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後一支可戰精銳之師,是怎樣被崇禎折騰沒的?


最後的精銳是孫傳庭的陝西軍,但一直缺糧缺餉,孫傳庭多次討要都沒被崇禎帝許可——他擔心孫傳庭會成為下一個袁崇煥。

另一方面,崇禎帝又極度依仗孫傳庭的部隊去給開封解圍,因為開封一破,北京的南部防線就沒了,所以崇禎帝在拒絕給孫傳庭撥糧餉的同時,一邊又反覆催其出兵河南。

孫傳庭無糧無餉,只好在陝西一再延誤籌措糧餉,在這過程中,部隊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瘟疫,戰鬥力嚴重下降。

經大夫吳有性的控制後,疫情雖不再致命,但留下了短期後遺症,必須長期調養才能徹底痊癒,可是孫傳庭沒有時間讓士兵將養了,他再不出兵就會是欺君之罪!

最後,這支部隊帶著病體奔赴河南前線,結果就是全軍覆沒!

陝西軍沒了,李自成得以繞過開封,直接從西北部方向威脅北京。

這時崇禎帝還有吳三桂的山海關兵馬,吳三桂受命回防北京就等於放棄山海關,因此他必須要妥善安排好百姓才能離開……這中間同樣需要錢,崇禎帝又肉疼不肯給,吳三桂在反覆催討中又延誤了時間,北京在這期間城破了………明朝滅亡時,其實還有發黴的錢堆銀山!


坊間五千年


關寧鐵騎是崇禎年間由袁崇煥組建,祖大壽發展狀大的關外抵禦後金的一支精銳部隊,無論是在裝備上還是在作戰經驗和士氣上都強於一般明軍,是一支能與後金硬碰硬並另後金膽寒懼怕的鐵血部隊。初建關寧軍時袁崇煥認為江南兵士無論從體形上還是從身體素質還有戰鬥毅志方面都不如遼東人,所以他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之議。一則關外遼東人不但體格健壯而且適應熟悉當地之環境氣候,且多善於騎射。於是在歸附的十幾萬遼民當中精選出一批身強體壯者,另外,在崇禎元年約有十幾萬蒙古部落歸降明朝,被朝庭安置在錦州一帶,袁崇煥又命祖大壽從中挑選一批精壯男丁編入關寧軍。袁崇煥被殺後,由祖大壽將關寧軍整編訓練成一支鐵騎軍。


崇禎二年秋(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領八旗軍繞道蒙古草原,出奇不意地攻入喜峰口要塞,崇禎皇帝大驚失色急調袁崇煥進京勤王,袁崇煥不敢怠慢,率領萬餘關寧鐵騎向薊州挺進,中途得知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在遵化城外全軍覆沒,八旗軍已攻陷遵化並向通州進發,崇禎皇帝已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次次地催促袁崇煥,袁崇煥只得馬不停蹄地率部向北京急弛,等到了北京郊外,早已是人困馬乏,疲憊之極。袁崇煥知道單憑這麼點人馬無法與後金軍持久戰,必須出奇才能取勝,所以趁後金軍調動之時全軍發起決死衝鋒,後金軍猝不及防,軍陣被衝的七零八落。但皇太極立即穩住陣營,與關寧鐵騎展開激戰。幾個時辰過後,八旗軍經不住關寧鐵騎的決死拼殺,傷亡慘重開始後退,關寧鐵騎與京師禁衛軍合兵一處追殺八旗軍,皇太極兵敗撤退。袁崇煥帶領的這支關寧軍也損失殆盡,而他自己也被多疑的崇禎以通敵罪凌遲處死。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太極以圍點打援的辦法圍困錦州,設下圈套專等來解圍的明軍。崇禎皇帝命洪承疇率所部及關寧鐵騎共十三萬人前去增援。洪承疇不傻,多年的征戰生涯使他看出了皇太極的戰略意圖。他實施的戰略部署為“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的策略,雖然穩重但進軍速度緩慢,從寧遠受命出發至松山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崇禎皇帝大為惱火,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嚴歷斥責洪承疇,並數次催促洪承疇出戰解錦州之圍。並堅決否定他這套持久戰穩紮穩打的方針。洪承疇不敢抗命,雖然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說法,但他知道崇禎多疑的個性,害怕被秋後算賬落個同袁崇煥一樣的下場。無奈之下只好出兵。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八月二十日,明軍和八旗軍在松城外擺開陣勢交錯大戰,戰場上煙塵滾滾,殺聲震天,矢飛炮鳴驚天動地。皇太極命阿濟格攻佔塔山,奪取了明軍的儲糧庫,洪承疇見無糧秣供給,害怕後路被抄,急令關寧鐵騎在前阻擋包圍上來的八旗軍,自已率步軍及少數騎兵退守松山。關寧鐵騎勇士們又一次面對生死決擇,他們列陣佇立在曠野之中,面對如潮水般蜂擁而至的八旗軍,剛毅的面部沒有絲毫的恐懼之情,握緊手中的鋼刀毅然撲向對面的敵軍。十幾天的激戰,城外明軍將士傷亡殆盡,關寧鐵騎從此走下歷史舞臺。崇禎十五年,皇太極圍攻松山,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被俘投降後金。至此大明王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座孤城,其餘盡為後金所佔。


喬江寶


關寧軍是明未精銳之師,在對抗清朝打敗清軍,消滅農民起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意義,價值。可惜,關寧軍三大著名將領和統帥一個個捨身取義,為國捐軀。他們不是死在清軍,農民起義軍手裡,而是直接死在明朝皇帝和東林黨人手中。祟禎皇帝從小沒受過糸統正規教育,沒讀過幾天書,不學無術,身上毛病缺點很多,他從小就愛財如命,嫉妒心很強,疑心重,自己昏庸無能,還要仇視能力強的人。他當上皇帝,就剋扣關寧軍響,裁撤關寧軍。打仗時國庫極度空虛。可是,祟貞皇帝私房錢多如金山銀海。原來,崇禎皇帝把國庫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國家因此腐敗,貪官汙吏很多,貪髒枉法盛行。東林黨人會說不會做,說的是鎪主義壞點子,是敗壞朝綱,毀掉國家的陳詞濫調。東林黨人強佔大量土地,偷稅漏稅十分嚴重。總之,崇禎皇帝是昏君,暴君,絕情寡義,尖酸剋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輕信饞言,讓關寧軍三大將帥,統帥一個個悲慘死去,還一個比一個死得慘。崇禎皇帝非要殘忍殺死關寧軍三大將領,統帥,故意冤殺有過大功的將領統帥,手段極其惡劣殘忍,用莫須有罪名,殘忍殺害凌遲處死了袁崇煥大將,還故意整垮消滅關寧軍。借敵人之手殺了自己得力大將和消滅關寧軍,還親自殺死袁崇煥大將。世界上有這樣的蠢人,蠢豬,蠢皇帝,昏君,暴君,這樣皇帝怕袁祟煥大將打敗消滅清軍,農民起義軍立下天大的功,生怕奪了他這狗皇帝的寶座和要了他的狗命。崇禎豬皇帝,天地良心被狗吃了。祟禎皇帝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狽為奸,殘害忠良,總是挖空心思,處心積慮去謀殺,冤殺,枉殺袁崇煥大將。可沒想到,袁崇煥……的關寧軍三大將領,主帥都是忠臣良將,都是愛國將領,都願把自己的命交給貪吃貪睡的崇禎這個蠢豬皇帝手中,為國捐軀,死無遺憾,死無怨言。可是死在奸臣昏君手裡,死得太冤枉,蔽屈,死不瞑目,死得好悽慘,好悲慘。一句話,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誰叫袁祟煥……關寧軍三大將領太有才能和本事了,打了大勝仗,立下天大之功,功高震主,才有皇帝下決心下狠手殘殺袁崇煥,並借清軍,農民起義軍之手來消滅關寧軍,以達到不可告人的企圖,陰謀,勾當和目的。這是自斷手足,自毀長城,傻子,蠢人,蠢豬才會這麼做。害人終害己,因果報應,自釀苦果,自食其果,罪有應得,罪該萬死。崇禎皇帝凌遲處死袁祟煥大將,自己也去吊死,成為吊死鬼。打仗要有錢,要有武器,士兵吃飽飯打勝仗,士兵餓著肚子,又怎能打勝仗在戰爭十分危急時,正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時,裁去不可多得又能打勝仗的軍隊,傻子才時,麼做。足還有,剋扣拼死拼命打勝仗的士兵軍響,誰還願意去為這個豬皇帝賣命。國庫空虛,無錢打仗,就自甘失敗,自取滅亡?這時要擴軍備戰,要加大力度加重收取東林黨人貪髒枉法,偷稅漏稅的稅收。還要號召廣大明朝人民踴躍報名參軍捐款,反擊清軍入侵和鎮壓農民起義。明朝皇帝和皇室要作個表率,要把所有的私有財產和私房錢都捐出來充實國庫。命就沒有,還留那麼多錢送給,資助敵人來打敗自己,要自己命。祟禎皇帝死也不拿出私房錢來擴軍備戰,訓練軍隊,讓精稅軍隊打敗敵人入侵。事實證明,崇禎皇帝心胸狹小,容不得有功將士,謀害殘殺袁崇煥大將,……祟禎皇帝所作所為,都在殘害忠良,殘殺對自己十分忠誠的將一士,是活得不耐煩了,在處死袁祟煥時,也是在作賤並作死自己。


中國美6220


理想跟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而這句話放在和這個歷史上更貼切,明末最後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是孫傳庭操練起來的,建隊之處的目的就是抵禦內部起義軍和外部金兵,確實無論從軍隊整體實力和素質是相對比較高的。他們真是被起義軍李自成打敗的?不是,是皇太極打敗的?也不是,是崇禎來回折騰,折騰沒的!

崇禎十二年,孫傳庭和楊嗣昌鬧矛盾,且無人幫忙去協調,孫傳庭生氣上報奏本,發老牢騷,想休息。按說崇禎在這個位置上,應該互相寬慰,調節矛盾,以確保軍隊和主將穩定;而崇禎呢?居高自傲,直接告訴孫傳庭愛幹不幹,直接罷免,貶為庶民,並直接送入打擾;

也沒人幫自己,一氣之下就上奏疏發發牢騷,說自己要引疾乞休。正常步驟應該是:崇禎特下聖旨寬慰,調節雙方的矛盾,正值大明風雨飄搖之際,當應以和為貴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崇禎偏不,你想幹就滾,耍什麼性子,來人,將孫傳庭免官罷職貶為庶民,再將其關入大牢。

孫傳庭萬萬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而且李自成的軍隊馬上被打散了,鬧出這麼一出,李自成在孫傳庭被關的時間內,孫傳庭被關的這三年期間,李自成得以休養生息,並死灰復燃,重整軍隊,進行起義。

後孫傳庭被放出後,帶隊攻打李自成軍隊,到地方後,崇禎又多方拖延軍費糧草,導致最後軍隊被李自成打敗。

所以說,這完全是崇禎自己倒騰的,把自己國家倒騰沒了!


靜夜說史


明末最後一支精銳之師,應該是由袁崇煥率領的。袁崇煥明末將領,如果袁崇煥不亡,清軍便有極大的可能不能入關,只要清軍不入關。明末政府雖然腐朽,但是有足夠的能力去剿滅李自成。

我認為明末最後一支精銳之師應該是由袁崇煥率領的遼東鐵騎,這支軍隊擁有中國傳統部隊的優勢,又裝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進的紅衣大炮。袁崇煥軍對清戰,勝利很多,敗退很少。曾取得寧遠大捷和錦州大捷。基本上都要把清軍逐出山海關千里開外。並在一次激戰中,將清太祖努爾哈赤斃亡。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之後,便不敢與袁崇煥的軍隊正面作戰,從此改變了對明朝政府的戰略,以和為主先攻朝鮮。朝鮮攻下以後,為了減除袁崇煥對清軍南下的威脅,便於反奸計陷害袁崇煥。說袁崇煥勾結清軍要造反。崇禎聽了之後,十分恐懼,於崇禎三年,將袁崇煥凌遲 。袁崇煥死亡之後。遼東軍隊人人心寒,再無戰心,




舊事舊人歷史說


明末最後一支可戰精銳之師首推孫承宗、袁崇煥等人打造的遼東勁旅:“關寧軍“。

明朝末年,在遼西走廊(見圖一),由山海關-寧遠-錦州等一系列堅固城池組成了明朝針對性抵禦後金入侵的“關寧錦“防線,此處駐守著明朝最為精銳的14萬守城部隊,被後人稱為“關寧軍“。


圖一,關寧錦防線形勢圖

圖二,關寧軍


圖三,天啟皇帝

天啟皇帝在位時,大力打擊東林黨,體恤占人口大多數的底層百姓,國內幾乎沒有農民起義,國內的形勢相對安寧。

天啟皇帝採用鐵血手腕對大地主、大資本家實施重稅,稅收很給力,國庫很充裕。關寧軍的軍餉足量正常發放,地雷、火銃、火蒺藜、戰車裝備齊全,甚至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都搬到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由於軍餉優先充足供應,關寧軍的氣勢一直非常高,打了不少勝仗。內部能人輩出,先後湧現了孫承宗、熊廷弼、袁從煥等督師級人物。還擁有祖大壽、滿貴、趙率跤、何可綱、吳三桂等經驗豐富智勇雙全的總兵官。打造的鐵甲騎兵:“關寧鐵騎“更是天下聞名。

明末,在關外白山黑水間的漁獵民族建州女真逐漸開始崛起,首領努爾哈赤通過武力征服先後兼併了葉赫部等女真三部,模仿明軍建制打造了一套強力、高效的軍政體系。創建的編制嚴密、軍紀嚴明、裝備精良的八旗軍作戰勇猛、用兵靈活、單兵作戰能力極強。

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先是萬曆末年在薩爾滸擊敗了明朝十四萬大軍,接著連續攻克明朝的遼東重鎮撫順、瀋陽、廣寧等,努爾哈赤瀋陽(盛京)為都城建立了盤踞遼東的高度軍事化的少數民族的地方政權:後金。





圖四,努爾哈赤

圖五,八旗軍陣列

崇禎接掌皇位初期,努爾哈赤剛死,後金汗位由皇太極繼承。皇太極不但弓馬嫻熟還熟讀三國演義,對孫子兵法研究深入的同時能夠做到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並銳意進取,後金國力蒸蒸日上。多次率領八旗精銳親征,輕易攻破朝鮮首都,破使朝鮮國王跪地臣服;同時向西驅兵千里擊敗風頭正勁的蒙古林丹汗。作為建州女真的卓越領袖,才幹與功業一時無倆!


圖六,皇太極

當時的八旗軍被英國東亞研究者稱為:“無敵之旅、東北亞最強勁旅“,皇太極這位勵精圖治的一代梟雄在臣服朝鮮、擊敗蒙古後,改國號為滿清,並在瀋陽稱帝。隨後的日子裡,多次親自帶兵繞過關寧防線,從喜峰口入關掃蕩諸縣,並威逼北京。

俯瞰明末的東亞大陸,有能力與滿清八旗正面作戰且互有勝負的唯有“關寧軍“一支而已。

事實上,面對戰鬥力爆棚的後金(滿清)八旗軍,關寧軍敢於與其正面交鋒,並在天啟朝先後創造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劫“,其實力可見一斑。

圖七,孫承宗遺像


圖八,袁崇煥遺像

圖九,影視劇中的關寧軍

圖十,關寧軍演練圖

其中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號稱“滿萬無敵“的八旗兵死傷慘重。努爾哈赤臨終前說:“自帶兵以來從未經歷如此敗仗!“滿文老檔降低了死傷數據,說八百死傷。而明朝方面記載建擄死傷“不可勝數”。

寧錦大捷時,急於為父報仇並立威的皇太極更是傾巢而出,結果在寧遠城和錦州城外接連慘敗。看過關寧軍的軍容後忌憚三分,皇太極把以往的慣用的奸計:間諜、挑撥、詐降、誘騙等下三濫手段全用上了,結果人家袁從煥、祖大壽等根本不上當!不得已氣急敗壞的皇太極只能在外圍掃蕩一番躲回盛京(瀋陽)。

然而擁有這樣輝煌戰績的關寧軍在進入崇禎朝後可謂命途多舛,最終結局悽慘!

天啟帝師、作戰經驗豐富的孫承宗做薊遼督師時,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遼西走廊地區,荒廢多年的錦州、大淩河等城池修葺一新,城高池深的寧遠城拔地而起。初步構造了堅固的“關寧錦防線“。在天啟皇帝死後孫承宗面臨崇禎的猜忌,被髮配回老家河北高平縣城,後來皇太極的滿洲軍攻打高平縣城,孫承宗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仍然毀家紓難組織守城,可惜力量懸殊,城破被擒,皇太極親自勸降,然而孫承宗堅決不降,全家被殺。

繼任者袁崇煥在天啟朝獲得了兩次大捷,然而進入崇禎朝後,由於失去天啟皇帝這樣的良好有力的後勤支持,軍餉一度捉襟見肘。在崇禎的逼迫下,不得已“釐清軍隊數量“(實際上就是裁軍減餉)。再未出現什麼大捷,只剩下勉力維持。

後來皇太極看打不過袁崇煥,就繞過堅固的關寧防線從喜峰口入關攻打北京,袁崇煥引兵急救,擊敗皇太極保住了北京。然而崇禎皇帝猜忌多疑,將袁崇煥以“救援不力、圖謀造反“等罪名下獄,最終,這位“一生從無敗績“的大明薊遼督師被凌遲處死。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培育個好的將領的難度真的堪比登天,甚至比培育幾百名軍事學博士都要難得多的多。像上面提到的孫承宗、袁崇煥這樣的“遼東三傑”是真正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國之柱石,他們有一些古往今來優秀將領共同的特點:事必躬親、積極瞭解地勢民情,不斷整飭軍紀,與官兵同甘共苦,遇事冷靜、精明強幹。針對氣勢囂張的滿洲八旗,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打出了不少勝仗。真正維護了國家的邊境安全,實現了保境安民的目的。

反過頭來再看北京的金鑾殿上,“眾正盈朝“的東林黨掌權後,作為大地主和江南工商業的老闆們的代言人,他們一個個滿口仁義道德,然而私下裡兼併土地,虛報田產(一萬畝變一畝的情況多如牛毛),廢除工商稅、海稅關係自己切身利益的稅收,只知維護自己私利;在朝堂上挑刺耍奸,汙衊武將邊兵、攻擊稅官、給農民潑髒水等壞事信手拈來,乾的飛起。

而沒接受過皇家教育的崇禎深深蒙在東林黨人編織的爛鼓裡。一會兒精簡邊軍、減少軍餉,這不是逼著邊軍戰鬥力下降麼?!一會兒向農民加徵重稅,這不是硬逼著老百姓造反麼?!於是乎邊關對滿清的戰爭連吃敗仗。而國內的農民起義也是此起彼伏,漸呈洶洶滔天之勢。

圖十一 東林黨

圖十二 東林黨名錄


東林黨裡沒人想著保證更多人的不失業,也提不出保增長、搞基礎建設拉動經濟的辦法,整日提些看似有理,實際荒唐的建議;有人居然提議裁掉佔用開支很小的驛站,陝西米脂的李自成作為驛站職員的鐵飯碗工作瞬間丟了,沒飯吃咋辦?造反算了!於是跟了闖王高迎祥,高迎祥為陝西總督孫傳庭、三邊總督洪承疇合謀逮捕。崇禎說:斬!李自成變成了闖王,孫傳庭打的他攜帶18騎逃遁荒山。旋即孫傳庭因直言諫阻“秦軍”(孫傳庭培育的一隻勁旅)北上薊遼,得罪崇禎以恃驕之罪被革職下獄,而討崇禎喜歡的洪承疇升任任薊遼督師;人與人的不同真的比人和豬的不同都大!被下獄的孫傳庭以死報國!得寵的洪承疇最終卻成了二臣!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關寧軍,在失去有力的督師級別的將軍統領後,加上崇禎的後勤極不給力,士氣開始低落、面對後金不斷的吃敗仗。

1640年,總兵祖大壽被圍在錦州,洪承疇集結帝國精銳兵力(十三萬人)意圖解圍,前期步步為營勝利不斷,本欲穩步推進,可是帝國沒錢做軍餉,崇禎逼洪承疇速戰解圍,結果被圍在松山,尷尬的是大明國庫空了,再無法招兵解圍,崇禎果斷放棄。一億人的大帝國看著良將忠臣送死,還會有多少人願意為你賣命。遼東被圍的將軍士兵們不可不算忠心,苦守一年、兩年,沒了糧食寧可殺自己人來吃都不願意投降,可再忠心的人也架不住老闆負心冷屁股啊;另一面是皇太極的熱情關懷與重金許諾,最終洪承疇、祖大壽無奈的背叛了培養自己多年的繁華溫暖文明昌盛的帝國(當時士人的視角),選擇了跳槽到偏僻苦寒的毫無發展前途的蠻夷小國(明朝人眼中的後金),當然在那時人看來,沒有自殺殉國,確實不忠,連洪的母親都大罵之並絕交,更何況民間。可要擱今天,如果是崇禎的員工,即使是有溫和隱忍性格的你,或許第一天就把朱由檢這老闆給炒了。


松錦戰役的結局:關寧軍的全部家當幾乎被皇太極吃了個精光。錦州投降,松山戰死六萬,投降兩萬(編入漢軍八旗)。只有吳三桂調度有方,攜帶三萬餘人及時撤退回山海關。皇太極原打算直驅山海,一統天下。可惜皇太極在此戰後馬上得了重病,回瀋陽後旋即死去。

崇禎一朝最有戰鬥力的三支部隊分別是:袁崇煥培育的關寧軍、盧象升培育的天雄軍、孫傳庭培育的秦軍。

前面已經提過,屢敗後金軍的袁崇煥因為被崇禎帝懷疑謀反獲得凌遲處死的下場。

這裡再順便說說盧象升,崇禎皇帝猜忌多疑,皇太極從喜峰口攻入京畿,駐守在宣府、大同一帶的兵部侍郎盧象升引天雄軍來救,卻因為崇禎的疑心得不到兵權,結果因為兵少被圍,親身上陣搏殺,力戰滿洲八旗重兵,身負重創後力竭而死。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陝西總督孫傳庭,剿滅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立下大功的孫傳庭,在陝西一帶培育了“能夠屯田自給“的“秦軍“。秦軍約六萬人左右,在平滅國內農民起義軍的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度打得李自成攜十八騎逃逸山中,可惜後來崇禎執意調秦軍北上薊遼,孫傳庭因為諫阻秦軍北上薊遼,就被以“恃嬌”之罪被革職下獄三年之久,正是這三年裡,李自成有了坐大的機會。而孫傳庭精心培育的秦軍也消耗於皇太極之手。



圖十三,孫傳庭遺像

皇太極剛死,李自成就又鬧了起來,連破開封、洛陽等中原重鎮;河南成了李自成的天下,領50w民軍直撲潼關,意在取關中平原這塊王地。無人可用的崇禎終於想起了監獄裡的孫傳庭,崇禎封其兵部侍郎行專斷之權;在詔獄裡被折磨了三年的孫傳庭再次準備收拾“闖賊“時,帝國的河南、山西、陝西、四川已經被受災的農民軍打爛了;孫傳庭在獲悉李自成佔領河南全境後,知道敵眾我寡,準備死守潼關。可惜又是因為沒錢,餓著肚子的新兵被崇禎逼著出潼關迎戰農民軍,兵力懸殊,瘦弱憔悴的孫傳庭憑藉著胸中的一種精神以身入賊軍,馬革裹屍於公元1643年,孫夫人在長安聽說丈夫戰死投井而死。中國人尤其重視身前死後的榮譽,一直不喜歡孫傳庭的崇禎居然質疑其詐死,人無諡號,家無撫卹,崇禎不給褒獎,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明史》給了個客觀的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國失去了最後一位五星級忠臣良將,再也沒了翻身的機會!


在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京畿腹地之前,北京的朝堂上就有人提議讓吳三桂的部隊來協防北京,可惜崇禎沒錢給關寧軍當路費,崇禎號召大臣捐錢,只有皇后捐了兩萬兩,其中五千兩還是國仗給的。沒錢造成關寧軍只能坐看北京城於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攻破。

明朝官員的俸祿很低,明末的官場,滿朝文武幾乎沒有不貪的,官場上貪汙腐敗無孔不入,連科舉的狀元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此時一個空降來的皇帝突然要搞一場反腐運動, 滿朝官員從剛開始的不寒而慄變成後期的笑而不語,一個個都成了超級影帝,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種紅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偏偏在上面皇帝跟前超級愛裝清廉。“您不是愛清廉恨貪腐嗎?我被逼只能裝啊,適者生存嘛!”什麼?你要錢?我可一個子兒都沒有,微臣可是“清官”啊!朱由檢(崇禎)先生像個孤獨的觀眾一樣,深深蒙在東林黨上演活劇的一面爛鼓裡。更別提東林黨的大本營~江南的稅收了,可惜他們不知收斂,戲演過了頭,正劇變成了悲劇!

圖十四,崇禎皇帝遺像

其實直到百萬民軍圍困北京時,李自成仍然承諾要三百萬銀子,封個王就退兵,並答應幫崇禎剿滅滿清!可此時滿朝官員仍然沒一個願意出錢的,崇禎終於明白了,他怒了,國家居然毀在這群“吝嗇”官員之手!崇禎以“驚人的愚蠢”對議和條款加以拒絕!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禎吊死煤山(現景山)。臨死前崇禎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噴出了“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之類的話,竊以為無非找個託辭洗刷自己的過失與無能,想想此前的幾年裡,為了找墊背的,平寇無力時,殺了多少兵部尚書?稅收捉襟見肘,換了多少內閣首輔?

圖十五,李自成

故事並未結束,京師淪陷後,滑稽而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在京的東林黨一眾人本來翹首期盼著伺候新皇帝,結果卻幾乎統統被李自成、劉宗敏抄家、拷掠、暴屍於街頭;少則幾萬兩、多則幾十萬兩的銀子從各大臣的家中抄出。後人感嘆:滿朝的官員玩過頭了,全是悲劇與慘劇啊,大明帝國終究還是成了茶几!

關寧軍的最後的一支餘脈掌握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手中,在崇禎吊死煤山後經過充分考慮,吳三桂攜關寧軍最終投降了滿清。關寧軍被多爾袞命令充當炮灰與十餘萬農民軍精銳廝殺於一片石,戰鬥持續了整整六個多小時,關寧軍竭盡了最後的戰力後滿清八旗才從城中殺出大敗精疲力盡的李自成,最終坐收漁利。而關寧軍終於成了歷史的符號。

當然,從當今旁觀回顧者的視角來看,明末政府遇到的畢竟是此前的秦漢、隋唐、宋元1800多年來任何當朝政府都沒遇到過的奇難境地:史上最強外敵和洶洶滔天的農民軍內患,再有國庫空虛的雪上加霜。換了任何一位“明君”擱到當時的環境下都很難說能挽大廈於將傾。


總結崇禎的一生,與爺爺萬曆和兄長天啟相比,崇禎算是很不幸,登基之前的17年時光本來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學習階段,然而因為大部分時間他不是皇儲,只是個住在皇宮外面的信王,所以崇禎既沒有機會跟張居正這樣的大政治家學習,也沒有機會向孫承宗這樣的牛掰帝師請教。可以肯定的說崇禎是沒有接受過完整優越的皇家教育與監管的 。他對治國之道、歷史知識瞭解不多,對於治理國家的理念理解較少,因此論個人能力與見識,他是比不上|之前|不上朝的|萬曆和天啟的。這也是他悲劇的重要起源之一。

回顧崇禎的一生,可以肯定的說,他是一個臉皮薄、愛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如果他不折騰的話還好,可他偏偏超級喜歡折騰,但凡帝國領導者一折騰那麼受苦的必然是百姓,百姓不是豬,被折騰久了難道不會反抗?

論能力,崇禎帝比隋煬帝才能如何?楊廣年方弱冠即先後攻滅南陳、吐谷渾,統一中國。不僅北伐高句麗解除東北威脅,還修築大運河溝通南北,萬國來朝, 如此雄才大略 、才華橫溢的楊廣都亡國了,同樣的折騰,才能如朱由檢者焉能倖免?!


中國歷史上一輪又一輪的統一政權,要麼死於外敵,要麼亡於內患,財政不給力通常是堤壩潰爛的最初之蟻穴,所謂週期率大抵如此。明代的財政危機早早的從嘉靖朝發端,萬曆朝放大,經過天啟的勵精圖治有了一絲迴光返照的亮光,可惜交到崇禎手上後,重新爛到了根子裡!而曾經在天啟朝烜赫一時的關寧軍伴隨著崇禎的折騰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滾滾紅塵之中!只留下多少故事與嘆息供後人憑弔!


土雜漫談


明末最後一支精銳是孫傳庭一手打造出來的,其開始的目的是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後來戰績斐然,被當時的崇禎皇帝做為抵禦野豬皮的希望之師!

打敗他們的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八旗鐵騎,是被崇禎皇帝生生折騰沒了!崇禎十二年,堪稱農民軍剋星的孫傳庭和楊嗣昌鬧彆扭,如果崇禎是明君的話應該下旨撫慰,調解下雙方的矛盾,都什麼時候了,大明已經是風雨飄搖了,這個時候不同仇敵愾團結一致還為了一些個人矛盾而自毀長城你想大明還能有救嗎?崇禎偏不,不想幹就滾,一聲令下,孫傳庭罷官免職進了大牢!好嘛,估計孫傳庭自己都沒有想到會是這個結果。

這邊李自成就差一步就完蛋,崇禎可能是覺得應該給李自成一個活路,不然自己多寂寞啊!關鍵時候掉鏈子不打了,一關三年,這下好了,死灰復燃的李自成又來找崇禎聊聊天,一聊可好半壁江山沒了。這下崇禎又想起還是老孫好,出來吧,起復原職帶5千人趕往陝西,沒多久崇禎又下詔出關對付後金大軍,都這個時侯了誰受得了,剛出來就被逼著去打兵強馬壯的八旗鐵騎,還就帶五千京軍,這誰頂得住?

到這裡時候你崇禎該好好反思下到底怎麼做才能穩定形勢,徐圖大局吧?他不,一邊死命的催孫傳庭出關,一邊不給糧餉錢糧,你這不是典型的又讓馬兒跑還不給吃草嗎?

孫傳庭不愧是一代名將,崇禎不給自己想法搞,什麼辦法?“屯田劫富”別說這個辦法真不錯,真搞來了大量錢糧。這本來是崇禎該解決的事讓孫傳庭自己個解決了。

一般這個情況下你崇禎該好好想想了吧,他偏不,反而認為孫傳庭擁兵自重,連續催促孫傳庭出兵。沒辦法,孫傳庭只能帶僅訓練了幾個月的軍隊去和李自成死磕。別說剛開始,孫傳庭連勝,差點將李自成抓住,李自成都準備投降了,不想老天都看不慣崇禎的做法,一連六七天大雨,道路泥濘,後勤糧草接應不濟,反被喘過氣的李自成大軍所圍,明軍大敗,孫傳庭也被起義軍在亂中殺死,僅51歲,這樣大明最後的希望讓崇禎皇帝一手給葬送了!令無數後人惋惜不已!


厚重的歷史追記者


“傳庭死,而明亡矣”。明末最後一支可戰之師,是善於練兵的孫傳庭麾下的那支軍隊。關寧軍雖也能戰,但身處要地,不到千鈞一髮是不可能抽調的,那樣相當於把門戶讓給了滿清,事實上崇禎直到上吊前也沒能等來勤王的關寧軍,這支部隊就是個擺設。

拋開關寧軍,在李自成東山再起,幾位進剿的總督都兵敗身死之後,希望就寄託在了孫傳庭身上。


孫傳庭同是出生於1593年,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孫傳庭早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就與洪承疇有過通力合作,在潼關南原設下伏兵,擊潰李自成,李部農民軍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突圍而走。

1638這一年是明軍鎮壓農民軍形勢最好的一年,不光是李自成,其他大大小小的農民軍在孫洪聯手打擊下都受到重創,眾多首領或被殺或被俘,其餘的也實力大損遠避而走,陝西境內已幾無農軍活動,如能再乘勢進剿,李自成得不到喘息機會就很難東山再起,這一年孫傳庭是四十五歲,正當壯年。


恰在此時,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攻入長城,長驅直入,京師戒嚴,崇禎急發勤王詔,對孫洪二人來說,自然勤王第一,齊齊開往北京,大明的氣運和二人的命運就在此刻開始轉了個大彎,誰也不會料到,此時的大明朝,只剩下了六年不到的氣數。


清兵退走後,崇禎十二年,孫傳庭因為與主和派楊嗣昌的矛盾被貶官,隨後又被下獄待決,在獄中一關就是三年,這三年間,李自成迅速恢復了實力,再也尾大不掉,明朝的數位總督進剿都兵敗身死。


這時,崇禎幾乎已無人可用,才又想起了孫傳庭,將他釋放並委以兵權,加三邊總督,官職雖高,在當時卻是九死一生,孫傳庭手中掌握的幾乎是明朝最後一支勁旅,面對李自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職責與壓力可想而知,對於傳庭來說,既受重任,也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此時已不是三年前,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李自成步步進逼,此時明廷還有三支可戰之兵,分別是陝西兵、湖廣兵和保定兵,孫傳庭號為三邊總督,有權統一節制,實際情況卻是三軍各自為戰,互不救援,被農民軍各個擊破。孫傳庭以練兵出名,不過他入獄前一手調教出來的精兵秦兵已經覆沒,新募的兵卒需要時間訓練才能出戰,否則就是羊入虎口,這是常識。


崇禎的一大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催戰,手下將領如果不主動出戰,立刻會被猜忌,如再有言官彈劾,百口也莫辯。前有袁崇煥、滿桂,後有洪承疇,莫不如此,孫傳庭當然也不例外。

好比剛把你招聘進來,基本培訓都沒有,連頓飯都沒吃,就要你立馬發揮資深員工的作用,這樣的皇上可想而知多難伺候,可是沒辦法,人家是最高領導,箭在弦上,不是你能隨便撂挑子的。


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無奈勉強出戰,雖然打贏了幾場小戰役,但在柿園之戰和郟縣之戰兩次決定性的戰役中,由於天降大雨加上軍中無糧等種種原因,最終功虧一簣,孫傳庭於十月初三戰死軍中,官軍潰敗,此後再也無力阻擋農民軍。所以《明史》才會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從被複用到失敗的經過,在《大明劫》這部電影裡講得很清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傳庭死於軍中,後世沒有疑問,但在當時,由於在戰場上未能找到其屍首,崇禎竟認為他詐死潛逃,應得的撫卹一點也沒給,最後到了乾隆四十一年時,才由清廷追諡“忠靖”。

為國捐軀,馬革裹屍的大明督師,身後竟然一無所有,竟要由清廷來追諡,此等諷刺,何等荒唐。小院覺得,莫要說明非亡於崇禎,單憑孫傳庭一例,即可看出崇禎之為人,實非有德之君。


小院之觀


不知道你說的是關寧鐵騎還是孫傳庭的秦兵。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把持在吳襄父子手中。已經成長為軍閥,聽調不聽宣。後來更成為滅明的先鋒。

孫傳庭的秦兵,成軍日短,訓練不足,糧餉不濟,又遭遇瘟疫。秦兵本身的車陣戰法也不成熟。算不上精銳,守潼關尚可,野戰還是算了吧。後被李自成一戰而滅。

孫傳庭本人也因為糧餉不足,強制徵調陝西富戶。當地仕紳也苦於孫傳庭的暴政,極不配合孫傳庭,其朝中代理人也是三天兩頭參奏孫傳庭。

至於崇禎折騰,那也是沒辦法了,東北和湖北的兵團都調不動,開封被圍。那裡可是崇禎的叔叔福王封地。


冉閔天王


明末有好幾支能打仗的部隊,秦軍,關寧軍,天雄軍,白桿兵,但是這幾支軍隊跟當年的戚家軍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只能說跟衛所兵比沒那麼爛,算不得精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