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塗哥小知識

你的5分鐘知識充電站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銀裝素裹的瘦西湖


揚州,古稱廣陵,該名字始於秦漢。在此之前的春秋時期,為“(音:寒)”。春秋晚期,邗國於今揚州西北部建立,這裡是著名鑄劍師干將的祖國,後被吳國吞併,所以許多人認為干將是吳國人。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吳王夫差開邗溝


身處戰事頻繁、局勢動盪的春秋,誰都希望自己是笑到最後的那一個,吳王夫差自然也有君臨天下之心。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通往稱霸中原的道路上,齊國是不得不除的一個障礙。但吳在南、齊在北,相聚700多公里!就現在的交通條件,從蘇州到臨淄,開車走高速也得9小時打底,何況既沒有車也沒有高速的2500年前?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糧運輸的超長週期必然會影響伐齊。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好在吳國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開河技術,並且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公元前486年,夫差命人在邗國附近開鑿了中國大運河中最早的河道——邗溝,利用水路解決了糧草運輸的難題。這邗溝便是南臨長江北接淮水的“淮揚運河”。它孕育出兩座歷史文化名城:

淮安與揚州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三丁包子


揚州地處江蘇省中心位置,以三丁包子、千層油糕、雙麻酥餅、翡翠燒賣等美食享譽全球,是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環節。在這座古樸與時尚並存的城市中,遇見千年的印跡並不是一件難事。今天,塗哥就和大家來分享一座矗立文昌路中心綠化帶上的古木蘭院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石塔舊照


古木蘭院是一座始建於晉代的寺廟,原名蒙因顯慶禪院。公元440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在位期間,禪院易名為惠昭寺,又稱高公寺。272年後又稱安國寺,直到唐肅宗乾元年間才得名“木蘭院”。然而,此時的木蘭院內並沒有這座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飯後鐘”故事


這座幾經更名的古寺因各種原因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但關於它的一則故事“飯後鐘”卻流傳至今。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長慶年間的宰相王播。王播本是山西太原人,年少時舉家遷移到了揚州。朝不保夕的生活導致雙親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無依無靠的王播希望能借宿在木蘭院內。僧人們本不願留宿他,但看在王播讀過幾年書,日後可能會發達的份上,經過商議,最終接納了王播。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寄人籬下的日子


一開始,眾僧對王播還是蠻熱情的,告訴他每天開飯前會敲鐘通知。但隨著日子的推移,本以為會給寺廟帶來好處的王播依舊還是個窮小子的模樣,這筆投資似乎很不划算,所以大家就看他不順眼了……


有一天,早已飢腸轆轆的王播等待著鐘聲的響起,眼看日落西山寺院裡卻依舊毫無動靜,於是他便以看書來分散注意力,繼續等待著。


終於,悠長的鐘聲在漫長的等候中響起。餓得兩眼昏花的王播來到食堂,卻發現飯菜早已被吃得乾乾淨淨,眾僧臉上則是個個顯露出幸災樂禍的表情。這時,王播才恍然大悟。受到屈辱的他明白自己終究是個寄人籬下的孤兒。於是收拾行李,在寺院牆上留下半首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闍黎意為僧人)就轉身離去。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題木蘭院二首》——唐 王播


時光轉瞬,30年後的某一天,淮南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省長級別)在前呼後擁中來到木蘭院視察。不為別的,就是想來看看自己落魄時住過的地方。沒錯,這位省長就是王播。當年受辱後,王播奮發圖強,考中進士踏上仕途,憑藉出眾的能力一路高升,位極人臣。眾僧事先得知了此消息後,嚇得趕緊將他當年住的屋子精心修繕一番,然後又認真擦去牆上詩句的浮塵,並用碧紗小心翼翼罩起來。


寺院還是那個寺院,牆上的詩句也依然存在,只是人早已不是那時的窮書生了。30年前連吃一口飯都要遭人白眼,如今卻眾心捧月被視若神明。王播拿起筆寫下那詩的後兩句:“三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得碧紗籠”。比起莫測的官場風雲,此情此情想必讓王播更加感慨萬千。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三點。


一是,有些施捨久的恩惠一旦停止,受恩一方就會心有不平。話說這個王播在寺院裡只讀聖賢書,不做苦力活,也不誦經唸佛,僧人憑什麼要這麼一直養著你?


二是,世態炎涼的故事歷朝歷代都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所以也請各位放寬心,不要過分在意自己過去或當下遭受過的不公,世道自古如是。立足眼前,放眼未來,揚眉吐氣的日子會到來的。


三是,衣食無憂慣了,人就失去了奮鬥的動力。適時地受點挫折,逼自己跳出舒適圈,說不定你也能有一番作為。


好啦,“飯後鐘”的故事告一段落,我們繼續講講石塔。


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木蘭院內發現古佛舍利,僧人建塔供奉之,寺廟因塔改名為“石塔寺”。先來一波石塔圖片……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市級文物——古木蘭院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左為80年代的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石塔夜景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這座石塔為五級六面的仿樓閣式塔,以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基座的石欄板雕刻龍、鳳、牛、馬等圖案。塔身奇數層南北兩面各闢拱形洞門,底層和頂層可對穿、第三層則為暗門,其他各層各面均鑿以石龕,內有佛像浮雕。塔頂則為葫蘆形塔剎。


南宋嘉熙年間石塔被移到如今的地點,明朝重修。清乾隆年間,時任的揚州知府再度派人對石塔進行修繕,同時將《藏舍利石塔記碑》砌入塔下。


可惜的是,在咸豐三年(1853年),除石塔、戒壇與明代楠木樓外,寺內建築都毀於兵火。雖然之後僧人進行過重建,但在民國期間因建設需要,能拆的都拆了,獨留石塔!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唐朝銀杏樹


可喜的是,石塔並不孤單。在塔的不遠處有一棵千年銀杏樹。銀杏樹是揚州的市樹,在揚州所有的銀杏樹中,石塔邊的這棵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已故中共江蘇省委文藝處長、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艾煊曾讚歎道:“它是揚州城史的載體”、“它是揚州文化的靈魂”、“它是一座有生命的揚州城的城標”。


華夏古塔|一塔一樹的揚州石塔


如今,這一塔一樹的千年奇觀就立在繁華的文昌路上,無聲地向來往路人訴說著古城的塵封往事。


往期閱讀



喜歡就關注“塗哥小知識”吧,全網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