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南遷,南方會擁立他嗎?

張夫貞

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答案肯定是擁立!因為沒人敢不擁立。


明朝是一箇中央集權、君主集權高度發達的朝代,縱觀整個明朝,沒有一個人敢造反,也沒有一個皇上約束不了手下任何一個臣子,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家已經破敗不堪,崇禎一道聖旨,仍然想殺誰殺誰。也就是說這套完整的體制決定沒有人敢不服從皇上。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如果崇禎南下,明朝能不能有救。

崇禎


我們通過北宋滅亡後南宋建立並享國100多年和明朝滅亡後南明建立卻很快滅亡來說明如果崇禎南遷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宋金南北對峙。


一、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趙構逃到南方後,一個有效的政權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整個南方其實一直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下,後來金兵南下,趙構就逃到海上,南方的局勢一度混亂不堪。幸虧韓世忠黃天蕩一戰,金兵北返,從此直到金國滅亡,再也沒有南下。而趙構也逐漸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


二、明朝滅亡前夕,有人建議崇禎南遷,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這樣萬一北京不保,南方的中央政府可以迅速運轉起來。由於明朝始終以宋朝為教訓,凡事都跟宋朝反著來,不和親,不納貢,不遷都,不談判,所以明朝被後人認為非常有骨氣。但事實證明,骨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如果當年崇禎能突破這一點和後金談判,送些錢糧給後金,穩定好局勢,然後集中兵力對付關內的農民軍,那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被剿殺也是指日可待。待關內穩定後,再集中兵力對付後金,即使不能殲滅後金,但保全國家甚至逐步收復遼東都是可以的,這是正確的計劃,可是骨氣二字害了崇禎和整個明朝。

靖康之變


好了,扯遠了,繼續回來。崇禎死後,南方經過討論,迅速擁立福王為弘光帝,但這個是黨派之爭不和的產物,所以本身就難以做到團結一致,只是形式上還是統一了。可是此時南明軍閥做大,等到李自成跑到湖北,清兵南下時,左良玉、江北四鎮紛紛投降,南明立刻就土崩瓦解,這時沒有一個核心人物可以統領天下,所以先後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出現了紹武、隆武、永曆等政權,而且一度出現互相爭正統甚至出兵攻打這樣的局面,這樣大大削弱了南明自身的實力,也讓清兵南下更加容易。


綜合以上部分我們來對比:

1.宋代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原遜於明代。

2.北宋滅亡時,太上皇、皇帝、太子等人被一窩端,只剩下一個不受待見的康王趙構,而明朝滅亡前大臣勸崇禎南遷或讓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

3.金兵南下時南方處於混亂狀態,無政府狀態,而明朝滅亡時南方毫髮未損,而且在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

滿清騎兵


就這三點來看,明朝滅亡時無論哪一點都遠強於北宋滅亡時,如果崇禎南下或讓太子到南京監國,那麼整個南方明朝就有一個完整的政權中心,人心鞏固、團結,政令有效執行,軍隊統一指揮,將領不敢跋扈,其他的王爺也絕對不敢輕易稱帝,這樣整個在南方會形成一個統一而有效的中央政府,形勢遠好於北宋,可惜啊。


之後,清兵南下,左良玉部、江北四鎮全部投降,隨後明朝土崩瓦解,清人剃髮易服,不從者皆殺,從此,我們完全進入了一個只能做奴才,甚至做奴才而不得的朝代!


真歷史

我們現在假設一下,崇禎皇帝如果南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

1644年年初,崇禎終於被朝中主張南下的臣子說服了,決定南遷大明的陪都南京 ,在南方大明的餘威尚在,崇禎皇帝的地位也極其正統,並沒有出現歷史中的諸王爭位的局面,崇禎皇帝和南下的臣子們利用南京現有的內閣系統很快就將南方的資源力量整合了起來。


南京本來是大明開國時的國都,不過後來朱棣篡位奪國,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他的老本營北京,而南京的一大套系統,他也不想浪費,於是就保留了下來,作為陪都。

除了皇帝之外,南京的內閣、六部皆與北京相等形式,目的就是為了防範蒙古人捲土重來,從而設置的一套應急系統,一旦出現山河危機之時,大明的權力中心就可以轉移到南京,因為有這套系統的存在,一旦出現問題明朝可以平穩、毫無障礙地轉移權力中心


而北京則被李自成給佔據了,吳三桂帶領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防守在山海關,將清兵死死地在拒守在了關外,絲毫無法寸進,李自成無法忍受南方和山海關的腹背受敵,於是先決定解決距離自己最近的吳三桂,當他帶著20萬大軍準備攻往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同樣面對著一個腹背受敵的危機。

關內有闖王的軍隊,山海關外又有30多萬的八旗軍虎視眈眈,若是敵人都在關外的話,憑藉著山海關的地利格局以及關寧鐵騎的威猛吳三桂尚且沒有這麼大的壓力,但是李自成是從後背襲來的,這就超出了吳三桂的承受範圍。

歷史中的吳三桂為了保命本來只能選擇投靠清軍,因為李自成只想讓他死,而這個時候吳三桂多出了一個選擇,崇禎皇帝還沒死,大明已經轉移到了南方,他還可以帶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趕往南方勤王。

做好決定的吳三桂整合好隊伍,在離開山海關之前,他打開了關門,因為素日的仇怨使得吳三桂在走之前也不打算讓李自成好過,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引虎入城,讓兩虎相爭,這樣還可以為在南方的大明減少一些敵對的威脅,多出一些生機



清軍在入關後所向披靡 ,沒有了山海關的阻擋李自成等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很快就被他們給滅了,滅了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了北京,建立了根據地,然後以北京為中心,將長江以北的的國土紛紛收入囊中,而南方的大明因為崇禎皇帝的南遷,所以沒有了歷史中的各種政權的疊出,南方從而可以統一整合起來,眾志誠誠,把清軍死死的拒在了長江以北

崇禎皇帝是一個很吝嗇的人,平時生活很簡樸、對手下非常的小氣,正當國家危難之時,又有手底下大臣們的逼迫,他不得不拿出從北京的國庫裡運來的積存已久的財富用以犒勞軍資,又有著南方眾多將領、百姓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了一個與南北朝、宋金相拒差不多的局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北朝和南宋、南明之間都是漢人退守富遮的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遼闊的北方,從而導致的一個大分裂的局面。

歷史中的南明是由於政局混亂、各種明朝血脈爭立政權導致的力量分散,才讓北方的清軍花了50年才解決掉的,當南北對立的局面產生的時候,雙方都要利用一切發展可靠的軍事力量,這個時候火器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清軍之所以久久不能入關除了山海關的地勢之外,還有關寧鐵騎對火器的擅用。除了關上的各種佛朗機炮、紅衣大炮,關寧鐵騎還配備了很多三眼火銃,在火器的配備方面,遠遠的超出了清兵。


正是由於火器方面的優勢才讓清軍無法寸進,為了與明軍的火器對抗,清軍也招納了大量的漢人,配備專門的火器八旗軍,後面的清朝之所以會禁火器,正是由於其自身的優勢在於強大的騎兵,而火器正好剋制強大的騎兵優勢,為了防止漢人用火器顛覆他們的政權,清人才在消滅了南明之後禁止民間用火器,並停止了官方研究火器

當南北對立的局面出現的時候,這個時候火器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因為清軍對火器的恐懼以及火器對騎兵所產生的巨大優勢,使得南方的明朝對火器給予了極大的重視,除了自行研究之外,還通過海外過來的歐洲商隊引進了大量先進的槍炮,從而形成了對清軍強大的火力壓制



而在北方的清軍面對著南方強大的火力壓制,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為了一統南方也不得不在火器方面加大力度,然後在軍隊中配備了大量的火器,以及利用漢人研究提高火器的威力

在這樣的局面中,南北對峙了幾十上百年,雙方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雙方逐漸安定平穩了下來,在壓力之下,清人也未形成一派天等上國的氣派,又開始研究起了火器。明人的傳統一直都是吸納好的事物,在利用與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吸取了歐洲大量的先進科技以及武器。

從我們的歷史中看到明朝在接觸了歐洲的火器之後,自知不如就大量購買研究歐洲先進火器的情況中,可以看出明朝是很開明、不迂腐的,是可以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在退據南方之後,海上絲綢之路是必然的,與歐洲的貿易也是必然的,工業時代的改革也會在南明發展起來


而清朝則自以為眼光長遠,他們看到了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各國因為對歐洲人開放港口,從而被歐洲人佔據了港口,然後以港口為據點逐一吞食東南亞各國的領地,從而達到殖民的目地,這樣清朝產生了警惕

清朝同樣採用了儒家治理國家,對儒家的奉行甚至比明朝還要嚴重,統治者們抑制商業著重農業,兩者合一,所以他們會限制洋人在國土內的商業活動,只對洋人開放少許港口,商業貿易活動會比南明小得多,這個時候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不會改變,仍會在這個歷史中實行

此消彼長,時代在改變,工業和科技在世界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高,這個時候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決定了它能達到的高度,與時俱進的明朝仍保存著現有的風氣,不會全盤西化,這個時候文人士子仍是社會的主流,明朝人所發展的只是先進的武器、先進的工業技術,大量的商人隨著海洋貿易的繁榮而產生,國家的制度是很難改變的,這個時候所出現的局面就是封建社會與先進的工業時代並存,這個時候的明朝就猶如我們現今的沙特王國,國王與古老傳統仍完好保存,改變的只是生活方式

矛盾將會在一兩百年後產生,這個時候科技所產生的懸殊力量已經非常明顯,發展中的明國對保守中的清國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優勢,清朝的火器雖然也發展了起來但是遠不如明朝,騎兵的強大優勢在新時代也變得毫無用處,明人一路北上直搗皇城,並未遇上多大的困難便將國土盡收,這個時候就是全國就一統了

一統後的全新明國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繼續發展蓬勃與世界列強並肩、皇帝仍保有絕對的權力,也有可能是皇帝的權力被架空、權力被內閣或新興的議會所掌控,然後皇帝成了一個沒有權利的國家象徵,也有可能是這個皇朝被產生民智的人們給推翻,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民主的國度,也尚未可知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情況會出現,就是清朝沒有閉關鎖國,與明朝一起發展工業以及火器,當文明相同的時候,誰也奈何不了誰,最終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國家


上面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有什麼好的觀點可以一同交流下


孤客生

1644年3月,李自成將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團團圍住,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已經退無可退。在失去了所有希望的情況下,他砍死了自己的女兒,並將自己的兒子交給親信太監分散逃亡以後,他自己本人選擇了在煤山自盡。死之前留下來遺詔“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看見崇禎皇帝十分的不甘心,那麼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在李自成圍城之前,崇禎皇帝選擇了遷都南京,明朝的結局又會如何呢?

其次即便崇禎遷往南京,李自成也坐不了北京城。1643年,明帝國陝西方面的主力軍全軍覆沒,統帥孫傳庭陣亡。此時的明朝北方除了山海關外還有吳三桂率領的3萬多關寧鐵騎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有生力量可以去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軍。“傳庭死,明朝亡”,孫傳庭的陣亡使崇禎身邊再也無將可用。1644年春節剛過,李自成就率領著20萬以上的部隊開始向北京進軍。此時,崇禎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李自成尚未到來,自己火速南遷,北方讓給李自成,而自己先鞏固南方再圖發展。

當時的北方在兵災、水災、旱災的反覆蹂躪之下,農業生產已經支離破碎。河南由於人為的黃河決口成了一片澤國;山東在兵災和旱災的作用下也是哀嚎遍地;河北和山西的情況也不比魯豫兩省好多少。李自成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完全是四處流竄,其佔領了晉豫兩地的許多州縣以後,沒有選擇設立官員管理地方,使當地成為自己的轄區。而是毀其城牆之後選擇撤離,至於為什麼要拆毀城牆,答案很簡單——為了下次再來搶時方便。從這一點看李自成根本沒有帝王那種一步步發展的雄心,也沒有把攻陷州縣的百姓當做自己的子民,只把他們當成了隨到隨取的“取款機”。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後,同樣也會選擇大肆劫掠一番,猶如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暴發戶。至於他提出的那句“均田免糧”的口號,完全是一句廢話。鑑於土地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實現平均;至於免糧就更加子虛烏有,沒有了軍糧他的部隊用什麼。從各方面來分析,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將沒有能力管理這一大片的區域,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民心喪失殆盡,華北地區陷入持續的混亂。

該來的清軍還回來,管你是不是李自成,李自成進入北京給華北人民帶來的絕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東北方一直雄心勃勃想入主中原的滿清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也許有人會問吳三桂,吳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隨崇禎皇帝南撤,李自成的部隊接手山海關。清廷的攝政王多爾袞的目光顯然要比李自成高遠得多,李自成進入北京,他肯定會率領八旗主力南下,與李自成爭奪華北地區的控制區。即便李自成的部隊守住了山海關,清軍也會繞道從其他方向南下。

在明朝抗擊清軍的過程中,清軍多次選用繞過明軍主力,直插縱深的戰術,這套方法對待李自成同樣好用。從當時李自成部隊的作戰能力來看,絕不是以騎兵為主的清軍的對手。即便不在山海關、也會在北京城下,這場大決戰在所難免。而交戰的結果會與現實的歷史基本相同,李自成同樣會敗退出北京,然後向他的老巢陝西撤退。清軍進入北京這個很難阻擋。

明朝不會這麼垮掉,最少也是又一次南北朝。崇禎皇帝的南遷至少可以保證南方不會垮掉。崇禎的南遷使自己這位大明帝國的皇帝仍然毋庸置疑,絕對不會出現原來時空那種南方諸王爭位的亂象。也正因為他是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在調配全國資源中處於無可抗拒的優勢。他完全可以命令部隊扼守黃河天險阻止李自成軍或者清軍的進攻。至於將領和軍隊不是問題,通過現實中南明的表現不難看出當時明朝的威望在南方猶在(現實的情況是南明在南京建立以後,閩浙、兩湖、西南、兩廣之人紛紛入南京,希望能夠重建大明)。

至於清軍的入關將在所難免,不過清軍絕對不可能統一全國,想通過黃淮地區都將十分的困難。雖然清軍也可以組織起一批偽軍,但是由於南方的正牌朝廷還在,這幫人有多大作用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最主要的是根據全國的情況來看,明朝在對抗中會具有優勢。

之前的南北朝和南宋都是在雙方均等的情況下產生的,而明清的對抗將會有所不同。由於北方戰亂已久,經濟崩潰,民生凋敝;即便清廷佔領了華北也很難立刻南下。而南方由於戰亂波及較少,經濟的底子還在,而且具體來講民心還在。崇禎皇帝在南京站穩腳跟以後,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最理想的可能是與清廷以黃河為界,明軍守住黃河天險;最差的可能也能守住淮河一線,使東南地區絕對的安全。在這場新的南北對抗中,將會是明強清弱的態勢出現。至於四川的張獻忠,從他的種種行為來看,他很難長久在四川待下去。至於具體四川一帶地區的歸屬問題,就要看明清兩方的高層誰能把握住最好時機,收取四川技高一籌了。


孤狼嘯月31600808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個規律:

北方的遊牧民族打到中原來了,中原政權如果扛不住的話,便會很自然的南遷,逃跑。

比如晉朝的永嘉南遷,宋朝的靖康南遷等等,只要向南過了長江天險,這個政權是很容易繼續走下去的,再來個一兩百年都沒有問題。


南明政權存在時間

在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清軍入主中原,明朝的宗室以及士大夫們南遷,在淮河以南建立的南明政權。然而南明政權只是存在了18年,之後的一些殘餘政權苟延殘喘了21年,最終在1683年覆亡了

兩軍對戰,想要勝出就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人、錢、民心向背

如果當時崇禎皇帝南遷,南方會擁立崇禎呢?

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畢竟大明朝養了300年,不是還有一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矛盾那是要豁出命跟你乾的啊,所以南方在抗戰上肯定會心向崇禎的,民心不是問題。

▲崇禎皇帝劇照

南明有的是人

先來看滿清的軍隊,共分有滿清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總共加起來也就二十來萬的人,然而我們看看南明的政權,南明的一個城市受降的時候就向滿清輸送了20萬的步兵,即使是到了南明後期的鄭成功,他組織一次北伐也很輕鬆就會有十幾萬的軍隊響應,所以在“人”上我們有的是。

南明政權不差錢

再來看看錢這方面,從唐朝的中後期,經濟中心開始南移,最終到了南宋最終完成,因此在整個大明朝,南方都是賊有錢的,都是賦稅重地,即使北方被滿清佔領,南方還是保留的很好。

那麼有錢、有人、有民心的南明為什麼這麼短暫呢?

我認為還是“內憂外患”把整個明朝挖空了,迅速組成的政權還是沿襲老樣子。當時的明朝百姓其實是很艱難的,因為百姓們要同時養活兩支軍隊,一支是大明朝的,養活這支軍隊無可厚非,還有一支就是滿清的軍隊,因為他們也是靠來中原掠奪得以維持。百姓們生活在這麼重的壓力之下,因此歷史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滿清。

恭喜,已經到底了,不妨動動小指點個關注吧!


60秒觀世界

如果在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選擇南遷,不存在南方擁立不擁立他的問題。

崇禎是明朝的皇帝,明朝的地盤都是他的。況且崇禎也不是剛剛登上皇位,畢竟也已經當了將近二十年的皇帝。

不管是南方的官員,還是北方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祟禎任命的,還是認可崇禎皇帝的。

崇禎皇帝如果放棄北京,去了南京,明朝還有翻盤的機會。

明朝的行政區劃,被稱為兩京十三省。就是因為朱元璋當時建國的時候定都南京,在朱棣篡權奪位後才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後,南京也保留了一套和北京一樣的行政班子,只是權力沒有北京內閣那麼大。

自從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社會的經濟重心正式南遷到了長江流域,江南開始成為歷代王朝的賦稅重地。不僅為帝國提供財政支持也為帝國,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

而農民起義爆發比較集中的地方,都是比較窮的地方,比如陝西的北部,也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的故鄉。

如果崇禎皇帝選擇南遷,就等於把當時社會最嚴重的問題拋給了李自成和皇太極。

當時最嚴重的外患就是後金的皇太極,最嚴重的內患就是李自成。

如果明王朝放棄北方,則李自成和皇太極之間,必有一戰,並且還極有可能是大戰。

李自成和皇太極之間,不管是誰敗,到最後極有可能是兩敗俱傷,不管出現什麼的後果,這樣的局面,對崇禎皇帝來說,都是有利的。

崇禎皇帝南遷南京後,可以藉助南方強有力的財政支持,重新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再加上南方已有的上百萬軍隊,絕對是一隻不可忽視的力量。

當李自成和皇太極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可以指揮軍隊,進行反攻,收復失地,直到消滅李自成和皇太極。

我們在讀中國哲學時,經常讀到一句話叫以退為進,他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有時選擇戰略退卻,就是進攻的開始。有時適當放棄一些東西就會讓你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

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只可惜當時崇禎沒有領悟到這一點,選擇了死守北京城,導致了明王朝亡國,白白便宜了北方的後金少數民族。


新知傳習閣


首先歷史不容假設,歷史就是歷史,就是因為許多誤會與巧合構成的。但是既然非要問這個問題,那我就在這裡推測一下。

崇禎完全可以南遷,南方是會擁護的,可是結果呢,依然是吊死歪脖樹,只不過是換了一棵樹罷了。

如果讀明史,特別是崇禎一朝,你會發現,當官的大臣們很能幹,南征北戰的將軍們也很能幹,崇禎就不用說了,更是能幹,天天日夜操勞,這個國家基本上是上下一心,可是結果呢,還是完了。


這和崇禎的性格有關係,沒有主見,剛愎自負,疑心過重。崇禎一朝人才大有人在,可是都是在一個個猜忌中,將真正能夠扛起大明朝的人才全部送向了斷頭臺。

像孫承宗,構築關寧防線,逼迫努爾哈赤後退幾十裡。袁崇煥,一炮炸死努爾哈赤,結果竟然罷官好幾次,最終受到了最酷的刑法,割了幾千刀,一刀一刀給疼死。

毛文龍,主大壽,吳三桂,都是比較厲害的邊防將領。內地平亂將領也是猛人輩出,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左良玉,陳奇瑜。平剿亂民基本上都是一打就是一窩,可是還是被崇禎一個個給折騰死。

明朝滅亡滿清鐵騎厲害那只是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主要的,明朝並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起義軍短暫的大順政權。滿清只是把明朝折騰的夠嗆,但是最後的操刀手是李自成,滿清入關的理由就是替崇禎報仇。

崇禎最大的錯誤就是兩面作戰,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內有各地流民來回騷擾。而且堅持:打死不和談,滿清只不過是要一個親王名分,100萬兩白銀,而每年為了防禦關寧一線的軍費就要400萬兩至500萬兩的白銀。地方平叛基本上都是各地將領自己想辦法。

最終不堪重負,明朝忘於內亂,以崇禎剛愎自負的性格南遷就意味著妥協,他是絕對不會南遷的。

假如南遷,在民族大恨上會擁護崇禎的,後面的史可法,錢謙益都是可歌可泣的,南明失敗,要麼就是相到將不到,要麼就是將到相不到,導致錯過好幾次戰機。主要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上級,但是就算崇禎來了,以他的性格只不過是悲劇重演,南遷也是苟延殘喘而已。

最後,說了這麼多,咱們再回到崇禎,崇禎很努力,他也希望越來越好,可是總是不能願為,是大明朝最勤奮的皇帝之一,可以和朱元璋相比,但是仍然沒有卵用。對於國家,這就是國運,氣數已盡。


新鄉小子先鋒員

現在假設一下崇禎皇帝如果南下,那麼結論毫無疑問就是:不需要再擁立,他本來就是大明王朝的正統皇帝,掌握著整個南方的完整政權!

其實明朝問題基本都出現在北方,北京西面是李自成,北面是皇太極,而南面其實才是統治最穩固的地方。崇禎皇帝沒有看到這一點,如果效仿當年的元順帝(元順帝北逃)崇禎南下就可以了,丟失的土地還可以徐徐圖之,結果愣是沒走,這可把李自成和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給驚呆了(天下就這麼容易得手了)。

整個明朝立國依靠的就是南方,特別是江南、江東,朱元璋正是依靠南方的力量才消滅諸侯,推翻元朝統治的!雖然崇禎的時候北京是首都,但是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度,當國家危及的時候是有應急預案的,南京擁有一套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副本,只要皇帝南遷就可以激活。

況且南方是完全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即使北方完全陷落,對於大明來說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大明仍然擁有半壁江山!

其實按照我的觀點,北方既然守不住李自成的攻擊,完全可以放棄,本來北方就是一塊爛攤子,先退回南方,整頓好兵馬,等李自成多爾袞決戰完之後再北伐,完全可以重整河山!

可惜,崇禎不善權變,明朝滅亡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夢三七夜

不一定,畢竟明朝滅亡,跟大量投敵叛國的明朝人脫不了干係。首先,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光宗朱常洛的兒子,熹宗朱由校的弟弟,他的皇位是合法繼承的,得到了承認,是的的確確的正統皇帝?他南遷後依舊還是大明的皇帝,是正統的統治者,明朝宗室與臣子擁護他是應該的。


崇禎帝自縊後南明宗室之所以紛爭不斷,就是因為正統一脈斷絕,其他宗室都認為自己有資格入嗣繼承大明皇帝的正統地位。如果崇禎帝沒死,正統地位沒空出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紛爭的藉口。

明朝雖然是個非常有氣節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將名譽看得比性命更加重要,然而,因為明朝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大量百姓因為嚴重的土地兼併而流離失所,外敵入侵的時候,明朝出現了大量的叛徒。尤其很多反對崇禎南遷的官員,最後竟然主動投靠了清朝,實在令人不齒。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想跑沒跑成的崇禎著實被過度美化了。第一,他死社稷是被迫的,因為他是想跑卻因優柔寡斷沒跑掉;第二,也正因為他的一了百了,實力雄厚的南明卻四分五裂,內訌不斷,最終被清朝給滅了,巨大的災難時代降臨了。


澹奕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而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那麼崇禎南遷,南方是否會擁立他,我認為是會的,這可以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來分析。



一、政治上的統一性。崇禎自縊後,明朝在南方其實還是有強大的勢力的,但為什麼會失敗,主要還是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

1、弘光、隆武、紹武、永曆、魯王等等,這些明朝的宗王,朱元璋的後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統,是唯一的合法性,他們不但不團結,反而互相征伐,這樣自然削弱了明朝在南方的勢力。

2、崇禎南遷後,無論是儒家的大義,還是封建王朝所謂的正統,都依舊堅定的站在崇禎這一邊。可以說,在明末只有崇禎或他的太子才有儒家大義,才能真正聚攏起人心。要知道吳三桂降清是在崇禎自縊,李自成打下北京後的事了。



二、思想上的唯一性。思想左右著人的行為,不可否認明末有許多民族敗類,但也有更多的仁人義士,而且那個時期讀書人的思想左右著民間百姓的思維。

1、在明末的那個時期,明朝才是公認的合法的政府,才是天下士人擁護的對象。所以李自成的大順和張獻忠的大西在士人隊伍中其實是反賊,而在民間也是有這樣的呼聲的,所以崇禎南遷在當時是最合法的動作。


2、經過明朝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漢家正統的思想已經深入民心,滿清作為異族征服者起初是不得人心的,這從南方二十多年的反清鬥爭中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崇禎南遷是最正確的選擇。

總之,在當時只要崇禎南遷,還是有機會絕地反擊的,可惜崇禎優柔寡斷,喪失了大好時機,讓漢家衣冠再次淪為胡服衣帽,古中華文明徹底葬送。


讓陽光永遠陪伴

崇禎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可以算作一個假命題。因為當時崇禎留在京城的態度其實並沒有那麼堅決,而那些大臣們,則執意要他留在京城。於是,崇禎就在名節和東山再起兩件事上舉棋不定,最後,想跑也跑不了了。害怕自己的妻兒落入敵手,生不如死。所以親手殺了他們以後自殺。

無疑,這確實是保住了明朝的名節,不過也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因為南京在明朝一直都是南方的中心,崇禎如果去那裡,還是有機會的。他沒有過去,被南明的一群皇帝把光復明朝變成了一個鬧劇。



崇禎如果當年去了南方,那麼至少從正面上,是沒人敢不擁戴他的,因為他是明朝正統皇帝,名正言順,其他人都必須擁戴他,如果另立新主,還是算造反。他作為皇室繼承者,有足夠不可抗拒的理由繼續當皇帝。


但是,即使崇禎到了南明,那裡還有一批政治力量,但也不會長久的堅持下去的。因為他的性格和流逝的大好優勢,晚明其實早已沒有競爭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