。因此,还不如直接实施黄 - 老挝,人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搞就行了长除法。\r锯小编说,这有几个原因之前,你是不是也觉得汉黄老学派的实施,不但养病,确实还有其他的原因。你真的想要正义之前。\r其实现,因为刘的妻子吕雉最意外,最意外因素的不作为。事实上,刘邦在世时,虽然爱找些美女,但在本质上,他是相当早年的刘有时间成立明明白白怕老婆,他活着的时候绿植会表现出对权力的欲望,它一直无法管理他的妻子。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自己的国家的死亡落入手中其实是他妻子。至于他的妻子\r为什么如此推崇无为而治,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小编说的最多的意外,最意外。女人要掌管政权,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绿植想夺权,太多,很多人会反对她,所以等到刘的死亡,她的心脏和灵魂的政治斗争后里面。无为而治的实现,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管理这些事情的私人,让人们发挥自己就好了。如此轻描淡写,仅汉代统治者。

头条认证。希望能给优质。麻烦了[祈祷]谢谢🙏



咏絮才高


提起汉文帝,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汉初的文景之治,这是自秦始皇大一统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汉文帝的无为而治也被后世所津津乐道。

然而从皇帝来说,哪个帝王不喜欢大权在握,而要事事托付于大臣呢?综合汉文帝的生平来看,本人认为: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在强大的功臣集团面前所做的一种妥协。

汉初的功臣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功臣, 虽然刘邦推重文臣身份的萧何,论功为第一,然而就数量上来看还是武将占了多数。第一阶层的8个异姓王加上汉初18功侯多为厚重少文的武夫,如王陵,如周勃,如樊哙等,这是当时局势造成的结果,毕竟平定乱世还是武将起主要作用。

由于性格上的粗狂,武将集团在面对封赏不公时会赤膊上阵,完全不似文人那班含蓄。汉五年,已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罪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在叔孙通制定了一套礼仪规范之后,浮于表面的争端总算告一段落。

消灭功臣,吕后的一次尝试

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担心压不住这些老臣,所以谋划诛灭老臣,幸好被郦商劝阻了,否则一场动乱不可避免。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吕后的想法虽然看起来有些荒唐,因为武将不可能全部杀光,但也暴露出一个事实:虽然经过刘邦的努力,有极大威胁的功臣已经被消灭,而吕后仍然没有把握掌控功臣集团,这次破产的行动可以看到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依然存在。

汉文帝的上位

能力强的如八个异姓王,有威胁的如陈豨都被刘邦一一剪除,留下的论资排辈,逐级递升,如今掌握大权还是刘邦时代的功臣,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成了老臣。此时老臣所想的就是如何保住手中的富贵和利益,而一旦皇位易人,不可避免地就会有一场人事变动。新皇登基不可避免,考虑皇帝的人选就成了功臣们关心的重要议题。

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

或曰: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代王方今高帝现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资治通鉴汉纪五》

在剪除吕氏一族的过程中朱虚侯刘章出力甚多,因此同为一母的齐王成为了皇帝的热门人选。然而由于本人太过能干加上母族的强势使得原本到手的皇位泡汤。

汉文帝以一个外地藩王而登基为帝,而功臣集团手握重权,随时有再行废立的可能,于是只能放低姿态来对待功臣。绛侯




历史小张总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即位之后,稳固帝位,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安乐,百姓富裕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在汉文帝之前,秦末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陷于可怕的饥荒之中。因此,汉文帝施行“无为而治”的政策,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施政方针,大力发展经济,最终实行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正如后世史官所说:“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刘恒在即位不久就下了两道诏令。一是百姓现在的境况十分的艰难,希望大臣们研究出赈济办法,二是制定赡养老人的相关的法令。从这两道诏令出发,可以看出文帝对于百姓的重视,还可以看出文帝的政治倾向。其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采取的谦让宽容、以礼相待的处事方式,最重要的是文帝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汉初的几代皇帝,一反秦朝时的奢华,十分注重节俭。当然不仅仅是皇帝,可以说是整个皇室都十分注重节俭。汉惠帝、吕后以及到景帝皆无铺张浪费之举,其节俭之风以文帝尤甚。可以说是身体力行,敢为天下先。


Sylar弈


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因不受宠爱被安排到偏远的代地为王。也正是因为代国偏远荒凉,没有受到吕氏觊觎,文帝才得以保全性命。吕后死后,陈平、周勃起兵诛灭吕氏,废除少帝,迎立文帝即位。文帝即位之后,深感皇位来之不易,因此力行仁政,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怠慢。

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连续下诏督促地方官员劝课农桑,减轻农民负担,向天下表示发展农业的决心,在朝廷的大力鼓励下,粮食问题得到很大解决,粮价大大降低。而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大增,汉文帝于公元前168年下诏减免全国田赋一半,次年更是免去全部田赋,百姓收入增加,安居乐业。除此之外,汉文帝一生节俭,在位23年,全国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而文帝自己的享受品,比如宫室、车马、服御等没有丝毫增加,平日里只穿黑色粗厚布衣,她所宠爱的慎夫人身穿的长裙也拖不到地上,这在以长裙为美的汉代极为不易。也正是因为文帝在位期间积累的巨大财富,才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是为了休养生息,令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


洋哥说历史


首先,“无为而治”的政策早在汉朝初立,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并且为汉朝所沿用,文帝时期亦沿用“无为而治”的政策。

而汉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呢?

从根本上来说,无为而治的本质其实是汉朝统治者乏力的产物。

秦朝末年,胡亥暴虐,民不聊生。先是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又是楚汉争霸,群雄逐鹿于中原,几十年的战火不歇,人口锐减。

终于,项羽事了乌江,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此时的汉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北有强敌匈奴虎视眈眈,南有南越时常骚扰。内部由于各姓诸侯王的存在,中央不足以控制全国,加上几十年战火的摧残,人口仅余一千三百多万。

天下凋敝,暴政强税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刘邦死后,吕雉临朝、惠帝、皆沿用无为之治,文帝时期亦沿用。


而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是真的无为吗?

当然不是。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无为而治”是道家一脉的治国理念,出自《道德经》,也是老子对君王告诫的不与民争,予民让利。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

弄清楚无为的内含,这样就很好解释文帝是否是真的的不作为。

汉文帝不仅没有不作为,相反,文帝颇有手断。

厉行节俭,宽厚待民不说,还废除酷刑。吕后时期南越王赵佗反叛,文帝放低姿态,不仅善待其亲属,还为赵佗修缮修缮先人陵墓。赵佗感动,再次向汉称臣,文帝兵不血刃安抚了南越。

后来以《治安策》消除无为而治带来的消极因素——封国势大,首次分化打压诸侯势力,文帝对于诸侯为了防止诸侯国的叛乱,可谓是呕心沥血。

而所谓的无为而治,能实政且能有成效,这已经是极大的有为了。


蝉鸣八月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不是真的无为,而是因为他无私的品格。

"无为而治"这个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告诫君王:不与民争。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汉文帝对老子的思想非常崇尚,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一直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去治理国家的。汉朝由此强盛,百姓也受益于此。

文帝的“无为而治”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

文帝认为,法令是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犯罪的人如果已经治罪,他的父母、妻儿和兄弟就不应该受到无辜的牵连。法令若是公正,百姓就必定忠厚。

二,大公无私

在确立继承人时,文帝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而是希望将皇位禅让给更加厚德之人。只是因为大臣们认为应该由文帝的儿子刘启继承皇位,文帝才同意。

三,与民同乐

文帝立窦皇后的时候,不仅加封有功大臣,还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此外,还对天下所有的孤寡穷人发放布匹、粮肉,希望天下人可以和他们同乐。

四,节省

文帝的生活十分朴素。在位二十三年间,他和后宫的住所及服饰、车马,全都没有增加过。只要不利于百姓的事,就立即废除。他还规定,建造他的陵墓时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不要烦扰到了百姓。

文帝还撤销了卫将军统辖保卫他的军队。他下令,将现有的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全都交给驿站安排使用。

五,以和为贵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六,宽以待人

文帝认为臣子有过错的话,也是因为他的责任。有个叫张武的大臣接受别人的贿赂,东窗事发后,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故意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从而改邪归正。

七,自省

某年发生了几次日食、某年天下干旱,发生蝗灾,文帝都非常自责,担心是因为自己没做好,于是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性,允许民间买卖爵位。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终其一生都在为百姓谋福。正是因为他的“无为而治”,才使天下富足,繁荣昌盛。


名人史海观心阁


刘恒是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排行第四。在高祖十一年时,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当时代国与匈奴相邻,坐阵代国抵御匈奴入侵。而薄姬不受刘邦宠爱,跟随儿子刘恒居住代国。躲过了吕后的残害。

刘邦死后,刘盈继承皇位,但是他生性懦弱。吕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大肆迫害刘氏子弟,全力加封吕氏宗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刘如意、刘友、刘恢等先后遭吕后毒手,最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那为什么刘恒能继承皇帝呢?

一、符合功臣集团的利益

吕后死后,大汉朝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斗争。功臣集团联合刘氏宗室诛灭吕后宗室,而吕后所立的少年弘,以非刘代了嗣而被废杀。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大汉朝的头顶大事。当时备选的人员有齐王刘襄、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

功臣集团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同意拥戴代王刘恒。“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

朝臣中大臣最后决定拥立刘恒为帝,主要是因为刘恒势单力薄,其母亲薄姬的娘家人没有在朝为官,根基浅薄,对功臣集团不会造成威胁,反而需要功臣集团的拥护才能巩固皇权。

功臣集团最终只得选择在朝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刚继位的刘恒还需功臣的支持,才能巩固皇权的统治。

按照礼制,无缘皇位的刘恒,时来运转,捡得了一个大便宜,被朝臣拥立为帝。就是以后来的汉文帝。

二、刘襄与刘长作为侯选人,与功臣集团利益相冲突

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按照汉朝立长不立幼的皇位继承制度,他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再加上在诛杀吕氏宗室时,立下了大功。主要是刘襄母亲家的势力强大,有威胁到功臣集团的利益。

朝中大臣有人说:“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门,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功臣集团一方面担心淮南王刘长成了皇帝会伺机报复,必然对他们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因为“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淮南王刘长与吕后还是有着一定的感情,“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因此刘长这个皇位的候选人被功臣集团否决了。

齐王刘襄与淮南王刘长被否定后,只有高帝的儿子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刘邦在建国时就明确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外姓的人员更加没有机会。

功臣集团最终只得选择在朝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刚继位的刘恒还需功臣的支持,才能巩固皇权的统治。

按照礼制,无缘皇位的刘恒,时来运转,捡得了一个大便宜,被朝臣拥立为帝。就是以后来的汉文帝。

当时大汉朝功臣以陈平,周勃为首,经过了吕后专权后,对朝臣与刘氏宗室都产生极大的恐惧。三位候选人中只有刘恒继承皇位,最适合功臣集团与刘氏宗室共同的利益,刘恒与其母亲薄姬在朝中无根基,威信自然没有树立,那功臣集团的利益没有造成损害,互相利用和配合,才是当时汉朝的时局。




史学长空


因为秦皇暴政,再加上秦末爆发一系列的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连年征战,使的百姓苦不堪言,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上后来汉文帝继承皇位,依旧采取黄老之术的无为政策,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是在道家的基础之上,而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行政做事也都要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文帝性情宽厚,废除苛政,施政常常惠及臣下与百姓,与民同乐,文帝是古代以德治国的典范,所以无为并不是真的无为,而是做事“循守成法”。而他开创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政治局面,永载史册。


小初物语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国策,坚持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和后续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何为“无为而治”,真的是“无为”吗?

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一种治国思想。道家学派所说的“无为”不是指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势而为,所顺的这个势就是“道”。何为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客观规律,无为而治强调的就是根据客观规律办事,既不能违反规律,也要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

治国理政如何“无为”?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统治者们顺应民情,充分调动百姓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过多的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治是以道(即法律)为遵循的,统治者要做法律的维护者,要做百业发展的服务者。

汉文帝为何实行“无为而治”?

  • 第一,百业待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建国称帝,这期间是近十年的战乱。在这十年间,百姓们饱受战火摧残,流离失所;致使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可以说,西汉是建立在一片战争废墟之上。为此,高祖刘邦早在进入关中时就强调“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政。建国之后,刘邦又下令士兵复员、释放女婢,以此增加劳动力;同时他还鼓励生育,轻徭薄赋,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提高。

  • 第二,“无为而治”是对汉初政策的延续。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书》

汉初的高祖、惠帝以及吕后掌权时期,都坚持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文帝即位之初,西汉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人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困苦,国家财力也严重不足。文帝由代王入继大统,仍然依靠的是汉初的周勃、陈平等臣,这些人和文帝一样都是黄老无为哲学的信奉者和执行者。汉文帝继续坚持无为而治,既是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固统治的需要。

  • 第三,汉文帝宽厚仁爱,节俭朴素

汉文帝是一位有孝心、有爱心的好皇帝。他曾经为母亲薄氏亲尝汤药,入选古代的“二十四孝”。代王时期,文帝就有宽容平和,仁厚低调的美名,他在代国的十五年间,就开始鼓励生产,与民休养。所以说,无为而治更是汉文帝发自内心的仁爱。

汉文帝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汉文帝统治期间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废除连坐法,废除肉刑;减免租赋和徭役;“弛山泽之禁”,开放原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允许个人开采矿产和渔盐。有所不为:文帝崇尚节俭,因怜惜财力而罢建露台;百姓惊扰文帝车架,文帝本欲下令处死,在廷尉建言下文帝依律改为罚金,信守法律。

无为而治,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西汉初年,统治者们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废除苛政,减免徭役租赋,与民休息,使“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