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紅樓夢中的諸子百家思想

賈政,"假正經"也,是後世學者在閱讀《紅樓夢》時給賈政蓋的帽,意在說明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他從小愛讀書,規規矩矩走仕途經濟,在賈政對寶玉的暴打,不難看出賈政深陷儒家正統教育中不能自拔,把仕途經濟、考取功名和光宗耀祖看的比生命還重要;賈政不僅是在賈母面前的唯唯諾諾,正式儒式的君臣父子倫理;而且他在賈府養著一堆好談天說地的"清客",完全一副儒家夫子的做派。一個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扛在肩上的人,反而到了最後任何一個都沒有扛起來。遵奉"中庸",管家無能當官無望。賈政的失策之處在於他不能夠識人,他豢養的"清客"的才能高下,就是一群道貌岸然之士,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人,就是賈雨村。

《孝經》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始終,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囿於倫常,困於多重社會身份的人,常常難以真實展露自我。元妃省親的時候,元春尚且能夠不顧禮制,流露自我,而跪在下處的賈政,只能小心翼翼的"貴妃切勿以政夫婦殘年為念,懣憤金懷,更祈自加珍愛。惟業業兢兢,勤慎肅恭以侍上,庶不負上體貼眷愛如此之隆恩也"對答。要以寶玉的進步勸慰元春,也只得委婉含蓄的說"園中所有亭臺軒館,皆系寶玉所題",這些地方,處處顯示的是壓抑真實自我的情形。元妃省親時,賈府剛將大觀園蓋起來;八股文的世俗之人與寶玉在才學上的對比;很多地方,你會發現寶玉所對的楹聯是非常的妙,真是妙口一吐,秀出萬千詩情畫意;相比之下,清客們雖然經受過正式的儒家正統教育,但是這種正式的教育挫傷了他們體察生活的一種心態,讓整個人變得麻木起來;其實作者是在批判儒家思想對人的毒害,可惜賈政身在其中不知分辨,因為他認為的好兒子應該是好好讀書,然後考取功名的人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相反寶玉是一個愛好玩樂,喜歡吃姐妹們嘴上胭脂的脂粉堆裡的看似不學無術的闊少爺;所以,賈政素來對寶玉不是太親近。

濁眼觀物,對家事上下狀況毫不知曉。在賈府的關係看來,她要叫賈政二叔;因王夫人的關係,她又要叫賈政姑父。所以不太管家務的賈政,對賈母和王熙鳳有著雙重的信任,絲毫不會管家裡的事情。賈府最終被抄家,他很是無能為力,所有的事情都是賈璉等人上下跑動;他只能被動的等待著事情的轉機,毫無作為,還好寶玉出家之時還留給賈府一個功名,最終圓了父親的夢,但這又怎樣呢?人已經不在了,有功名還有什麼用呢?他一生追求的東西,一生想讓兒子實現的東西,最終兒子給了他;兒子也離開了他、這或許就是命運裡最大的諷刺吧。

法家:王熙鳳

"強國必法家思想,修身必儒家思想",歷代千古偉人,無不是陽儒陰法的運用高手。法家管理思想強調法治、主張法禮並重,先禮後法、因道生法,法、術、勢糅合為一,是諸子管理思想的集大成。

紅樓夢中王熙鳳是公認的管家達人,偌大的一個賈府,一個大家,老爺、夫人、小姐以及丫鬟們的衣食住行,乃至月錢的發放,都由她一人掌管,也正是因為王熙鳳超強的管理能力,才讓賈府在"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衰落期仍然過了很長一段上層貴族才享有的奢華生活。王熙鳳的管理是"法家"式的管理,單純以嚴刑酷法為主,因此,她處理家奴一般都是"打一頓板子,攆了出去",很少施恩於人,結果,榮國府內的下人,對她除了怕,就是恨。她並沒有一個嚴苛的制度規範,從而並沒有達到利用制度規範來約束管理。


墨家:薛寶釵

毫不誇張地說,薛寶釵是《紅樓夢》中唯一一個能妥善處理與任何階層關係的奇女子,她採取的主要方式便是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

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墨家公然言利,儒家恥於言利。墨家認為"利益"中往往也包含著"仁義",此二者是一枚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我們來看薛寶釵的種種作為就會發現,無不體現墨家"兼相愛,交相利"原則。

對於賈府眾人,薛寶釵採取了"兼愛"的態度,不論是對賈母、王夫人等貴族領導階層、賈寶玉、林黛玉、惜春等平級小姐階層還是對趙姨娘或是下人階層,一律平等對待!正因為薛寶釵的這種做法,她剛進入賈府就將林黛玉比了下去,書中這般記載:"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在墨家"權其利害"思想的影響下,薛寶釵曾做出許多讓讀者"寒心"的事情,如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薛寶釵為了逃脫兩難的困境,便以林黛玉做擋箭牌,讓林紅玉和墜兒誤以為林黛玉偷聽了她們的談話,薛寶釵這種明哲保身的手段,其實正是墨家"利取大,害取小"的集中體現。

薛寶釵和墨家緊密契合的另一個要點都是她提倡節儉,雖然出身於"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皇商薛家,但寶釵卻並不似賈府眾爺們、小姐們那樣奢侈,從衣飾、住所、審美等等方面,薛寶釵都體現出節儉質樸的內蘊。薛寶釵的簡樸觀,跟墨家思想乃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薛寶釵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但並不是說薛寶釵是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之人,因為家族是皇商,她的身上浸染了商人的精明果敢,並養成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適應社會,並期望能做出成績來。

墨家提倡: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這種思想頗有唯物主義的風采,並深深影響了薛寶釵,讓她養成了務實的處事習慣。

賈寶玉的"無材"思想,乃受《莊子》影響

曹雪芹獨具匠心,給賈寶玉的前世安排了一個"無用之石"的結局,意在為賈寶玉無力補賈府衰敗的"天"埋下伏筆,由此也定下了賈寶玉"無用之材"的人生路線,而完美契合賈寶玉此番秉性的書籍便是《莊子》,賈寶玉的"無材"正是《莊子》的典型思想。曹雪芹秉承寫實的原則,在《紅樓夢》中不遺餘力地描繪賈寶玉對《莊子》的喜愛。

《莊子》中記述有一棵神社櫟樹,它長得高大粗壯,有百人合抱那麼粗,而它之所以能夠長得如此茂盛,就是因為櫟樹乃是"無用之材"。用櫟樹之木做成的船會沉沒,用它做成的棺槨會腐爛,用它做成的杯器會很快毀壞,用它做成的房屋主幹會被蟲咬蝕,因此櫟樹乃是"無用之樹",農夫也懶得砍伐它,櫟樹才得以自由生長,成為巨樹。

可賈寶玉的"無材"卻得不到世俗的認可,尤其是父親賈政。腐儒賈政之所以一直不喜歡賈寶玉,其實根本原因就是賈寶玉根深蒂固的莊周思想,賈政希望寶玉好好讀書,考取功名,承擔起挽回賈府衰頹的劣勢,可是賈寶玉卻每每以"無用之材"自詡,對賈家衰落的情形他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可這種態度在外人看來便是"放棄人生,消極度世"的苟且之舉,所以賈政在笞撻賈寶玉時,恨不得將其打死,就是因為賈政知道,賈寶玉絕不可能承擔起挽救賈府。

莊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背景我們無法做具體分析,但賈寶玉在學習莊子,追求"自適"境界之時,卻也受到外界的諸多阻撓,且不論賈政、王夫人、襲人、薛寶釵、史湘雲等人對他的規勸,光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功利氛圍就足以讓一般人望而卻步,可賈寶玉天生"痴性",這也是他能夠堅持自我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內心認同的"莊周之道"與"功利世俗"必定會發生衝突,而且是思想看法層面的衝突,第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雲軒,識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賈寶玉對歷來"文死諫,武死戰"的封建綱常倫理發起挑戰。

賈寶玉的思想受到《莊子》的影響極大,他遠離功名仕途,並竭盡全力與世俗力量做鬥爭,都是基於對"莊周之道"的認同,他像阮籍嵇康一樣,寧願做一個閒散的名流文人 ,醉臥竹林吟詩作畫也不願意考取功名。一部紅樓夢也是一部諸子百家思想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