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

點主頁發現美


醉廟堂,任仕途。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若干次的拜高堂,廟門,就是不如意,次次冷詩仙。

何苦?只因李白自小就有志向,而不白活於生活。

錯在年少輕狂,豪言出口,惹廟堂不愛。

“我輩豈是蓬草人,仰天長笑出門去。”

牛VV,年輕氣盛,誰也不放眼裡。

真因才華高鬥,江南無人可追。

只殘缺不懂朝官規則,任我行,還不尿朝庭要員,猸宦。

幹得罪於“萬人之下,一人之上”李林甫當朝宰相,朝堂發言人〈高力士〉

“老來寒暑,歲月蹉跎,華髮早霜。”

六十歲,時聞太子上政,尤沖沖表心意,上班言。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老毛病不改,花甲之年尤如此。

結果,大家都明明的,

還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環遊九州,留下酒仙一號。

喝酒??

男人一般喝酒原因只有一個:志未伸,願未實現,不然,喝酒為那般?

酒解萬古愁,酒仙也是人。

缺憾:

老不問世政,少不拈時政。

李白酒仙實則沒有醉,醉在那時長安街巷。





我的小悟


我個人觀點是李白有生之年是出仕貫穿一生。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出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喜愛,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他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李白四處拜見名流,呈獻自己的詩文,希望有人能舉薦他做官。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雲:“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云:“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按賦中有“臣白美頌”等字樣,疑太白曾以此賦在東都洛陽進獻玄宗。此賦盛讚明堂之宏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

後來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後,李白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後,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享受人生金山


詩人官癮誰稱最?唯有詩仙李青蓮!

古代詩人,沒有一個人不想當官!而且這是絕對的,沒有例外!所有的隱居和避世都是因為當不了官,或者當不上大官。也就是說實際的官職低於他想要的官職!

李白有一個很特殊的偶像叫做馮諼,他的經歷很能反應李白的功名之心。馮諼是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的門客,初次見孟嘗君時穿得破破爛爛也不夠尊重,但是孟嘗君還是留下了他。過了幾天他就彈著長劍高歌說““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聽到後便給他魚吃,然後過了幾天他又彈著長劍高歌道“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孟嘗君又給他安排車子。後來這個馮諼為孟嘗君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成就一番佳話。

這個故事有幾個潛臺詞。

一是,馮諼此人高傲,高傲到喜歡提出非份的要求,苛刻的條件,並且喜歡折磨主人,引伸為清高。

二是,孟嘗君此人大度,不計較,並且在後來始終全心全意的相信馮諼,並且引為重要屬下。

李白自比馮諼,所以希望皇上或權臣是孟嘗君。

李白在辦事能力方面能否和馮諼有一拼之力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李白在脾氣上做成了馮諼。

最大的悲哀是,沒有一個皇帝或權貴做孟嘗君!

經常在詩裡說要“明朝散發弄扁舟”,結果皇帝一個詔令他就高興得“仰天大笑出門去”,動不動在詩裡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結果聽說韓朝宗要見他,高興得大拍馬屁“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李白得罪過兩個長吏(按職務相當於省委副書記),在給這些人的信中都在含蓄地表示自己想當官!不是小官,而是大官!

李白太傲了,他希望皇帝,希望權貴,低下高貴的頭顱求著他當官,當大官。然而自己卻低不下頭來。

時代變了。

科舉之前,是皇帝主動找人才,自然要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科舉之後,皇帝說了,你們要是人才,就主動來長安找我罷!

李白在太平盛世時期,套用戰國及亂世的人才策略求取官職,顯然行不通。

行不通便傷心,便生氣,便怨忿,便寫詩人五人六,指東打西。所以,心情一旦不爽,就要學道,就要煉丹,就要修仙,就要避世。

古代詩人都是這個樣子。陶淵明想當官,杜甫想當官,賈島相當官,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前也想當官,還有陸游,稼軒,哪怕是淡泊名利如納蘭容若,也想當官,只不過後來變得恐懼,所以不想當官。他的不想不過是自保而已。

嘴上說不想當官,然而心理總是出賣自己。

天真的就像一個自尊心爆棚的少女!

好聽一點叫嬌蠻可愛,不好聽一點叫做無理取鬧。

民國以前,文人只有當官一條路!

李白?

何須求遊宦?天命是詩人!


亦有所思


李白,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有偉大抱負與理想的人,是想當丞相的人。因此他的畢生理想是出仕為官,想有一翻大作為的人。

縱觀李白一生,皆為出仕而努力。也是少年成名,可謂天才。他五歲頌六甲,十五歲詩賦被社會名流推崇,至此開始拜謁活動。十八歲遊歷諸多地方,增加很多閱歷。二十五歲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二十六歲,下揚州,旅汝州,至安陸。二十八歲,由安陸出遊江夏(今武漢)。三十歲,前往長安,拜謁各種王公大臣,皆是為了自己能當上官。但終是事與願違,無果而終。

只能另闢蹊徑,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三十四歲,寫《明堂賦》,一為謀仕,二為大道匡君,其實主要是謀仕。 三十五歲,寫《大獵賦》,誇耀玄宗朝。同年,向玉真公主獻詩“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從此開始接近上層統治階級。這次長安,結識賀知章,得到賀的賞識,最終由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引薦給玄宗,並出仕翰林。

李白的謀官之路,可謂是真不容易。這足以證明自己是想做官的。可是,李白的政治敏感度絕對太低,也可以說不適合政治。因參與永王叛亂而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謫仙人怎會依附永王呢?我認為還是因為他之前官運並不亨通,與他想當大唐丞相這一遠大理想差的太遠,造成心裡不平衡。只能鋌而走險,參與永王叛亂。

可謂上天也是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的。正是李太白政治上不得意才成就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被後世稱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許,李太白真是政治一片光明啦,中華文化將會失去太多優美詩詞。

詩以言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太多的詩表明他懷才不遇。正是這更能表明他想為官。


懷府小王


李白一生始終有一種出仕的理想。他像一位灑脫狂放、雲遊萬里的仙人一樣,一生中漫遊了許多地方,足跡所到之處,且歌且吟,且行且醉,流傳下許多天才的詩篇和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不少遊歷詩記顯示出建功立業富國強民的深情寄寓、真切關顧和神奇構想,佳句迭出,妙想連珠,波瀾壯闊。

李白詩中有大量專題寫水的作品,其中,有的在山泉邊聽鳥鳴,在溪石上看月亮;有的在江河湖海中泛舟,在瀑布飛泉前放歌;有的在酒肆亭樓上飲酒,在千里孤蓬中慨嘆……他的詩大多奔放熱烈、千變萬化、精彩紛呈!

他寫黃河的詩句有的氣勢磅礴、奔騰咆哮,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吼萬里觸龍門”;有的蜿蜒無際、開闊放達,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有的艱澀悲苦,悽風苦雨,如“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他寫長江的有“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江流”、“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早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湖泊的有“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石門中段平湖出,百丈金潭照雲日”;寫潭水的有“天開白龍潭,月映清秋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大海的有“天清一雁遠,海闊孤帆遲”、“春華滄江月,秋色碧海雲”、“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浦沙淨如洗,海月明可掇”;寫泉水的有“朝飲蒼梧泉,夕棲碧海煙”、“初登翠微嶺,復憩金沙泉”;寫溪水的有“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衝”、“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寫瀑布的有“征帆飄空中,瀑水灑天半”、“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在他這些異彩紛呈的百態心路歷程和理想寄寓,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越,跌宕生姿,千變萬化。

李白以其浪漫主義的動人才情,為我們描繪了眾多令人心馳神往神奇水景,棲息在他的詩歌仙境裡,我們的內心也充滿了對水無上的敬畏!


月盈紅袖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

如此豪情壯志的詩句僅你一人而已,誠然,我也讀出了你的壯志,你的抱負,你的心願:你是想出仕的。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可謂家喻戶曉, 他的詩詞,給人的印象是瀟灑不羈,不沾俗世煙火的。他的鐵桿粉絲哥們杜甫曾這樣形容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當真“視權貴如糞土,視金錢為身外之物”嗎?

恐怕並不是這回事。

公元735年的夏天,34歲的李白應友人元演之邀,去到太原,意欲尋求機會。但是輾轉三晉,過了半年,卻始終沒有機會,尋到一官半職。於是在這年秋天,無奈寫下了一首詩《太原早秋》,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不能實現自己偉大抱負的悲痛之情。我們具體可以看一下這首詩: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天寶年間,42歲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下,終於陛見玄宗。玄宗見李白詩才出眾,對答如流,很是讚賞,令其供奉翰林,陪侍自己左右。然而這樣卻引起了同僚的嫉恨之心。而抱著經世濟民思想的李白,對這種御用文人的生活卻日漸厭倦,開始犯起了文人的通病——縱酒疏事。他曾在喝醉酒的狀態下起草詔書,並且乘醉令皇帝近侍高力士脫靴。

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就這樣幾次三番之下,李白失卻了玄宗歡心又開始浪跡天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然而在惡劣的環境下李白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熱心,可能在他的心中,認為自己真正的機會終於來了:當初玄宗召喚的姿勢不對,如今的永王另有倚重。然而

他為李璘作《永王東巡歌》,其躊躕滿志的心理表露無遺: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沙。

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希冀,只可惜詩人的抱負沒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敗,李白被牽連入獄,並判流放夜郎,後遇赦放還。

之後,李白一直流轉於潯陽、宣城。終不得志。

可見,李白一生為仕途的奮鬥從未停息過。


陳大聖


儒與道是傳統文化的共同根基,既是同一根脈絡結出的兩顆果實,又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對歷代文人而言,血管裡流淌的就是這兩種思想混合的血液。

因此你問李白究竟追求出世還是入世,答案是他兩個都想要。

盛唐是文人的天堂,眾多文人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論匡正時弊或者開疆闢土。

但盛唐也是文人的地獄,越來越固化的結構,越來越奢靡的風氣,和越來越剛愎的皇帝,極大縮減了文人的施展空間。李白對二者有清醒的認識,既想要一展抱負,也不願與時弊同流。這兩種理想在他的詩文中處處體現。

可惜李白終身不能得志,因此寫出了眾多對歸隱抱持消極和無奈的作品。如果,假設李白真的身居要職,恐怕寫出的將是王維孟浩然那般的山水田園了。

其實,在這樣的矛盾中進退兩難的,又何止李白。



霜華滿袖1


先點明主題: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一直是做官。

下面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李白生活的年代,是以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盛行儒家學的。儒家學提倡的就是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學習好了就可以當官,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地刻在李白的腦海裡。這是李白一直想做官的最主要原因。

二、李白常以不世之才自居,認為自己有一定實力,具備做官的條件,所以一直沒放棄做官的理想。

三、李白做官想做的還是大官,他的偶像是姜子牙。有詩為證:‘’奮其職能,願為輔佐君王,使天下大定,四海歸一‘’。

從以上三個方面說明了李白一直是想做大官的。

現實情況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以李白的性格特點是當不了官的,就像一個大男孩,沒有絲毫官場情商,不懂收斂自身,只有浪漫的性格,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

再看李白歸隱

一直想做官一直沒做官,李白選擇了歸隱的方式,一是能寄情于山水,二是有吸引統治者注意的可能。

李白能成為一代詩仙,也是陰差陽錯,如果李白真正當了大官,也很有可能沒有今天的李白了。


草原文化站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只是李白眾多詩句中的一句,李白的很多詩都能體現,他是想出仕的,但是壯志難酬。李白自恃才高,是為相為侯的材料,但是鬱郁不得志,

得不到重視。不得不寄情山水,把酒仗劍,放浪形骸。

因為李白身世的原因,所以在出仕與入仕之間糾結,痛苦。不得不一身才華賦詩書。方有這許許多多傳世不朽之作。

歸隱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這一生從未放棄過扶搖直上的想法。

李白是個相當自負的人,從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就能看出,他不願意屈從。

所以李白這樣自傲自負的人,是很難心甘情願歸隱的。

不過李白的仕途用一句來說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迫使他不得不歸隱。

不過他的歸隱確沒陶淵明來的灑脫。看不透,看不穿。他不懂人生路條條,此路不通,就該換一條,他雖然是這樣做了,可是過不了心境這一關,為難了自己一生。



一介書笙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他的理想是想做官。

以下是我的理由:

李白是一位詩人,很多人都覺得他放縱不羈,對官場上的阿諛奉承十分厭惡,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想做官。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看似灑脫,不畏權貴,但其實只是自己逃避官場的藉口。他真的不想做官,不想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嗎?當然是否定的。

正是因為他飽讀詩書,文采飛揚,以至於更想在政績上有所作為,而不是去當一個陪皇帝作詩玩樂的閒差。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他不被看中,才華難以施展,才放棄了自己的仕途,選擇歸隱山林。

正是因為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絕世詩篇,也正是因為官場的黑暗使他歸隱山林,留下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