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漢建安時期(196-220年)的文學代表性人物,除了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和曹植)以外,就數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他們七人稱為“七子”,所以後來才有了“建安七子”的說法。他們與曹氏父子,共同構築了建安時期的文學高地。他們的作品,既反映了歷史情況和自己的理想,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將依託歷史資料和前人研究,對“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做簡要概述,並分析影響他們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加深對“建安七子”和建安時期文學發展情況的瞭解。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建安七子

一、“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lu)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曹丕《典論·論文》

曹丕評價“建安七子”時,說他們在學問上沒有什麼遺漏,在文辭上沒有借用他人的,在文壇上都各自像騏驥千里奔馳,並駕齊驅。曹丕在建安後期寫下了《典論·論文》,他基於當時的文學發展狀況,對“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給出了一個很高的評價,這是符合當時的事實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文人相輕的意思。

結合“建安七子”的實際創作情況和曹丕的評價,可以知道他們的文學創作既有共同之處,也各有特點。

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基於現實情況所創作的內容,反映了建安時期連年戰亂、百姓疾苦的社會狀況,以及對曹氏政權的描述(歌頌居多),同時他們追求功名的思想也一直貫穿於文學創作的始終。

他們各自的特點,在於文學創作形式各有所長。本段將憑藉現存作品和歷史評價,側重於概述他們各自的文學創作情況。

1.孔融

孔融出身名門,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薰陶,再加上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少年時期就展示出了優異的才能。

他一生創作的作品,由於建安時期的戰亂影響,流失了很多。根據《後漢書》本傳記載,孔融死後,魏文帝曹丕還專門以高價尋找他的文章,所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然而,到現在,這些遺文也因為流失散落,所剩不多了。

從現存作品和史料來看,他主要擅長文章,詩歌創作與之相比略有遜色。

文章方面:“辭藻華美,字句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文氣息”,獨具一格。主要作品有《上書薦謝該》、《薦袮衡表》、《論盛孝章書》、《肉刑議》。前兩篇是推薦賢才時所作,用詞典雅,引經據典,文氣縱橫,尤其是《薦禰衡表》中的語言風格,甚有特點,比如“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論盛孝章書》是寫給曹操的一封信,希望其能夠救助處於危難中的好友盛孝章,也是文采飛揚。《肉刑議》是一篇關於是否恢復“肉刑”的議論文,孔融從社會現實和歷史角度來述說不能恢復“肉刑”,說理恰當充分,這篇文章也被古代後世的從政人士用來借鑑說理。對於孔融的作品,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盛讚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才略》篇中說“孔融氣盛於筆”、《章表》中說“文舉之薦袮衡,氣揚采飛”。

另外,他的碑文也頗具特色。劉勰在《文心雕龍·誄碑》中說:“孔融所創,有慕伯喈;張陳兩文,辨給足採:亦其亞也。”這裡指的是孔融所寫的《尉衛張儉碑銘》和《陳碑》兩篇碑文僅次於漢朝才華橫溢的蔡邕,這也說明了孔融作文的才氣。

詩歌方面:兩首《雜詩》,第一首“……人生有何嘗,但患年歲暮。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主要以感嘆人生為主,第二首“……生時不知父,死後知我誰……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主要是追思已經去世的愛子,讀來感人至深;一首《臨終詩》“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主要在感嘆自己的政治遭遇;三首《六言詩》,第一首主要描寫了戰亂中百姓的悽苦,後兩首主要讚頌曹操,都是以描寫現實為主,但是在六言詩的藝術創作上僅僅是一次初探;一首《離合作郡姓名字詩》,後世評價其是一種“拆字遊戲”。孔融的詩歌創作不算最好,但是這些作品對於後進者來說是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孔融

2.陳琳

受到戰亂的影響,陳琳與其他六位一樣,輾轉於多地任職。豐富的經歷和見聞,為其創作提供了素材。散文方面他擅長於寫章表書檄,辭賦也有一定的特色;詩歌創作方面也有所長。

章表書檄方面:有《為袁紹檄豫州文》、《檄吳將校部曲文》等。陳琳依附於袁紹的時候,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中,為袁紹寫下《為袁紹檄豫州文》,痛斥曹操。後袁紹戰敗,陳琳被俘,因為這篇檄文,曹操起了愛才之意,便任他為司空軍師祭酒。劉勰在《文心雕龍·檄移》中說“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鞭”,這篇文章“風格比較雄放,文氣貫注,筆力強勁”,是古代著名的檄文之一。《檄吳將校部曲文》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陳琳為曹操征討孫權時所寫,主要勸東吳的將校部曲們投降。這篇文章在文學創作上,有其獨到之處,但是就史學上來看事件、人物時間上有所錯誤,陳琳寫出了至少五處不符合正史的地方。

辭賦方面:有《神武賦》、《武軍賦》等。本段所選這兩篇主旨都是讚美主公的豐功偉績,不同之處在於前一篇是讚美袁紹打敗公孫瓚,後一篇是讚美曹操北征烏桓時的軍容。陳琳的作文能力毋庸置疑,內容和思想主要圍繞著不同的主公而改變。

詩歌方面:現存有《飲馬長城窟行》、《宴會詩》、無名詩六首。其代表作品是《飲馬長城窟行》,深受漢樂府詩的現實主義描寫方法,寫出了繁重勞役下人民苦難的生活現狀,同時對五言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陳琳

3.阮瑀

阮瑀的文學創作與陳琳有一定的共同之處,他也是擅長章表書檄,詩歌創作上都以現實主義為主,且都呈現了質樸的風格。

不同之處在於,阮瑀的章表書檄語言平易自然。如《與曹公作書與孫權》“離絕以來,於今三年,無一日而忘前好,亦猶姻媾之義,恩情已深,違異之恨,中間尚淺也……”將事情的前後娓娓道來,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自然流暢,容易深入人心。阮瑀在音樂方面亦有著很高的造詣,他所寫的《箏賦》有著很深的美學價值,《樂論》則突出了音樂的理論性研究。

詩歌的創作,體現了與陳琳的相同之處。現存十二首,其中《駕出北郭門行》、《苦雨詩》、《怨詩》描寫現實,《詠史詩》二首、《隱士詩》吟詠歷史人物,《七哀詩》、《雜詩》二首、《失題詩》主要感嘆人生,宴會詩是《琴歌》、《公宴詩》。其中的代表作品是《駕出北郭門行》,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孤兒受到繼母的虐待和遺棄,寫出了封建社會中家庭關係的冷酷無情。

4.王粲

王粲同樣出身於名門,少年時便有了才名,著名學者蔡邕見到他後,盛讚其“此王公孫也, 有異才, 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 盡當與之。”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劉勰的稱讚,《文心雕龍·才略》中說他“文多善舉,辭少暇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現存的作品,也多於其餘六位,有詩賦20多篇,有《七哀詩》三首、《從軍詩》五首、《登樓賦》等。本段中所提到的作品,都在文學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七哀詩》其一是王粲在初平三年(192年)從長安往荊州輾轉流離時所寫,描寫了戰亂下的現實狀態,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悲痛;其二是寫的是王粲久居荊州,心中升起了無限的苦悶,懷念起故鄉來;其三是王粲經歷了劉表病死,曹操攻克荊州後隨著他南征北戰,這一過程中看到深受戰爭籠罩下的人民疾苦,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

王粲隨著曹操征戰沙場,所見所感,寫出了《從軍詩》五首。這五首主要歌頌曹軍統帥的英明神武,軍隊的兵強馬壯,以及勝利後的歡悅。在感情上面,寫出了將士遠離家鄉的悲壯、征戰疆場的勇往直前,也表達了自己希望因此而建功立業。但是當在征戰中看到大好山河因為戰火而破碎不堪之後,作者內心又感到無限悲痛,他希望國家安定,人民免於戰火的創傷。

《登樓賦》是王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廣為傳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安九年(此時依附於劉表),他登上了“當陽東南的麥城城樓”遠望,回顧起這麼寫年的經歷和社會現狀,心中無限感慨,寫下了這篇賦。整篇表達了自己生逢亂世,又久居他鄉,滿懷壯志還得不到實現的悲痛心情,表現了作者對時局的關切,希望能夠一展自己的才能,將滿腔抱負實現,也希望國家能夠早日統一的心情。在創作上,這篇賦層次清晰、結構嚴謹、語言精練、主題深刻、感情充沛。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王粲

5.劉楨

劉楨的文學創作成績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面,雖然在才情上比不上王粲,但是其詩歌“風格遒勁,語言質樸”,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將他們兩人做了對比“公幹氣盛,仲宣情勝”(公幹即劉楨,仲宣即王粲)。劉楨的五言詩頗具特色,相比《古詩》藝術成就上有所提高,對後世起到了借鑑作用。

現存詩歌十五首,主要有《贈從弟》三首、《贈徐幹》、《鬥雞詩》、《公宴詩》等。《贈從弟》和《贈徐幹》都屬於贈答詩。《贈從弟》三首是劉楨的代表作品,分別歌詠了蘋藻的淡泊高潔之性、松柏在嚴寒中的矗立之姿、鳳凰的展翅高飛志向和瀟灑身影,以此來表達對從弟的勉勵與期盼之情。《贈徐幹》寫了對好友的思念之情,也表達了自己因為在曹丕的宴會上平視甄氏而被曹操囚禁的悲痛與不滿。《鬥雞詩》、《公宴詩》等就屬於遊樂類型的詩歌了。

另外,他的賦文風格也獨有特色,多描寫自然風物和家鄉的風土人情。如《魯都賦》、《瓜賦》、《大暑賦》等,這些作品不同於王粲用詞、用法的精彩,都是以清新的筆調,對所見所想娓娓道來。

6.徐幹

徐幹擅長寫詩、辭賦和政論,其作品現存已經不多。曹丕稱讚他“其五言詩,妙絕當時”,現存詩歌有《室詩》六首、《答劉楨》、《情詩》、《贈五官中郎將詩》等,其中《室詩》六首和《答劉楨》相對出色。《室詩》刻畫了一位思婦與丈夫離別之後,心中滿懷思念的形象,他將思婦的心理狀態通過詩歌標表述了出來。《答劉楨》是他收到劉楨寫給自己的《贈徐幹》之後所寫,同樣表達了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曹丕對他的辭賦同樣做出了很高的評價:“雖張(衡)、蔡(邕)不為過也。”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他“以賦、論標美”,不過現存的很多賦都有所殘缺。徐幹的政論,今存只有《中論》,這是“建安七子”中僅有的政論專著,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7.應瑒

應瑒是“建安七子”中年齡最小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說他“學優以得文”,這也證明了他吸收了前人的很多創作經驗,創作出了自己的作品。他現存作品也較少,擅長做賦,從他的《靈河賦》、《徵賦》等來看,主要寫出了戰亂中人民顛沛流離的現實疾苦,表現出了自己的同情與希望國家統一的願望。現存詩歌也不多,有《公宴詩》、《別詩》、《鬥雞詩》等。

二、影響“建安七子”文學創作情況的因素

影響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因素是眾多的,既有自身內部因素,也有社會的外部因素。根據上文中“建安七子”的創作情況和相關史料記載,藉助內外因相結合的方法,本段將從他們歸曹前後的不同經歷、環境來探析影響他們文學創作部情況的因素。

1.歸曹前期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建安七子”大都出身於名門,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且深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民本思想、王道理念、仁政策略貫穿於他們的一生,不僅體現在了他們為人處世上,也表現在了作品中。

由於身處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也被打亂了,常常輾轉於各地,近距離地接觸了戰亂中人們的流離失所和疾苦,因此他們在作品中描寫了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

諸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前半段通過役夫和長城吏的對話,寫出了統治者對待修築長城的百姓的殘忍;後半段寫役夫與妻子的書信往來,思念中帶著悲痛。此詩揭露了繁重的徭役帶給人民生活的苦難。雖然詩中的背景是秦代修築長城的史實,且東漢末年並沒有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勞役,但是這一時期的人民受到了戰火造成的苦難,“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確實是戰亂時的真實寫照。

王粲的《七哀詩》同樣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其中提到“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荊蠻非我鄉,何為就滯淫”,“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都描寫了戰亂產生的惡劣影響。阮瑀的《駕出北國門行》中“飢寒無衣食,舉動鞭錘施”,寫出了繼母虐待孤兒的悲慘,從側面書寫了東漢末年動亂下的社會亂象。應瑒的《徵賦》寫出了普通百姓在災難之中還要承受稅收負擔,表達了作者的同情。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他們自己同樣置身於戰火的苦痛之中,在生活上,由於原本家庭條件比較優越,會比普通百姓好一些,但是在建功立業方面卻受到了很多苦惱。群雄割據的狀態下,武力決定著一切,政治上他們卻擅長於文治,因此很難遇到明主,無法施展滿腔抱負,因此他們的作品中寫出了對無法建功立業的愁嘆。

諸如王粲的《登樓賦》。他投靠劉表之後,沒有得到重用,自己的一腔抱負無處施展。種種失望的遭遇和社會現狀,讓他心中愁苦萬分,於是寫下了這篇賦。比如其中的“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直言了期望能被重用,施展才華的心思。整篇賦既描寫了生逢亂世時久居他鄉的悲痛現狀,也寫出了懷才不遇和期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願望。他的《七哀詩》同樣也寫出了自身遭遇,比如“羈旅無終極,優思壯難任。”另外劉楨在詩歌裡寫出了“天地無期競”的感傷,劉楨在《贈從弟》中寫出了再苦難中仍舊要堅守自己的信念。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群雄割據的時局中,文人出於政治需要會為其主公進行創作。在“建安七子”的創作情況中,也提到了陳琳依附於袁紹時,曾寫下了《為袁紹檄豫州文》。

2.歸曹後期

歸曹後期,儒家思想仍舊流露在他們的創作之中,戰火紛紛的社會大環境仍舊沒有改變,他們的創作同樣體現了對人民的關切。但是他們自身的生活、從政環境有著根本性變化,這也影響著他們的創作內容。

他們得到了曹操的重視,分別被委以重任(孔融任少府、王粲任侍中、其餘五人都是曹操的親隨官員),改變了之前輾轉各地不受重視的現狀。因此他們的抱負,有了地方可以施展,文學創作上就主要表達著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和實現國家統一的理想。其中對於實現國家統一的理想,實則貫穿在他們一生中,這一理念受到了儒家正統思想的薰陶(上文有所提及),只是在歸曹以後,他們的這一理念更加強烈。因為曹操廣納賢才,他處理政務的方式方法、措施受到了“建安七子”的認同,同時曹操的政權強大而穩定,給他們增加了信心。


淺談“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建安元年(196年)割據圖

對於曹操的頌揚中,一方面是他們認同曹操,並願意為其效力所作;另一方面是出於政治需要,“在其位謀其職”。

諸如王粲的《從軍行》五首,其中有“籌策運帷幄,一由我聖君”、“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等,皆頌揚了曹操的英明神武,軍隊的兵強馬壯、戰無不勝。孔融的《六言詩》三首,其中“曹公憂國無私”、“夢想曹公來”等,頌揚了曹操憂國憂民。並且孔融在《論盛孝章書》中呼籲曹操招賢納士,將其比作齊桓公,希望對好友盛孝章進行援助,可見其對於曹操的認同和信任。陳琳的《檄吳將校部曲文》、《武軍賦》,阮瑀的《與曹公作書與孫權》等都表現出了對曹操的頌揚。遊樂方面的作品,也呈現了對曹操的頌揚,如《公宴詩》,這些作品內容形式上都對曹操大加讚賞,卻略顯空泛。

他們在文學創作中對曹操進行頌揚時,是站在贊同曹操的立場上,然而當他們與曹操發生矛盾時,是否在文學創作中不再頌揚了呢?這一方面,在現存文學作品中並沒有具體體現出來。他們同曹操發生矛盾,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政見不同時,二是性格衝突時。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孔融,他的性格過於剛直,直言無忌,根據《後漢書》記載孔融向曹操寫書反對曹丕納袁熙妻子甄氏為妻,用語怠慢失禮,後來在多次上書中也表現出了這樣的用詞,再加上多方原因導致了被處死的結果。其次是劉楨在曹丕的宴會上直視甄氏,被曹操判了“減死輸作”的重刑,關於這次處罰劉楨在《贈徐幹》中有所透露自己的心情。

結語

建安時期動盪的時代特色和“建安七子”的不同經歷,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他們的文學創作反映出了建安時期的歷史情況和文學發展情況,表現出了他們憂國憂民、希望人民安定和國家統一的願望。

他們在創作上分別擅長於不同的文體,在詩、賦、散文等方面代表了建安時期的文學方向,為建安時期的文學創作和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鑑,也對後世研究建安時期的文學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參考書目及文獻:

1.《文心雕龍》劉勰;

2.《中國文學史》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3.《建安七子詩歌對漢樂府民歌的繼承與發展》胡璇;

4.《淺析建安七子公宴詩的特徵》楊曉嵐;

5.《王粲:亂世詩人的命運三部曲》陶易。


注: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割據圖來自“國家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