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該怎麼理解?

到碧峰


《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第三章稱“為無為,則無不治”。《南華經》中有六十八處提到無為

道家的無為,並非要不求有所作為,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

無為就是要順應規律行事,類似佛教的空,無:沒有,就是空。為:有,不空。所以佛教講真空妙有。現代語言就是無中生有!當真正的順應規律辦事就沒有貪嗔痴,從因果是來說也是善因結善果,就是隨緣,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佛教講覺知、觀。時刻在覺知中做事即是無為,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即是無為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順眾生等等都是,佛家和道家很多名詞我們用語言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只有用體驗才能體悟。


不東先生


怎樣看老子“無為”的思想?筆者認為,老子的“無為”,本意就是無所作為。具體地說,就是不要法律,不要文化,不要教育,不要物質生活的提高,而是要人們無知無慾,即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不自富”。老子主張建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認為這才是最美好的境界。這就是老子“無為”的政治思想的本來意涵。

“無為”是老子的政治主張。老子為什麼提出“無為”的政治主張呢?這是時代的產物。春秋末期,諸侯爭霸,風煙四起,戰爭不斷,整個社會處於極度混亂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為”,是老子提出的對治社會混亂、天下紛爭不斷、人民苦難的藥方。只要人們做到“去智”、“無慾”、“不爭”、“貴柔”、“貴儉”,天下就會恢復到自然、和諧的狀態。老子的主張是天真的,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人說,老子的“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無不為”,是有所為。其實,這是後人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付與老子“無為”思想的新內容。例如,西漢前期統治者採用老子(或黃老)的學說就是這樣。他們在不改變政治路線的前提下,採用了老子的無私、無慾、貴柔、貴儉……的主張。無私是不準官民人等不準徇法外私情。無慾是不準官民人等不準謀取法外私利。貴柔是為了減少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貴儉是為了更多地積蓄官府與大地主(皇帝、貴族)的財富。這與老子原本的思想是大大不同的。當然,他們改造老子學說,加以新的內容,進行新的解釋,並運用到治國的實踐中去,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政治效果,對於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社會生產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重新解釋思想家的經典著作,付與新的內容,為現實政治服務,是歷代統治階級的一貫作法。《周易》、《老子》、《論語》等都被統治階級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重新解釋過。對老子“無為”的思想作“有所為”的解釋,就是後人附加給老子的。


布衣閒人10


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道家學派崇尚小國寡民,追求精神自由,行為似乎是消極避世,主張“無為”。“無為”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思想的重要核心概念。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物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和狀態,就是人類社會也有自己的原始自然狀態。

關於“道”,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獨一無二的,陰陽相合為道,“道”是宇宙的本原,而萬物都由“道”中而來,在“道”的規律中運行。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的意思就是說“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在“道”中的萬事萬物都符合這個運行規律。王侯等人間的統治者如果能遵守道的運行規律、宇宙法則,不要破壞道,不要破壞萬事萬物原本的運行,這就是“無為”。

無為不是無所事事,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的意思是保持本身,順應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會達到無所不為、天下大治的至高境界。


沅汰


我看了已經有的三十二個回答 只有一個人略微算是答對了

道家的無為是一種修煉修行狀態

所以有人說清靜無為

什麼叫無為 唯一標準正確答案

身體無限放鬆 每一個部位 每一個細胞 每一個細胞的思維意識 一起全都放鬆 身體每一部位 每一狀態放鬆到極致 無限接近什麼也不做 什麼也不想(不得進入瞌睡狀態) 讓身體自發與自然 與宇宙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渾然一體) 在此過程中讓一切自然發生 並感知無窮世界


天方正大


你這個問題太俗!

最上是“無”為!

次之,就是“有”的範疇,例如“水”,所以次之“上善若水”。

最差的就是跟石頭一樣了。

送一篇最近寫的“論無為”

無,無也。

為,為有也。

無為,以無為有也。

為有,先知後為。

《道德經》: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

知,有也,不知,無也,有而不有,上矣!故:知,不知,上矣。

自知,有也,不全知也,自知即不知,故自知,病也。以有觀有,病也。故:不知,知,病也。

故,無為,以無為之有,先無知之,後為之。

人若無知,若無色之水。可知有,可明有。

人若有知,若有色之水,不可知有,不可明有。

故無為也,先無知而為也。

何以無知?無力無心。

何以無力?不美欲身,閉口不入源毒。

何以無心?不美欲心,見有不生信心。

久之,身心不欲,波瀾不起,水自清淨,有則現之。

若口入五毒,毒發必欲作,身有力之,又見五色引,心有欲之,身心俱作,亡身迷心,離真叛道,有虜之,繳。

樹欲靜而風不止,天地已有,陰晴風雷雨,上善若水,風來隨風,雨來隨雨。金木水火土,若同金,金不傷,若同水木火土,水木火土亦不傷,空空如也,有有同有而不去,可長久矣。

於內,清淨空無。外有自現。

於外,玄同不爭,外有不擄。


遲程陽


《道德三章》:不尚賢,使 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貿,使 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是以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 使 民無知無慾,使 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五個“使”,說明是“有為”,不是“無為”。

老子主張的是,“聖人之治”。不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孔子曰的。《論語衛靈公篇》:無為而治者,其也與!其何偽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坐著不動,站立行動,都是一種作為。孔子的無為而治,就是聖人坐著不動,如《論語為政篇》,聖人如北辰,其它星圍著它轉就行了: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學術界幾乎一致認為,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主張。實乃是,張冠李戴,以訛傳訛。


趙日金141



道家的無為,是不要做為。不要做什麼呢?

先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順天,即順應天道。

在諸子百家中,墨家所言之天,是有意志的,是指上帝。儒家和道家所言之天,是無意志的,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老子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之謂也。

人類萬物,日月星辰,即循道而生,循道而終。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

秦皇漢武尋仙求長生、大躍進畝產兩萬斤就是違背天道。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就是道家所言之有為。

只有做到無為,不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才能萬事順利。

無為而無不為,此之謂也。


楊朱學派


那是一些庸官所斷章取義給說的。


上坪農夫


無為無不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萬事萬物了了分明,如空氣寸寸不離,如流水甘居窪下,……大慈悲也!卻不失和平之象,無困頓之惱,無無理之爭,無匪夷之所思,有道德擔當之底線,教化開化蠻夷之叢林,驅強人循規蹈矩,扶弱者於公平處,此大文明也,只在乎中華之翹楚文明也!


師太73362816


小生不才,回答定有較大誤區和偏頗,望前輩們指導。

首先一點是非常肯定,“無為”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從何角度理解呢?由道聖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所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習、做學問的人,他們每天都能從認識或者學到的知識中有所收穫。那麼日積月累,他們的學識素養也就越來越高。“為道日損”中的“道”這裡暫看作管理來看(基數為100),現在有100件事放在我面前,若能正確合理的學好、做好。那麼做好、學好一件剩餘99件,做好、學好兩件剩餘98件……直到最後剩餘0,深入理解看為“正”、反之為“負”,這裡只有“正”的不斷增加“負”

不斷減損以至“負”為零,最後對管理體系任何事蹟都能輕鬆、自然、正確處理和應對。回到工作領域來說也可稱之為“道”個人之道。那麼對於此道來說,你瞭解、熟知的東西越多,隨之而來的是你工作上的輕鬆、得心應手(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就像我們人生理條件反射一樣,已經形成一種自然狀態)因其懂的增加、盲區必定會減損,在個人工作領域裡既可做到無為。

朱熹《大學》提出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雖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而來,也是無為的前提條件。所以說“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錯,而是去吸取、學習更多的東西,使得自己能做到任何事都做到自然應對,泰然處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