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孩子上學之後,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擔心孩子在學習上不夠的積極主動,擔心孩子的學習效率低,擔心孩子缺乏學習信心,處處擔心。

網友爸爸一號: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孩子,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去,只為了孩子將來能有大出息,可孩子卻“不爭氣”,每次給孩子輔導功課都要被氣死!一道題反覆講還是不懂!!

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網友媽媽B:我的孩子,只要作業寫完了什麼事情都不管,再也不想看到課本一眼。

網友媽媽C:我家隔離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每天早上起來背書,放學後能看到孩子做作業,聽他媽媽講啊,還是先做完作業再去看電視。家長不用怎麼操心,是個好孩子!

為什麼愛學習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就不愛學習呢?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威廉·戴蒙表示:動機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

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動機主要就是學習的主動性,美國精神病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說,主動性是個體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主動對罪惡階段(3-6歲)可能形成積極品質。根據調查顯示,學校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有將近34.3%,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這些都是孩子沒有對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缺乏主動性產生的,能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大多做了這3點,開啟孩子內心真正想讀書的想法!

第一點做法、家長知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懂得放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所以在孩子的身上花費大量的世界,對孩子事事包辦,這樣是不對的。從孩子1歲開始,家長要適時的引導孩子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學習獨立的生活能力,教導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等簡單問題。

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讓孩子在自己嘗試過程中,逐漸的學會生活技能,收穫自己的人生,讓孩子懂得戰勝困難,形成相對獨立和自信的性格。

獨立性強的孩子更能主動積極的學習,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是將來孩子發展良好的一把鑰匙。

孩子能在家長的放手下,進行自己的任務完成,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收穫自我認同感,這份自我認同感,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事態度,家長不可輕視。

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第二點做法、家長需要做到對孩子不嘮叨,不催促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經常有嘮叨的習慣,比如“你再不起床要遲到了,遲到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天天賴床是不行的,快點快點,馬上要遲到了……”家長這樣的關心式嘮叨,將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懶散,只知道推卸責任。

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家長不嘮叨,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好辦法,孩子懂得了責任感,就會明白作業時自己的任務,讀書是為了將來的自己,這樣就會擁有學習的主動性,主動積極的學習。

第三點做法、家長需要給孩子立規矩,確定目標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不強,這時候的家長,要學聰明,懂得給孩子立規矩,定目標!比如家長可以規定孩子的學習後玩耍時間,玩孩子喜歡玩的遊戲:週一,在孩子完成了學業之後,可以陪孩子進行飛行棋的遊戲,在週二,可以在完成學業後進行踢球運動,等等一系列的遊戲制定。這樣孩子將會有動力去學習,可以念想著寫完作業之後的歡樂時光。

面對孩子不學習,很多父母只懂得催,其實做好這三點是關鍵


家長還可以在孩子2歲左右,就堅持給孩子在睡前講半小時左右的故事。等到孩子有了講述的慾望,可以反向讓孩子講述故事給家長聽,並對孩子進行表揚,這樣的表揚,也會讓孩子更有學習的動力,同時家長將規矩寫出來,貼在孩子可以看到的地方,督促孩子學習,讓他學習更有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