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

愛動漫的老史


古裝劇中,英雄俠士到酒店酒足飯飽後,隨便拿出幾個碎銀子往飯桌上一放,大手一揮,隨著一聲“不用找了”,人已揚長而去。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除感慨英雄們的瀟灑大方外,不免好奇古代流通中那些大小不一、長短不齊且形狀不規則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呢?

現在就跟隨經過多方查探的有書君,一起揭開碎銀子的神秘面紗吧。

由於我國銀礦數量少,白銀不足以滿足日常流通的需要。

所以,直到明朝中後期,因貿易順差影響,美洲白銀大量流入,白銀才真正成為社會的主要流通貨幣。

但官方發行的白銀貨幣“銀錠”,基本都是“船形銀錠”的大個造型,這種銀錠最小額也有五兩,想在日常小額交易中使用,就很不方便。

於是,就有了小一些的碎銀子。

碎銀子的形成主要有三種渠道

一是使用者自己用專門的工具(夾剪、錘子或鑿子)把銀錠砸開或剪碎;

二是由銀匠弄碎,上面標註上重量;

三是鑄造者在鑄造時,備好大小不同的坑,將銀汁灌在小坑中,鑄出不同價值的碎銀,而且分毫不差。

然而沒有固定面值的銀子,用起來很不方便。

在日常交易中,除有重量標註的銀子外,怎麼判斷碎銀子的重量呢?

明清年間,有經驗的店鋪夥計,天天收付各種大小的碎銀,熟能生巧,大多練出了掂銀子的手藝,將一塊碎銀子拿到手裡,掂量一下就知道斤兩。

普通百姓,身上常帶著稱碎銀子專用的戥(deng)子(一種袖珍的小秤,測量精度為一釐。

五兩以下的碎銀都能精確稱量,甚至藥鋪買藥時,也通常用它來衡量藥材重量),隨時可以稱碎銀子的重量。

日常流通中,銀價又是個什麼水平呢?

明清大部分時候,金銀比價是1:8、1:10,清朝後期達到1:15,而白銀與銅錢的比價則是,一兩官鑄紋銀(假定這種白銀的成色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銀量)大致可兌換一貫錢。

不過,實際的古代社會中,一貫錢也是有大貫、小貫之分。

可能一貫錢只有一百文,也可能有六百文、七百文,名地習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

而且銅錢跟銅錢的市面實際價值也不一樣,一兩鑄造合格、製造精良的官銀有可能兌換一千文、兩千文或四千文銅錢。

因為銅錢有朝廷官鑄,有私鑄,一個朝代各個皇帝在位時,分別鑄造的不同批次銅錢,質量品相千差萬別,並不統一,所以一兩銀子能換多少銅錢也就沒有標準答案。

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

元朝曾鑄過一種5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為“元寶”,也就是“元朝的寶貨”,後來這個名稱就沿用下來。

古人的衣服沒有外兜,也為了安全,習慣把銀子裝進袋子裡纏在腰上。

為了便於往腰間纏,元寶做到了兩頭翹起的形狀。 過去說“腰纏萬貫”就是這麼來的。

一直到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放棄銀本位制,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使命才得以停止。

至此,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整整存在了五百年。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明代的白銀每錠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有的是五十兩一錠,有的是十兩一錠或五兩一錠。現在保存下來的,最重的重達五百兩,最輕的只有幾分。

按照明朝法令,錠上一般標有重量多少和工匠姓名。

但在實際的交易中,這些大傢伙攜帶不方便,而且一般也不好交易,往往需要使用碎銀。碎銀有的是使用者自己把銀錠剪碎,有專門的工具,交易的時候由店鋪稱重,有的是由銀匠弄碎,上面有的會標註重量。碎銀子一般是積攢了一定數量的碎銀之後鑄為銀錠。銀匠在代人鑄銀成錠之後,收取加工費,稱之為火錢。

銀匠店鋪在把製作碎銀子和重鑄碎銀子的過程中,都有很有貓膩,有的偷工減料,有的以次充好,甚至還有往裡面加鉛的。

我們看很多古裝電視劇裡,到酒店吃飯,動不動就拿出幾個碎銀子往飯桌一放,說不用找了,然後揚長而去,其實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店家會懷疑你拿的是不是真的銀子。


歷史有妖氣


白銀在明清年間,才真正成為法定貨幣,但官方發行的白銀貨幣“銀錠”,基本都是大個兒造型。明朝時的“船形銀錠”,中期以後在市面上越用越多。但這種銀錠最小額也有五兩,碰上日常小額交易,就需要剪開使用,於是就有了“碎銀子”。

當時剪碎銀子的日常用具,叫做“夾剪”,這種鐵製工具形狀和剪刀相似,但沒有剪刀的鋒刃,常用來在交易時剪銀子。放在《紅樓夢》等古典名著裡,也是“出鏡率”極高。另外還有錘子和鑿子,把整個的銀錠砸成幾塊,成了我們熟悉的“碎銀子”。

那怎麼判斷碎銀子的重量?明清年間有經驗的店鋪夥計,通常都練出這手藝,一塊碎銀子拿到手裡,掂量一下就知道斤兩。普通老百姓身上,也常帶著稱碎銀專用的戥子,這是一種袖珍的小秤。測量精度為一釐,五兩以下的碎銀都能精確稱量。甚至藥鋪買藥時,也通常用它來稱量藥材重量。是為明清年間老百姓常用器具。

不過,放在明清年間,白銀到底還是貴重物品,特別是到了清代中期時,白銀價格更是飆升。清初一兩白銀最低時,可以兌換七八百文銅錢,而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以《林則徐集》裡的估算,已經暴漲到一兩白銀兌換一千七百文銅錢。所以用“碎銀”時,也是越剪越細,甚至還出現了更小的“銀角”,袖珍的一小塊,也能換幾十枚銅錢。所以當時日常的交易,基本還是用銅錢。能出得起碎銀的,大多是有錢人。

但是到了明清老百姓完糧納稅時,自萬曆年間推行一條鞭法起,老百姓交稅主要是交白銀。交上來的也多是散碎銀兩,但官府要把稅銀上交入庫時,都要熔鑄成標準的官銀。從碎銀到熔鑄官銀,自然要損耗白銀。這部分損耗叫做“火耗”,自然也由老百姓買單。明清年間老百姓負擔的“火耗”,有時能達到正稅的數倍。

而在明清民間,也有這種專門兌換白銀的店鋪:傾銀鋪。比如把散碎的碎銀兌換成大型的銀錠,或者把大銀錠敲成散碎銀兩,這家店鋪都可以提供服務,然後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一類店鋪,在馮夢龍的《三言》小說裡“出鏡”極多,可見明末時候,已經十分普及。

到了清朝中期時,票號經濟出現,比如清代中期的日升昌票號,生意就遍佈全國。大額的白銀交易,原先是押送白銀,這時就變成用日升昌的匯票。到了清朝道光八年,即公元1828年時,連蘇州知府都驚呼:“向來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等處,每年來蘇辦貨,約可到銀數百萬兩……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賈,具系匯票往來,並無現錢運到”。也就是說,原先幾百萬兩白銀的大宗生意,這時都可以用銀票解決。

古代經濟的發展程度,僅從白銀到銀票的演變,用銀的方便程度,就可看到其中脈絡。


歷史風雲錄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碎銀”,碎銀就是指散碎、分量大小不一的銀子,和成綻的質量大小相同的銀子完全不同。

古人在正常的商品交易中,大多是用銅錢,高消費、大面額交易才會用銀子。但是大塊的銀綻待在身上又沉又不方便,如果再一不小心磕壞了邊邊角角,那好幾天的生活費就泡湯了。這時候,碎銀就誕生了!隨身攜帶一些細小、輕便的碎銀,豈不是很方便?那麼,碎銀是怎麼來的呢?一種方法是將一塊完整的銀綻剪碎成一小塊一小塊地用,或者是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在敲掉一塊邊邊角角。

如果是在一些小店鋪、集市上買東西,一般都是用銅錢,用銀子賣家也沒法找錢,除非你不要找零~一般需要用銀子的地方,都是比較高級的,比如茶館、酒樓之類的。

那在實際生活中,這種碎銀子是怎麼用的呢?如何知道是重幾兩呢?

這種銀子使用起來確實不方便,因為沒有固定面值,所以使用的時候需要用專門的秤來稱重,和藥房裡用來稱藥的秤差不多。由於在市面上流通的碎銀成色不一,有好有壞,所以在兌換的時候要根據成色逐一換算。如果信不過,可以找公估局進行鑑定。所以A地的商人如果到B地進行交易,直接用A地的銀子是不行的、不合法的,需要到商會兌換成B地通用的銀子,或者將銀子重新加工,鑄造成B地當地的銀子式樣。


老照片


我們在電視劇之中常常看到闖蕩江湖的大俠在飯館吃飽喝足之後,將一錠子銀元寶往桌子上一扔,大呼一聲“店小二,不必找了!”這時候店小二定是喜滋滋來收銀元寶,點頭哈腰道“客官慢走。”飯館之中的夥計們也算是看過世面,見過有頭有臉的人物的,一元寶銀子會讓他如此巴結嗎?


那是當然!像銀錠這樣的大銀,過去普通人家幾輩子都沒見過是正常的。這些銀錠子不在世面流通,屬於官銀,剛開始是由州道府從民間收集白銀,統一熔化澆築之後成為銀錠,然後打上官方的印鑑,由地方交由朝廷交稅、交付軍餉之類。除了官銀,也有做生意往來所澆築成銀鋌、銀元寶之類的,做朝廷生意的大商號才能收到官銀,普通老百姓一般生活所用都是碎銀兩。


在中國古代,金銀這等硬通貨重金屬是比較稀少的,一直到了明朝中後期和清朝,銀子才成為流通的貨幣。我們現在在博物館之中可以看到小船形狀的元寶、塊狀的銀錠以及條狀的銀鋌,上面都會明確標識重量。


銀錠通常分4種:第一種是大錠,就是“元寶”,重約50兩,又叫“寶銀”。寶銀有多種形狀,元朝以後基本定型,即我們印象中兩頭翹像小籃子一樣的元寶形。鑄成馬蹄狀的寶銀叫“馬蹄銀”。敦煌公案裡,斯坦因換王道士的經卷就是用的馬蹄銀。第二種是中錠,10兩重,秤錘形居多,又稱小元寶。第三種就是銀錁子,一到五兩不等,饅頭形居多。第四種叫“福珠”,又叫“滴珠”或“粒銀”,狀似珠,重一兩以下。梁山好漢常用“碎銀子”買酒,“碎銀子”即“福珠”。


如果有個有錢人家帶著五十兩的銀元寶去吃飯,只需要一兩銀子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店家就會拿出一個剪刀,將元寶的邊上剪下一個小條,如果剪得少了就再剪一次。那個時候幾乎每一個老百姓隨身都會帶著一個叫做戥子的小稱,可以準確稱量。碎銀子就是這樣在民間交易之中慢慢剪出來的。


不過這樣子也會出現問題,因為澆築工藝不盡相同,銀子的純度和成色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到一個統一的地方去換算一下。這就出現了傾銀鋪。他們能將碎銀子兌換成大銀錠,也能將大銀錠剪成碎銀子。當然,澆築的耗損還是有人們自己來承擔的。


紅樓夢之中就有好幾次提到剪碎銀子。當銀子成為了貨幣之後,但凡是銀子做的東西都可以用質量來換算價值。魯智深曾經把李忠的銀酒杯,銀酒碗,銀酒壺,都踏扁了裝了一包帶走,就是為了當銀兩花的。姑娘家陪嫁帶來的銀首飾之類的,在關鍵時候也能抵錢用。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古代劇或者武俠劇之中,才子佳人們進了一個館子,左右環視一圈拿出一塊銀錠子,一臉傲慢的樣子。老闆一時間十分為難:“哎呀,鄙店找不開。”我想,可能編劇對“找不開”真的有什麼誤解吧。

小二,上酒!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銀錠元寶



藍天白雲151173078


論銀子只服了東東哥


正陽珠寶金牌商家



有沒有人認識這個是哪個年代的錢


K米粉絲



這才是純銀


陳利強6


古代人一般用銅錢,如果消費很高的話,會使用銀子,而一大塊銀錠帶在身上肯定不方便,那麼這個時候會怎麼做呢?當然是帶些碎銀子,那麼又有一個問題了,碎銀子怎麼來的?下面列舉幾種碎銀子的來源。

首先呢,第一種方法就是把整塊銀錠剪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古人交易的話,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攤子啊基本都是用銅錢來交易,人家也沒辦法給你用銀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頭了,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銀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這種地方都是檔次比較高的,比如一些茶樓啊、酒樓啊、青樓啊什麼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來計算,不過如果你遇到一些厲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當然了,一般都是兩啦。所以有多厲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第二個就是市場流通啦。這個不能從根本上解釋碎銀子的由來,但我覺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銀子的原因之一吧。打個比方,你是個商人,一些客戶到你家來消費,沒有小票子,只能給你碎銀子。或者僕人給地主打工,薪水比較少,地主不可能給僕人一錠銀子吧,所以碎銀子也就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